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提优•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全效提优•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10 21:17: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第4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做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符合的是(  )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2、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3、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如图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探究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实验证明了根毛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4、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目的是(  )
A.人们更需要产品 B.人们更需要木材 C.人们更需要粮食 D.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
5、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6、对绿色植物各种生理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B.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C. 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D. 在光照下只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在黑暗中只进行呼吸作用
7、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于2019年10月首次公开测产,亩产达1026.3公斤,下列有关水稻生长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的根从土壤中获取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B.水稻开花期合理施磷肥促进籽粒饱满
C.水稻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D.水稻的茎负责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第10题图)
8、图中的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B.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C.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D.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9、为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会在果树生长期,用刀在枝干上环切两刀,将两刀口之间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以暂时中断有机物的输送,以达到促花、保果、壮果、催熟增糖的效果。环剥技术历史久远,简单高效。对该技术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筛管,中断有机物的输送
B.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
C.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说明环剥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
D.环剥不能在树木主干上进行,否则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10、教材上有一个探究植物叶片气孔数目哪一面多的实验,如图。将一片新鲜的树叶,浸在盛有热水(60℃左右)的烧杯中。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可得(  )
A.气泡中的气体全是叶从外界吸收进来的 B.该实验必须设置一个对照组
C.气体是通过叶表皮细胞间的空隙出来的 D.叶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多说明背面气孔数目较多
11、乐乐为研究“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从同一株新鲜白菜上裁取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做了如下处理(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部位(凡士林质量忽略不计)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表皮和下表皮
将四组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12、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3、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14、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B.⑤是叶脉,水分通过其中的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
C.⑥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由表皮细胞控制其开闭
D.叶片由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构成,属于组织
15、如图为某植物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③表示某些生理过程,a.b、c表示根尖的某些区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分别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B.根的生长是从根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开始的
C.b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D.带土坨移栽幼苗对a区有保护作用。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为测定土壤中大小颗粒所占的比例,小玲采集了家乡典型的土壤样品。下表是小玲同学所测的土壤成分的比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土 有机物
25% 25% 11% 27% 11% 1%
(1)该地的土壤属于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2)该地的土壤   (选填“适宜”或“不适宜”)耕种。
17、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探究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A.放在黑暗环境中 B.放在阳光下照射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图是细胞吸水、失水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久旱逢雨时的大树,枝叶会逐渐舒展硬挺,青翠欲滴。此时的植物细胞所处状态,符合图   。
(2)用凉拌黄瓜时,会逐渐渗出大量水分。此时的黄瓜果肉细胞所处状态,符合图   。
(3)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是: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
19、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20、图为松散泥土堆置的一个山谷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堆积泥沙,与此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  。
(2)在坡面覆盖草皮或苔藓,再洒较大的水流,此时A处沉积的泥沙比没有覆盖植被时   。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如图,兴趣小组在“观察小麦根尖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
(1)取小麦的幼根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外形,发现其属于   (选填“直根系”或“须根系”)
(2)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并查阅资料后,兴趣小组了解,根毛区中的细胞是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   
而来的。
22、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 、铅(Pb) 、砷(As) 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
(1)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 0~30 厘米层含量都低于 30~60 厘米层含量
(2)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
23、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水分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24、如图所示,在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培养一株相同品种、长势相同的植物,烧杯中是全营养液,左边植株剪去大部分的叶片,调节天平至平衡。请回答下面问题:
(1)全营养液中添加了很多营养物质,下列物质中,所含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选填字母编号)。
A.硝酸钠 B.磷酸氢二钙 C.硝酸钾 D.硫酸镁
(2)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天平的指针将会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
(3)该装置中有一不足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
25、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  ,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校园里,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1)为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合理即可);
(2)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同学们还采取了治虫、除草、施肥、松土等措施,其中,经常给植物松土的目的是   。
(3)同学们在校园里开展了如下探究: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天竺葵幼苗,标记为甲、乙,分别放在两瓶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放置于相同的光照下一段时间,并观察、测量其发生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
植株 培养液(50毫升) 植株质量/克 生长状况
实验前 实验后
甲 蒸馏水 90 145 矮小纤细,叶色发黄
乙 土壤浸出液 90 378 枝叶茂盛,叶色浓绿
①比较甲、乙植株的生长状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   (填“光照”“无机盐”“水”);
②请你指出同学们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   。
27、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根吸收的水约有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 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1)【实验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
为了确保上述假设的普遍适用性,表中的X、Y等应为   。
(2)【数据处理】 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应按下列 方式处理。
A.比较m1∶m2和n1∶n2两个比值 B.比较m1+n1和m2+n2的大小
C.比较m1-m2和n1-n2的大小
(3)【实验结论】 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的。
【实验反思】兴趣小组通过探究后否定了他们在开始时提出的假设。关于他们的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有价值? (填“有”或“没有”)。
28、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制造有机物,在满足植物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为生物圈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花生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标号②细胞中有而①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
(2)为了进一步探究花生幼苗的生理活动,兴趣小组设计了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如下:①首先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   移动。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a,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   ,原因是绿叶在光照下制造了淀粉。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29、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生活方式”的活动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将罩上塑料袋的植物置于暗处5~6小时后,打开阀门,轻轻挤压塑料袋,使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这是因为植物进行   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通过叶片上的   (填结构名称)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尖的根毛区吸收后,由木质部的   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
30、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学生各自做了探究实验,图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境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中,其中探究方法正确的有   小组和   小组;而   小组因   ,将无法探究蒸发与哪个因素有关;
(2)本探究实验中,有   组对照实验,其中丙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   ;
(3)甲小组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   。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6分)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
(2)根吸收水分与土壤溶液浓度有关。干旱时土壤溶液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导致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根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叶,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 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32、(8分)为了保征树木移栽的成活率,给树木挂上含有各种营养液和生长素的“吊瓶” 。
(1)移栽的香樟树被剪去了大部分叶的目的是减弱其   作用,以减少其体内   的散失。
(2)营养液输入的位置愈低愈好,为便于操作,常选择在距离地面30cm以内的范围钻住输液孔。钻注孔的深度达到图3中茎的结构4部位的原因是该处是   部,内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  管。
33、(8分)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a、b、c三点光合作用最弱的是a,而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选填“上”或“下”)。
(4)请写出由植物叶片气孔释放的气体   。
34、(7分)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 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价。
(3)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5、(8分)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
(2)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人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第4章植物与土壤 》单元测试答题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1) ;(2) ;
17、(1) ;(2) ;
18、(1) ;(2) ;(3) ;
19、(1) ;
(2) ;
(3) ;
20、(1) ;(2) ;
21、(1) ;(2) ;
22、(1) ;(2) ;
23、(1) ;(2) ;
24、(1) ;(2) ;
(3) ;
25、(1) ;(2) 。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1) ;
(2) ;
(3) ; ;
27、(1) ;
(2) ;(3) ;
28、(1) ;(2) ; ;
29、(1) ; ; ;
(2) ; ;
30、(1) ; ; ; ;
(2) ; ;
(3) 。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1) ;(2) ;(3) ;
32、(1) ; ;(2) ; ;
33、(1) ;(2) ;
(3) ;(4) ;
34、(1) ;(2) ;
(3) ;
;

35、(1) ;
(2) ;
① ;
②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效提优 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第4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做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符合的是(  )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可以保证河道畅通,防止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保护大气,故B不合题意;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可以减小对空气的污染,故C不合题意;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但是会严重污染空气,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2、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解析] A、化学肥料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其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也会污染水体,A错误。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在土壤中经发酵会形成农家肥料,不会污染土壤,B正确。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体,经渗透或浇灌会污染土壤,C错误。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D错误。
[答案]B
3、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如图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实验证明了根毛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解析]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是控制变量法。由图可知,ABC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剪掉根尖或不剪掉根尖,分别在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剪掉根源的幼苗萎蔫了,而保留根尖的幼苗长势良好,说明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根的吸水部位主要在根尖,故A正确,BC不正确;D该实验取用的土壤浸出液浓度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浓度过高会出现“烧苗”现象,故D不正确。
[答案]A
4、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目的是(  )
A.人们更需要产品 B.人们更需要木材
C.人们更需要粮食 D.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
[解析] 西部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通过 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植被,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D选项正确。A、B、C错误。
[答案]D
5、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解析] A、塑料袋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垃圾,丢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污染;故A正确;B、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污染;故B错误;C、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和水等,从而会把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体内,给人类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故C错误;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根的吸水过程中,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最终转移到人体内;故D错误;
[答案]A
6、对绿色植物各种生理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B.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C. 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D. 在光照下只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在黑暗中只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 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A、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故A说法正确;B、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B正确;C、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故C说法正确;D、在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黑暗中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故D说法错误。
[答案]D
7、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于2019年10月首次公开测产,亩产达1026.3公斤,下列有关水稻生长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的根从土壤中获取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B.水稻开花期合理施磷肥促进籽粒饱满
C.水稻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D.水稻的茎负责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解析] A、水稻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通过茎运输的,A符合题意;B、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B不符合题意;C、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过程叫光合作用,叶片中有细胞,细胞的结构中含有线粒体,而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因此水稻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C不符合题意;D、水稻的茎直立生长于地面,它的茎属于直立茎,负责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图中的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B.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C.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D.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解析] 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由气孔进入,b表示氧气,由气孔释放出来,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正确;B.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故该选项错误;C.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b都表示水,故该选项错误;D.解释同A,所以,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的说法错误。
[答案]A
9、为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会在果树生长期,用刀在枝干上环切两刀,将两刀口之间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以暂时中断有机物的输送,以达到促花、保果、壮果、催熟增糖的效果。环剥技术历史久远,简单高效。对该技术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筛管,中断有机物的输送
B.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
C.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说明环剥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
D.环剥不能在树木主干上进行,否则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解析] A、图中树皮环剥,导致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筛管被割断,营养物质就积存在环剥口的上端,使环剥口的上端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A不符合题意;B、维管束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有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而维管束由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组成,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能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从而使树干不断地生长加粗,因此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分裂细胞尽快愈合伤口,B不符合题意;C、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环剥并不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C符合题意;D、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教材上有一个探究植物叶片气孔数目哪一面多的实验,如图。将一片新鲜的树叶,浸在盛有热水(60℃左右)的烧杯中。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可得(  )
A.气泡中的气体全是叶从外界吸收进来的
B.该实验必须设置一个对照组
C.气体是通过叶表皮细胞间的空隙出来的
D.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背面气孔数目较多
[解析] 探究植物叶片气孔数目哪一面多的实验,由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说明背面气孔数目较多,D符合题意。
[答案]D
11、乐乐为研究“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从同一株新鲜白菜上裁取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做了如下处理(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部位(凡士林质量忽略不计)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表皮和下表皮
将四组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解析] 由于凡士林有密封的作用,因此甲不涂凡士林,叶片水分散失最多,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下表皮被凡士林密封,因此丙的重量大于乙的重量,因此将四组同时置于温暖通风处,6小时后称重,组别的重量从小到大排序为甲乙丙丁,A符合题意。
[答案]A
12、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解析] 由图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A符合题意。
[答案]A
13、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解析] A、甲装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A符合题意;B、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并不是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可以溶于水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D、由于土壤浸出液过滤,并且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因此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不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4、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B.⑤是叶脉,水分通过其中的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
C.⑥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由表皮细胞控制其开闭
D.叶片由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构成,属于组织
[解析] A、②叶肉中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A叙述正确,符合题意。B、⑤是叶脉,水分通过其中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⑥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由保卫细胞控制其开闭,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叶片由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输导组织(导管、筛管)、营养组织(叶肉)、保护组织(表皮)等组织组成,属于器官,D叙述错误。
[答案]A
15、如图 为某植物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③表示某些生理过程,a.b、c表示根尖的某些区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分别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B.根的生长是从根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开始的
C.b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D.带土坨移栽幼苗对a区有保护作用。
[解析] A、②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复制然后平均分成相同的两份,因此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图中③过程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③表示细胞分化过程,A正确;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根冠具有保护作用,B错误;C、b区(伸长区)该处的细胞生长速度非常快,是根部生长最快的部位,C正确;D、移栽幼苗带土坨,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植物的成活,D正确。
[答案]B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为测定土壤中大小颗粒所占的比例,小玲采集了家乡典型的土壤样品。下表是小玲同学所测的土壤成分的比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土 有机物
25% 25% 11% 27% 11% 1%
(1)该地的土壤属于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2)该地的土壤   (选填“适宜”或“不适宜”)耕种。
[解析] (1)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通气性能好,含沙粒多,因此属于砂土类土壤。(2)砂土类土壤透气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容易造成植物缺水死亡,因此该地的土壤不适宜耕种。
[答案] (1)A (2)不适宜
17、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探究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A.放在黑暗环境中 B.放在阳光下照射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解析] (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故被染红的应该是木质部。(2)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放在阳光下照射、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放在通风的环境中都能够促使蒸腾作用加大,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BCD符合题意。
[答案] 1)木质部 (2)B、C、D
18、图是细胞吸水、失水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久旱逢雨时的大树,枝叶会逐渐舒展硬挺,青翠欲滴。此时的植物细胞所处状态,符合图   。
(2)用凉拌黄瓜时,会逐渐渗出大量水分。此时的黄瓜果肉细胞所处状态,符合图   。
(3)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是: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
[解析] (1)久旱逢雨的大树,原本低垂萎蔫的树叶会逐渐伸展硬挺,青翠欲滴.此时植物细胞所处状态是图甲,水流向细胞内,表明植物细胞吸水;植物细胞因吸收水分而胀大,萎蔫的树叶会逐渐伸展硬挺;(2)用盐拌黄瓜做凉菜时,会逐渐渗出大量带咸味的汤汁.此时的黄瓜细胞所处状态是图乙,水流向细胞外,表明细胞外的浓度大,植物细胞失水.因此一段时间后,盘中会出现大量带咸味的汤汁;(3)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答案] (1)甲;(2)乙;(3)小于
19、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解析] (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答案] (1)分解有机物 (2)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20、图为松散泥土堆置的一个山谷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堆积泥沙,与此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  。
(2)在坡面覆盖草皮或苔藓,再洒较大的水流,此时A处沉积的泥沙比没有覆盖植被时   。
[解析] (1)A处是疏松的泥土,经水冲刷容易冲散,从而造成泥沙堆积,(2)土质结构疏松,无任何植被保护,水量冲击大。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3)植物通过自身的枝茎叶及其埋在土体中的根系,能够较好的调节地面径流,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体的抗侵蚀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坡面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 (1)泥石流 (3)少
21、如图,兴趣小组在“观察小麦根尖的实验”中进行如下操作:
(1)取小麦的幼根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外形,发现其属于   (选填“直根系”或“须根系”)
(2)观察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并查阅资料后,兴趣小组了解,根毛区中的细胞是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   
而来的。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小麦的幼根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由许多不定根组成的根系,所以是须根系。(2)根毛区的细胞停止分裂,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伸长区的细胞细胞壁薄,细胞核小,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所以根毛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与伸长区的不同,是由伸长区的细胞分化而来的。
[答案] (1)须根系 (2)分化
22、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 、铅(Pb) 、砷(As) 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
(1)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 0~30 厘米层含量都低于 30~60 厘米层含量
(2)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
[解析] (1)据图可知: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层含量低于30cm~60cm层含量。(2)对可回收物进行垃圾分类,比如废旧塑料瓶、废易拉罐,属于可回收物,将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比如废荧光灯管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属于有害垃圾,将可堆肥垃圾进行分类,比如枯枝落叶腐烂后可以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有机肥料,垃圾回收和再生的好处是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
[答案] (1)C (2)分类回收等
23、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
(2)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这是因为水分是通过茎里的   向上运输的。
[解析] (1)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果实B所在的纸条上下都被环切,运输有机物的试管已经被破坏,那么是不能继续长大的了。(2)树皮环切破坏的是筛管,而导管没有被破坏,仍然能够进行水分的输运,引起在切口以上的叶子仍然不会出现萎蔫。
[答案] (1)B; (2) 导管
24、如图所示,在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培养一株相同品种、长势相同的植物,烧杯中是全营养液,左边植株剪去大部分的叶片,调节天平至平衡。请回答下面问题:
(1)全营养液中添加了很多营养物质,下列物质中,所含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选填字母编号)。
A.硝酸钠 B.磷酸氢二钙 C.硝酸钾 D.硫酸镁
(2)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天平的指针将会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
(3)该装置中有一不足之处,请指出并改正   。
[解析] (1)硝酸钠中主要含有氮元素、磷酸氢二钙主要含有磷元素、硝酸钾主要含有氮和钾元素、硫酸镁中这三种元素都没有,所含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硝酸钾。
(2)由图可知,该实验装置研究的是叶片数量(叶面积)对蒸腾作用强度的影响。因为左盘叶片数量少,叶片的蒸腾作用弱,因此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左盘减少的水分较少,剩下的水的质量大,因此天平的指针将会向左偏转。(3)装置中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烧杯中的水分自然可以蒸发,为了排除烧杯中的水分自然蒸发,应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可以起到水分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答案] (1)C (2)左;(3)没有排除烧杯中的水分自然蒸发的影响;应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
25、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  ,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光生长)。
[答案] (1)A (2) 向光性(向光生长)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校园里,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1)为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合理即可);
(2)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同学们还采取了治虫、除草、施肥、松土等措施,其中,经常给植物松土的目的是   。
(3)同学们在校园里开展了如下探究: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天竺葵幼苗,标记为甲、乙,分别放在两瓶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放置于相同的光照下一段时间,并观察、测量其发生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
植株 培养液(50毫升) 植株质量/克 生长状况
实验前 实验后
甲 蒸馏水 90 145 矮小纤细,叶色发黄
乙 土壤浸出液 90 378 枝叶茂盛,叶色浓绿
①比较甲、乙植株的生长状况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   (填“光照”“无机盐”“水”);
②请你指出同学们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   。
[解析]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叶片)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刚移栽的植物,根的吸水能力较弱,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所以为了较高的成活率,其建议是带土移栽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或者是剪掉移栽植物的部分叶片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了移栽的成活率;(2)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水还能呼吸,其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3)根据对照实验原则,其只存在一个变量,为探究其变量影响,要综合性考量,因此植株矮小、纤细、叶色变黄增重55克;乙瓶土壤浸出液植株茎粗、枝多、叶色浓绿,增重288克,其土壤浸出液相对于蒸馏水中多包含有无机盐,可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但是其实验只有两组且实验植株过少,存在着严重的实验偶然性。
[答案] (1)带土移植;减去植物的部分枝叶;选择阴雨天移植(合理即可)(2)促进植物根的呼吸 (3)无机盐; 实验植株太少(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27、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根吸收的水约有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 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1)【实验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实验条件 检测项目
水分蒸腾量 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N元素 X Y ……
甲 较强的光照 m1 n1
乙 较弱的光照 m2 n2
为了确保上述假设的普遍适用性,表中的X、Y等应为   。
(2)【数据处理】 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应按下列 方式处理。
A.比较m1∶m2和n1∶n2两个比值 B.比较m1+n1和m2+n2的大小
C.比较m1-m2和n1-n2的大小
(3)【实验结论】 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的。
【实验反思】兴趣小组通过探究后否定了他们在开始时提出的假设。关于他们的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有价值? (填“有”或“没有”)。
[解析] 1)该兴趣小组探究的问题是“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以光照强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根据控制变量法,表中的X、Y等应该是不同的矿物质元素。(2)根据作出的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应该比较m1∶m2和n1∶n2两个比值。(3)这次探究虽不能支持假设,但对他们实验设计能力是一次锻炼,所以有一定的价值。
[答案] (1)不同的矿物质元素 (2)A (3)有
28、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制造有机物,在满足植物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为生物圈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花生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标号②细胞中有而①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
(2)为了进一步探究花生幼苗的生理活动,兴趣小组设计了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如下:①首先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   移动。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a,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   ,原因是绿叶在光照下制造了淀粉。
[解析] (1)图甲是花生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是叶脉、④是气孔。叶肉细胞和上表皮细胞在结构上的不同点是: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①关闭阀门, 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瓶内气压减小,红色小液滴在外界气压作用下,向左移动;
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a,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叶片a变蓝,原因是绿叶在光照下制造了淀粉。
[答案] (1)叶绿体 (2)左; 叶片a变蓝
29、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生活方式”的活动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将罩上塑料袋的植物置于暗处5~6小时后,打开阀门,轻轻挤压塑料袋,使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这是因为植物进行   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通过叶片上的   (填结构名称)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尖的根毛区吸收后,由木质部的   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
[解析] (1)将罩上塑料袋的植物置于暗处5~6小时后,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打开阀门,轻轻挤压塑料袋,使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尖的根毛区吸收后,由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
[答案] (1)变浑浊;呼吸;二氧化碳 (2)气孔;导管
30、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甲、乙、丙三组学生各自做了探究实验,图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境示意图(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述三个实验中,其中探究方法正确的有   小组和   小组;而   小组因   ,将无法探究蒸发与哪个因素有关;
(2)本探究实验中,有   组对照实验,其中丙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   ;
(3)甲小组通过比较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水分散失快慢来探究   。
[解析] (1)在科学探究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本探究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该方法的好处是能够直接确定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甲、乙、丙三组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中,甲、丙两组都设置了实验变量,而乙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没有实验变量,缺少对照实验,将所有因素都控制在同一条件下,这样就无法探究蒸发与哪个因素有关;(2)从图示可知:本探究实验中,有两组对照实验,其中丙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光照;(3)为探究空气流动情况对蔬菜水分散失的影响,甲小组对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用塑料袋密封和用电风扇吹风的处理;这样,塑料袋内外的胡萝卜就以空气流动快慢为变量形成了对照实验。
[答案] (1)甲;丙;乙;缺少变量,缺少对照实验 (2)两;光照 (3)风速对胡萝卜水分散失有影响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6分)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
(2)根吸收水分与土壤溶液浓度有关。干旱时土壤溶液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导致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根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叶,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   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解析] (1)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区;(2)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说明土壤溶液的浓度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3)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各部位;根吸收的水只有少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答案] (1)根毛 (2)大于 (3)导管;光合
32、(8分)为了保征树木移栽的成活率,给树木挂上含有各种营养液和生长素的“吊瓶” 。
(1)移栽的香樟树被剪去了大部分叶的目的是减弱其   作用,以减少其体内   的散失。
(2)营养液输入的位置愈低愈好,为便于操作,常选择在距离地面30cm以内的范围钻住输液孔。钻注孔的深度达到图3中茎的结构4部位的原因是该处是   部,内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  管。
[解析] (1) 移栽的香樟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较差,为了能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生命活动所用,需要剪去了大部分叶,减弱其蒸腾作用,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2)图3中1是树皮,2是韧皮部,3是形成层,4是木质部,5是髓,输入的营养液主要就是含有无机盐的水溶液,所以需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来运输,所以钻注孔的深度达到图3中茎的结构4部位,因为那里是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答案] (1)蒸腾;水分 (2)木质;导
33、(8分)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毫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a、b、c三点光合作用最弱的是a,而b点的含义是   。
(3)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选填“上”或“下”)。
(4)请写出由植物叶片气孔释放的气体   。
[解析] (1) 由甲图中数据可得,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等于3+2+2=7克
(2)乙图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根据图甲数据可b点的含义为: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3)由图甲数据可知,若温度由29℃下降到28℃,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减少,呼吸作用减弱,因此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故a点应往上移动。(4)植物的气体交换通过气孔完成,因此气孔释放的气体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的氧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蒸腾作用下排出水蒸气。
[答案] (1)7 (2)在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3)上 (4)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34、(7分)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 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价。
(3)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解析] (1)缺少氮肥,可以使叶子矮小,故选B;(2)氨气里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原子不带电,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3)认同或不认同都可以,关键是解析自己的观点的理由要充分。如,若认同,因为人工固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若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 (1)B (2)-3 (3)认同,因为人工固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35、(8分)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
(2)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人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解析]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得到水,所以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中的浓度,大于3%。(2)①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氯化钠溶液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氯化钠溶液浓度。② 植物生长所需要无机盐,所以从营养供给角度分析幼苗死亡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需的元素。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茎和叶都是可以得到呼吸所需的氧气的,根据实验装置只能考虑根得不到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原因是: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 (1)3% (2)①氯化钠溶液的浓度;②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