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空气与生命竞赛与培优专题训练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空3分,合计60分)
1.将一定量的乙醇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2022春 鄞州区期末)我们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A、B、C三瓶氧气中燃烧。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对此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白色的固体
C.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在AB瓶中还得加入一些细沙或少量的水以保护集气瓶
4.如图是木炭、铁丝、红磷、硫粉四种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图示,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都生成了氧化物 B.都能发光放热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有气体生成
5.清明前后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关于森林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B.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所致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6.(2022春 鄞州区期中)如图分别为水雾灭火器和干冰灭火器。水雾灭火器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干冰又称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的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雾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C.干冰灭火器喷出的“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D.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的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不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64.8g
8.(2022秋 宁海县期末)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版权所有:21教育】
A.甲可能是单质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7:25
9.(2022秋 宁波期中)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d的质量为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14g
B.该反应可能为置换反应
C.a、b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9:17
D.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8
10.某市无工厂和矿山,该市和该市某住宅小区的空气质量年报如下表所示:
NO2 SO2 O3 CO 总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浓度 以(mg m﹣3 )计算
某市 一年平均 80 80 5 12 80 55
住宅小区 50 132 2 13 150 80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住宅小区可能使用煤作为主要燃料
B.该住宅小区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
C.该住宅小区汽车的人均拥有量比本市其他小区多
D.该住宅小区使用煤气作为主要燃料
11.图甲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实验示意图,图乙表示该植株的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曲线,图丙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点6时和19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乙图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丙图中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0~5时和20~24时
C.丙图中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56g
D.丙图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O2的净释放量为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作用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大于300mgwww.21-cn-jy.com
12.如图,某同学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对此,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除尽氧气
C.将红磷改成足量的木炭,重新实验
D.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进入瓶内的水减少
13.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LiCoO2,吸入或皮肤接触会导致人体过敏;把锂离子嵌人石油焦炭和石墨中形成负极,它在充放电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LiCoO2+C=Li1﹣xCoO2+Lix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x值不确定,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C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做与LiCoO2相关的实验时,不需穿防护服装和口罩
D.LixC中的X大于1
14.取两份等质量的xCuCO3 yCu(OH)2固体,在一份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6.6g;加热另一份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0g.则x和y的关系正确的是( )
A.x:y=1:1 B.x:y=2:3 C.x:y=3:2 D.x:y=2:1
15.农业生产中常蕴含一些生物学原理,以下前后不相符的是( )
A.播种玉米时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扦插的枝条常被剪去大量枝叶﹣﹣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D.移栽茄子秧苗时根部带一个土团﹣﹣保护根毛,为了更好的吸收水分
16.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关系(p=KN)。20℃时,若a克碳和b克氧气放入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充分发生反应,待温度复原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为1.5P,则a与b的关系可能是( )
A.>≥ B.≤ C.>> D.≥>
17.下列四组以任意比组成的混合物,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生成物中水分子数目与二氧化碳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A.C2H4和C3H6 B.C2H2和C3H8
C.CH4和C2H6 D.C2H6和C2H5OH
18.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部分镁与氮气化合(生成物中N呈﹣3价)。由此可以推知12克镁在空气中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为( )21cnjy.com
A.等于20克 B.小于20克
C.大于20克 D.以上情况都可能
19.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0mL,通过电火花爆炸后,气体体积分数减少到73mL,若反应前后温度(高于100℃)和压强不变,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 )
A.73% B.81% C.46% D.9%
20.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原子利用率═×100%,下面是联合工艺法制备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O2的反应原理:①电解氯化钠溶液②氢气与氯气合成氯化氢③生成二氧化氯
此方法的原子利用率最大为( )
A.37.6% B.53.6% C.62.2% D.94.4%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16.0分)
21.适于在强光照条件下生活的植物称为阳生植物,相反,适于在弱光照条件下生活的植物称为阴生植物,如图表示在一定的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某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 .
(2)当光照强度为X时,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量为 ;当光照强度为V时,甲植物与乙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 ;在昼夜周期条件下(12h光照、12h黑暗),甲植物需在光照强度大于 (选填某个光照强度)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3)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乙植物所需的光照强度小于甲植物,原因是 .
22.“假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假酒”一般是由工业酒精加水配制而成,它含有一定量的甲醇(CH3OH ),而饮用甲醇会使人视力迅速下降、失明,甚至死亡.
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白:
(1)甲醇的工业制法为:x+2H2CH3OH,则x 的化学式为
(2)与甲醇、乙醇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还有丙醇(C3H7OH)、丁醇(C4 H9OH)…物质称为醇类.请问:
①其名称中的“甲、乙、丙、丁”与其分子中的 有关;
②含n个碳原子的醇的化学式为 .
23.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 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24.铁是人们最早发现和使用的一种金属.
(1)生铁含碳约4%,钢含碳在2%以下.在古代,人们把在高温下烧红的铁反复锤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这也是所谓“百炼成钢”的来历.请你写出上述转变过程中最关键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Fe在化合物里通常显+2价或+3价,Fe3O4可写成氧化物形式FeO Fe2O3,或盐的形式Fe(FeO2)2;Pb在化合物里显+2价或+4价,那么Pb3O4也可以写成 .
25.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A2B,某校一课外小组的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8.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试求丙学生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 ?
A的用量 B的用量 A2B的质量
甲 7.0g 1.0g 5.0g
乙 4.0g 4.0g 5.0g
丙 ag bg 3.0g
26.某些金属氢化物( 其中氢显﹣1价 )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 NaH+H2O=NaOH+H2↑.CaH2与水的反应和NaH相似。试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CaH2与Na2CO3水溶液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
27.(1)下列是各类烷烃的化学式: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一种烷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4个氢原子,则其含有 个碳原子。
(2)已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少量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Mg3N2)。若有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则所得产物的总质量m 40g(填:“>”、“=”或“<”)。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24分)
28.某科研小组研究大棚内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研究过程中保持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不变),得到下面坐标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梅雨季节,某地持续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主要影响了图中的 作用,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长势较弱。21*cnjy*com
(2)当种植密度大于m7作物将减产,原因是 。
(3)在种植黄瓜、丝瓜等有藤作物时,人们常在每株作物的旁边插立一根小竹竿,让作物沿着小竹竿向上攀爬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4)该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2-1-c-n-j-y
29.(2023 杭州一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金老师认为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小金老师认为只要将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 ,其他保持不变就可以了。
(2)“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
(3)实验过程中,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 。
(4)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为什么没有变蓝。请解释缘由: 。
30.(2022春 南湖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
(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0分)
31.(2022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32.(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向53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已知:
O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
BD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请回答:
(1)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有 (填化学式)。
(2)B点横坐标为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下同)。
(3)假设C点横坐标为54.75,计算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3.(2022 海曙区校级三模)2020年出现了罕见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使得消毒剂的选择、利用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又成了热门话题.常见的消毒消毒剂有:84消毒液、过氧乙酸(CH3COOOH)溶液、双氧水溶液、醋酸(CH3COOH)溶液等,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1)相同分子数的过氧乙酸和醋酸,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
(2)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NaClO+2HCl=NaCl+H2O+X↑,X气体有毒,因此二者不能混合使用。那么X的化学式为 ;
(3)要配制2%的双氧水溶液,已经有4%的双氧水溶液100g,所需水的质量为 。
34.(2022 永康市模拟)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方法,在现在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水冷淬火,即把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放到冷水中快速冷却的过程。当把一大捆高温钢材(1000℃以上)放入水中时,水面上会燃起熊熊大火,并出现大量白雾。入水后,水中出现大量气泡,水面上的火焰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资料:1.钢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2.常见物质着火点
物质名称 白磷 汽油 木材 氢气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50 250﹣﹣330 574 700﹣﹣75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空气与生命竞赛与培优专题训练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马鹏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空3分,合计60分)
1.将一定量的乙醇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4.6 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5.4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无法确定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增加氧气的量可以减少X的生成
D.物质X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解答】解: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由于乙醇和氧气反应后质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质量增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该反应中,乙醇和氧气是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是生成物。21*cnjy*com
由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出:
4.6g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分别是2.4g、0.6g、1.6g;
4.4g二氧化碳中碳、氧两元素的质量分别是1.2g、3.2g;
5.4g水中氢、氧两元素的质量分别为0.6g、4.8g。
因此反应物中共有2.4g碳元素、0.6g氢元素、9.6g氧元素,
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共有1.2g碳元素、0.6g氢元素、8g氧元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中有1.2g碳元素和1.6g氧元素进入了生成物X中,
说明生成物X由碳、氧两元素组成,X中不含氢元素,其质量为1.2g+1.6g=2.8g,所以m的值为2.8。
由于X在反应前的质量为0,反应后的质量为2.8g,
说明X在反应过程中质量有变化,不符合催化剂的特点,所以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设X的化学式为CxOy,则12x:16y=1.2g:1.6g,解得x:y=1:1,即X的化学式为CO。
有以上分析可知:
A、表中m的值能确定,是2.8,故A错误;
B、X在反应过程中质量有变化,不符合催化剂的特点,故B错误;
C、由于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说明乙醇燃烧不充分,增加氧气的量,有助于乙醇的充分燃烧,从而减少一氧化碳的生成。故C正确
D、X由碳、氧两元素组成,X中不含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2022春 鄞州区期末)我们在做“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放入A、B、C三瓶氧气中燃烧。A瓶中看到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瓶中看到了火星四射,C瓶中出现了明亮的白光。则对此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为硫,并且A瓶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乙物质为铁,B瓶中会产生一种白色的固体
C.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在AB瓶中还得加入一些细沙或少量的水以保护集气瓶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木条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丙物质可能为木炭,同时C瓶中会生成一种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加入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容易溅落,加入水是为了防止炸裂集气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如图是木炭、铁丝、红磷、硫粉四种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图示,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都生成了氧化物 B.都能发光放热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有气体生成
【解答】解:A、木炭、铁丝、红磷、硫粉四种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都是氧化物,该选项正确。
B、都能发光放热,该选项正确。
C、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都是化合反应,该选项正确。
D、五氧化二磷和四氧化三铁都是固体,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5.清明前后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关于森林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B.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所致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解答】解:A、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所致,故选项说法正确;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
D、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2022春 鄞州区期中)如图分别为水雾灭火器和干冰灭火器。水雾灭火器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干冰又称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的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雾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C.干冰灭火器喷出的“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D.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A.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零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干冰火火器喷出二氧化碳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小水珠,产生“白气”,“白气”成分为水珠,故C错误符合题意;21·cn·jy·com
D.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的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不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64.8g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Y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2g﹣0g=32g;由质量守恒定律,Z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6.8g=25.2g,故待测的数值为90﹣25.2=64.8。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Z,生成物是W,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W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2·1·c·n·j·y
B、Y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Z,生成物是W,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64.8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2022秋 宁海县期末)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版权所有:21教育】
A.甲可能是单质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7:25
【解答】解:甲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14g,属于反应物,乙物质质量减少16g,属于反应物;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物质质量增加30g,属于生成物。
A、甲可能是单质,故A正确;
B、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丙可能是催化剂,故C正确;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6g:30g=8:15,故D错误。
故选:D。
9.(2022秋 宁波期中)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d的质量为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14g
B.该反应可能为置换反应
C.a、b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9:17
D.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8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每一格的质量为1g;反应前a的质量为5g,b的质量为22g﹣5g=17g;c的质量为28g﹣22g=6g;d的质量为30g﹣28g=2g。
刻度线Ⅰ右移9格,a物质质量增加9g;刻度线Ⅱ左移8格,同时刻度线Ⅰ右移9格,则b物质质量减少了8g+9g=17g;刻度线Ⅲ左移8格,同时刻度线Ⅱ左移8格,则c物质质量不变;刻度线Ⅲ左移8格,d物质的质量增加了8g;该反应可表示为b→a+d。
A、c的质量不变,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6g,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可表示为b→a+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变化的质量为9g:17g=9:17,故选项说法正确。
D、a、d参与反应的质量之比为9g:8g=9:8,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无法确定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选项说法错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故选:C。
10.某市无工厂和矿山,该市和该市某住宅小区的空气质量年报如下表所示:
NO2 SO2 O3 CO 总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浓度 以(mg m﹣3 )计算
某市 一年平均 80 80 5 12 80 55
住宅小区 50 132 2 13 150 80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住宅小区可能使用煤作为主要燃料
B.该住宅小区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
C.该住宅小区汽车的人均拥有量比本市其他小区多
D.该住宅小区使用煤气作为主要燃料
【解答】解;A、该小区可能使用煤作为主要燃料,因为煤中含有硫,燃烧时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正确;www-2-1-cnjy-com
B、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时二氧化硫的含量应该比较低。故选项错误;
C、该小区汽车的人均拥有量如果比本市其他小区多,则二氧化氮的含量应该比较高。故选项错误;
D、该小区如果使用煤气作为主要燃料时二氧化硫的含量应该比较低。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1.图甲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实验示意图,图乙表示该植株的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曲线,图丙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点6时和19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乙图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丙图中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0~5时和20~24时
C.丙图中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56g
D.丙图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O2的净释放量为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作用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大于300mgwww.21-cn-jy.com
【解答】解:A、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乙图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
B、图丙中表示图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时氧气的释放量会最小,吸收率最大.所以不进行光合作用时段是0﹣5和20﹣24,B正确;
C、图丙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O2释放量表示白天(AB段)光合作用积累量,故该值大于300mg.呼吸速率为12,故24小时呼吸量为288,实际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300+288=588mg.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释放氧气为44+12=56(mg/h).据光合作用反应式中:6CO2~6O2,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44+12)×=77mg,C错误;
D、丙图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O2的净释放量为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作用速率不变,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mg=白天光合作用量一昼夜呼吸作用量,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O2白天光合作用释放量大于300mg,D正确。
故选:C。
12.如图,某同学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对此,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除尽氧气
C.将红磷改成足量的木炭,重新实验
D.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进入瓶内的水减少
【解答】解:A、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如果装置漏气,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该选项做法正确;【来源:21cnj*y.co*m】
B、如果红磷的量不足,没有除尽氧气,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该选项想法正确;
C、如果将红磷改成足量的木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D、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观察刻度值,会导致进入瓶内的水减少,从而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该选项想法正确。
故选:C。
13.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LiCoO2,吸入或皮肤接触会导致人体过敏;把锂离子嵌人石油焦炭和石墨中形成负极,它在充放电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LiCoO2+C=Li1﹣xCoO2+Lix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x值不确定,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C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做与LiCoO2相关的实验时,不需穿防护服装和口罩
D.LixC中的X大于1
【解答】解:A、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前碳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反应后在化合物中碳的化合价不为零,所以反应前后C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LiCoO2吸入或皮肤接触会导致人体过敏,所以做与LiCoO2相关的实验时,需穿防护服装并佩戴口罩,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化学方程式LiCoO2+C═Li1﹣xCoO2+LixC可知,x应该等于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取两份等质量的xCuCO3 yCu(OH)2固体,在一份中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2 6.6g;加热另一份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0g.则x和y的关系正确的是( )
A.x:y=1:1 B.x:y=2:3 C.x:y=3:2 D.x:y=2:1
【解答】解:CO2的质量为6.6g,则其中C元素的质量为6.6×=1.8g。
CuO的质量为20g,其中Cu的质量为20g×=16g,
因为碳元素的质量完全来自于xCuCO3,
Cu来自于xCuCO3 yCu(OH)2,可列出比例式
;
故选:C。
15.农业生产中常蕴含一些生物学原理,以下前后不相符的是( )
A.播种玉米时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扦插的枝条常被剪去大量枝叶﹣﹣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D.移栽茄子秧苗时根部带一个土团﹣﹣保护根毛,为了更好的吸收水分
【解答】解:A、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播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正确。
B、扦插的枝条常常被减去大量枝叶可以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蒸发,易于成活,正确。
C、早春播种时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温度和保持水分,因此利于种子萌发,错误。
D、移栽茄子秧苗时,根部总要带一小块土团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易于成活,正确。
故选:C。
16.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目(N)成正比关系(p=KN)。20℃时,若a克碳和b克氧气放入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测得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为p,然后,提供一定条件使容器内的物质充分发生反应,待温度复原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为1.5P,则a与b的关系可能是(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题意知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压强仍为1.5P,说明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增加;
碳与氧气可能发生的反应是:(1)C+O2CO2 (2)2C+O22CO
12 32 24 32
分析两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的变化可知:(1)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没有变化,(2)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增加,且是反应前的2倍,待温度复原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为1.5P,所以该反应是两个反应均发生。假设只发生第一个反应则碳与氧的质量比是3:8,只发生第二个反应碳与氧的质量比是3:4.两者都反应时的质量应在两者之间;
故选:C。
17.下列四组以任意比组成的混合物,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生成物中水分子数目与二氧化碳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A.C2H4和C3H6 B.C2H2和C3H8
C.CH4和C2H6 D.C2H6和C2H5OH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水分子数目与二氧化碳数目一定相等,说明氢原子数目的一半与碳原子数目相等;
A、C2H4和C3H6无论以任意比例混合,氢原子数目的一半等于碳原子的数目;生成物中水分子数目一定等于二氧化碳分子数目,故A符合题意;
B、如果是大量C2H2和少量的C3H8混合,产生的水分子数目不一定与二氧化碳分子数目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CH4和C2H6无论两者以何种比例混合,氢原子数量的一半永远比碳原子数量多,生成物中水分子数目一定比二氧化碳分子数目多,故C不符合题意;
D、C2H6和C2H5OH无论两者以何种比例混合,氢原子数量的一半永远比碳原子数量多,生成物中水分子数目一定比二氧化碳分子数目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部分镁与氮气化合(生成物中N呈﹣3价)。由此可以推知12克镁在空气中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为( )21cnjy.com
A.等于20克 B.小于20克
C.大于20克 D.以上情况都可能
【解答】解:设若产物全部为氧化镁时产物的质量为x。
2Mg+O22MgO
48 80
12g x
=,x=20g
设若产物全部为氮化镁时产物的质量为y。
3Mg+N2Mg3N2
72 100
12g y
=,y=16.6g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所得产物质量应在16.6g与20g之间。
故选:B。
19.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0mL,通过电火花爆炸后,气体体积分数减少到73mL,若反应前后温度(高于100℃)和压强不变,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 )
A.73% B.81% C.46% D.9%
【解答】解:因为2H2(g)+O2(g)=2H2O(g),故△V(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差)为参与反应的气体体积的,是生成H2O体积的,所以反应的气体总体积为(100mL﹣73mL)×3=81mL,则反应的氧气体积为81mL×=27mL,剩余气体为100mL﹣81mL=19mL
由于剩余的气体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氢气,所以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为×100%=27%或×100%=46%21教育网
故选:C。
20.我们常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其计算公式为:原子利用率═×100%,下面是联合工艺法制备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O2的反应原理:①电解氯化钠溶液②氢气与氯气合成氯化氢③生成二氧化氯
此方法的原子利用率最大为( )
A.37.6% B.53.6% C.62.2% D.94.4%
【解答】解:②反应的方程式为H2+Cl22HCl,将方程式③+2×①+②×2再整理,可以得到总反应方程式:Cl2+4H2O=2ClO2+4H2【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总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是143生成的目标产物Cl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5,×100%≈94.4%。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16.0分))
21.适于在强光照条件下生活的植物称为阳生植物,相反,适于在弱光照条件下生活的植物称为阴生植物,如图表示在一定的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某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甲、乙两曲线代表的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 .
(2)当光照强度为X时,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量为 ;当光照强度为V时,甲植物与乙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 ;在昼夜周期条件下(12h光照、12h黑暗),甲植物需在光照强度大于 (选填某个光照强度)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3)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乙植物所需的光照强度小于甲植物,原因是 .
【解答】解:(1)乙植物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最有可能是阴性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X时,甲植物光合作用利于的二氧化碳量为净光合量加呼吸消耗量,即12+4=16;当光照强度为V时,甲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8,乙植物的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为6,两者的差值为2;在昼夜周期条件下,甲植物需要在光照强度大于V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3)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乙植物所需的光照强度小于甲植物,原因是乙植物的呼吸速率小于甲植物.
故答案为:
(1)乙
(2)16;2;V
(3)乙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小于甲植物
22.“假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假酒”一般是由工业酒精加水配制而成,它含有一定量的甲醇(CH3OH ),而饮用甲醇会使人视力迅速下降、失明,甚至死亡.
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白:
(1)甲醇的工业制法为:x+2H2CH3OH,则x 的化学式为
(2)与甲醇、乙醇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还有丙醇(C3H7OH)、丁醇(C4 H9OH)…物质称为醇类.请问:
①其名称中的“甲、乙、丙、丁”与其分子中的 有关;
②含n个碳原子的醇的化学式为 .
【解答】解:(1)在X+2H2CH3OH的左边有1个X分子和4个氢原子,右边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1个X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表示为CO;
(2)由丙醇(C3H7OH)和丁醇(C4H9OH)的名称和化学式可以看出:有机物的命名与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对应,如命名为“丙某”,分子中就含有3个碳原子,以此类推.
还可以看出醇类物质的化学式中氢原子的个数总比碳原子个数的2倍多2个,另外还含有1个氧原子.因此醇类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CnH2n+1OH或CnH2n+2O.
故答案为:(1)CO;
(2)①碳原子个数;
②CnH2n+1OH或CnH2n+2O.
23.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 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解答】解:(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故填: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250毫升蒸馏水能够溶解250毫升二氧化碳,其中的50毫升二氧化碳不能溶解,把50毫升水排入量筒中,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50毫升。
故填:50。
24.铁是人们最早发现和使用的一种金属.
(1)生铁含碳约4%,钢含碳在2%以下.在古代,人们把在高温下烧红的铁反复锤打,最终使生铁转化为钢,这也是所谓“百炼成钢”的来历.请你写出上述转变过程中最关键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Fe在化合物里通常显+2价或+3价,Fe3O4可写成氧化物形式FeO Fe2O3,或盐的形式Fe(FeO2)2;Pb在化合物里显+2价或+4价,那么Pb3O4也可以写成 .
【解答】解:(1)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不同,钢的碳含量低,在空气中锤打,目的是让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
故答案为:C+O2CO2;
(2)Pb在化合物里显+2价或+4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Pb的两种氧化物形式为:PbO和PbO2,那么Pb3O4的氧化物的表示形式可以写成 (PbO)2 PbO2;盐的形式可以写成 Pb2PbO4.
故答案为:(PbO)2 PbO2; Pb2PbO4.
25.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A2B,某校一课外小组的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8.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试求丙学生实验中a:b的值可能是 ?
A的用量 B的用量 A2B的质量
甲 7.0g 1.0g 5.0g
乙 4.0g 4.0g 5.0g
丙 ag bg 3.0g
【解答】解:对比甲、乙两同学所用A和B的质量及生成A2B的质量:同样生成5.0gA2B,甲实验B的用量为1.0g、乙实验B的用量为4.0g,则可得反应生成5.0gA2B时需要消耗B的质量为1.0g;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生成5.0gA2B时消耗B的质量为1.0g,则消耗A的质量=5.0g﹣1.0g=4.0g,则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A、B两物质的用量比为4:1;
根据反应中反应物A、B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1及质量守恒定律,由于丙同学实验中生成A2B的质量3.0g,若A的用量=3.0g×=2.4g,此时B的用量=8.0g﹣2.4g=5.6g;若B的用量=3.0g×=0.6g,此时A的用量=8.0g﹣0.6g=7.4g;因此丙学生实验中a:b的值为2.4:5.6=3:7或7.4:0.6=37:3。
故答案为:3:7或37:3。
26.某些金属氢化物( 其中氢显﹣1价 )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 NaH+H2O=NaOH+H2↑.CaH2与水的反应和NaH相似。试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CaH2与Na2CO3水溶液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
【解答】解:由NaH+H2O=NaOH+H2↑可知CaH2与水的反应的方程式是:CaH2+2H2O=Ca(OH)2+2H2↑,生成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将两个方程式合在一起:
CaH2+2H2O+Ca(OH)2+Na2CO3═Ca(OH)2+2H2↑+CaCO3↓+2NaOH,两边将氢氧化钙消掉,所以CaH2与Na2CO3水溶液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aH2+2H2O+Na2CO3=CaCO3↓+2NaOH十2H2↑。
故答案为:CaH2+2H2O+Na2CO3=CaCO3↓+2NaOH十2H2↑。
27.(1)下列是各类烷烃的化学式: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一种烷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4个氢原子,则其含有 个碳原子。
(2)已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少量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Mg3N2)。若有24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则所得产物的总质量m 40g(填:“>”、“=”或“<”)。
【解答】解:(1)由烷烃的化学式: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可以看出烷烃的化学式的通式可表示为CnH2n+2;一种烷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4个氢原子,2n+2=44,n=21。
(2)如果全部生成MgO,则
2Mg+O2 2MgO
48 80
24g x
x=40g
如果全部生成Mg3N2,则
3Mg+N2Mg3N2
72 100
24g y
y≈33.3g
实际情况介于两者之间,m<40g。
故答案为:(1)21;(2)<。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24分)
28.某科研小组研究大棚内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研究过程中保持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他因素不变),得到下面坐标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梅雨季节,某地持续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主要影响了图中的 作用,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长势较弱。21*cnjy*com
(2)当种植密度大于m7作物将减产,原因是 。
(3)在种植黄瓜、丝瓜等有藤作物时,人们常在每株作物的旁边插立一根小竹竿,让作物沿着小竹竿向上攀爬生长,这样做的目的是 ,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4)该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2-1-c-n-j-y
【解答】解:(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在梅雨季节,某地持续出现多阴寡照的天气,其主要影响了图中光合作用,有机物制造少,导致作物生长缓慢,长势较弱。
(2)种植密度在m7之后,呼吸作用占优势,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农作物将会减产。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在种植黄瓜、丝瓜等有藤作物时,人们常在每株作物的旁边插立一根小竹竿,让作物沿着小竹竿向上攀爬生长,这种做法的原理是:使作物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提高有机物的产量。
(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光合。
(2)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农作物将会减产。
(3)使作物获得更多的光照。
(4)20。
29.(2023 杭州一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金老师认为此方案设计不严谨,还应增设对照组。小金老师认为只要将玻璃钟罩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换成 ,其他保持不变就可以了。
(2)“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
(3)实验过程中,步骤③的装置中,小烧杯内的溶液是 。
(4)实验过程中,步骤④中叶片的颜色为什么没有变蓝。请解释缘由: 。
【解答】解:(1)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该实验方案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应是两组一样的实验装置,增设对照组不放氢氧化钠溶液,放等量的清水。
(2)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使实验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3)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无二氧化碳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色。
故答案为:(1)等量的清水。
(2)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或转运走。
(3)酒精。
(4)因为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30.(2022春 南湖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探究实验中,用于吸气并作为对照的装置是 瓶。
(2)吸气、呼气完成后,甲、乙两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 气体成分增多,增多的这种气体是由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从血液中透过毛细血管壁和 壁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解答】解:(1)甲装置为吸气,乙装置为呼气,验证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那么甲装置是吸入的空气,起对照作用。
(2)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乙装置为呼气,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乙瓶。人体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的,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后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1)甲
(2)乙;二氧化碳;肺泡
四.简答题(共4小题,共20分)
31.(2022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和t4﹣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图2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示意图。
【解答】解: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
(2)设高锰酸钾的质量是x,由图象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是3.2g;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x=31.6g
(3)31.6g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质量是31.6g×=11g
答案:(1)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进行完全;
(2)高锰酸钾的质量是31.6g
(3)
32.(2022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向53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已知:
O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
BD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请回答:
(1)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有 (填化学式)。
(2)B点横坐标为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下同)。
(3)假设C点横坐标为54.75,计算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解答】解:(1)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在如图A点时,溶液中碳酸钠部分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所以,对应溶液中溶质有:Na2CO3、NaCl、NaHCO3;故答案为:Na2CO3、NaCl、NaH CO3;
(2)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在如图B点时,溶液中碳酸钠恰好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
设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盐酸的质量为x。
Na2CO3+HCl═NaCl+NaHCO3
106 36.5
53g×10% x×5%
=
x=36.5g
故答案为:36.5;
(3)设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为y。
NaHCO3+HCl═NaCl+H2O+CO2↑
36.5 44
(54.75g﹣36.5g)×5% y
=
y=1.1g
答: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为1.1g。
33.(2022 海曙区校级三模)2020年出现了罕见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使得消毒剂的选择、利用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又成了热门话题.常见的消毒消毒剂有:84消毒液、过氧乙酸(CH3COOOH)溶液、双氧水溶液、醋酸(CH3COOH)溶液等,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1)相同分子数的过氧乙酸和醋酸,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
(2)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NaClO+2HCl=NaCl+H2O+X↑,X气体有毒,因此二者不能混合使用。那么X的化学式为 ;
(3)要配制2%的双氧水溶液,已经有4%的双氧水溶液100g,所需水的质量为 。
【解答】解:(1)1个分子的过氧乙酸和醋酸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分别为3和2,相同分子数的过氧乙酸和醋酸,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是3:2;
(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2HCl═NaCl+H2O+X↑可知,反应物中钠、氯、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3、2、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1、2、1,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
(3)设需要水的质量是x。
则4%×100g=(100g+x)×2%
解得x=100g。
故答案为:(1)3:2;(2)Cl2;(3)100g。
34.(2022 永康市模拟)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方法,在现在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水冷淬火,即把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放到冷水中快速冷却的过程。当把一大捆高温钢材(1000℃以上)放入水中时,水面上会燃起熊熊大火,并出现大量白雾。入水后,水中出现大量气泡,水面上的火焰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资料:1.钢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2.常见物质着火点
物质名称 白磷 汽油 木材 氢气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50 250﹣﹣330 574 700﹣﹣750
【解答】解:把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放到冷水中快速冷却,当把一大捆高温钢材(1000℃以上)放入水中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故会产生大量氢气,温度高会达到氢气着火点,氢气燃烧,并出现大量白雾。入水后,水中出现大量气泡,水面上的火焰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会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故答案为: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氢气,氢气燃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