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08 14:14: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模型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光线 B.磁感线
C.水分子 D.氢元素
2.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3.()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4.()如图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图,其中能代表氧元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  )
A.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 B.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C.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D.是否由同种离子构成
6.()下图摘自元素周期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氧和硫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和硫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
7.()下列符号既能表示1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还能表示1种单质的是 (  )
A.S B.C60 C.H D.Fe2O3
8.()科学家最近制得了一种新型的氧分子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2、O4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B.O4由4个氧元素组成
C.1个该新型分子(O4)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D.O4是由O2组成的混合物
9.明矾石广泛用于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其化学式为KAl3(SO4)2(OH)x。其中x的值是 (  )
A.5 B.6 C.7 D.8
10.下列物质中指定元素按化合价由高至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A.锰元素:MnO2 K2MnO4 KMnO4
B.氧元素:O2 H2O H2O2
C.碳元素:CO2 CO C
D.氯元素:KClO3 KCl Cl2
11.()某阳离子Mn+的核外电子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
A.x+y B.x+n-y C.x-n+y D.x+y+n
12.()葡萄糖溶液是将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溶于水形成的。某温度下一定质量的葡萄糖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该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5% B.10% C.25% D.60%
13.()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1,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08 B.1.33
C.108 g D.1.33 g
14.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金、银、铜、汞
B.非金属元素:碳、氮、磷、钾
C.固态非金属元素:碳、氧、硫、磷
D.稀有元素:氦、氢、氖、氯
15.()1911年卢瑟福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相对较大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二、填空题
16.常见分子模型的形象表示方法有两种: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1)请你写出图中乙烷对应的模型分别属于哪种表示方法。
(2)能清楚地反映乙烷分子中碳、氢原子的大小和相对位置的是 。
A.球棍模型 B.比例模型
17.下图表示的是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表示水分子。
(1)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   。
(2)温度降低时液态的水会变成   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   态的水蒸气。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时,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18.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3)比较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1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符合“行星模型”,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2-Z-11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20.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替4种元素进行的自我介绍,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4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甲:   ,乙:   ,丙:   ,丁:   。
(2)上述4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填“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2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图回答相应问题。
(1)图甲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铯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2)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22.()用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填空。
(1)5N   。
(2)n个二氧化碳分子   。
(3)4个氯离子   。
(4)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
(5)2Na+   。
(6)   。
23.
(1)举重、体操运动员比赛都要用“白粉”,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镁(MgCO3),其中镁离子的符号是   。
(2)运动员用于补充能量的葡萄糖(C6H12O6)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
24.()啤酒、红酒和白酒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乙醇(C2H5OH),饮酒后乙醇可进入人体血液中。科学实验表明,当乙醇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超过80 mg/100 mL血(每100
mL血中含有80 mg乙醇)时,便会影响人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已知饮用某啤酒1大杯(0.56 L),会使血液中乙醇含量升高30 mg/100 mL血,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中含有   种元素。
(2)乙醇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   .
(3)李明饮用了3大杯上述啤酒后,其体内每100 mL血液中乙醇的含量理论上升高   mg,   (填“影响”或“不影响”)其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
25.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按质量分数计算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八下·长兴月考)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小明同学利用碘进行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成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有什么变化,请预测实验现象为   ,并阐述理由   。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   (填“有”或“没有”)碘分子。
27.(2022八下·临海月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粒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
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 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得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一点:   ;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8.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9.(2022八下·舟山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0.(2021八下·新昌期中)常用塑化剂的学名“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化学式为C24H38O4,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有毒。常用作各种塑料制品的工业添加剂,不可食用。可是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竟然其将添加到多种饮料、果冻、果酱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若长期食用含塑化剂的食品可能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大量摄入还可能致癌。
请分析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常用塑化剂的化学式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
②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做法,可以使我们远离塑化剂的是   。
①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②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③尽量少用塑料制品直接接触热的、含油脂的食物
④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制,严惩不法黑心业者
(3) 写出该塑化剂的两条物理性质:   、   。
四、解答题
31.()大型电动车使用的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充电快、输出功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请计算:
(1)磷酸亚铁锂中磷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2)磷酸亚铁锂中锂、磷元素的质量比为   。
(3)磷酸亚铁锂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2.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每人每日对铝的摄入量应控制在0.004 g以下。
[提示: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1)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指的是 (填字母)。
A.铝元素 B.铝单质 C.铝合金 D.只有明矾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m(K)∶m(Al)∶m(S)∶m(O)∶m(H)=   ;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如果某人一天吃了100 g某食品(1 kg该食品中加入明矾2 g),通过计算说明其摄入的铝的量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33.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牌补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成分:C12H22O14Zn 含锌:5.0 mg/支 质量:10.0 g/支
(1)葡萄糖酸锌由   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 kg体重每日需要0.5 mg的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则体重为20 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用该口服液多少支
34.()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繁多,烷烃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物质,下表中列出了烷烃的一些信息。
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十一烷 十六烷
化学式 CH4 C2H6 C3H8 C5H12 C11H24 C16H34
沸点/℃ -164 -88.6 -42.1 -0.5 36.1 194.5 287.5
相对密度 0.466 0.572 0.585 0.579 0.626 0.741 0.774
分析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中丁烷的化学式:   。
(2)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   原子个数有关。
(3)总结一条有关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1八下·开化开学考)食盐(化学式为NaCl)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是烹饪中常用的调味料,但氯气(化学式为Cl2)具有毒性,侵入人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可见,NaCl和Cl2两种物质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从微观角度对上述结论作简要的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解答】A.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属于模型,故A不合题意;
B.磁感线并不存在,用它描述磁场的分布规律,属于模型,故B不合题意;
C.用大圆表示氧原子,用小圆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水分子,属于模型,故C不合题意;
D.用字母H表示氢元素,是符号,不属于模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当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了。从宏观上看,就是水蒸气的体积变大了,即相同体积的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了。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反物质和正物质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氢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而反氢原子与它质量相同,即具有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只是电性相反,即它含有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地壳中的元素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从大到下依次为氧、硅、铝、铁、钙……,即氧元素的含量最大。根据图片可知,①的占比最大,那么①为氧元素。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而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则二者的区别在于组成元素的种类,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2)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
(3)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称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
(4)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每列为一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氧元素正下方的数值为16,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故A正确不合题意;
硫元素左上角的数字为16,即它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6,故B正确不合题意;
氧和硫中都没有金字旁,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不合题意;
氧和硫在同一列,即处在同一族,而不是同一周期,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S表示:①硫元素;②1个硫原子;③硫物质,故A符合题意;
B.C60 表示一个碳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不能表示碳元素,故B不合题意;
C.H表示: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故C不合题意;
D.Fe2O3表示:①1个三氧化二铁分子;②三氧化二铁这种物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2)(3)(4)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O2和O4,都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都是单质,故A正确;
B.O4由氧元素组成,而元素只论种数,不论个数,故B错误;
C.一个该分子由4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O4是单质,而不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 KAl3(SO4)2(OH)x 中,K的化合价为+1,Al的化合价为+3,SO4的化合价为-2,OH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到:(+1)+(+3)×3+(-2)×2+(-1)x=0,解得:x=6。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计算出各个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进行排序即可。
【解答】A.锰元素: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K2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K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故A不合题意;
B.氧元素: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H2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B不合题意;
C.碳元素: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C符合题意;
D.氯元素:K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K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某阳离子Mn+的核外电子共有x个电子,它是由该原子失去n个电子形成的,那么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x+n。
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为x+n;
那么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n+y。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葡萄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其中H、O元素质量比与水中H、O元素质量相同,据此可判断溶液中H、O元素质量比,可完成溶液中C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解答】由葡萄糖和水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和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8,
所以葡萄糖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
则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
因此该葡萄糖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80%-10%=10%。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解答】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1,
设碳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原子的质量为9m,
那么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2)(3)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存在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
(4)根据稀有气体的分类判断。
【解答】A.金属元素:金、银、铜、汞,故A正确;
B.钾为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氧为气态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转动的电子,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它们几乎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那么原子核外大部分是空的,但是却存在电子,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是因为它们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相对较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即使撞击上也几乎不改变运动方向,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1)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2)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物理问题实际化,这就是模型法。
(2)根据球棍模型的定义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 为比例模型,而为球棍模型。
(2)能清楚地反映乙烷分子中碳、氢原子的大小和相对位置的是球棍模型,故选A。
17.【答案】(1)乙
(2)固;气
(3)空隙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水由液态到固态是熔化;水由液态到气态属于汽化;
【解答】(1)气态水的分之间间隔更大,所以乙表示气态水;
(2)温度降低时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3)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所以水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1) 乙 (2)固,气(3) 空隙
18.【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合理即可)
(3)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在分子模型图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原子,有几种符号代表几种原子;
(2)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的角度分析;
(3)分析相同的原子是否能够构成不同的分子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种原子,
②根据图片可知,甲醛分子中有3种原子;
③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烷分子中有5个原子;
④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醛分子中有4个原子,
⑤根据图片可知,1个水分子中有3个原子。
(2)根据图片和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根据图片和可知,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19.【答案】(1)错误
(2)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卢瑟福发现的原子的核实结构分析解答;
(2)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1)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绝大部分空间为空的,由此可知,道尔顿和汤姆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如图2-Z-11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20.【答案】(1)O;Al;H;Si
(2)质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的元素含量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则甲为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则乙为Al;
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是H,则丙为H;
地壳中含量排第二的元素是Si,则丁为Si。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则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1.【答案】(1)金属;55
(2)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
(2)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每列为一个族,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且按照原子序数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解答】(1)因为“ 铯 ”中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该元素左上角的数字为55,则它的原子序数为55。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55。
(2)根据乙图可知,Z和Y在同一周期,且Z在Y的右侧,因此原子序数Z>Y,故A正确;
X和Y在同一族,且Y在X的下面,那么核外电子数Y>X,但是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B错误。
故选A。
22.【答案】(1)5个氮原子
(2)nCO2
(3)4Cl-
(4)
(5)2个钠离子
(6)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元素符号表示1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左边写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根据分子名称确定组成分子的个数,从而确定分子的化学式的写法,最后在左边写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3)(5)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电性,最后在离子符号左边写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6)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1)5N表示5个氮原子;
(2)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为CO2,在左边写数字n表示分子个数,写作:nCO2;
(3)在氯元素右上角写“-”表示氯离子,在左边写数字4表示氯离子的个数,写作: 4Cl- ;
(4)在氧元素正上方写“-2”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写作: 。
(5)2Na+1表示2个钠离子;
(6) 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23.【答案】(1)Mg2+
(2)6∶1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用来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电性;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解答】(1)碳酸镁的化学式为 MgCO3 ,碳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则镁的化合价为+2价,即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写作:Mg2+;
(2)根据化学式 C6H12O 可知,葡萄糖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6:1。
24.【答案】(1)三(或3)
(2)2∶6∶1
(3)90;影响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3)1杯啤酒导致血液乙醇含量升高值×杯数得到乙醇理论上的升高值,最后与80mg/100mL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H5OH 可知,乙醇中含有C、H、O共三种元素;
(2)根据化学式 C2H5OH 可知,乙醇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2:(5+1):1=2:6:1;
(3)其体内每100 mL血液中乙醇的含量理论上升高:30mg/100mL×3=90mg/100mL>80mg/100mL,因此影响其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
25.【答案】O;Al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组成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按质量分数计算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6.【答案】(1)馒头也会变蓝色;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没有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碘能够使淀粉变蓝,这是碘分子的化学性质,而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碘分子能够使淀粉变蓝分析解答。
【解答】(1)碘升华成碘蒸气后,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碘分子没有改变,因此馒头也会变蓝,理由是: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没有碘分子。
27.【答案】(1)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原子核的体积极小 ; 原子核带正电 ; 原子核的质量大
(2)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因此α粒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根据“大多数α粒子无阻碍通过”可知,它们几乎没有受到排斥力,即原子核排斥力作用范围很小,也急速原子核本身体积很小,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根据“笔直的弹回”可知,少数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极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据此解答。
(2)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如;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原子核的体积极小 ; 原子核带正电 ; 原子核的质量大。
(2)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但是不能说已经完美,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28.【答案】(1)53
(2)A
(3)25mg;2kg;不能;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计算出含碘的最大质量。含碘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实验的质量。
【结论】将一次性食用食盐的质量与每天的食用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31I的质子数为53,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131I与127I的质子数都是53,只是中子数不同,则二者为同种元素,故选A。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可知,
500g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为: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
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29.【答案】不会;原子核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如果正面装上原子核则受到的排斥力最大,那么肯定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则根据大角度散射的粒子范围可以确定原子质量的分布特点。如果正电荷和质量分布均匀,那么α粒子受到的作用力几乎相同,那么肯定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根据原子的结构特点解答。
【解答】【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30.【答案】(1)390;16.4%
(2)①③④
(3)无色;液体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①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②元素的质量分数=;
(2)分析哪种措施能够减小塑化剂的摄入即可;
(3)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解答】(1)①相对分子质量为:12×24+1×38+16×4=390;
②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①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故①正确;
②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会增大塑化剂的吸收,故②错误;
③尽量少用塑料制品直接接触热的、含油脂的食物,故③正确;
④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制,严惩不法黑心业者,故④正确。
故选①③④。
(3)塑化剂的两条物理性质:①无色透明;②液体;③有特殊气味;④不溶于水。
31.【答案】(1)1∶4
(2)7∶31
(3)解:磷酸亚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6+31+16×4=158,则磷酸亚铁锂(LiFeP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5.4%。
答:磷酸亚铁锂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LiFePO4 可知,磷酸亚铁锂中磷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
(2)根据化学式 LiFePO4 可知,磷酸亚铁锂中锂、磷元素的质量比为:(7×1):(31×1)=7:31。
32.【答案】(1)A
(2)39∶27∶64∶320∶24;5.7%
(3)解:100 g该食品中铝的质量为 ×100 g×5.7%=0.0114 g>0.004 g,所以超过了安全摄入量。
答:其摄入的铝的量超过了安全摄入量。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3)食品中含有明矾的质量与食品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100g食品中含有明矾的质量,最后在乘以明矾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得到铝的质量,再与0.004g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因此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指的的是铝元素,故选A。
(2)根据化学式KAl (SO4)2·12H2O可知,
明矾中K:Al:O:H的质量之比为:(39×1):(27×1):(32×2):(16×20):(1×24)= 39∶27∶64∶320∶24 ;
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33.【答案】(1)四(或4)
(2)455
(3)解:由题意得20kg×0.5mg/kg× ÷5mg/支=1支。
答:理论上一天还需服用该口服液1支。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首先用儿童的体重×每千克体重需要锌的质量计算一天需要锌的质量,再乘以计算从食物中摄入锌的质量,最后除以5mg/支计算出一天服用口服液的支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12H22O14Zn 可知,葡萄糖酸锌由C、H、O、Zn共四种元素组成。
(2)根据化学式 C12H22O14Zn 可知,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14+65×1=455。
34.【答案】(1)C4H10
(2)碳
(3)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比较相邻的化学式,弄清分子式相差的原子团,最后推断丁烷的化学式;
(2)根据表格中烷烃的化学式分析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烷烃的沸点与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变化的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邻烷烃分子相差CH2,则丁烷的化学式比丙烷的化学式多CH2,写作: C4H10 。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为11个时,称为十一烷;当碳原子为16时,称为16烷,那么得到: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碳原子个数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
35.【答案】分子、离子、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NaCl由钠离子和钾离子构成,而Cl2由分子构成,两种物质构成的微粒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否有毒,应该和它的分子构成有关,根据氯化钠和氯气的分子构成分析解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模型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光线 B.磁感线
C.水分子 D.氢元素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解答】A.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属于模型,故A不合题意;
B.磁感线并不存在,用它描述磁场的分布规律,属于模型,故B不合题意;
C.用大圆表示氧原子,用小圆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水分子,属于模型,故C不合题意;
D.用字母H表示氢元素,是符号,不属于模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当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了。从宏观上看,就是水蒸气的体积变大了,即相同体积的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了。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反物质和正物质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氢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而反氢原子与它质量相同,即具有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只是电性相反,即它含有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如图为地壳中元素含量分布图,其中能代表氧元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地壳中的元素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从大到下依次为氧、硅、铝、铁、钙……,即氧元素的含量最大。根据图片可知,①的占比最大,那么①为氧元素。
故选A。
5.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  )
A.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 B.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C.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D.是否由同种离子构成
【答案】C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而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则二者的区别在于组成元素的种类,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下图摘自元素周期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氧和硫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和硫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2)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
(3)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称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
(4)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每列为一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氧元素正下方的数值为16,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故A正确不合题意;
硫元素左上角的数字为16,即它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6,故B正确不合题意;
氧和硫中都没有金字旁,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不合题意;
氧和硫在同一列,即处在同一族,而不是同一周期,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符号既能表示1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还能表示1种单质的是 (  )
A.S B.C60 C.H D.Fe2O3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S表示:①硫元素;②1个硫原子;③硫物质,故A符合题意;
B.C60 表示一个碳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不能表示碳元素,故B不合题意;
C.H表示: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故C不合题意;
D.Fe2O3表示:①1个三氧化二铁分子;②三氧化二铁这种物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8.()科学家最近制得了一种新型的氧分子O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2、O4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B.O4由4个氧元素组成
C.1个该新型分子(O4)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D.O4是由O2组成的混合物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2)(3)(4)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O2和O4,都是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都是单质,故A正确;
B.O4由氧元素组成,而元素只论种数,不论个数,故B错误;
C.一个该分子由4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O4是单质,而不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9.明矾石广泛用于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其化学式为KAl3(SO4)2(OH)x。其中x的值是 (  )
A.5 B.6 C.7 D.8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 KAl3(SO4)2(OH)x 中,K的化合价为+1,Al的化合价为+3,SO4的化合价为-2,OH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得到:(+1)+(+3)×3+(-2)×2+(-1)x=0,解得:x=6。
故选B。
10.下列物质中指定元素按化合价由高至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A.锰元素:MnO2 K2MnO4 KMnO4
B.氧元素:O2 H2O H2O2
C.碳元素:CO2 CO C
D.氯元素:KClO3 KCl Cl2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计算出各个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进行排序即可。
【解答】A.锰元素: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K2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K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故A不合题意;
B.氧元素: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H2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B不合题意;
C.碳元素: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C符合题意;
D.氯元素:K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K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某阳离子Mn+的核外电子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
A.x+y B.x+n-y C.x-n+y D.x+y+n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某阳离子Mn+的核外电子共有x个电子,它是由该原子失去n个电子形成的,那么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x+n。
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的质子数为x+n;
那么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n+y。
故选D。
12.()葡萄糖溶液是将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溶于水形成的。某温度下一定质量的葡萄糖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该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5% B.10% C.25% D.60%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葡萄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其中H、O元素质量比与水中H、O元素质量相同,据此可判断溶液中H、O元素质量比,可完成溶液中C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解答】由葡萄糖和水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和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8,
所以葡萄糖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
则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
因此该葡萄糖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80%-10%=10%。
故选B。
13.()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1,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08 B.1.33
C.108 g D.1.33 g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解答】已知某元素的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量比为9∶1,
设碳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原子的质量为9m,
那么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选A。
14.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
A.金属元素:金、银、铜、汞
B.非金属元素:碳、氮、磷、钾
C.固态非金属元素:碳、氧、硫、磷
D.稀有元素:氦、氢、氖、氯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2)(3)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存在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
(4)根据稀有气体的分类判断。
【解答】A.金属元素:金、银、铜、汞,故A正确;
B.钾为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氧为气态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故D错误。
故选A。
15.()1911年卢瑟福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相对较大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转动的电子,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它们几乎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那么原子核外大部分是空的,但是却存在电子,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是因为它们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相对较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即使撞击上也几乎不改变运动方向,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6.常见分子模型的形象表示方法有两种: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1)请你写出图中乙烷对应的模型分别属于哪种表示方法。
(2)能清楚地反映乙烷分子中碳、氢原子的大小和相对位置的是 。
A.球棍模型 B.比例模型
【答案】(1)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2)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1)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物理问题实际化,这就是模型法。
(2)根据球棍模型的定义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 为比例模型,而为球棍模型。
(2)能清楚地反映乙烷分子中碳、氢原子的大小和相对位置的是球棍模型,故选A。
17.下图表示的是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表示水分子。
(1)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   。
(2)温度降低时液态的水会变成   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   态的水蒸气。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时,水分子之间的   发生了变化。
【答案】(1)乙
(2)固;气
(3)空隙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水由液态到固态是熔化;水由液态到气态属于汽化;
【解答】(1)气态水的分之间间隔更大,所以乙表示气态水;
(2)温度降低时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3)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所以水在状态发生变化时,分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故答案为:(1) 乙 (2)固,气(3) 空隙
18.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3)比较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合理即可)
(3)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在分子模型图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原子,有几种符号代表几种原子;
(2)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的角度分析;
(3)分析相同的原子是否能够构成不同的分子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种原子,
②根据图片可知,甲醛分子中有3种原子;
③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烷分子中有5个原子;
④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醛分子中有4个原子,
⑤根据图片可知,1个水分子中有3个原子。
(2)根据图片和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根据图片和可知,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19.()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符合“行星模型”,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2-Z-11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答案】(1)错误
(2)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卢瑟福发现的原子的核实结构分析解答;
(2)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1)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绝大部分空间为空的,由此可知,道尔顿和汤姆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如图2-Z-11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
20.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替4种元素进行的自我介绍,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4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甲:   ,乙:   ,丙:   ,丁:   。
(2)上述4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填“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答案】(1)O;Al;H;Si
(2)质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的元素含量的知识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则甲为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则乙为Al;
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是H,则丙为H;
地壳中含量排第二的元素是Si,则丁为Si。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则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图回答相应问题。
(1)图甲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铯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2)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答案】(1)金属;55
(2)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
(2)在元素周期表中,每行为一个周期,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每列为一个族,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且按照原子序数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解答】(1)因为“ 铯 ”中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该元素左上角的数字为55,则它的原子序数为55。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55。
(2)根据乙图可知,Z和Y在同一周期,且Z在Y的右侧,因此原子序数Z>Y,故A正确;
X和Y在同一族,且Y在X的下面,那么核外电子数Y>X,但是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B错误。
故选A。
22.()用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填空。
(1)5N   。
(2)n个二氧化碳分子   。
(3)4个氯离子   。
(4)氧化铜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
(5)2Na+   。
(6)   。
【答案】(1)5个氮原子
(2)nCO2
(3)4Cl-
(4)
(5)2个钠离子
(6)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元素符号表示1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左边写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根据分子名称确定组成分子的个数,从而确定分子的化学式的写法,最后在左边写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3)(5)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电性,最后在离子符号左边写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6)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1)5N表示5个氮原子;
(2)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为CO2,在左边写数字n表示分子个数,写作:nCO2;
(3)在氯元素右上角写“-”表示氯离子,在左边写数字4表示氯离子的个数,写作: 4Cl- ;
(4)在氧元素正上方写“-2”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写作: 。
(5)2Na+1表示2个钠离子;
(6) 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23.
(1)举重、体操运动员比赛都要用“白粉”,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镁(MgCO3),其中镁离子的符号是   。
(2)运动员用于补充能量的葡萄糖(C6H12O6)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
【答案】(1)Mg2+
(2)6∶1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数字和正负号,用来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电性;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解答】(1)碳酸镁的化学式为 MgCO3 ,碳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则镁的化合价为+2价,即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写作:Mg2+;
(2)根据化学式 C6H12O 可知,葡萄糖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6:1。
24.()啤酒、红酒和白酒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乙醇(C2H5OH),饮酒后乙醇可进入人体血液中。科学实验表明,当乙醇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超过80 mg/100 mL血(每100
mL血中含有80 mg乙醇)时,便会影响人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已知饮用某啤酒1大杯(0.56 L),会使血液中乙醇含量升高30 mg/100 mL血,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中含有   种元素。
(2)乙醇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   .
(3)李明饮用了3大杯上述啤酒后,其体内每100 mL血液中乙醇的含量理论上升高   mg,   (填“影响”或“不影响”)其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
【答案】(1)三(或3)
(2)2∶6∶1
(3)90;影响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3)1杯啤酒导致血液乙醇含量升高值×杯数得到乙醇理论上的升高值,最后与80mg/100mL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H5OH 可知,乙醇中含有C、H、O共三种元素;
(2)根据化学式 C2H5OH 可知,乙醇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是:2:(5+1):1=2:6:1;
(3)其体内每100 mL血液中乙醇的含量理论上升高:30mg/100mL×3=90mg/100mL>80mg/100mL,因此影响其驾车或操作机器的能力。
25.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按质量分数计算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答案】O;Al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组成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按质量分数计算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八下·长兴月考)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物质。小明同学利用碘进行如下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成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酒精中,取少量碘酒滴在馒头上,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有什么变化,请预测实验现象为   ,并阐述理由   。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   (填“有”或“没有”)碘分子。
【答案】(1)馒头也会变蓝色;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没有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碘能够使淀粉变蓝,这是碘分子的化学性质,而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碘分子能够使淀粉变蓝分析解答。
【解答】(1)碘升华成碘蒸气后,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碘分子没有改变,因此馒头也会变蓝,理由是:碘升华实验中碘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
(2)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将少量食盐水滴在馒头上,馒头不变蓝。那么加碘盐中没有碘分子。
27.(2022八下·临海月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粒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
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 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得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一点:   ;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原子核的体积极小 ; 原子核带正电 ; 原子核的质量大
(2)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因此α粒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根据“大多数α粒子无阻碍通过”可知,它们几乎没有受到排斥力,即原子核排斥力作用范围很小,也急速原子核本身体积很小,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根据“笔直的弹回”可知,少数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极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据此解答。
(2)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如;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原子核的体积极小 ; 原子核带正电 ; 原子核的质量大。
(2)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但是不能说已经完美,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28.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1)53
(2)A
(3)25mg;2kg;不能;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计算出含碘的最大质量。含碘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实验的质量。
【结论】将一次性食用食盐的质量与每天的食用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31I的质子数为53,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131I与127I的质子数都是53,只是中子数不同,则二者为同种元素,故选A。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可知,
500g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为: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
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29.(2022八下·舟山月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答案】不会;原子核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如果正面装上原子核则受到的排斥力最大,那么肯定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则根据大角度散射的粒子范围可以确定原子质量的分布特点。如果正电荷和质量分布均匀,那么α粒子受到的作用力几乎相同,那么肯定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根据原子的结构特点解答。
【解答】【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30.(2021八下·新昌期中)常用塑化剂的学名“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化学式为C24H38O4,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有毒。常用作各种塑料制品的工业添加剂,不可食用。可是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竟然其将添加到多种饮料、果冻、果酱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若长期食用含塑化剂的食品可能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大量摄入还可能致癌。
请分析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常用塑化剂的化学式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
②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做法,可以使我们远离塑化剂的是   。
①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②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③尽量少用塑料制品直接接触热的、含油脂的食物
④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制,严惩不法黑心业者
(3) 写出该塑化剂的两条物理性质:   、   。
【答案】(1)390;16.4%
(2)①③④
(3)无色;液体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①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②元素的质量分数=;
(2)分析哪种措施能够减小塑化剂的摄入即可;
(3)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解答】(1)①相对分子质量为:12×24+1×38+16×4=390;
②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①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故①正确;
②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会增大塑化剂的吸收,故②错误;
③尽量少用塑料制品直接接触热的、含油脂的食物,故③正确;
④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制,严惩不法黑心业者,故④正确。
故选①③④。
(3)塑化剂的两条物理性质:①无色透明;②液体;③有特殊气味;④不溶于水。
四、解答题
31.()大型电动车使用的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充电快、输出功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请计算:
(1)磷酸亚铁锂中磷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2)磷酸亚铁锂中锂、磷元素的质量比为   。
(3)磷酸亚铁锂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1)1∶4
(2)7∶31
(3)解:磷酸亚铁锂(LiFeP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6+31+16×4=158,则磷酸亚铁锂(LiFeP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5.4%。
答:磷酸亚铁锂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LiFePO4 可知,磷酸亚铁锂中磷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4;
(2)根据化学式 LiFePO4 可知,磷酸亚铁锂中锂、磷元素的质量比为:(7×1):(31×1)=7:31。
32.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每人每日对铝的摄入量应控制在0.004 g以下。
[提示: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1)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指的是 (填字母)。
A.铝元素 B.铝单质 C.铝合金 D.只有明矾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m(K)∶m(Al)∶m(S)∶m(O)∶m(H)=   ;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如果某人一天吃了100 g某食品(1 kg该食品中加入明矾2 g),通过计算说明其摄入的铝的量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答案】(1)A
(2)39∶27∶64∶320∶24;5.7%
(3)解:100 g该食品中铝的质量为 ×100 g×5.7%=0.0114 g>0.004 g,所以超过了安全摄入量。
答:其摄入的铝的量超过了安全摄入量。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3)食品中含有明矾的质量与食品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100g食品中含有明矾的质量,最后在乘以明矾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得到铝的质量,再与0.004g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因此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指的的是铝元素,故选A。
(2)根据化学式KAl (SO4)2·12H2O可知,
明矾中K:Al:O:H的质量之比为:(39×1):(27×1):(32×2):(16×20):(1×24)= 39∶27∶64∶320∶24 ;
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33.儿童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牌补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成分:C12H22O14Zn 含锌:5.0 mg/支 质量:10.0 g/支
(1)葡萄糖酸锌由   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要满足儿童身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在某一时间段需要适量补锌。若儿童1 kg体重每日需要0.5 mg的锌,每天从食物中只能摄入所需锌的一半,则体重为20 kg的儿童,理论上一天还需服用该口服液多少支
【答案】(1)四(或4)
(2)455
(3)解:由题意得20kg×0.5mg/kg× ÷5mg/支=1支。
答:理论上一天还需服用该口服液1支。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首先用儿童的体重×每千克体重需要锌的质量计算一天需要锌的质量,再乘以计算从食物中摄入锌的质量,最后除以5mg/支计算出一天服用口服液的支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12H22O14Zn 可知,葡萄糖酸锌由C、H、O、Zn共四种元素组成。
(2)根据化学式 C12H22O14Zn 可知,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14+65×1=455。
34.()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繁多,烷烃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物质,下表中列出了烷烃的一些信息。
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十一烷 十六烷
化学式 CH4 C2H6 C3H8 C5H12 C11H24 C16H34
沸点/℃ -164 -88.6 -42.1 -0.5 36.1 194.5 287.5
相对密度 0.466 0.572 0.585 0.579 0.626 0.741 0.774
分析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中丁烷的化学式:   。
(2)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   原子个数有关。
(3)总结一条有关烷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
【答案】(1)C4H10
(2)碳
(3)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合理即可)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比较相邻的化学式,弄清分子式相差的原子团,最后推断丁烷的化学式;
(2)根据表格中烷烃的化学式分析解答;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烷烃的沸点与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变化的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邻烷烃分子相差CH2,则丁烷的化学式比丙烷的化学式多CH2,写作: C4H10 。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为11个时,称为十一烷;当碳原子为16时,称为16烷,那么得到: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碳原子个数有关。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1八下·开化开学考)食盐(化学式为NaCl)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是烹饪中常用的调味料,但氯气(化学式为Cl2)具有毒性,侵入人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可见,NaCl和Cl2两种物质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从微观角度对上述结论作简要的解释。
【答案】分子、离子、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NaCl由钠离子和钾离子构成,而Cl2由分子构成,两种物质构成的微粒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否有毒,应该和它的分子构成有关,根据氯化钠和氯气的分子构成分析解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