第二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四月杭州太子湾公园里的郁金香和樱花都进入了盛开季, 太子湾公园( )
A.所有的郁金香构成了一个群落
B.郁金香、樱花等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
2.下列选项中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蜗牛和大黄牛
C.红豆和绿豆
B.驴和骡
D.白人和黑人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第 1 页(共 19 页)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作为生态系统, 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4.某合作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提出四种设计方案, 最合理的是( ) 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 另一侧不放任何东西.将 10 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 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 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 10 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 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再用纸板盖住有潮湿土壤的一侧.将 10 只鼠妇放在纸 盒的中央, 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 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 2 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 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5.如图是以一条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多少绘制成的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其中 1、2、
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各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各食物链中, 与该金字塔最相符的是( )
①草 ②树 ③植食性昆虫 ④兔 ⑤食虫鸟 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6.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吸收太阳能,首先依赖于该生态系统中( )
第 2 页(共 19 页)
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7.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 乙→ 甲→丙
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若某一残留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丁体内该物质的含量最高 8.生物均有许多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下列不属于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物特征和行为的是 ( )
A.仙人球茎粗,叶变成叶刺
B.青蛙、蛇的冬眠行为
C.抬尾芥虫在雾夜抬起屁股
D.沙拐枣的根系十分发达
9.杭州有许多风景名胜,下列自然景观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西溪湿地里的所有水生植物
B.西天目山上的所有松树
C.杭州动物园的所有生物
D.瑶灵仙境的所有微生物
10.2021 年 4 月 22 日是第 52 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B.围海造田, 增加耕地面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11.嘉兴南湖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下属于南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是( )
第 3 页(共 19 页)
A.湖中的细菌与真菌
C.南湖中的南湖菱
B.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D.湖中的鲫鱼
第 4 页(共 19 页)
12.如图是某水域中三种单细胞藻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分别用 I、Ⅱ、Ⅲ表示).则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藻类 I 的数量总是最多
B.八月份水温较高,最适宜三种藻类的生长
C.三种藻类对季节变化的反应几乎相同
D.四月份时三种藻类合计的数量最多
13.今年人春以来,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早,次数多,强度大.下列关于沙尘暴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改善地表、减少裸露沙源是治理沙尘天气的有效措施
B.沙尘暴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
C.沙尘暴能促进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沙尘天气的频发跟气温偏高、雨水偏少及气旋活动等因素有关
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这一绿色发展目标的措施之一是( )
A.乱欲滥伐 B.随意排放 C.植树造林 D.乱捕滥杀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 1300 万﹣ 1400 万个物种, 下列是四类植物和五
种动物的特征资料, 表中“+”表示有,“﹣”表示没有。
根。茎。叶 花 果实 种子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 胎生狗脊、水杉、梨树都是我国常见植物,其中属于上表中 D 类植物的是 ;属于 A
类的是 ;B 类植物用 繁殖。
(2)图中所示的动物中,胚胎发育在母体内进行的是 (填字母),体外受精的是 (填 字母)
16.当今许多城市建筑出现“屋顶绿化”,它一般分为屋顶花园和植被屋顶两大类.屋顶花园的植 物种类丰富,能够形成一定层次的植物群落,观赏性和稳定性高,但对屋顶的承载能力和土壤的 要求高.相比之下,植被屋面是屋顶绿化最简单的形式.植被屋面常选择一些地被植物种植,种 类相对单一,对环境条件要求低,维护成本小.
(1) 整个植被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 相对屋顶花园,其成分简单, 所以 能力较弱.
(2) 考虑屋顶环境特征,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 .
A.耐干旱 B.喜阴湿
(3) 下列不属于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的是 .
A.改善空气质量 B.预防火灾 C.缓解温室效应.
17.我国第 38 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雪龙”船于 2022 年 4 月 26 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 行 程 3.3 万余海里。南极地区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中有重要作用,我国对该地区进行了多年研究, 积累了大量信息。如图是南极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此南极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于 。
(2) 南极科考人员在此生态系统中检测到 DDT 农药成分, 那么图中构成食物网的生物体内 DDT
第 5 页(共 19 页)
含量最多的是 。
(3) 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图中还应包括的生物成分是 。
18.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 统模型。请回答:
(1) 该模型中“微藻一虾幼体一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 。
(2) 该模型中共有 条食物链。
19.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于 。植物通过 作用制造有机物, 并将
能转化成 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满江红、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对含磷酸盐(常见的水体污染物)的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某 学校兴趣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满江红、金鱼藻联合种植对含磷酸盐(常见的水体污染物) 污水的净 化效果。
(1)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满江红、金鱼藻若干, 含磷酸盐(常见的水体污染物) 的污水、无色透明塑料桶若干、 便携式磷酸盐检测仪及其他实验所需的仪器。
第 6 页(共 19 页)
(2) 实验前用蒸馏水将植物洗净,用吸水纸吸干水分的目的是 。
21.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 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Ⅰ. 取相同的 2 个培养皿,编号 1 号和 2 号, 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 20 粒, 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 放在温暖处培养。
Ⅲ.每天向 1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 保持种子湿润, 2 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 10 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实验假设是 ,你认为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
(2) 设计 2 号实验的目的是 。
(3) 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 能否说明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
(4) 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 即每天向 1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 电池浸出液的同时, 还应向 号培养皿纱布上 。
(5) 大豆种子各 20 粒的原因 。
四 、解答题 (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原则,我市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生长的平台﹣﹣生态浮 岛(如图 1)。它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 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化 学需氧量、氮和磷的含量。
(1)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浮岛植物属于 。
(2) 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 吸收水中的富营养 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 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3)图 3 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
第 7 页(共 19 页)
23.图甲为某草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图乙为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虚线框内表示生物成分,箭
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 这体现了 生态系统的 功能。
(2) 图乙中 C 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虚线框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以称为 。
第 8 页(共 19 页)
0.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 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 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组成。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 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 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3)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4)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 间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 稳定的群落。
【解答】解:A.太子湾公园所有的郁金香属于一个种群, A 错误。
B、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郁金香、樱花等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 系统。 B 错误。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叫做生态平衡,生态 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 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D 错误。
故选: C。
2. 【分析】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 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 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第 9 页(共 19 页)
【解答】解: A.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大黄牛属于哺乳动物, 亲缘关系较远,存在生殖隔离, 不 属于同一物种;
B、驴和骡不能交配,存在生殖隔离, 因此不属于同一物种;
C、红豆和绿豆,存在生殖隔离, 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不属于同一物种;
D、白人和黑人虽然肤色不同,但是可以产生可育的后代, 属于同一物种;
故选: D。
3.【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由 于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这样,一个生态 系统内的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解答】解: A: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 间接以植物为食, 都属于消 费者, A 正确;
B、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 正确;
C、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 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 C 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成分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所以说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D 正确。
故选: C。
4.【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 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 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此题探究的是“水分对鼠妇生活 的影响”所以要设计以水分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
【解答】解: 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东西,唯一的变量是潮湿的土 壤, 故 A 错误。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唯一的变量是水分的不同, 故 B 正确。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潮湿土壤的一侧,
第 10 页(共 19 页)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变量, 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光,故 C 错误。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内里是潮湿的土壤, 另一侧放入干燥的土壤, 虽然惟的变量是水分,但是 放入的鼠妇数量太少,易产生误差, 容易因偶然因素导致实验失败,故 D 错误。
故选: B。
5.【分析】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数量大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大于肉食性动物 数量, 据此解答。
【解答】解: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这样就形成了食 物链。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 形成食物网。由题干知: 1、2、3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各 营养级的生物,根据营养级的数量绘制成的金字塔中可知,第二营养级的比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多, 第一营养级是植物。从第二营养级开始就是消费者它的数量比生产者少,但是 2 比 1 多,所以说 明 1 是一种数量比较少的生产者,符合题干的只有选项 C,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6.【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 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 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首先依赖 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故选: A. 7.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 度、土壤(泥沙) 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 向捕食者。
【解答】解: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 生物的数量也越多。所以,图中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丙→ 甲→ 乙→丁, A 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题中甲、乙、丙、丁及分解者和它们生活的环
第 11 页(共 19 页)
境组成了生态系统, 缺少分解者,B 错误。
C、图中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丙→ 甲→ 乙→丁,所以,丙为生产者,丁、乙、甲为消 费者, C 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 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该食物链中, 丁处于的营养级别最高, 因此在某一有毒 物质进入该食物链, 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丁, D 正确。
故选: D。 8.【分析】地理的综合运用是学习地理的基本目标,结合多个地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 涉及面广泛而多种多样。
【解答】解:A.仙人球茎粗,叶变成叶刺,减少水分的蒸发, 适应干旱环境。A 正确; B、青蛙、蛇是变温动物,体温不恒定,进行冬眠是为了度过寒冷环境。 B 错误;
C、抬尾芥虫在雾夜抬起屁股是为了收集水分, 适应沙漠干旱环境。 C 正确;
D、沙拐枣的根系十分发达,根扎的很深, 是为了吸收水分,适应干旱环境。 D 正确。 故选: B。
9.【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 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 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解答】解: A.西溪湿地里的所有水生植物,只包括生物成分中的部分生物,所以不属于生物 群落, A 错误;
B、西天目山上的所有松树,属于种群,B 错误;
C、杭州动物园的所有生物,是动物园这个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符合生物群落的概念,C 正确;
D、瑶灵仙境的所有微生物,只包括生物成分中的部分生物,所以不属于生物群落, D 错误。 故选: C。
10.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第 12 页(共 19 页)
【解答】解: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污染,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错误; B、围海造田, 破坏生态平衡,错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会造成能源危机,提倡使用新能源, 错误;
故选: C。
11.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 生物与环境形成的 统一的整体.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 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 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 植物;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A 中细菌、真菌是分解者。B 中阳光是非生物成分。C 南湖菱是生产者。D 中鲫鱼是消费者。 故选: C。
12.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中的温度对生物藻类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图中曲线的变 化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藻类的数量总量最多的是藻类Ⅱ,不是藻类Ⅰ;八月份水温较高, 只有藻类Ⅱ数量多说明只适宜藻类Ⅱ生长,不适宜藻类Ⅰ、Ⅲ(数量少);秋季 8 月份藻类Ⅱ增 多,藻类Ⅰ、Ⅲ减少,冬季 12 月份藻类Ⅰ增多,而藻类Ⅱ、Ⅲ减少,说明三种藻类对季节变化 的是不同的;4 月份三种藻类数量都增多,因此三种藻类合计的数量最多。
故选: D。
13. 【分析】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会造成沙尘暴,草原过度开垦, 放牧, 植被被破坏,会造成沙尘暴;治理沙尘暴的措施:种树种草,恢复地表植被、治理鼠害等, 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A.改善地表、减少裸露沙源是治理沙尘天气的有效措施, 故 A 正确; B.沙尘暴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 故 B 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能促进自然界的碳循环,而沙尘暴不能促进自然界的碳循环
第 13 页(共 19 页)
和氧循环, 故 C 错误;
D.沙尘天气的频发跟气温偏高、雨水偏少及气旋活动等因素有关, 故 D 正确;
故选: C。 14. 【分析】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 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 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解答】解:A.乱欲滥伐,导致植被减少,不利于绿色发展。故 A 错误;
B、随意排放, 导致环境污染,不利于绿色发展。故 B 错误;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属于绿色发展目标的措施之一, 所 以植树造林是实现这一绿色发展目标的措施之一。故 C 正确;
D、乱捕滥杀, 破坏了生态平衡, 不利于绿色发展。故 D 错误。
故选: C。
二 、填空题 (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 【分析】(1)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 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 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不结 种子, 用孢子繁殖后代, 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2) 图中的动物, A 是家鸽, B 是鱼,C 是青蛙, D 是大熊猫。
【解答】解:(1) 由上表可知, D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四六种器官, 所以判定 D 是被子 植物。梨树属于被子植物。A 中无花,种子裸露, 不能形成果实,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 官,所以判定 A 是裸子植物。水杉属于裸子植物。 B 是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根、茎、叶, 无花、果实和种子, 用孢子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2) 图中所示的动物中, A 家鸽, 属于鸟类, 产较大的带卵壳的卵, 胚胎发育在卵壳内进行; B 鱼是卵生, 体外受精;C 青蛙, 属于两栖动物,卵生,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在水中进行;D 大熊 猫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在母体内进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 心脏四腔, 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 胎生,哺乳。例如: 白鳍豚等。
故答案为:(1) 梨树;水杉;孢子;
(2) D;BC
16.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温室效 第 14 页(共 19 页)
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据此解答.
【解答】解:(1)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 节功能又有一定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的途径越多, 其调节能 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 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 (2)屋顶阳光充足,水源条件差, 所以, 考虑屋顶环境特征,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 征是耐干旱,故选 A.
(3) 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的是改善空气质量, 缓解温室效应. 与预防火灾无关,故选: B. 故答案为:(1) 自动调节;(2) A;(3) B.
17.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 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 (植物)、消费者(动物) 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 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解:(1)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在此南极 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此生态系统中, 海豹的营 养级别最高,所以体内 DDT 含量最多。
(3)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故答案为:
(1) 太阳能。
(2) 海豹。
(3) 分解者。
18. 【分析】(1)分析题中食物网图可知,生产者只有微藻(第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只有人, 其余消费者全为水生生物。由于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这类生物成分。
(2)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写法的正确认识是解题
第 15 页(共 19 页)
的关键. 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通常写成“甲→ 乙→丙→…”的形 式。
【解答】解:(1)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该模型中”微 藻→虾幼体→虾→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 理由是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2) 在图中所示的水体生态系统中, 食物链有 4 条,分别为: 微藻→桡足类→鱼→人, 微藻→ 桡足类→虾→人、微藻→虾→人、微藻→虾幼体→鱼→人。
故答案为:(1) 虾幼体和虾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2) 4 19.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 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于太阳。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 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 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主要为淀粉)。
故答案为: 太阳;光合; 光;化学
三 、实验题 (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 包括选 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 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
【解答】解:(1) 该实验是探究满江红、金鱼藻联合种植对含磷酸盐(常见的水体污染物) 污水 的净化效果。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蒸馏水将植物洗净, 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第二步:取 4 个相同的无色透明塑料桶, 编号为①、②、③、④。在②、③、④组中各放入生长 状况一致的 5~10 根幼苗,使每组植物重量相等。每组另外增加 2 个重复组。
第三步:①~④组均加入等量上述污水,然后放在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晚上 补光, 连续培养 4 周。
第四步:每周最后一天同时从各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其中磷酸盐的含量,然后计算去除率。
每组磷酸盐的去除率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
第 16 页(共 19 页)
实验结果: 污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单位:%)。 (2)第一步:用蒸馏水将植物洗净,用吸水纸吸干水分。目的是清洗掉植物可能携带的微小生 物、磷酸盐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故答案为: (1) 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流水将植物洗净,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第二步:取 4 个相同的无色透明塑料桶, 编号为①、②、③、④。在②、③、④组中各放入生长 状况一致的 5~10 根幼苗,使每组植物重量相等。每组另外增加 2 个重复组。
第三步:①~④组均加入等量上述污水,然后放在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晚上 补光, 连续培养 4 周。
第四步:每周最后一天同时从各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其中磷酸盐的含量,然后计算去除率。 每组磷酸盐的去除率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
实验结果: 污水中磷酸盐的去除率(单位:%)。 (2) 清洗掉植物可能携带的微小生物、磷酸盐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21.【分析】(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 在探究实验中作假设时,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做出科学的假设,既 可以正面假设,也可以反面假设,如本题可假设: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子萌 发没有影响)。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 (2) 由题意可知,设计 2 号实验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 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水分。 (3) 10 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不能说明电池浸出液 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4) 废电池浸出液是该实验中的变量;即向 1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向 2 号培
第 17 页(共 19 页)
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清水形成对照。
(5) 实验过程中 1 粒种子发不发芽具有偶然性(这一粒种子可能已经不具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 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过度休眠),用 20 粒种子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故答案为:(1) 废电池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废电池浸出液;
(2) 形成对照实验;
(3) 不能;
(4) 2;清水。
(5) 避免偶然性。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 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 等; 生物部分包 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 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 据图可知 “生态浮岛”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 沉降,净化水质,使水质改善、水体变清;根据图文资料,可增加绿地面积, 美化环境;吸收 CO2、释放 O2 ,净化空气; 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温,减少水中光照, 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 温度、土壤(泥沙) 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 菌)。浮岛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 属于生产者。 (2)生物浮岛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 转移, 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 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图 3 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该图中共有水草→ 甲→丙→丁、藻类→ 乙→丙→丁、
第 18 页(共 19 页)
水草→ 甲→丁、藻类→ 乙→丁, 4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水草→ 甲→丙→丁, 或藻类 → 乙→丙→丁。
故答案为:(1) 生产者;
(2) 根系;
(3) 水草→ 甲→丙→丁(或藻类→ 乙→丙→丁)。
23.【分析】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 部分; 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 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解答】解:(1)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 分别是: 草→兔→鹰,草→兔→狐,草→ 鼠→狐, 草→ 鼠→鹰, 草 → 鼠→蛇→鹰。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 节能力。
(2) 图乙中, A 既能从无机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 A 是生产者, B、D 是 消费者,C 能分解 A.B、D 的遗体遗物及排泄物等, 所以 C 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群落 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
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故答案为:
(1) 5;自动调节。
(2) 分解者; 群落。
第 19 页(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