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7认识一袋空气
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观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观察和描述,发展学生对气体的认知。 聚焦(教学导入) 1.谜语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学生猜谜语)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空气虽然是看不见、总被我们忽略的,但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 2.回顾探究方法 看、闻、摸等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用曾经在本单元中学过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是否透明等来研究今天的主题——空气。 二、探索(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初步观察描述 主问题1:小朋友们,想一想如何用现有的材料收集空气呢?初步观察一下,空气又是什么样的?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学生利用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收集空气的方法,并对自己周边的空气进行观察。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空气的收集。 活动要求: ①先用袋子收集一袋空气,再用橡皮筋封住袋口。 ②要把收集到的这袋空气放在桌面上。 2.收集后,小组成员对收集到的空气进行认真的初步观察。 3.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做好展学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展讲者: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能够较好的说出小组收集空气的方法和初步观察到的现象,并能够较好的应对台下其他同学的质疑。 2.倾听者:认真倾听,积极质疑,有效评价。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主问题1预设答案 孩子们经过观察、探究,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主问题2: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够利用所学方法再次认真观察空气并将它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吗?老师看好你奥!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思考:本单元学习的观察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观察?在前期学习中水和木块又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小组内合理分工,利用多种方法对空气进行再次全面认真的观察——①打开袋子,让袋中的空气吹向自己,你能感觉到它吗 它会流动吗 ②比一比,袋子里的空气与袋中的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③把它们都倒入杯中,有什么发现 2.小组成员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将空气与水和木块的特征进行对比并进行记录。 3.组长合理分工,做好展学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1.展讲者: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能够较好的在对比过程中说出空气与水、木块的不同,并能够较好的应对台下其他同学的质疑。 2.倾听者:认真倾听,积极质疑,有效评价。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空气与水和木块的比较研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的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教师要用关键词,将补充的方法呈现在班级记录单上。 主问题2预设答案 ①无色②无味③透明④很轻⑤较重⑥有固定形状⑦无固定形状⑧流动⑨不流动⑩有颜色,不透明 三、研讨(教学总结) 1.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2.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四、拓展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课后练习: 自主阅读课本21、22页内容
板书设计: 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