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第2节 氧化和燃烧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周周练——第2节 氧化和燃烧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16 07:20: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氧化和燃烧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不合理的是(  )
A.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B.发生地震时,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的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
C.台风来袭时,应关闭门窗,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打电话报警
2.如图是我国古代人所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隔离了二氧化碳气体
C.可燃物的着火点变低 D.升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支试管中只有b试管中有白烟产生 B.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C.对比a和b两试管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D.本实验设计能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
4.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5.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A.食盐 B.生石灰 C.氯化镁 D.硝酸铵
6.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7.2020年的5月5号18时,我国的长征5号B运载火箭携带着两款新型载荷,成功地完成了发射任务。长征5号B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推进剂,属于绿色环保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氢和液氧都具有可燃性 B.液氢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
C.液氢燃烧后产物是水,所以绿色环保
D.液氢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人类已经能低成本的从水中获得液氢
8.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C.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等作用 D.利用水浴控温可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9.“纸火锅”是用纸张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 B.空气不充足
C.纸张的着火点降低 D.纸张的温度未能达到着火点
10.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11.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1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要尽量架空些,这样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3.灭火毯是由玻璃纤维等材料经特殊处理编织而成。遇到火灾时将灭火毯迅速盖住火焰从而灭火。下列与灭火毯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
A.厨房油锅着火用盖锅盖灭 B.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
C.将火场中的煤气罐转移到安全地带 D.将山火蔓延路径上的树木砍掉
14.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15.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针对下表中的灭火实例,相关灭火方法及原理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及原理
A 酒精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空气或氧气
B 油锅着火 用水浇灭,以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 住宅失火 用水枪浇灭,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 草原火灾 设置隔离带,以隔离可燃物与燃烧物
A.A B.B C.C D.D
16.用图示装置实验,注射器中吸入足量5%的H2O2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MnO2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燃烧匙和烧杯中金属盖内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40℃),塞紧瓶塞,打开止水夹,注入适量5%的H2O2溶液。通过此实验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的着火点为40℃
C.白磷燃烧的产物为P2O5 D.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
17.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助燃剂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18.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如图铜片上加热,火柴头先燃烧。对该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需要加热 B.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C.火柴梗不是可燃物 D.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低
19.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20.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2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D.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22.近年来自热火锅等“自热型”快餐产品备受喜爱,其使用方法是: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发热包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生石灰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氯化钠
2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24.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________________,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使燃烧更剧烈。
25.科学课上,老师向大家演示了两个化学反应实验。
(1)实验一中,将混有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快速搅拌玻璃棒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发现玻璃板粘在烧杯底部一起提起。可见,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能__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实验二中,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写出氧化钙的化学式 ________。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将气球中的生石灰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6.如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__;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27.小明为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1)将大约20g已研细的氢氧化钡晶体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放在事先已洒上少量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大约10g氯化铵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置片刻,提起烧杯,发现玻璃与烧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如图所示)。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 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将锌片和铜片组成的电路,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化学能转化成了________能。
28.有一种奇妙的蜡烛,其烛芯由普通棉线、金属粉末X和石蜡组成。用传感器测出其三层火焰的温度(如图),检测其焰心主要成分为石蜡蒸气。
观察发现:当蜡烛燃烧时,X并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重新引燃蜡烛。
(1)根据以上现象,金属X的着火点最有可能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400℃ B.280℃ C.150℃ D.20℃
(2)请解释“蜡烛燃烧时,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立即燃烧”的原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所示进行A、B、C三个实验,将A和B两个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C锥形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到:A中白磷没有燃烧;B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中白磷先冒白烟一会剧烈燃烧。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实验现象。(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
30.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请说明火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1.近日,一位资深驴友在微信圈分享户外野营经验时,称只要用一张口香糖的包装锡纸,用剪刀剪成中间狭窄的条形,并将锡纸两端分别接在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锡纸就可以燃烧起来,从而可以较快地获取火种。据此,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取长度为9厘米,宽度为5毫米,中间窄度不同的锡纸条搭在一节5号干电池的正负极,实验现象如下表:
中间部分窄度/mm 1 2 3 4 5
现象 少量火星、狭窄处迅速裂断 狭窄处被点燃 狭窄处出现大量火星,不断裂 狭窄处出现少量火星、不断裂 狭窄处无火星
(1)若用此“锡纸”较快获取火种,应该选取多少窄度的为宜?________。
(2)请你分析为什么多次实验都是锡纸中间最窄处先燃烧或先出现火星?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认为影响“锡纸”被点燃的因素还与________有关,他们又开始了探究……
32.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3.火灾是最常见和最具威胁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如图是某新型投掷型液体灭火器,使用时距离灭火地点1米以外投掷该灭火器。当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击或高温烧烤便会自行破碎,释放出“有效液体”,该液体与火焰接触会发生吸热反应。反应时会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气体,并产生大量泡沫。请解释该投掷型灭火器投掷于火场中能灭火还能防止复燃的原因。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7题
第28题
第29题
第30题
第31题
第32题
第33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氧化和燃烧 参考答案
1.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不合理的是(  )
A.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B.发生地震时,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的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
C.台风来袭时,应关闭门窗,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打电话报警
解:A、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有毒气体会上浮,因此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故A正确;
B、发生地震时,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的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争取尽快获救,故B正确;
C、台风来袭时,通常夹杂暴雨风力极大,如果不关闭窗门,就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因此应关闭门窗,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故C正确;
D、发现煤气中毒者,应该马上把中毒者从有燃气的房间转移到空气新鲜或空气流通的地方,立即打开房间门窗,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迅速解开中毒者的衣裤、胸衣、腰带等,确保呼吸畅通。如果中毒者已处于无知觉状态,应将其平放,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按摩。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立即把中毒者送往附近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故D错误。
故选:D。
2.如图是我国古代人所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
A.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 B.隔离了二氧化碳气体
C.可燃物的着火点变低 D.升高了可燃物的温度
解: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主要原因是提供了充足的助燃剂氧气。
故选:A。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支试管中只有b试管中有白烟产生 B.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C.对比a和b两试管说明CO2不支持燃烧 D.本实验设计能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
解:A、三支试管中只有b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只有b试管中有白烟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a和b两试管,a试管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CO2不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本实验设计能证明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能证明温度是否需要达到着火点,不能证明是否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A、现象①③,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现象①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现象②③,铜片上的红磷、水中的白磷均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现象③,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A.食盐 B.生石灰 C.氯化镁 D.硝酸铵
解:A、食盐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A错误;
B、生石灰(CaO)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故B正确;
C、氯化镁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热效应,故C错误;
D、硝酸铵与水混合时,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解:A、实验1中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
B、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B错误;
C、图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是因为水下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正确;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B。
7.2020年的5月5号18时,我国的长征5号B运载火箭携带着两款新型载荷,成功地完成了发射任务。长征5号B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推进剂,属于绿色环保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氢和液氧都具有可燃性 B.液氢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
C.液氢燃烧后产物是水,所以绿色环保
D.液氢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人类已经能低成本的从水中获得液氢
解:
AB、液氢、液氧单独不具有可燃性,液氢和液氧都可助燃,故A错误,B正确;
C、液氢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绿色环保的能源,故C错误;
D、人类现阶段的技术不能低成本的从水中获得液氢,所以液氢还未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故D错误。
故选:B。
8.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C.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等作用 D.利用水浴控温可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A、实验①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不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所以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为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故B正确;
C、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等作用,故C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9.“纸火锅”是用纸张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 B.空气不充足
C.纸张的着火点降低 D.纸张的温度未能达到着火点
解: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汽化吸热,导致纸张的温度未能达到着火点。
故选:D。
10.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解: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
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解: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反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如煤的燃烧等。
故选:C。
1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要尽量架空些,这样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空气容易进入而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更充分;“火要虚”能使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完全才能燃烧更旺;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故选:B。
13.灭火毯是由玻璃纤维等材料经特殊处理编织而成。遇到火灾时将灭火毯迅速盖住火焰从而灭火。下列与灭火毯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
A.厨房油锅着火用盖锅盖灭 B.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
C.将火场中的煤气罐转移到安全地带 D.将山火蔓延路径上的树木砍掉
解:在火灾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住火源,可在短时间内达到灭火目的,这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
A、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灭火的原理,符合题意;
B、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是空气流通带走部分热量,导致蜡烛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熄灭,不符合题意;
C、将火场中的煤气罐转移到安全地带是采用了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D、将山火蔓延路径上的树木砍掉是采用了移走可燃物的灭火原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解: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可以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
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A。
15.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针对下表中的灭火实例,相关灭火方法及原理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及原理
A 酒精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空气或氧气
B 油锅着火 用水浇灭,以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 住宅失火 用水枪浇灭,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D 草原火灾 设置隔离带,以隔离可燃物与燃烧物
A.A B.B C.C D.D
解:A、酒精着火,盖上湿抹布能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正确。
B、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浮于水面上,达不到灭火目的, 错误。
C、住宅失火用水浇,水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 目的, 正确。
D、草原火灾发生时,设置隔离带是利用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的原理, 正确。
故选:B。
16.用图示装置实验,注射器中吸入足量5%的H2O2溶液,广口瓶中放入适量MnO2烧杯中倒入足量80℃的热水,燃烧匙和烧杯中金属盖内分别放置一小块白磷(白磷的着火点为40℃),塞紧瓶塞,打开止水夹,注入适量5%的H2O2溶液。通过此实验可验证(  )
A.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 B.白磷的着火点为40℃
C.白磷燃烧的产物为P2O5 D.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
解:此实验中观察到热水的白磷燃烧而广口瓶内的白磷没有燃烧。
A.在没有注入H2O2溶液前,热水的白磷没有燃烧,而注入H2O2溶液后,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氧气,观察到热水的白磷燃烧起来,这证明了白磷燃烧需要助燃气体,故正确;
B.注入H2O2溶液后,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氧气,观察到热水的白磷燃烧起来,这只能证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故错误;
C.该实验无法证明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故错误;
D.此实验过程中没有采取对比实验,无法证明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故错误。
故选:A。
17.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助燃剂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解: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可推知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②中的红磷不能燃烧,②中的红磷不能与氧气接触,可验证验证燃烧需助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未燃烧,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18.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如图铜片上加热,火柴头先燃烧。对该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需要加热 B.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C.火柴梗不是可燃物 D.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低
解: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如图铜片上加热,火柴头、火柴梗均是可燃物,均能与空气接触,火柴头先燃烧,是因为火柴头的着火点比火柴梗低。
故选:D。
19.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解:灭火的方法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三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具体用什么方法灭火,由可燃物的性质决定。
①油锅起火,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盖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而端油锅是非常危险的;故①做法不恰当;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故②做法正确;
③酒精灯的火焰应用灯帽盖灭,用嘴吹易引起酒精灯内燃而发生危险。故③做法不恰当;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防止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故④做法正确;
⑤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⑤做法不恰当;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故⑥做法正确;
故选:A。
20.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解:A、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酒精燃烧消耗了空气,氧气不充足,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着火点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1.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D.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解: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错误;
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的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故错误;
C、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故正确;
D、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错误;
故选:C。
22.近年来自热火锅等“自热型”快餐产品备受喜爱,其使用方法是: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发热包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生石灰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氯化钠
解: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说明发热包内化学物质与水反应或溶于水会放出热量。
A、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
B、浓硫酸溶于水虽然会放出热量,但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合题意;
C、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不合题意;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不合题意。
故选:A。
2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③④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②④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乙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1)甲图中的红磷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白磷达到了着火点再与空气接触就符合了燃烧的条件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2)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的变量是:是否解触空气,有空气燃烧的,有不同空气不燃烧的,其它各量均相同;所以③④正确;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变量是:温度,有冷水,有热水,有热水的必须能够燃烧,其它变量均相同,所以②④符合这一说法。
(3)图乙是在水下完成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对空气进行污染。
故答案为:(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
(2)③④;②④。 (3)乙
24.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着火点低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提供氧气 ,使燃烧更剧烈。
解:(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
(2)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
25.科学课上,老师向大家演示了两个化学反应实验。
(1)实验一中,将混有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快速搅拌玻璃棒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发现玻璃板粘在烧杯底部一起提起。可见,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能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实验二中,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写出氧化钙的化学式  CaO 。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将气球中的生石灰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有  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
解:(1)实验一中,将混有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烧杯放在玻璃板上,快速搅拌玻璃棒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发现玻璃板粘在烧杯底部一起提起。可见,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能吸收热量;故答案为:吸收;
(2)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则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将气球中的生石灰倒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有气球膨胀,这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导致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造成的,当温度恢复至室温后,气球又变小;故答案为:CaO;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26.如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酒精灯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 ;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乒乓球碎片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低 ;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解:(1)仪器①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2)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
(3)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故同时加热木屑先发生燃烧,故填:乒乓球碎片;低;
(4)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B.由图象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正确;
C.由图象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到16%时蜡烛就熄灭,这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故正确;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含有16%的氧气,其他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共占84%,故错误。 故选D。
27.小明为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1)将大约20g已研细的氢氧化钡晶体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放在事先已洒上少量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大约10g氯化铵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置片刻,提起烧杯,发现玻璃与烧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如图所示)。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将锌片和铜片组成的电路,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化学能转化成了  电 能。
解:(1)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时是吸热反应,可知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吸收热量;
(2)在这个化学变化中,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故答案为:(1)吸收;(2)电。
28.有一种奇妙的蜡烛,其烛芯由普通棉线、金属粉末X和石蜡组成。用传感器测出其三层火焰的温度(如图),检测其焰心主要成分为石蜡蒸气。
观察发现:当蜡烛燃烧时,X并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重新引燃蜡烛。
(1)根据以上现象,金属X的着火点最有可能是 C (选填字母);
A.400℃ B.280℃ C.150℃ D.20℃
(2)请解释“蜡烛燃烧时,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立即燃烧”的原因 蜡烛燃烧时,X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与氧气接触,且焰心温度高于其着火点,所以X立即燃烧 。
解:(1)吹灭蜡烛瞬间,未冷却的X立即燃烧,说明金属X的着火点等于或略低于石蜡蒸气的着火点,即250℃;故填:C;
(2)蜡烛燃烧时,X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与氧气接触,且焰心温度高于其着火点,所以X立即燃烧;故填:蜡烛燃烧时,X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X不燃烧;吹灭蜡烛瞬间,X与氧气接触,且焰心温度高于其着火点,所以X立即燃烧。
29.如图所示进行A、B、C三个实验,将A和B两个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C锥形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到:A中白磷没有燃烧;B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中白磷先冒白烟一会剧烈燃烧。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实验现象。(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
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为:物质为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A中白磷为可燃物,放入80℃的热水中,温度能够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但锥形瓶内充满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满足燃烧所需的条件,故A中白磷不燃烧;B中的锥形瓶放入80℃的热水中,温度能够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锥形瓶内充满空气,空气中含有氧气能够支持白磷燃烧,满足燃烧所需的条件,故B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中的锥形瓶内充满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白磷燃烧,但锥形瓶放在室温下,温度不能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故C中的白磷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冒出白烟,缓慢氧化过程中放热,当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后,能够观察到白磷开始剧烈燃烧,故C中白磷先冒白烟一会剧烈燃烧;故答案为:A中白磷在80℃的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氧气而没有燃烧;B中白磷在80℃的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燃烧,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C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产生白烟,同时放热,一会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且氧气浓度大,白磷剧烈燃烧。
30.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请说明火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火柴是可燃物,又存在于空气中,此时火柴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才会燃烧;而M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就是加热,使火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由于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时,铜管口处的火柴会被水蒸气包围,故因缺少氧气而不能燃烧;当离开管口处,由于火柴温度已达到着火点,又有足够的空气,满足了燃烧条件,所以能燃烧。
故答案为:
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时,铜管口处的火柴会被水蒸气包围,因缺少氧气而不能燃烧;当离开管口处,由于火柴温度已达到着火点,又有足够的空气,满足了燃烧条件,所以能燃烧。
31.近日,一位资深驴友在微信圈分享户外野营经验时,称只要用一张口香糖的包装锡纸,用剪刀剪成中间狭窄的条形,并将锡纸两端分别接在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锡纸就可以燃烧起来,从而可以较快地获取火种。据此,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取长度为9厘米,宽度为5毫米,中间窄度不同的锡纸条搭在一节5号干电池的正负极,实验现象如下表:
中间部分窄度/mm 1 2 3 4 5
现象 少量火星、狭窄处迅速裂断 狭窄处被点燃 狭窄处出现大量火星,不断裂 狭窄处出现少量火星、不断裂 狭窄处无火星
(1)若用此“锡纸”较快获取火种,应该选取多少窄度的为宜? 2mm 。
(2)请你分析为什么多次实验都是锡纸中间最窄处先燃烧或先出现火星? 中间最窄处电阻大,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产生的热量多,温度最先达到着火点,最易先燃烧 。
(3)兴趣小组认为影响“锡纸”被点燃的因素还与  电池的型号 有关,他们又开始了探究……
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中间部分宽度为2mm,狭窄处被点燃,因此若用此“锡纸”较快获取火种,应该选取2mm窄度的为宜;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越容易充分燃烧,多次实验都是锡纸中间最窄处先燃烧或出现火星,原因是中间最窄处电阻大,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产生的热量多,温度最先达到着火点,最易先燃烧;
(3)根据题中信息知,电池的型号不同,电流的大小也不同,产生的热量多少也不同,兴趣小组认为影响“锡纸”被点燃的因素还与电池的型号有关,他们又开始了探究;
故答案是:
(1)2mm;
(2)中间最窄处电阻大,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产生的热量多,温度最先达到着火点,最易先燃烧;
(3)电池的型号。
32.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解:在两种情况下,蜡烛都与氧气充分接触,蜡烛熄灭的原因只能是与温度有关,铜是热的良导体,没有加热的铜圈很容易把热量导走,从而使得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
故答案为:前者是因为铜丝吸热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后者热铜丝不会吸热,所以蜡烛可以正常燃烧。
33.火灾是最常见和最具威胁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如图是某新型投掷型液体灭火器,使用时距离灭火地点1米以外投掷该灭火器。当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击或高温烧烤便会自行破碎,释放出“有效液体”,该液体与火焰接触会发生吸热反应。反应时会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气体,并产生大量泡沫。请解释该投掷型灭火器投掷于火场中能灭火还能防止复燃的原因。
解:火灾发生有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要有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了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不助燃气体,可稀释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会降低物体的燃烧温度,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不仅达到灭火目的,还可以起到防止复燃的作用。
故答案为:
火灾发生有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要有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了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5000倍以上体积的不助燃气体,可稀释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会降低物体的燃烧温度,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不仅达到灭火目的,还可以起到防止复燃的作用。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7题
第28题
第29题
第30题
第31题
第32题
第33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