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08 07: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选择题
若用“空心圆”表示碳原子,用“实心圆”表示氧原子,则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
A. B. C.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四位同学对它们的区别作出如下发言:小倩说“区别在于是否在不停地运动”;小丹说“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构成物质”;小鑫说“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小娜说“区别在于分子和原子的大小和质量都不同”。你赞同(  )
A.小倩 B.小丹 C.小鑫 D.小娜
同学们为了探究水的组成,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电后两电极都有气体放出,经检验甲试管里的气体能燃烧,乙试管里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若氢原子模型用 表示,氧原子模型用 表示,则保持乙试管中气体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模型是(  )
A. B. C. D.
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其微观模型示意图如下,图中相同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B.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C.该化学反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也可以再分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子运动加快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水分子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子的构成不同 B. 密度不同 C. 生成它们的反应条件不同 D. 用途不同
下列实验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水通过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B.冷却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时有晶体析出
C.烧碱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变成其他分子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变成其他原子
D.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填空题
从分子观点看,纯净物是由   构成的,混合物是由   构成的.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事实。
(1)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    
(2)水在通电情况下变成氢气和氧气    
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2)下图 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实验题
如图所示 ,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
(1)A的名称是   ,其用途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   。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解答题
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________和________,分裂出来的________又重新组合成________,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________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________构成,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答案】D
【解析】【解答】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故A不正确.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不是一个个小分子,是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结合在一块的结果,故B不正确.
C.极细的铜屑不是铜分子,是许多铜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故C不正确.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解决本题要知道分子非常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的运动,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而质量大小并不确定。二者的不同为: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不能再分,而分子可以再分,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的现象、结论、常见气体的性质分析乙气体的名称,确定它的分子组成即可。
【解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甲中的气体能够燃烧,则为氢气;乙中的气体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乙为氧气。氧气的化学性质有氧分子保持,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图中共有、、和四种分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该化学反应就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即原子不能再分,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A
根据电解水时先水分子分解,然后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分析。
【解答】电解水时先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变化的顺序为①②③④;
故选A.
【答案】C
【解析】【解答】水变成蒸气时,由于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但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数目没有增减.
故选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
【答案】A
【解析】【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发生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解答】A.水电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正确;
B、冷却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时有晶体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故选项错误;
C、烧碱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故选项错误;
D、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描述的是分子的构成,无法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C
根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且有能量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只是重新组合分析。
【解答】A. 冰融化成水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在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可以变成其他分子 ,不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重新组合,不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D、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填空题
【答案】同种分子;不同种分子
【解析】【解答】只有一种物质的叫纯净物,从微观上看,纯净物就只有一种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叫混合物,从微观上看,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
【分析】该题考查了物质的微粒性。
【答案】(1)分子间空隙变大
(2)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状态改变是分子间隔改变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分析。
【解答】(1) 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分子间空隙变大;
(2) 水在通电情况下变成氢气和氧气是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
故答案为:(1) 分子间空隙变大 ;(2)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
【答案】(1)氯化钠
(2)D
【解析】【解答】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其中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碳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仍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分析】该题考查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验题
【答案】(1)胶头滴管;取少量液体
(2)滤纸条由管口至管底逐渐出现红点;氨水具有挥发性
(3)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4)两种试剂放反了;氨水
【解析】【解答】(1)取少量液体时通常用胶头滴管;(2)因为氨水具有挥发性,也就是氨分子不断地运动,遇到了滤纸条上的酚酞,又因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所以滤纸条由管口至管底逐渐出现红点;(3)在白纸的衬托下,红色看到更明显;(4)脱脂棉变红有可能脱脂棉上滴了酚酞溶液,氨水滴到了滤纸条上,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了脱脂棉上的酚酞,脱脂棉就变成红色了。
【分析】该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不断运动着的。
、解答题
(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
(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