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资源跨区域调配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以我国为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掌握我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的线路沿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点。 【地理实践力】学会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地、调入地及线路沿线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必要性)?
2.南水北调的原因及工程实施概况。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北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探 究
探 究
1.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该调水工程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西部调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
1.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位于东南信风带上,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而西侧是背风坡,位于雨影区,降水少。2.该调水工程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西部调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东部调出区径流减少,河水流动性和自我净化能力减弱,使水质变差,污染加重;西部调入区由于水量增加,下渗量增大,加上西部地区蒸发旺盛,使盐份大量在地表富集,形成盐渍化问题。针对以上两个问题,主要采取合理调水,同时加大环境的治理力度。
必要性
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承载能力等。由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资源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资源赋存量少;而资源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资源赋存量多。为了满足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之一。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进而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南水北调
探究活动 1
流域 流域面积占全国比重(%)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水资源占全国比重(%) 占全国人口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 人均水量(立方米) 平均水量(立方米/公顷)
北方 28.2 4054.2 14.4 43.5 58.2 938 6810
南方 36.5 22766.3 81 54.4 36.6 4180 61950
思考:对数据进行比较,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
探究活动 2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评价
中线调水工程
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长1246km,天津干渠长144 km。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主要任务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输水总干渠不结合通航。
西线调水工程
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引水工程拟定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
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六省(区)。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和解决西北地区、华北西部地区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畜用水。
东线 中线 西线
线路走向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到烟台、威海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可调水量 大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有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可利用 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探究活动 3
1、北方什么季节缺水 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宜调水?
2、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冬春季节,尤其春旱严重。
夏秋季节。
修建水库。
3.还须采取什么措施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水优先的原则,大力节约用水。目前,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浪费的问题。许多地方农田浇地仍是大水漫灌,工业生产耗水量过高,城市生活用水浪费惊人,因此,在加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一定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要认真制订节水的规划和目标,绝不能出现大调水、大浪费的现象。
解决北方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除了“南水北调”工程以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实施
①修建水库;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③发展节水农业;④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⑤海水淡化;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⑦提高水价;⑧保护生态环境⑨跨流域调水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要供水对象,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建成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主要体现在:
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的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改善当地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陷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调水后通过合理调度,还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补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南水北调对调出区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受的严重影响
南水北调每年几百亿立方的水经水库北调,长江由此带来的泥沙必然大量减少,由此将危及中国经济重心长三角地区。下泄流量的减少必然会引起长江口咸水倒灌,导致长三角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质的恶化、河口区淡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是东线工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东线的水体污染没有处理好将有可能把污染顺河带走,对供水区产生影响。虽然调水会对钉螺 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钉螺 北移,引发血吸虫病蔓延。
血吸虫
钉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高达40万人,如果处理不当易形成水逼人迁、先迁后安、盲目后靠的严重局面。由于国家投资少、安置标准低、水电路校等生产生活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要,造成大量移民遗留问题 。
农业问题
由于修建水库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必将导致水库周围土地被征用,耕地减少,树林被破坏,库区将淹没大量土地,影响农业生产。
调水问题
调水量较大。年调水量130亿m3左右,约占汉江年均水量的22%,对汉江中下游有一定影响,枯水期平均下泄流量略有减少,中水期有所缩短,对各种取水、航运和水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
移民问题
其他问题
发电量减少。从丹江口水库调水,丹江口水电站的发电量有所减少(约减少年电量7~8亿kw·h) 。
对漂木的影响。调出区的伐木运输主要依靠河道水力输送,河道建坝调水,木材将改为公路外运。
文明古物。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穿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其影响范围大,涉及文物遗存内涵丰富 。虽然国家进行大量的抢救,但必将会淹没一些文明古迹。
南水北调不利影响的解决措施
水文情势影响环保措施
(1)加强水情监测和讯息传输工作
(2)流域机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对输水河道洪水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
(3)输水河道通过新建、拆建、加固各类沿线封闭建筑物和洼地处理配套建筑物,减少输水沿线局部低洼地渍涝影响。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措施。对建筑物工程中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浇筑废水和基坑排水主要通过沉淀池处理达标排放。
(2)噪声环境保护措施。在城区及居民集中的施工段,在人们睡眠休息时间主要是夜间22:00~6:00停止高噪声机械施工,并严禁爆破等源强大的噪声活动,运输应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对受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较为严重的学校、医院和集中居民点等噪声敏感点设隔声墙或者安装隔声玻璃进行噪声防护。
(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施工场地和交通运输扬尘,配备洒水车,在无雨天气定时洒水,可有效减轻扬尘影响,另外对于主要施工道路要及时清渣。在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应对水泥等多尘材料采取覆盖措施,运输散装水泥车辆的储罐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运输车辆要经常清洗以减少扬尘。
(2)对将占用林地的施工用地,尽量进行适当调整,避免或者减轻破坏森林植被。
(3)在工程施工当中,应加强管理,限定施工区域,不准擅自扩大临时占地,避免人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选择合理施工场地,尽量在现有村庄安排生活,尽量减少工程占地和地表植被的损失面积。
(4)沿线安排的取、弃土场,要合理选址、保留表层土壤,并用于施工后的表层复土,这样可以尽早恢复植被和维护沿线的景观,从而控制水土流失。
(5)为消减施工人员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要标明施工活动区,严令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非施工区严禁烟火、狩猎。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凡在地下水位较高,尤其是高于干渠渠底或管涵底部时,一定要增加地下水的排泄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正常流动和排泄。尤其是在干渠下游有居民取水水源的地段,一定要保障地下水不受阻断。
(6)合理控制湖泊水位,调节、保障岸边湿生带的水生植被生长环境,以补偿因水位抬高所造成的部分维管束植物的损失。
血吸虫防治措施
(1)河道硬化。采取河岸硬化工程措施,可使钉螺失去土壤和植被而不能生存,防止进水口出现钉螺生地。
(2)涵闸防螺工程。结合涵闸修建,增设防螺阻螺设施。主要包括拦螺网和沉螺池。
(3)灭螺措施。每年春秋季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粉法或喷洒法杀灭水源区钉螺,降低钉螺密度,减少钉螺扩散来源。
(4)管理措施。控制调水时段:枯水期增加调长江水,汛期减调长江水而增调淮水,以减少长江钉螺向输水河道扩散的风险。
移民安置措施
建好生产生活设施,通过提高当地农作物产量、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乡镇企业和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农等措施,耕地减少对移民安置区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可基本得到消除。
海水倒灌措施
利用三峡工程,在枯水期时进行放水,并适当减少调水量,已保证下泄流量。
污染问题措施
加强对污水的净化处理,解决截污导流区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最根本措施就是截渗,主要截渗措施有衬砌、堤外挖截渗沟、打截渗井等措施。
回游生物问题措施
建立自然生物保护区,在水库旁开辟一条生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