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5 22:36:08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下·浙江期中)下图卫星城和新城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 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
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 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
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2022高二下·长治月考)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上海市相比,武汉市、重庆市虽同为区域核心城市,但(  )
A.产业带动功能最弱 B.都市核心功能最弱
C.交通枢纽功能最弱 D.金融服务功能最弱
4.上海市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较重庆市弱,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距离 C.经济 D.科技
5.目前,长江经济带一切经济活动发展的前提是(  )
A.大力开发干支流水能资源 B.加强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C.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D.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2022高三下·月考)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一项重要区域战战。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范围包括珠三角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致区。左图为粤港澳大湾区位置示意图,右图为2008一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示意图,其中产业结构和相似系数是用来反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其产业结构差异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2年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金融危机 B.产业升级 C.国家政策 D.人口变化
7.今后,现代服务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  )
A.重化工工业、现代物流业 B.海洋制药产业、现代水产业
C.能源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D.科技服务产业、现代金融业
(2021高二上·毕节期末)虛拟水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在区城间投入一产出的经济量值基础上,将经济数据转換成相应的用水相关数据,即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下图为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市)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输入量与输出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北上广地区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转移反映出(  )
A.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地区互补性强
B.第一产业发展最快,产值效益最高
C.虚拟水输入量大,经济效益较低
D.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
9.图示省(区、市)第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  )
A.发展速度最慢 B.消耗的资源量较小
C.服务范围较小 D.产生的经济效益低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同步测试)青海省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加上新能源的开发,出现能源过剩现象。下图是青海电力构成情况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中新能源主要包括(  )
A.风能、太阳能 B.核能、太阳能
C.核能、地热能 D.风能、地热能
11.青海省为解决能源过剩问题应该发展(  )
A.纺织工业 B.电子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石油化学工业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同步测试)焦作市在发展非“灰”产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产业由“灰”向“绿”的转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有关焦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灰”产业主体是建筑用品产业
B.焦作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推动工业多元化作为重点
C.生态旅游不属于“绿”产业的范围
D.优质农产品开发对于焦作市的发展作用不大
13.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的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 ②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③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④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衰落期必须寻找新的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高二下·安丘期中)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也因为石油产量的逐年减少而问题日趋明显。为此,大庆石油产业实施“油头化尾”战略,做大上游产业,做强下游产业,提高原油的就地转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做大上游产业措施之一是加大原油进口,其进口来源可能是(  )
A.沙特阿拉伯 B.俄罗斯 C.伊朗 D.澳大利亚
15.大庆实施“油头化尾”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提高附加值④加速城市化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2高三上·惠阳月考)营建人工植被是防治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风蚀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但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作用因风向、植被类型等的不同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吉兰泰盐湖(105°9'35"E~105°9'46"E,39°38'N~39°49'N)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其防护体系显著减轻当地土壤风蚀、减少盐湖湖面积沙。某研究团队在该防护体系中依次在流动沙垄、白刺灌丛、防护林带(乔灌草复层林带)、盐碱滩地(盐湖周边生长植被地区)、盐湖湖心(盐湖边缘无植被地带)由北向南各设置一个样地,研究防护体系不同部位的防风阻沙效应。下图示意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部位不同风向下风速衰减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中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的是(  )
A.白刺灌丛 B.防护林带 C.盐碱滩地 D.盐湖湖心
17.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范围是(  )
A.0~50cm B.50~85cm C.85~200cm D.200cm以上
18.推测该防护体系中从流动沙垄至盐湖湖心,西北风向下输沙量变化最可能表现为(  )
A.缓慢增加—降低—急剧降低 B.急剧增加—增加—缓慢降低
C.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 D.缓慢降低—增加—急剧增加
(2022·咸阳模拟)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对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60分钟降水,研究其输沙速率的变化。下面左图为三种坡面示意图,下右图为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原因有(  )
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水强度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 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大
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 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
二、图文分析题
21.(2022高三上·诸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指大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医疗等优势,对于一些弱势省份和城市实现降维打击,从而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进来,产生复杂多样的影响,具有正反面多重表现。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指安徽长江两岸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是皖江城市带简图。下表是2007、2013年和2019年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GDP(亿元)和人口(万人)统计数据。
地区 2007年 2013年 2019年
GDP总量 人口 GDP总量 人口 GDP总量 人口
合肥 1334.20 491.00 3893.06 761.14 7057.71 818.90
芜湖 582.12 226.00 1749.14 359.56 2713.95 377.80
马鞍山 532.10 127.00 1077.23 220.80 1583.37 236.10
安庆 593.51 559.00 1181.55 534.47 2460.62 472.30
滁州 443.93 411.00 904.88 396.18 2182.00 414.70
池州 156.57 143.00 385.11 142.23 623.86 148.50
铜陵 286.83 72.00 567.01 73.62 720.19 164.10
宣城 336.73 258.00 702.15 256.31 1171.11 266.10
六安 439.83 609.00 841.71 568.33 1215.21 487.30
(1)说明长江对加强皖江城市带内部联系交流的积极作用。
(2)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简析虹吸效应对中小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阐述皖江城市带在发挥虹吸效应正面影响上可采取的做法。
22.(2021高二下·东城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房山区(图1)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是京郊农业大区,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精品、观光等现代农业,使农业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图2为房山区1949—2019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描述1949—2019年房山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房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2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读山西省的相关图表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2006年产业结构表
产业 GDP产 值/亿元 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 产业 比例/%
第一产业 276.6 2.7 5.8
第二产业 2 742.5 72.9 57.8
第三产业 1 727.4 24.4 36.4
2006年山西省GDP达到4 746.5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7∶94.3,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1)从位置、地形、气候方面,概述山西省的自然条件。
(2)据表分析2006年山西省经济的特点。
(3)根据上述图表资料,你认为山西省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根据上述图表资料,分析山西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24.(2021高二下·通辽开学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林业局公布,中国目前沙化土地已经达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影响着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材料三: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的分布图。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的气候为主,试分析西北地区以气候干旱的形成原因。
(2)简述我国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3)土壤盐渍(盐碱)化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城市及其辐射功能
【解析】【点评】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论和新模式。
1.根据文字材料“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可知其发展是依托周边地区资源,结合图片可知MK新城位于剑桥大学城和牛津大学城之间,该位置资源给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可以依托大学城的数据和信息,促进新城发展,从而使得城市得到较好发展,从而使得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C正确。由材料“MK新城建于1971年, 以服务业为主,道路量网格状”可知MK新城建成时间较早,且功能分区并未显示,A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结合图片中MK新城和大学城的位置关系可知MK新城距离大学城较远,B错误。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与其地租关系不大,而与其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有关,D错误。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可知MK新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有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MK新城主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 MK新城可以进一步加大与伦敦和两个大学城之间的区际联系,C正确。MK新城设立之初是为了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发展的定位是进一步分散大城市的压力且产业一直以服务业为方向,因此城市职能未变,A错误。MK新城主要发展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工业集聚增强不符合该地今后发展的特点,B错误。MK新城处于城市化的前中期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推进“智慧城市” 建设可使MK新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加快逆城市化,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3.D
4.B
5.C
【知识点】城市及其辐射功能
【解析】【点评】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根据已知可知,上海市、武汉市、重庆市同为区域核心城市,但上海市的经济总量进入了全球第六、国际金融进入了全球第三,上海市的金融服务功能最强,武汉市、重庆市与上海市相比,金融服务功能最弱,D正确;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的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枢纽功能虽然较上海弱,但也都比较强。都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ABC错误。故答案为:D。
4.上海市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较重庆弱,主要影响因素是距离,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距离长江上游地区遥远,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弱。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B正确;上海市的交通条件、经济实力、科技力量都比重庆强,ACD错误。故答案为:B。
5.根据所学知识,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突出,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使得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因此长江经济带一切经济活动发展的前提是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C正确;大力开发干支流水能资源、加强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都是经济活动,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6.B
7.D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粤港澳发展成大湾区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经济腹地广,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6.由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和相似系数是用来反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其产业结构差异就越大,反之则越小。2012年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增长趋势,主要是各城市间三次产业结构特征相似度高,这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尤其是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服务业的比重升高所致,B正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发生变化与金融危机、国家政策、人口变化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7.由材料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发达,因此应以科技和制造优势此为依托,推进“科技+制造+金融”产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D正确;重化工工业、现代水产业、能源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均不是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8.D
9.B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产业合理的表现: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且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8.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在自然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对虚拟水输入量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C错误,D正确;由图示省市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情况,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虚拟水输入量大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AB错误。故答案为:D。
9.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产业虚拟水转移总体量值相对较小,主要由第三产业多为服务性行业和新兴行业,资源消耗量小,B正确;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服务范围、经济效益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0.A
11.D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点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按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利用之后,能在一定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或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这些资源的消耗速度比形成速度快得多,如矿产资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
10.A、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内,高原面上地形较为平坦,风力强劲;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青海省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A正确;
BC、青海省科技较为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核能发展水平低,BC错误;
D、青海省不在板块交界处或大断裂带附近,地热能资源不丰富,D错误。
故答案为:A。
11.青海省的能源过剩问题主要指的是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AC、纺织工业和食品加工工业对油气资源的消耗量较少,AC错误;
B、电子工业对油气资源的消耗量较少,且青海省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不适合发展食品加工工业,B错误;
D、青海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油气资源,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2.B
13.A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小,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价值的利用价值,如实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也可以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12.A、焦作市煤炭资源丰富,“灰”产业主要指的是煤炭工业,A错误;
B、焦作市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B正确;
C、焦作市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故生态旅游属于“绿”产业的范围,C错误;
D、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全国的粮食高产区之一,出产的怀药历史悠久,远销国内外。依托这些农产品,焦作市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D错误。
故答案为:B。
13.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的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①正确;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培育新的主导产业,②正确;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③正确;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衰落期在没有寻找新的产业时,可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4.B
15.C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
对传统产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鼓励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14.中国采取多元化的原油进口渠道,东北临近俄罗斯远东地区,可以通过管道将原油运输到大庆,运输距离相对较短,B正确;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和澳大利亚进口原油主要通过海运,运输距离过远,排除ACD。故答案为:B。
15.大庆实施“油头化尾”战略,通过做大上游产业,做强下游产业,目的在于对原油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③符合题意;而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①符合题意;与石油加工相关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②不符合题意;大庆实施这一战略能促进大庆的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影响不大,因此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答案】16.B
17.A
18.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2、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16.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西北风向还是西南风向,在不同的高度,防护林带的风速衰减速率都是最大的,且风速衰减速率相差最小,说明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故答案为:B选项,白刺灌丛、盐碱滩地、盐湖湖心随着风向的变化风速衰减速率变化较大,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选项。
17.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表现出风速衰减速率最大,通过读图发现20、30、50cm高度的风速衰减速率最大,故答案为:A选项,BCD选项错误。
18.西北风向下,从流动沙垄至白刺灌丛,近地面风速下降显著,导致输沙量急剧降低;从白刺灌丛至防护林带,风速急剧降低,使得沙尘继续沉降,但由于大部分沙尘已被白刺灌丛拦截导致输沙量降低幅度减小;从防护林带至盐湖湖心,随着风速增大,输沙量开始缓慢增加,因此表现出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选项C选项,ABD选项错误。
【答案】19.C
20.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坡面的输沙速率与坡面径流的变化。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
19.前15分钟,平整坡面的输沙速率增加较快,是由于无任何治理措施,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量较大,且径流速度较快,导致输沙速率大,①③正确;雨水下渗较少,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降水强度相同,④错误。故答案为:C。
20.单个小鱼鳞坑容纳的径流量小,但数量较多,因此,出现强降水时,小鱼鳞坑更易被损毁,但小鱼鳞坑数量较多,容纳的径流量较大,坡面径流量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1.【答案】(1)水运成本较低,增加上下游间物资运输量;加强地区间人口流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劳动力外流,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高素质人才减少,不利于创新发展;城市人口缩小,影响城市化进程。
(3)加强区域联系,增强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支持城市创新发展和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形成合理梯度;参与产业分工,优化布局,避免恶性竞争;政策引导,防止过渡虹吸,实施功能疏解,发挥大城市辐射作用。
【知识点】长江经济带战略;城市及其辐射功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长江可以发展水运,内河运输运量大,运价低,有利于皖江城市带上下游之间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流动,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人口流动,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皖江认同感。
(2)材料可知虹吸效应指大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医疗等优势,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进来。中小城市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出现工厂用工难问题,高素质人才外流会导致中小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困难,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占比少,社会活力不足,消费低迷不利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缓慢。
(3)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不断完整城市体系,增强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要加强区域联系,各个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大城市发挥带动作用,致力于科技产业创新,发挥城市辐射作用,中小城市要承接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同质化的无效竞争。从省级全局角度去加强规划,政策宏观引导,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预防过渡虹吸,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实现合理布局。
【点评】所谓城市的虹吸效应是指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大城市虹吸效应是指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特大城市将周边的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小城镇的优势资源吸引到自己身边。是自己的经济实力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2.【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1978年工业比重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提高;土地成本提高;养殖业、旅游观光业等经济收入较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业技术的进步等。(写出其中3点即可)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注意描述三大产业的变化特点以及主导产业的变化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949~2019年,房山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1949年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1978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至2019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精品观光等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房山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界地带,地形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经营。而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了房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同时,随着土地成本的升高,传统的粮食生产取得的经济效益较低,而养殖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收入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加之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该地的观光农业等主要服务于北京市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区与房山区之间的交通运输条件改善,进一步促进了房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点评】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1)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
23.【答案】(1)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以北,长城以南;地形以黄土高原为主,中部为河谷(汾河谷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2006年山西省经济特点:山西第一产业较为薄弱,第三产业比例低,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较为薄弱;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3)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煤炭开采引起大面积地表下沉和塌陷;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造成大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
(4)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读我国山西省的图文资料,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从地形来看,以黄土高原为主,从气候来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读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表可知,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为5.8%、第二产业比重为57.8%、第三产业比重为36.4%,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较为薄弱、第一产业比重低。结合材料“2006年山西省GDP达到4746.5亿元,轻重工业的比重为5.7:94.3”可以判断,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较为薄弱“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说明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3)读我国山西省的图文资料,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主要的生态问题。结合图例,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由于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下沉和塌陷,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山西省要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需借鉴德国鲁尔区整治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当压缩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使煤炭工业向气化和液化产品的方向发展,治理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点评】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24.【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地区。
(2)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任答两点)
(3)蒸发旺盛;地下水位过高;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气候;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有山脉的阻挡,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抵达。故形成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
(2)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植被破坏导致地表裸露,在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成力下降,形成荒漠化景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等。
(3)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对于西北地区的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即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上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最后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化。
【点评】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
1 / 1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区域发展单元检测 (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下·浙江期中)下图卫星城和新城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 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
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 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
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答案】1.C
2.C
【知识点】城市及其辐射功能
【解析】【点评】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论和新模式。
1.根据文字材料“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可知其发展是依托周边地区资源,结合图片可知MK新城位于剑桥大学城和牛津大学城之间,该位置资源给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可以依托大学城的数据和信息,促进新城发展,从而使得城市得到较好发展,从而使得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C正确。由材料“MK新城建于1971年, 以服务业为主,道路量网格状”可知MK新城建成时间较早,且功能分区并未显示,A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结合图片中MK新城和大学城的位置关系可知MK新城距离大学城较远,B错误。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与其地租关系不大,而与其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有关,D错误。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可知MK新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有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MK新城主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 MK新城可以进一步加大与伦敦和两个大学城之间的区际联系,C正确。MK新城设立之初是为了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发展的定位是进一步分散大城市的压力且产业一直以服务业为方向,因此城市职能未变,A错误。MK新城主要发展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工业集聚增强不符合该地今后发展的特点,B错误。MK新城处于城市化的前中期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推进“智慧城市” 建设可使MK新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加快逆城市化,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二下·长治月考)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上海市相比,武汉市、重庆市虽同为区域核心城市,但(  )
A.产业带动功能最弱 B.都市核心功能最弱
C.交通枢纽功能最弱 D.金融服务功能最弱
4.上海市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较重庆市弱,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距离 C.经济 D.科技
5.目前,长江经济带一切经济活动发展的前提是(  )
A.大力开发干支流水能资源 B.加强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C.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D.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答案】3.D
4.B
5.C
【知识点】城市及其辐射功能
【解析】【点评】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根据已知可知,上海市、武汉市、重庆市同为区域核心城市,但上海市的经济总量进入了全球第六、国际金融进入了全球第三,上海市的金融服务功能最强,武汉市、重庆市与上海市相比,金融服务功能最弱,D正确;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的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枢纽功能虽然较上海弱,但也都比较强。都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ABC错误。故答案为:D。
4.上海市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较重庆弱,主要影响因素是距离,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距离长江上游地区遥远,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弱。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对长江上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B正确;上海市的交通条件、经济实力、科技力量都比重庆强,ACD错误。故答案为:B。
5.根据所学知识,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突出,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使得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因此长江经济带一切经济活动发展的前提是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C正确;大力开发干支流水能资源、加强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都是经济活动,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三下·月考)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一项重要区域战战。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范围包括珠三角9个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致区。左图为粤港澳大湾区位置示意图,右图为2008一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示意图,其中产业结构和相似系数是用来反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其产业结构差异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2年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金融危机 B.产业升级 C.国家政策 D.人口变化
7.今后,现代服务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  )
A.重化工工业、现代物流业 B.海洋制药产业、现代水产业
C.能源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D.科技服务产业、现代金融业
【答案】6.B
7.D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粤港澳发展成大湾区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经济腹地广,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6.由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和相似系数是用来反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其数值越小,说明其产业结构差异就越大,反之则越小。2012年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增长趋势,主要是各城市间三次产业结构特征相似度高,这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尤其是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服务业的比重升高所致,B正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发生变化与金融危机、国家政策、人口变化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7.由材料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发达,因此应以科技和制造优势此为依托,推进“科技+制造+金融”产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D正确;重化工工业、现代水产业、能源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均不是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毕节期末)虛拟水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在区城间投入一产出的经济量值基础上,将经济数据转換成相应的用水相关数据,即区域间的虚拟水转移。下图为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市)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输入量与输出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北上广地区三大产业虚拟水的转移反映出(  )
A.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地区互补性强
B.第一产业发展最快,产值效益最高
C.虚拟水输入量大,经济效益较低
D.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
9.图示省(区、市)第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量最小,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  )
A.发展速度最慢 B.消耗的资源量较小
C.服务范围较小 D.产生的经济效益低
【答案】8.D
9.B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产业合理的表现: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且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8.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消耗量大,在自然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对虚拟水输入量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C错误,D正确;由图示省市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虚拟水转移情况,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虚拟水输入量大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AB错误。故答案为:D。
9.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产业虚拟水转移总体量值相对较小,主要由第三产业多为服务性行业和新兴行业,资源消耗量小,B正确;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服务范围、经济效益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同步测试)青海省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加上新能源的开发,出现能源过剩现象。下图是青海电力构成情况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中新能源主要包括(  )
A.风能、太阳能 B.核能、太阳能
C.核能、地热能 D.风能、地热能
11.青海省为解决能源过剩问题应该发展(  )
A.纺织工业 B.电子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石油化学工业
【答案】10.A
11.D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点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按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利用之后,能在一定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或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这些资源的消耗速度比形成速度快得多,如矿产资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
10.A、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内,高原面上地形较为平坦,风力强劲;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青海省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A正确;
BC、青海省科技较为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核能发展水平低,BC错误;
D、青海省不在板块交界处或大断裂带附近,地热能资源不丰富,D错误。
故答案为:A。
11.青海省的能源过剩问题主要指的是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AC、纺织工业和食品加工工业对油气资源的消耗量较少,AC错误;
B、电子工业对油气资源的消耗量较少,且青海省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不适合发展食品加工工业,B错误;
D、青海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油气资源,D正确。
故答案为:D。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同步测试)焦作市在发展非“灰”产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顺利实现了产业由“灰”向“绿”的转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有关焦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灰”产业主体是建筑用品产业
B.焦作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推动工业多元化作为重点
C.生态旅游不属于“绿”产业的范围
D.优质农产品开发对于焦作市的发展作用不大
13.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的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 ②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③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④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衰落期必须寻找新的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2.B
13.A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小,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价值的利用价值,如实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也可以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12.A、焦作市煤炭资源丰富,“灰”产业主要指的是煤炭工业,A错误;
B、焦作市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B正确;
C、焦作市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故生态旅游属于“绿”产业的范围,C错误;
D、焦作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全国的粮食高产区之一,出产的怀药历史悠久,远销国内外。依托这些农产品,焦作市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D错误。
故答案为:B。
13.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的升级,使夕阳产业重现生机,①正确;在废矿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培育新的主导产业,②正确;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③正确;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衰落期在没有寻找新的产业时,可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安丘期中)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也因为石油产量的逐年减少而问题日趋明显。为此,大庆石油产业实施“油头化尾”战略,做大上游产业,做强下游产业,提高原油的就地转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做大上游产业措施之一是加大原油进口,其进口来源可能是(  )
A.沙特阿拉伯 B.俄罗斯 C.伊朗 D.澳大利亚
15.大庆实施“油头化尾”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提高附加值④加速城市化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4.B
15.C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解析】【点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
对传统产业进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
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鼓励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14.中国采取多元化的原油进口渠道,东北临近俄罗斯远东地区,可以通过管道将原油运输到大庆,运输距离相对较短,B正确;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和澳大利亚进口原油主要通过海运,运输距离过远,排除ACD。故答案为:B。
15.大庆实施“油头化尾”战略,通过做大上游产业,做强下游产业,目的在于对原油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③符合题意;而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①符合题意;与石油加工相关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②不符合题意;大庆实施这一战略能促进大庆的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影响不大,因此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
(2022高三上·惠阳月考)营建人工植被是防治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风蚀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但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作用因风向、植被类型等的不同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吉兰泰盐湖(105°9'35"E~105°9'46"E,39°38'N~39°49'N)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南,其防护体系显著减轻当地土壤风蚀、减少盐湖湖面积沙。某研究团队在该防护体系中依次在流动沙垄、白刺灌丛、防护林带(乔灌草复层林带)、盐碱滩地(盐湖周边生长植被地区)、盐湖湖心(盐湖边缘无植被地带)由北向南各设置一个样地,研究防护体系不同部位的防风阻沙效应。下图示意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不同部位不同风向下风速衰减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以流动沙垄为对照,盐湖防护体系中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的是(  )
A.白刺灌丛 B.防护林带 C.盐碱滩地 D.盐湖湖心
17.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范围是(  )
A.0~50cm B.50~85cm C.85~200cm D.200cm以上
18.推测该防护体系中从流动沙垄至盐湖湖心,西北风向下输沙量变化最可能表现为(  )
A.缓慢增加—降低—急剧降低 B.急剧增加—增加—缓慢降低
C.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 D.缓慢降低—增加—急剧增加
【答案】16.B
17.A
18.C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2、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解决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
16.由图可以看出,无论是西北风向还是西南风向,在不同的高度,防护林带的风速衰减速率都是最大的,且风速衰减速率相差最小,说明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受风向影响最小,故答案为:B选项,白刺灌丛、盐碱滩地、盐湖湖心随着风向的变化风速衰减速率变化较大,AC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选项。
17.白刺灌丛和盐碱滩地防风效果最佳的高度表现出风速衰减速率最大,通过读图发现20、30、50cm高度的风速衰减速率最大,故答案为:A选项,BCD选项错误。
18.西北风向下,从流动沙垄至白刺灌丛,近地面风速下降显著,导致输沙量急剧降低;从白刺灌丛至防护林带,风速急剧降低,使得沙尘继续沉降,但由于大部分沙尘已被白刺灌丛拦截导致输沙量降低幅度减小;从防护林带至盐湖湖心,随着风速增大,输沙量开始缓慢增加,因此表现出急剧降低—降低—缓慢增加,选项C选项,ABD选项错误。
(2022·咸阳模拟)为研究鱼鳞坑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某研究小组模拟三种坡度均为25°的坡面,对相同降雨强度(70mm/h)持续60分钟降水,研究其输沙速率的变化。下面左图为三种坡面示意图,下右图为三种坡面输沙速率对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前15分钟平整坡面输沙速率增加较快的原因有(  )
①坡面地表径流大②雨水下渗多③坡面地表径流快④降水强度变化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与大鱼鳞坑坡面相比,小鱼鳞坑坡面输沙速率峰值低、出现时间早,主要是因为小鱼鳞坑(  )
A.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小 B.损毁更早、坡面径流量较大
C.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小 D.损毁更晚、坡面径流量较大
【答案】19.C
20.A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坡面的输沙速率与坡面径流的变化。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
19.前15分钟,平整坡面的输沙速率增加较快,是由于无任何治理措施,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量较大,且径流速度较快,导致输沙速率大,①③正确;雨水下渗较少,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降水强度相同,④错误。故答案为:C。
20.单个小鱼鳞坑容纳的径流量小,但数量较多,因此,出现强降水时,小鱼鳞坑更易被损毁,但小鱼鳞坑数量较多,容纳的径流量较大,坡面径流量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二、图文分析题
21.(2022高三上·诸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指大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医疗等优势,对于一些弱势省份和城市实现降维打击,从而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进来,产生复杂多样的影响,具有正反面多重表现。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指安徽长江两岸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是皖江城市带简图。下表是2007、2013年和2019年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GDP(亿元)和人口(万人)统计数据。
地区 2007年 2013年 2019年
GDP总量 人口 GDP总量 人口 GDP总量 人口
合肥 1334.20 491.00 3893.06 761.14 7057.71 818.90
芜湖 582.12 226.00 1749.14 359.56 2713.95 377.80
马鞍山 532.10 127.00 1077.23 220.80 1583.37 236.10
安庆 593.51 559.00 1181.55 534.47 2460.62 472.30
滁州 443.93 411.00 904.88 396.18 2182.00 414.70
池州 156.57 143.00 385.11 142.23 623.86 148.50
铜陵 286.83 72.00 567.01 73.62 720.19 164.10
宣城 336.73 258.00 702.15 256.31 1171.11 266.10
六安 439.83 609.00 841.71 568.33 1215.21 487.30
(1)说明长江对加强皖江城市带内部联系交流的积极作用。
(2)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简析虹吸效应对中小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阐述皖江城市带在发挥虹吸效应正面影响上可采取的做法。
【答案】(1)水运成本较低,增加上下游间物资运输量;加强地区间人口流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2)劳动力外流,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高素质人才减少,不利于创新发展;城市人口缩小,影响城市化进程。
(3)加强区域联系,增强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支持城市创新发展和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形成合理梯度;参与产业分工,优化布局,避免恶性竞争;政策引导,防止过渡虹吸,实施功能疏解,发挥大城市辐射作用。
【知识点】长江经济带战略;城市及其辐射功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1)长江可以发展水运,内河运输运量大,运价低,有利于皖江城市带上下游之间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流动,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人口流动,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皖江认同感。
(2)材料可知虹吸效应指大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医疗等优势,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进来。中小城市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出现工厂用工难问题,高素质人才外流会导致中小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困难,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占比少,社会活力不足,消费低迷不利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缓慢。
(3)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不断完整城市体系,增强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要加强区域联系,各个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大城市发挥带动作用,致力于科技产业创新,发挥城市辐射作用,中小城市要承接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同质化的无效竞争。从省级全局角度去加强规划,政策宏观引导,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预防过渡虹吸,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实现合理布局。
【点评】所谓城市的虹吸效应是指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大城市虹吸效应是指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特大城市将周边的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小城镇的优势资源吸引到自己身边。是自己的经济实力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2.(2021高二下·东城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房山区(图1)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是京郊农业大区,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精品、观光等现代农业,使农业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图2为房山区1949—2019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描述1949—2019年房山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房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1978年工业比重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随着北京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提高;土地成本提高;养殖业、旅游观光业等经济收入较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业技术的进步等。(写出其中3点即可)
【知识点】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注意描述三大产业的变化特点以及主导产业的变化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949~2019年,房山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1949年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1978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至2019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大力发展精品观光等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房山区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的交界地带,地形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经营。而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提高,促使了房山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同时,随着土地成本的升高,传统的粮食生产取得的经济效益较低,而养殖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收入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加之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了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该地的观光农业等主要服务于北京市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区与房山区之间的交通运输条件改善,进一步促进了房山区产业结构调整。
【点评】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1)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
2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测试(B))读山西省的相关图表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2006年产业结构表
产业 GDP产 值/亿元 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 产业 比例/%
第一产业 276.6 2.7 5.8
第二产业 2 742.5 72.9 57.8
第三产业 1 727.4 24.4 36.4
2006年山西省GDP达到4 746.5亿元,轻重工业的比例为5.7∶94.3,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1)从位置、地形、气候方面,概述山西省的自然条件。
(2)据表分析2006年山西省经济的特点。
(3)根据上述图表资料,你认为山西省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根据上述图表资料,分析山西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答案】(1)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以北,长城以南;地形以黄土高原为主,中部为河谷(汾河谷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2006年山西省经济特点:山西第一产业较为薄弱,第三产业比例低,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较为薄弱;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3)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煤炭开采引起大面积地表下沉和塌陷;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造成大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
(4)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知识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读我国山西省的图文资料,从地理位置来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从地形来看,以黄土高原为主,从气候来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读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表可知,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为5.8%、第二产业比重为57.8%、第三产业比重为36.4%,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较为薄弱、第一产业比重低。结合材料“2006年山西省GDP达到4746.5亿元,轻重工业的比重为5.7:94.3”可以判断,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较为薄弱“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说明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3)读我国山西省的图文资料,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主要的生态问题。结合图例,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由于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下沉和塌陷,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山西省要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需借鉴德国鲁尔区整治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当压缩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使煤炭工业向气化和液化产品的方向发展,治理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点评】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24.(2021高二下·通辽开学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林业局公布,中国目前沙化土地已经达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影响着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材料三: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的分布图。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的气候为主,试分析西北地区以气候干旱的形成原因。
(2)简述我国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3)土壤盐渍(盐碱)化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地区。
(2)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任答两点)
(3)蒸发旺盛;地下水位过高;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的气候;中国的西北地区
【解析】【分析】(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有山脉的阻挡,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抵达。故形成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
(2)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植被破坏导致地表裸露,在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成力下降,形成荒漠化景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等。
(3)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对于西北地区的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即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上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最后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化。
【点评】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
从自然因素看:土质疏松,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