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0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
? 本章总结提升目 录3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4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5第一节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集聚而形成的功能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分布方法。 三维目标6第一节 │ 三维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地工业区不断外移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深刻领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生活的城市,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7第一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难点]
1.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内在动力——集聚效应。
2.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8第一节 │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 教学建议9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导入10第一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现在,我们对城市内部的结构进行讨论。人们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各种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使城市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展示《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
引导学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类型,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类型中,人类主要从事哪些生产生活活动,从而导入新课。11第一节 │ 课标展示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1. 以某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主要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
2.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3.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
课标展示12 ?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第一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13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同一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的高度______,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
(2)主要类型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②商业区:多位于__________________两侧、街角路口。
③工业区: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______________ 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第一节 │ 课前梳理 集聚市中心、交通干线河流、铁路、公路某种土地利用方式14 [注意] 1.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的空间结构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图2-1-1第一节 │ 课前梳理 15 2.中心商务区与城市中心位置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一般位于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但在有些城市例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又如多核心模式的城市,其中心商务区就不位于市中心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商务区是商业核心地区。第一节 │ 课前梳理 16 ? 知识点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规律,________递减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2)社会因素:________、知名度和种族、宗教等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____________对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 课前梳理 经济因素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商业 收入差距 土地利用方式 17 2. 发展变化:城市功能分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________模式、扇形模式、________模式。第一节 │ 课前梳理 同心圆多核心18 [思考] 发达国家富人多居住在郊区或农村小城镇,城市中心区及其附近是穷人的天下,说出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 发达国家由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较严重,而郊区或农村小城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成为富人聚居地,原市中心及其附近的住宅破落,反而成为低级住宅区。第一节 │ 课前梳理 19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一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位置及特征
要点探究20第一节 │ 要点探究21第一节 │ 要点探究22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1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阴影为城区,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最适宜建设高级
住宅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城市的乳畜产品供
应基地应规划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3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A (2)C
[解析] 甲处地势较高,背山面水,风景优美,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丙地位于远郊,地价低,靠近河流和交通干道,水源丰富,交通便捷。24第一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二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距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25第一节 │ 要点探究26第一节 │ 要点探究27第一节 │ 要点探究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
图2-1-328第一节 │ 要点探究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
④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工业区。29第一节 │ 要点探究 例2 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示意图 城市中心区不同区位租金不同示意图
图2-1-430第一节 │ 要点探究 (1)甲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租金、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乙图反映的是城市土地租金的变化,受城市内部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甲、乙两图中位于市中心的功能区是________区,该区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中各类经济活动支付租金的能力不同,________付租能力仅次于商业,所以在靠近市中心的位置形成______,该区选择这个区位,既可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
(4)乙图显示,在市中心附近会出现住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第一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2)商业 商业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业愿意付较高的租金,而其他活动所付出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
(3)住宅 住宅区 方便工人上下班 接近市场
(4)远离主要公路,交通便捷程度低32第一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1. 教材P20,图2.3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重要作用。
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33第一节 │ 图表解读 2.教材P20,图2.4
“风玫瑰图”是指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各风向出现的频率统计图。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坐标原点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通过比较可确定盛行风向和最小风频。在城市规划中,可根据风玫瑰图确定大型可燃物品仓库以及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汽的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房及生活区的位置。城市中大气污染严重
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但不能将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等同起来。34第一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35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
服务功能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第二节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三维目标37第二节 │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材第一个活动的对比分析,能够比较出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
(2)通过课堂的学习,能够在课后查找所在区域的相关资料,对比该区域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并分析整理。
(3)通过对教材案例二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地理位置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并能指出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4)理解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加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38第二节 │ 三维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的进一步介绍,激发学生了解周围环境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对所在区域不同等级城市相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39第二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等级的城市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也不同。
[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重点难点40第二节 │ 教学建议 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概述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通过活动——对不同级别城市服务的选择,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通过案例——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通过“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图、案例——《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以及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的阅读材料,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建议41第二节 │ 教学建议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但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于其中,说明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该“牵涉思想,不及理论”。因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42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在不经意间处理一些问题。比如:买文具,买衣服,买钢琴……那么这些东西同学们都到哪里去买?教师列出学校所在省(市、自治区)的一些城市,找学生回答。
通过学生的回答,将所提及的地方排序。直接告诉学生:城市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的城市能够提供不同的服务功能。所以造成了买不同的东西到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新课导入43第二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问卷调查]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
44第二节 │ 课标展示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分析,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课标展示45 ? 知识点一 城市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依据:_______________。
(2)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第二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城市人口规模46 ? 知识点二 城市的服务范围
1.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________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不固定;________的界线。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第二节 │ 课前梳理 小城镇无明确大高多大大高多大高大多大高小少小低47 4.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________;发达的________,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第二节 │ 课前梳理 地理位置交通48 [思考] 近年来,一些中小城市不顾自身实际,提出发展成为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建机场、五星级酒店等设施,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答案] 不可取,不同城市等级不同,服务范围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第二节 │ 课前梳理 49? 知识点三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________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________。第二节 │ 课前梳理 范围等级体系50 [思考] 在现实中,相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有明确的界线吗?
[答案] 现实中由于受习惯、交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城市的人口也可能到相邻另一个城市接受服务,因此,相邻两城市的服务范围会发生重叠。也就是说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理论上的服务范围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第二节 │ 课前梳理 51第二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一 城市等级
1.城市等级、城市职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之间的关系
图2-2-1要点探究52第二节 │ 要点探究 2. 影响城市等级变化的因素 53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1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和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回答(1)~(2)题。
图2-2-254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图中所示地区( )
A.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2)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高低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d55第二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B (2)C
[解析] 根据图中表示城市等级的圆圈大小可以判断该地区城市共有四个等级;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数目越少;城市等级不同,其服务功能不相同。据图可知,甲城市地租高低大体上排序为a>b>c,但d处于b、c之间的闭合区域,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知b 1.六边形服务网络
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服务范围的正中间。以距离最近为原则,每个六边形内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位于这个六边形内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蜂窝状网格,由多个正六边形组成。
57第二节 │ 要点探究 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就整个地区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巨大的最低级中心地。58第二节 │ 要点探究 2.应用
正六边形服务范围只是一种假想的模式,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只是或多或少类似于六边形形态,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中心地理论成功地运用于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59第二节 │ 要点探究 例2 读安徽省的市县分布(2010年)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2-360第二节 │ 要点探究 (1)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级城市中,数目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_,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这说明城市级别与数目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都有自己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________;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__________。图中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3)比较图中不同级别城镇的平均距离,分析距离的大小与城镇级别的高低有何关系?61第二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省级行政中心 县及县级市 城市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市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2)大 小 相互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3)图中县及县级市的级别最低,数目最多,分布比较均匀,服务范围小,彼此间距离较近;而地级市数目较少,服务范围也比县及县级市大,彼此间距离也较远;合肥市是省级行政中心,级别最高,只有一个,分布在区域的中间位置,其服务范围最大。62第二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1. 教材P28,图2.12
该图表示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该图分两部分,左图表示德国南部的城市分布状况,右图表示左图中以慕尼黑为中心的局部放大图。读图时首先根据图例看出,该图中主要有三类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类城市的分布规律是阅读该图需要发现的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级别越低数量越多。等级高的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等级低的城镇之间的距离较近。低级别的城镇围绕高级别城镇发展。63第二节 │ 图表解读 城镇之间形成城市体系的原因可以用中心地理论——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来解释。64第二节 │ 图表解读 2. 教材P29,图2.14
每个正六边形的中间是城市,城市的服务范围围绕城市中心呈正六边形。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不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数目多。
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不同级别的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因此六边形服务网格由各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嵌套而成。65第二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66第三节 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67第三节 │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准确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3)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4)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5)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
三维目标68第三节 │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定义和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69第三节 │ 三维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2)通过对“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应和谐的正确观念。70第三节 │ 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主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难点]
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重点难点71第三节 │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教学建议72第三节 │ 教学建议 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本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这两个问题。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73第三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多媒体展示两幅城市景观图片:大连和某小城市
教师:如果你有机会去这两座城市定居,你会选择……
学生:略(请3~4位学生回答)
教师:很明显,我们几乎都会选择被联合国誉为“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的大连。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化水平高低,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现在对比这两座城市,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城市化到底好不好?新课导入74第三节 │ 新课导入 [导入二]
播放世博视频宣传片
提问: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打出问题: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呢? 我们将在这节课中了解到。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着手,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中,引起学生兴趣。)75第三节 │ 课标展示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掌握城市化的进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道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课标展示76 ? 知识点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图2-3-1第三节 │ 课前梳理 课前梳理城市范围77 3. 衡量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 作用: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第三节 │ 课前梳理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8 [思考] 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你认为有道理吗?
[答案] 从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正确的。第三节 │ 课前梳理 79 [特别提示]
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
图2-3-2
2.城市化对城市和区域城市群的作用
(1)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2)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过程。第三节 │ 课前梳理 80 ?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________”形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 │ 课前梳理 S81 [思考]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为什么城市化水平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答案]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虽然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却较低。第三节 │ 课前梳理 82 ? 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变化 第三节 │ 课前梳理 83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和________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3.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引入了生态概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________的目标。第三节 │ 课前梳理 大气 水 垃圾 噪声 生态城市84 [思考] 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埔、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答案] 同意。市中心建设绿地可以改善城市中心的环境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第三节 │ 课前梳理 85第三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
1.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要点探究86第三节 │ 要点探究87第三节 │ 要点探究 世界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条件: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质量好、中心城市和郊区之间的交通便利。88第三节 │ 要点探究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89第三节 │ 要点探究 例1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3)题。
图2-3-390第三节 │ 要点探究 (1)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2)下列因素中对该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影响最弱的是( )
A.交通运输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地形、气候 D.城市规模
91第三节 │ 要点探究 (3)该城市在图示阶段出现的现象是( )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在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
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
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92第三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D (2)C (3)D
[解析] 根据城市市中心人口与郊区人口的变化特点(市中心人口由多变少,郊区人口不断增多)可知,图中四条曲线按城市发展过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交通运输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是影响城市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郊区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市区内的工业迁移到郊区,郊区农业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导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93第三节 │ 要点探究? 探究二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94第三节 │ 要点探究95第三节 │ 要点探究96第三节 │ 要点探究 例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2)题。
图2-3-4
97第三节 │ 要点探究 (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98第三节 │ 要点探究 [答案] (1)A (2)C
[解析] 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的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99第三节 │ 图表解读 图表解读 1. 教材P31,图2.16
此图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2000年的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该地区1985—2000年城市化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大城市由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城市数目增多。
(2)原有的三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三个大城市,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城市体系完整和升级。100第三节 │ 图表解读 2. 教材P32,图2.17
本图是用景观素描图来表达城乡之间的差异。通过读图应当看出,城市的哪些条件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乡村的哪些条件驱使人口离开乡村。从根本上看,城乡差异是由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01第三节 │ 图表解读 3. 教材P32,图2.18
读图注意:①该类坐标系图首先要看清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该图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纵坐标表示的是城市人口比重,即城市化水平。由此看出,该图是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②明确图例。该坐标系中出现的不只是一条曲线,而是多条曲线。这些曲线分别表示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表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以及世界整体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02第三节 │ 图表解读 4. 教材P33,图2.19
本图用图示的方式表达了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规律。读图注意:①仔细观察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②明确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③从图中读出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④观察每个阶段曲线的倾斜程度,思考倾斜程度大小说明了城市化发展的哪项指标;⑤结合图中的文字,把刚才注意的几个问题综合起来想一下,城市化进程有什么规律,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03第三节 │ 图表解读 5. 教材P36,图2.24
该图从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四个方面说明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读图时要注意分析城市化对这四大圈层的影响,如对生物圈的影响,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对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对岩石圈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壤的影响,使土壤受到污染,土壤质量下降;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 104第三节 │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105本章总结提升本章总结提升106本章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知识网络107本章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 【章节主线】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在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案例分析:运用有关统计数据和现有的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会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联系自身体验和实际,深入分析某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等。②对比分析:纵向对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特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横向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协调,通过对比加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108本章总结提升 │ 知识网络 ③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既要结合身边的事例探究其成因,更要结合案例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09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整合一 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分化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整合拓展110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图T2-1 111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整合二 正确认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112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2.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
图T2-2113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3.人类活动对城市径流的影响
(1)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迫使人们清除树木、平整硬化路面、建造房屋、整治河道、兴建排水管网等,造成林地、耕地、草地、湿地等面积逐渐缩小,下渗量大大减少,使地表漫流汇流速度大大提高;排水系统的完善,如设置道路边沟、密布雨水管网和排洪沟等增加了汇流的速率;加上城市中天然河道被裁弯取直、疏浚和整治,使河流流速增大,导致径流量加大。114本章总结提升 │ 整合拓展 (2)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城市地表水下渗量随城市化程度增加而减少。由于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加上许多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原来靠天然雨水补给的地下水井得不到充足的补给,促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开挖防洪渠系或大的下水道系统同样造成降低地下水位的结果;同时地下水的降低导致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和城市建筑物的沉陷;在海湾地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容易导致海水入侵。115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例1 [2013·山东卷] 图T2-3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1)~(2)题。
图T2-3体验高考116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117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中①处附近有电车轨道,交通便捷,远离城市中心,所以可能是别墅区;图中②处一般分布在工业区与城区之间、电车轨道附近,则可能是绿化带;图中③处主要布局在河流下游,远离城区,有电车和铁路,交通便利,则可能是工业区。第(2)题,图中地租最高处位于新城区的零售、步行街等商业区而不是老城区,城市中心向东移动而不是西南,所以A、B错误;城市整体被交通线路分割,所以空间形态受交通影响;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两条交通线路交会处且位于火车站附近,交通便捷。118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例2 [2013·四川卷]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11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120本章总结提升 │ 体验高考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分析图表能力。由图可知,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第(2)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据表可知城市人口数量在增加,城市用地在增加,故农业用地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