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3.1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合材料,说明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全球范围内三次产业转移的过程。
结合资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合生活生产实践,认识现实中的产业转移规律。
新课导入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可谓至关重要。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促使全球制鞋业中心逐步转移。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制鞋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韩国制鞋业迅速壮大。70 年代韩国制鞋业以出口为主,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制鞋业开始萎缩,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向海外转移,迁入地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
02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0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0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原生产地
其他产地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研发、设计、制造、销售
原产地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利润减少
产品销售市场改变,扩大市场面临障碍
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
最终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销售市场
获取最大利润
1.产业转移的概念
甲国
乙国
国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内产业转移
郑州
台湾
加利福尼亚
国际产业转移
A区
B区
2.产业转移的类型
材料一: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约2500元人民币,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作业员则是每月约500元人民币。加上台湾土地资源紧张,很难满足鸿海扩大生产的需求。1988年,富士康进入大陆,成就了郭台铭的“代工王国”。
材料二:1993年,即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的第二年,吃了定心丸的投资者们涌入深圳。郭台铭看中了龙华的一大片荒草地,他扬一扬手,对同行的当地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这片地我都要了。”
思考一:结合教材P80及材料一、二,分析是什么力量驱动郭台铭在深圳说“看得见的这片地我都要了”
富士康建厂于深圳是因为区域生产要素具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①大陆改革开放与地方优惠政策,改善了投资环境;②台湾劳动力要素成本高,深圳劳动力价格丰富且低廉;③台湾土地价格上扬,深圳相对较低。
自主探究
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汽车市场主体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和广大乡村逐步转移,尤其是小轿车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此种状况引起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汽车企业的高度关注,非常重视对我国汽车市场的深度开发。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多采取合资、合作、联营的方式在研发汽车产品时重视注入中国元素,针对我国市场实施专门开发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进驻我国。
思考二: 为什么国际汽车企业在研发产品时会注入中国元素?
针对中国市场研发汽车产品,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为开拓中国市场准备
自主探究
思考三: 日本、韩国、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为什么到我国兴办汽车厂?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会发生变化。
自主探究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市场因素
市场条件变化,会导致产品销售成本的变化
要素约束因素
劳动力、土地、
资本、技术、信息等
政策因素
区域的优惠政策、
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要
素
约
束
因
素
要素供给
状况恶化
工资上涨
劳动力供给紧张
环保约束加强
生产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
市场竞争激烈
经营环境欠佳
税负加重
竞争对手增加
市场需求减少
产
业
转
移
1.要素约束因素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
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外转移产业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
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常受到多方面限制,如关税、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
开辟国际市场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市场因素
国际市场
直接投资建厂
企
业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
开
辟
限
制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
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
企业拥有较强实力,拥有具备对外扩张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谋求更佳效益。这是成熟企业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市场因素
到岸价=50万人民币
进口费用
1)关税=50到岸价X25%税率=12.5万
2)增值税=(12.5关税+50到岸价)X17%(税率) =10.625万
3)消费税=50万X12%(3.0L排量税率)=6万
进口总费用=50到岸价+12.5关税+10.625增值税+6消费税=79.125万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政策因素
产业转出地
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
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产业承接地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吸引企业进驻
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收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 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企业
转出地
企业
转入地
“推力”
“拉力”
1.以“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转移”为例,分别说出转出地推力、转入地拉力主要有哪些。
转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推力主要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加工贸易优惠政策支持度减弱等:
转入地(中西部地区)拉力主要有基础设施与投资软环境逐步完善、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①产业转出地的推力
②产业转入地的拉力
根据区域差异、产业自身特点分析引起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
劳动力成本提高、地价上涨、环境压力大、原料紧张且价格上涨、市场变小、
政策(优势减弱、环保、税负)、竞争对手增加……
劳动力成本低;广阔的市场;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政策优惠……
华坚集团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被问道为什么要将制鞋产业转移到埃塞俄比亚?他的回答提到以下四点:
(1)埃塞俄比亚有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多是年轻人,工人工资为300-500元/月。
(2)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低收入的国家,可以享受欧美市场对其出口产品实施的免关税政策。
(3)埃塞俄比亚盛产优质皮革,原材料充足。
(4)埃塞俄比亚政府重视招商,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劳动力
政策
原料
政府政策
投资环境
自主探究
新课导入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可谓至关重要。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促使全球制鞋业中心逐步转移。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制鞋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韩国制鞋业迅速壮大。70 年代韩国制鞋业以出口为主,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制鞋业开始萎缩,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向海外转移,迁入地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
01|影响韩国制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政策
新课导入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可谓至关重要。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促使全球制鞋业中心逐步转移。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制鞋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韩国制鞋业迅速壮大。70 年代韩国制鞋业以出口为主,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制鞋业开始萎缩,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向海外转移,迁入地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
02|为什么韩国制鞋企业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韩国制鞋企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原因:一是韩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减弱;二是我国沿海地区政策优势提升,相比韩国具备明显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同时海运交通便利,方便原料与产品的运输。
02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0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0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主探究
产业转移 时间 转出国家或地区 转入国家或地区 转移的产业类型 原因
第一次 产业转移
第二次 产业转移
第三次 产业转移
结合教材P83,填写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况
20世纪
50~60年代
美国
欧洲、日本
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美国产业
升级的需要
20世纪
80~90年代
发达国家和地区
东盟及我国
东部沿海
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
为了推动
产业提升
20世纪
60~80年代
科技革命
推动产业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亚、拉丁美洲
美国、德国、日本
(一)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欧洲
日本
美国
20世纪50一60年代。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欧洲、日本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欧洲
日本
美国
20世纪60一8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欧洲
日本
美国
20世纪80一9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产业提升,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转移。
发达国家或地区
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尤其是劳动力价格高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国家间贸易壁垒限制,原料、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国家环保政策限制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产品需求量大增,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原料丰富,工业化发展需要,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归纳总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
工业
积累资金
提高技术
加强基础工业
提高科技水平
转移方向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日本
50年代
韩国
台湾/香港
60~70年代
东部沿海
80年代
中西部
90年代后期
归纳总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02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01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0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主探究
思考一:结合材料,评价富士康企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专家认为,代工企业迁离深圳是大势所趋,这是深圳新轮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价值含量低的代工企业迁走,价值含量高的企业进驻深圳,才能促进深圳产业升级“升够”。深圳将继续布置高新产业、物流产业等,政府也将在这里兴建学校、医院和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时,富士康深圳厂区员工已从40万人锐减到10万人左右。
材料二:中国环保主义者马军和五家环保组织指责,富士康向长江排放了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此外,五家环保组织还表示,在排污口附近的一个社区,当地居民患癌率高于平均水平。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转移,促进深圳产业升级,从深圳制造转向深圳创造与服务;转入区得到了工业发展的良机。
(2)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深圳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从事设计与营销;内陆地区利用价格相对较低劳动力、土地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同地区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整体生产能力。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迁出区环境得到改善;迁入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同时环境问题加重。
(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对于中部地区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深圳传统的劳动力就业人口减少。
(一)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同样如此。代工利润率的不断下滑,鞭策着富士康必须要做出改变。不改变,则死亡。而要想转变,就势必要从整个产业的上下游进行突破。郭台铭先是在前年收购了夏普,选择做自有品牌以稳住下游产业链,占据一端;在未来的2020年,美国、中国、印度三地工厂将正式投产,进而再向产业链的上游渗透,占据“微笑曲线”另一端。
思考二:“代工王”富士康逐步改变“逐水草而居”的现象,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①中西部地区加强和完善产业配套,优化产业投资环境。
②东部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和自我品牌的建立,研发关键零部件,将技术成为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产品价值链中的价值比例。
(一)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二:“代工王”富士康逐步改变“逐水草而居”的现象,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污染产业移出,环境质量改善,区域景观变化
改变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改变区域
地理环境
接受污染产业,环境污染加重区域景观变化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转出地的影响
对转入地的影响
腾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
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
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
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
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
加剧环境污染;
占用农业用地。
1.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
归纳总结
2.对区域发展的整体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转移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 促使朝阳产业逐步取代夕阳产业。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有利于转出地与转入地发展各有侧重,扬长补短,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出地向承接地转移。
④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归纳总结
日本汽车工业一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布局在日本国内,
随着欧美市场对节油汽车的需求增加,为了占领更大市场,日本在海外投资建生产基地。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
(1)说明日本汽车工业布局和市场变化的特点。
自主探究
日本在海外建立汽车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加速海外投资,可以占有海外庞大的市场,吸引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低价优质的海外原材料和矿产等资源。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
(2)日本在海外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主探究
有利影响——国内生产要素集中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升级,同时关注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获取更大的利润。
不利影响——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生产总额会减少,国内制造业就业机会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
(3)日本汽车产业向海外转移,对本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自主探究
①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②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③扩大就业机会;④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利影响主要是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
2. 读图3-6,完成相关任务。
(1)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处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这种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哪些影响
图3-6 某电子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分布示意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
首先,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现状,在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加强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
其次,要考虑转入企业是否适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
最后,要考虑国际产业转移的利弊,特别要关注环境污染。
2. 读图3-6,完成相关任务。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图3-6 某电子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分布示意
区域发展影响
经济: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社会:
改变劳动力空间分布
生态: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产业转移
转出地
转入地
差异
与
联系
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
产品的市场条件变化
软环境变化等
(优势弱化)
(优势凸显)
措施
可持续发展
影响 因素
空间差异
时间演变
课堂小结
读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统计表,并结合学习过的知识,完成1~3题。
1.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的供应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 D.市场的开放程度
2.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 D.劳动力因素
甲产业 乙产业 丙产业
1990年主要生产地区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2003年主要生产地区 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北京(39%) 广东(26%) 上海(35%)
广东(28%)
江苏(30%)
随堂练习
B
C
读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统计表,并结合学习过的知识,完成1~3题。
3.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陆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甲产业 乙产业 丙产业
1990年主要生产地区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2003年主要生产地区 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北京(39%) 广东(26%) 上海(35%)
广东(28%)
江苏(30%)
随堂练习
A
随堂练习
下表为2012年甲、乙两城市某类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平均价格表。读表,完成4~5题。
4.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该类企业将会在两地之间发生转移,其转移的方向及影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从甲市向乙市转移 技术 B.从甲市向乙市转移 原料
C.从乙市向甲市转移 劳动力 D.从乙市向甲市转移 市场
5.该类企业转移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
A.不利于乙市产业结构升级 B.促进甲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C.导致甲市大量工人失业 D.提高了乙市该类产品的市场价格
城市 生产成本(元) 市场平均价格
(元)
技术 原料 劳动力 其他 甲 1.2 6 11 3 30
乙 1.2 6 20 6 30
B
C
图丙中a、b、c表示产品生产的设计、加工、营销环节。读图,回答下题。
随堂练习
6.皖承接的产业对应图中的阶段和环节分别是( )
A.Ⅰ、a B.Ⅱ、b C.Ⅲ、c D.Ⅳ、b
7.服装加工基地向皖迁移将( )
A.推动皖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阶段
B.使皖部分乡村景观不复存在
C.使沿海高素质劳动力大量流失
D.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