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螃蟹歌》
一个螃蟹八只脚 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
两把夹夹尖又尖 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
一个螃蟹八只脚 钻进水中撵也撵不着
两把夹夹尖又尖 夹着哪个甩也甩不脱
昆明方言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龙川中学 冯丽
01
02
03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作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学习目标
2.品味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难点)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重点)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他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他在昆明期间写了许多关于人文、景物、饮食等方面的作品。
字词检测
青头菌( ) 辟邪( ) 孟夏( )
八卦( ) 篱笆( ) 晕倒( )
黄焖鸡( ) 蟹腿( ) 缅甸( ) 鲜腴( ) 绿釉( ) 密匝匝( )
jùn
mènɡ
bì xié
ɡuà
lí bɑ
yūn dǎo
mèn
xiè
miǎn diàn
yú
yòu
zā
非常浓密的样子
新鲜肥美。
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原文回答)
雨季好像相当长,并不使人厌烦;
气压不低,让人舒服;
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草木旺盛。
2.本文除了雨还写了什么?
仙人掌 各种菌子 杨梅 缅桂花
整体感知
3.作者要表达对昆明的雨的什么情感?(文中找一找)
都生长得旺盛,肥大。
都是昆明雨季最多的产物。
侧面描写,以此衬托昆明的雨季雨水充沛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没有写雨,而是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他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呢?
想念,喜爱
(文章线索)
(形散神聚)
品美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小组讨论:品一品文中最让我动情的句子(描绘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美?)
巧妙将诗句结合起来,让昆明的雨充满诗意美。
一个“深”、一个“长”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雨中绿意欲滴的华润之美,嫩叶挣长的生机之美。
品美
“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色的花”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于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猪和羊怕扎。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色彩美
风俗美
滋味美
品美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不是思乡。”
“莲花池外少行人……木香花湿雨沉沉。”
人情美
氛围美
外貌美
声音美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
我们品读到这里,大家能品出汪老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吗?
平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还有些许的幽默!
生活最常见的、最琐碎的小事不会被我们所关注,但是汪老却关注了,他不仅关注了,而且还用朴实、平淡的语言,风趣地描绘出在“吃”时的乐趣和美感。
以小见大
走进作者
1939年,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挖野菜来充饥。他说:这也是生活的一种乐趣。
1948年的年底,寻找生活出路的苦闷和抑郁围困着着他,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1958年夏天,被划为“右派”,自我陶侃: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为什么在这样战火纷飞的时期,在衣不裹腹的时期,在人生遭遇困厄的时期,汪老却能看到、欣赏到这样的美景、美食、美人呢?
拥有热爱生活、平淡从容的心态
为人豁达乐观而不怨天尤人
有一颗乐观超然的心,又怎能发现琐碎生活下的美的滋味
走进作者
课堂小结
文章主旨:
文章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描写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物产,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寻美
同学们,你能闭上眼,沉静下来回忆一下,生活中是否有你曾经忽略的美呢?你能说说你身边的美景、美物、美事吗?
寻美
草长莺飞李白桃红的春景是美的,
但不及妈妈追着孩子身影跑的眼神动人;
绿树成荫火云如烧的夏景是美的,
但不及工人身手矫捷上下穿梭的敬业动人;
金风玉露橙黄橘绿的秋景是美的;
但不及农民晨兴夜寐喜迎丰收的笑脸动人;
银装素裹暖阳普照的冬景是美的,
但不及爸爸为女儿准备饭菜的背影动人。
作业布置
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