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训练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在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讲到“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
的措施,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以适应国家对知识分子的不断增
长的需要”。由此判断“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 )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避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下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旨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形成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促进了新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
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新的方针政策的提出
B.传统名剧的再现
C.舆论的大力宣传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
4.“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
A.“左”倾错误的影响
B.“文革”的开展
C.反右斗争扩大化
D.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看待
5.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
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
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仅限于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6.人民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
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这里的“二为”方针
是指 ( )
A.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
7.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年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
峰,与此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
A.学校教育的迅速普及
B.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C.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
D.贯彻了“双百”方针
8.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发出的,每本
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 ( )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1.A 2.B 3.A 4.A 5.C 6.B 7.D 8.C
9.(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
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训练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邓小平曾经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
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3.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热
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清政府晚期的留学潮
富国强兵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潮
实业救国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潮
建设祖国
第五次
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潮
创业立业
A.多选择留学欧美等西方国家 B.以留学苏联、东欧国家为主
C.涉及机器、水电等技术领域 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4.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
姓名
张卫红
推荐评语
性别
男
出身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年龄
35岁
家庭出身
贫农
文化程度
小学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5.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
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6.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
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7.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
分析正确的是 (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下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 )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开展工农识字教育 ④实行“科教兴国”
战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三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一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该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如何?
(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时期?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史实和材料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的?
(4)材料三中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
1.A 2.D 3.A 4.C 5.D 6.C 7.D 8.C
9.(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文革”后的两年徘徊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训练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选择题
1.“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
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
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C.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
3.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
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
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成功 ( )
A.爆炸原子弹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试爆了氢弹
D.建成了核电站
5.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 )
A.食品流通领域 B.空间技术领域
C.农业科技领域 D.文化教育领域
6.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
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开始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
举是 (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7.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 )
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8.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
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双百”方针、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籼型杂交水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二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8年即达到3.1万项。——《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结合材料二,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并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答案
1.D 2.A 3.C 4.B 5.C 6.C 7.C 8.B
9.(1)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
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标题:中国人的飞天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3)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
是 ( )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广大科技和文
艺工作者的努力 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
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这里他是在阐释 ( )
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二为”方向
3.1957年2月5日,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在中国历史上,
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与之相关的政策背景是 (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文化大革命”开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4.“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下图为“文
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 )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
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
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 )
A.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6.“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了2 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
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从1952年秋天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
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
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时期的教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9.下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
时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最有可能出自 ( )
A.土地革命时期 B.建国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0.到2013年,距邓小平的以下题词已过去了30年。这一题词的实质是 (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要独立自主
D.教育的发展要有超前性
11.下面图片反映的是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
了工作岗位。那么苏明娟具体得益于什么教育体制 ( )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C.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12.下图人物曾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形容他“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下列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钱学森——火箭
B.袁隆平——农业
C.王淦昌——计算机
D.王大珩——航天
13.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
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4.下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系列图片。这实际上说明我国一贯实
施 ( )
A.“两弹一星”计划 B.“863计划”
C.“双百”方针政策 D.“科技兴国”战略
15.从“两弹一星”、“一箭多星”到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其必要的前提和原
因有 ( )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③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正确 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⑤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
建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
16.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外交往日趋频繁,培养对外交往人才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设英文馆,并随对外交往形势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他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 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 ——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三 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
英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日语
西语
阿语
其他
22 211
1 318
1 268
1 613
3 591
117
31
213
——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四 歌曲《中国话》歌词……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创办京师同文馆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促使我国对外语教育实施重大调整的因素有哪
些?(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6分)
(4)有人认为,21世纪汉语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8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拥有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材料三 1978年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何特点?(6分)
(2)全国科学大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8分)
答案
1.A 2.A 3.D 4.A 5.C 6.C 7.D 8.C 9.C 10.A 11.D
12.B 13.A 14.D 15.A
16.(1)原因:为中外交往培养对外人才;为推动洋务运动不断深入发展;为学习西方先进
科技。
(2)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我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一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中苏关系密切。
(3)特点:从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外语语种增多。
原因: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实行多边外交政策;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同意。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迅速。
不同意。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美国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华文明的内敛性。(任答一种观点即可)
17.(1)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背景: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意义:促使“科学的春天”到来。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技,注重提高生产力水平;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地位;科学技术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家发展;政府对科技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命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