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16 17:3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三章
区域合作
第三章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 新湘教版
定义: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目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方式:通常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在外建立企业等方式。
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产业转移称为国内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称为国际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
不同国家制造业每小时人工成本差异
产业转移
企业生产目的
最佳工业区位
生产要素与条件
生产成本和利润变化
重新寻找工厂地点
最低成本
最高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其他因素
市场因素
政策因素
要素约束因素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要素供给
状况恶化
工资上涨
劳动力供给紧张
环保约束加强
生产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
市场竞争激烈
经营环境欠佳
税负加重
竞争对手增加
市场需求减少




1.要素约束因素
(重要原因)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在国际范的流动性较小,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和价格差异较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1.如图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工业化之初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
2.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国家或地区变成转出国或地区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劳动力丰富廉价
活动
劳动力
国际市场
直接投资建厂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
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
2.市场因素
企业拥有较强实力,拥有具备对外扩张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谋求更佳效益。这是成熟企业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Eg.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
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汽车市场主体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和广大乡村逐步转移,尤其是小轿车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此种状况引起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汽车企业的高度关注,非常重视对我国汽车市场的深度开发。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多采取合资、合作、联营的方式,在研发汽车产品时重视注入中国元素,针对我国市场实施专门开发,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进驻我国。
( 1 )为什么国际汽车企业在研发产品时会注入中国元素
(2)为什么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进驻我国
注入中国元素使汽车产品更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更易扩大市场份额。
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小轿车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汽车生产厂商众多,对汽车零部件需求大,企业进驻我国能获得广阔的市场;
再加上土地成本、运营成本较低,就近布局,加强与汽车生产厂的联系,有利于降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本。
活动
P82汽车企业转移
产业转出地
政府可以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调节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
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产业承接地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吸引企业进驻
3.政策因素
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4.其它因素
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等。
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效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主要有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政策等。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可谓至关重要。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促使全球制鞋业中心逐步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韩国制鞋业迅速壮大。70年代韩国制鞋业以出口为主,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制鞋业开始萎缩,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向海外转移,迁入地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
1.影响韩国制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活动
P79韩国制鞋业
图3-1 韩国制鞋业出口额变化过程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可谓至关重要。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促使全球制鞋业中心逐步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韩国制鞋业迅速壮大。70年代韩国制鞋业以出口为主,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制鞋业开始萎缩,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向海外转移,迁入地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
活动
P79韩国制鞋业
韩国转出地:韩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减弱;
我国转入地:我国沿海地区政策优势提升,相比韩国具备明显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同时海运交通便利,方便原料与产品的运输
2.为什么韩国制鞋业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图3-1 韩国制鞋业出口额变化过程
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
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可谓至关重要。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促使全球制鞋业中心逐步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由日本向韩国转移,韩国制鞋业迅速壮大。70年代韩国制鞋业以出口为主,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韩国制鞋业开始萎缩,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向海外转移,迁入地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
活动
P79韩国制鞋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劳动力、地价更低方向转移,向低生产成本国家转移。
3.通过韩国制鞋业出口额的变化,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图3-1 韩国制鞋业出口额变化过程
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
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阅读教材81页材料,分析影响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转移的因素?
转出区(东部):
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提高、
贸易政策收紧、
市场相对饱和等
转入区(中西部):
资源丰富、
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
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逐步完善、
投资环境改观、
市场潜力大、地理位置等
推力
拉力
活动
P81中国白色家电产业转移
产业转出地的推力
②产业转入地的拉力
根据区域差异、产业自身特点分析引起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
劳动力成本提高
地价上涨
环境压力大
原料紧张且价格上涨
市场变小
政策(优势减弱、环保、税负)
竞争对手增加
劳动力成本低
广阔的市场
原料丰富
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
政策优惠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
A.进口量增多 B.出口量增多 C.销售量增多 D.生产量增多
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 1~3 题。
(2020全国Ⅲ卷)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A.创新技术 B.拓展市场 C.扩大规模 D.降低成本
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
A.消费习惯相近 B.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C.运输费用较低 D.研发成本差异较小



活动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I)
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l 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 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活动
集聚多种功能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地理位置优越,是多种交通运输线路的枢纽,海陆空交通运输便捷;
加工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提供优惠的招商与贸易政策。
深圳出口加工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面积3平方千米,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备保税、加工、物流、仓储、展示等功能。现已引进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和内地其他省份的大量项目,主要经营电子、家电、钟表、五金、家具、物流等产业。该加工区区位优越,距离盐田港、广深铁路编组站均约25千米,距离文锦渡、罗湖、皇岗等陆路口岸约40千米,距离宝安国际机场60千米。加工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日臻完善,并实行一系列招商引资、国际贸易的优惠政策。
活动
P82深圳出口加工区
世界三次产业转移路线示意
1.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哪三次大的产业转移?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有哪些
2.总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活动
活动
阶段 时间 转移主体 转移方向
第一次产业转移 20c50-60s
第二次产业转移 20c60-80s
第三次产业转移 20c80-90s
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美国向欧洲、日本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
低端制造业
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
第二次产业转移:
第三次产业转移:
一、全球大的三次产业转移
资源、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主导因素分别:
2.在过去的三次产业转移中,美国把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出去,国内留下的是飞机制造、医疗器械、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产业;德国和日本把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出去,国内留下了汽车制造、精密仪器、电子等产业。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当时美国、徳国和日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或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国内资金积累与技术创新条件已满足产业升级要求,因此将资源密集与劳动力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转移到资源与劳动力成本较低地区,获取更大的利润。
3.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推动产业转移升级
在新的产业变革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具备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巨大消费市场,需要将成本优势转为以品牌、资本、技术、服务、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重视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产业,实现人才资本优先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活动
P83世界三次产业转移
自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开始向国外转移产业,推动东亚、东南亚持续、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资。
21世纪以来:更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转移的新的承接地。
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
活动
由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上升到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环节。
1.产业转移的类型:
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产业转移的生产环节: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发达国家或地区
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尤其是劳动力价格高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国家间贸易壁垒限制,原料、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国家环保政策限制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产品需求量大增,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原料丰富,工业化发展需要,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3.转移方向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日本通过产业废旧建新实现结构调整
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
以东亚地区为例,日本先是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再向韩国我国台湾等地转移,随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了大量来自海外的产业转移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转出地的影响
对转入地的影响
腾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
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
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改善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
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
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
加剧环境污染;
占用农业用地。
1.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对区域发展的整体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转移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 促使朝阳产业逐步取代夕阳产业。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有利于转出地与转入地发展各有侧重,扬长补短,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出地向承接地转移。
④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转移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 促使朝阳产业逐步取代夕阳产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从而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有利于转出地与转入地发展各有侧重,扬长补短,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③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出地向承接地转移。
归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日本汽车工业一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布局在日本国内
随着欧美市场对节油汽车的需求增加,为了占领更大市场,日本在海外投资建生产基地(欧美以及整个世界市场)。
活动
P84日本汽车工业转移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 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海外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3-5 1965-2013年日本汽车生产变化示意
(1)说明日本汽车工业布局和市场变化的特点。
(2)日本在海外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什么
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加速海外投资,可以占有海外庞大的市场,吸引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低价优质的海外原材料和矿产等资源。
活动
P84日本汽车工业转移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 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海外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日本汽车产业向海外转移,对本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有利影响:国内生产要素集中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升级,同时关注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获取更大的利润。
不利的影响是:日本国内汽车产业的生产总额会减少,国内制造业就业机会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活动
P84日本汽车工业转移
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全面崛起,1967 年汽车产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70年代日本本土汽车已全面普及。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重创欧美汽车企业,欧美许多家庭选择节油的日系车取代大排量的欧美车系,随即日系车大举进军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海外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某电子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分布示意
(1)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处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这种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哪些影响
发展中国家承接的是价值链中利润空间较小的加工和组装环节,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率,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人第二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但同时也存在利润空间小,资金积累慢,产业升级困难等不利影响。
P85产业微笑曲线
活动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同时注重转入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售后服务或销售营销环节,如果早期只能转入加工、组装环节,也必须加快培养技术人才,创立自主品牌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本地区产业升级。
P85产业微笑曲线
活动
某电子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分布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