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4.1土壤的成分 第2课时(课件 2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浙教版八下科学4.1土壤的成分 第2课时(课件 26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28 08:51:36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土壤的成分(2)
---土壤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知道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
探究实践:通过展示岩石风化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可以是缓慢进行的,同时知道
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讨论导入
我们知道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及腐殖质等构成。其中腐殖质主要来源于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等,水和空气存在于矿物质颗粒之间。
那么,这些矿物质颗粒是哪来的?
矿物质颗粒有大有小,有的很像岩石碎片,
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情形(如图),所以猜想
土壤中的矿物质很可能来自于岩石等。
新知讲解
一、从岩石到土壤
1、地表的土壤不是开始就存在的。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
2、从岩石到土壤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岩石风化到多种生物的作用积
累有机物,经历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才能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土
壤。
新知讲解
(1)岩石的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
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变化、风力作用、流水侵蚀、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各种生物的作用等。
新知讲解
①风力作用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风是常见的风化因素之一。
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 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点击播放:风蚀蘑菇的形成)
新知讲解
②流水作用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流水也是重要的风化因素之一。
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
新知讲解
③温度变化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温度骤变会引起岩石热胀冷缩而碎裂。
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上冷水,岩石骤热后因突然冷却就爆裂了。
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
气温骤降,岩石也会爆裂。
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
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
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
小碎块。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④化学物质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化学成分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岩石经过水及其中的二氧化碳的溶解、水
解、水化和氧化等一系列作用,使某些复杂的
物质变成简单的物质,原来不含水的、难溶解
的物质变成含水的、易溶解的物质,使岩石颗
粒进一步变小、变细。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2)生物的活动促使岩石风化并积累了有机物。
土壤的形成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成。
例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长大,对裂隙施以压力,劈裂岩石;地衣里边真菌的菌丝会插到岩石缝隙当中,通过吸水、失水这些收缩膨胀作用,能够使岩石颗粒不断地疏松,对岩石风化起到了最基本的物理作用。此外,穴居动物的挖掘作用,虫蚁、蚯蚓的筑巢翻土等都会造成岩石的破坏。
(点击任一图片可播放)
新知讲解
二、土壤的形成
1、土壤的形成是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2、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 100~400 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讨论交流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出于种种目的,肆意破坏土壤资源。请列举你所知道的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并讨论应当如何有效地制止。
破坏行为:
人类的很多行为直接破坏土壤资源,如滥垦草原,过度开垦,过度喷洒农药,非法取土,过度放牧、乱倒垃圾等行为造成了土地沙漠化,破坏了土壤。
保护措施:
①避免土壤被污染;②避免过度开垦和放牧;③保持土壤肥力;④植树造林;……。
新知讲解
3、保护土壤,人人有责。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但毁坏土壤却是瞬间的。
保护土壤:使土壤免受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如土壤盐渍防治,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区植树种草等。
(1)植树造林、植被自然恢复、修建梯田等增加植被覆盖度的措施,来防治土壤侵蚀;
(2)通过修建各种基础设施来改变贫瘠变少,变薄。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D
课堂练习
2、在土壤样本观测记录表中不需要记录的是( )
A. 天气状况 B. 土壤温度
C. 土壤密度 D. 土壤湿度
C
课堂练习
3、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④⑥①③⑤
C. ①③⑤②④⑥ D. ③⑤⑥④②①
B
课堂练习
4、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B
课堂练习
5、关于土壤形成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森林草原→出现地衣苔藓
B.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出现低等生物
C.出现低等生物→岩石风化→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
D.岩石风化→出现低等生物→出现地衣苔藓→出现森林草原
D
课堂练习
6、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将黄土从中亚带来堆积形成
B.本地岩石风化形成
C.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
D.早期温暖的气候自身演变而成
A
课堂练习
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野外发现溪流中的石块都没有棱角,你认为下列解释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这些石块形成时就没有棱角
B. 这些石块是人为处理后投入溪流中的
C. 是长期水流冲刷的结果
D. 上述三项都有可能
C
课堂练习
8、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课堂总结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岩石在风、水、温度变化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保护土壤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板书设计
1、从岩石到土壤:
2、土壤形成:
漫长、复杂,继续中……
3、保护土壤。
4.1 土壤的成分(2)
岩石风化:风、水、温度变化、植物生长等;(物理风化)
生物活动:化学物质溶蚀、生物活动等;(化学风化)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复习“4.1土壤的成分”全部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