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9 09: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学习描写景物
教材分析:
《三峡》《答谢谢中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歌咏山水的名篇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1.写景突出特点
《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2.写景手法多样
《答谢中中书》:多种感官描写 、 动静结合 、用词准确 、色彩描写
《三峡》:夸张、烘托、引用诗句
3.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教材分析:
单元写作提示:
1.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特征。
2.抓住特征时可以描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受。
3.对于某一种景物,可以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写静态、动态。
4.写景还要注意融入情感。
学情分析:
1.能使用修辞等进行描写,但是景物特征不突出。
2.写景角度、手法单一。
3.不会在写景中融入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扩句训练和片段写作,明确用多感官观察、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突出景物特点。
2.通过例文评析、比较,明确景物特点与作者心情有关,学会融情于景的方法。
3.通过点评与修改、他评与自评,强化评改作文的意识与规范,养成自评自改作文的习惯。
预习任务一:回顾课文,自主梳理写景方法。
篇目 景物特点 景物描写方法 例句
《三峡》 山的高大险峻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预习任务二:认真观察学校/小区/道旁的桂花树。
储备知识,体验先行
一、仔细观察,写出特征
任务一:扩句训练
要求:在起始句的基础上,添加观察角度,进行扩句。
起始句:这是桂花。
我来给“桂花”加上________。
1.扩句训练,热身激趣
示范
加上数量词:这是一簇桂花。
加上数量词:这是一簇桂花。
加上颜色:这是一簇淡黄色的桂花。
加上形状:这是一簇淡黄色的桂花,每一朵都是四瓣十字排列,十几朵甚至几十朵小花簇成大型花团。
加上嗅觉:远远地闻到一股幽香,凑近一看,这是一簇淡黄色的桂花,每一朵都是四瓣十字排列,十几朵甚至几十朵小花簇成大型花团。
多感官观察(视、听、触、嗅)
远远地闻到一股幽香,凑近一看,这一簇淡黄色的桂花,每一朵都是四瓣十字排列,十几朵甚至几十朵小花簇成大型花团。无数簇花团串在枝条上,压弯了枝头。
变换观察角度,进行扩句
远远闻到一股幽香,望去星星点点的花朵散布在绿色的枝叶中。凑近一看,一簇淡黄色的桂花,每一朵都是四瓣十字排列,十几朵甚至几十朵小花簇成大型花团。无数簇花团串在枝条上,压弯了枝头。
变换观察角度,进行扩句
对比观察对象,进行扩句
木芙蓉
远远闻到一股幽香,望去星星点点的花朵散布在绿色的枝叶中。凑近一看,一簇淡黄色的桂花,每一朵都是四瓣十字排列,十几朵甚至几十朵小花簇成大型花团。无数簇花团串在枝条上,压弯了枝头。比起一旁艳丽瞩目的芙蓉花,别有一番风味。
2.展开联想,片段写作
1.多感官(视、听、嗅、触)
2.多视角(远近、高低、整体局部)
3.添对比
4.展开联想,使用修辞。
5.其他____________
任务二:根据写作要求,写一个“桂花”片段。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点评。
步入十月,校园里处处都是大片大片的金黄色桂树【色、形】。远远望去,满树金桂热热闹闹地开放【拟人】,为校园增添了一抹亮色。凑近一看,几十朵小花簇成大型花团【形】,长在绿叶间隙。风吹动或有人轻摇树干【动静】,就像天空下起了金色的雪【比喻】。桂香阵阵【嗅】,好像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空气都带着甜味。【夸张、通感】。没想到冬天毫不起眼的桂树,在入秋后绽放地如此热烈。 【不同时间】
桂花不像春天的山茶,拥有层叠饱满的花瓣、独占枝头的姿态。看起来微小,也有她属于的灿烂与芬芳。【对比】
多角度描写(修辞、动静结合、不同时间)
2.展开联想,片段写作
学会观察,写出特点
变换视角(高低、 远近、整体和局部)
变换时间(早晚、春冬)
多感官观察(视、听、触、嗅)
多角度描写(修辞、动静、对比烘托)
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的主观情感会不自觉地融入他所观览的景物之中。
一阵秋雨一阵凉。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微冷的风袭来,花枝轻摇慢颤,米粒大小的花粒儿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到了夜里,风渐强,花蕊儿终支撑不住了,纷纷扬扬地落下,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月光清冷,映着湿漉漉的桂叶、桂枝的剪影,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一位因为考试不佳而心情低落的小作者,写下了彼时他眼中的桂花树。
猜一猜心情?
一阵秋雨一阵凉。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微冷的风袭来,花枝轻摇慢颤,米粒大小的花粒儿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到了夜里,风渐强,花蕊儿终支撑不住了,纷纷扬扬地落下,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月光清冷,映着湿漉漉的桂叶、桂枝的剪影,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①时间、天气的选择
一阵秋雨一阵凉。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微冷的风袭来,花枝轻摇慢颤,米粒大小的花粒儿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到了夜里,风渐强,花蕊儿终支撑不住了,纷纷扬扬地落下,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月光清冷,映着湿漉漉的桂叶、桂枝的剪影,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②色调的选择
一阵秋雨一阵凉。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微冷的风袭来,花枝轻摇慢颤,米粒大小的花粒儿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到了夜里,风渐强,花蕊儿终支撑不住了,纷纷扬扬地落下,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月光清冷,映着湿漉漉的桂叶、桂枝的剪影,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③用词的主观性
一阵秋雨一阵凉。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微冷的风袭来,花枝轻摇慢颤,米粒大小的花粒儿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到了夜里,风渐强,花蕊儿终支撑不住了,纷纷扬扬地落下,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月光清冷,映着湿漉漉的桂叶、桂枝的剪影,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④适当引用,添加感受
情感 凄凉 闲适、喜悦
时间、天气 夜、秋雨
色调 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
风 微冷的风袭来
花的形态 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
香气 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
引用 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试一试
情感 凄凉 闲适、喜悦
时间、天气 夜、秋雨 晴夜
色调 细细的雨幕给桂花蒙上了一层灰调,那平日里的亮金色也打了折扣。 皎洁的月光笼罩下,白日里体里亮得夺目的金黄变得温柔了。
风 微冷的风袭来 轻盈的风拂过
花的形态 像雨中的孩子,瑟瑟地团抱在一起,躲在绿叶背后,祈求些许温暖慰藉。 像玩闹的孩子,亲密地团抱在一起,从绿叶后面探出头来,像是在和晚风打招呼。
香气 破碎的香气无依无靠地飘着。 幽幽的香气在夜色中若有若无。
引用 我不由地想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心里漫上了一种不出的凄凉。 我不由地想到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想必这份闲适是共通的吧。
试一试
融情于景的方法
时间、天气的选择
色调的选择
使用有感彩的修饰语
适当引用,添加抒情句
三、字斟句酌,凸显美感
任务:下面这一组图片,哪一个画面最触动你呢?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壮丽之美 幽静之美
任务:下面这一组图片,哪一个画面最触动你呢?请根据美的感受展开描写。
壮美、优美、幽美、凄美、俊美、柔美------
一眼望去,仿佛飞于九霄之外,仿佛置身于梦幻的公园中。这云海与天连成一片,看不到分界线。只在这一片厚羽中偶然露出几个奇形的壮美的山峰,如同一只只庞然大兽,形态各异。更可气的是云的调皮,忽而罩在里面,四周环绕,看不见方向;忽而四散开,只留下一片被金光覆盖的毛毯。
(1)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2)“置身于梦幻的公园”、“云的调皮”、“像毛毯”与美感不符。
甲同学被云海所震撼,他力图表现这“壮丽的美感”。他是这样写的:
一眼望去,仿佛飞于九霄之外,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滨。这云海与天连成一片,看不到分界线。只在这一片厚羽中偶然露出几个奇形的壮美的山峰,就像航行在大海里的帆船。更神奇的是云如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拍岸。忽而蜂拥而至,淹没各个山峰,甚至隐天蔽日。忽而四散开来,只留下一片被金光覆盖的锦衣,那底下的奇峰似乎就要起身批衣,向上移步踏云。
壮丽
走进竹径,看到一束阳光斜射到地面上,显得环境十分的亮丽。一股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浓浓的雾气,笼罩着山野。眼前的这片竹林颜色深碧、遮天蔽日,每一杆碧竹都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清秀学子挺身玉立。微风轻轻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欢歌,溪水叮咚作响,林中鸟鸣声不绝于耳,还有游人的欢笑声。这千年不朽的幽幽竹径,真让人流连忘返。
(1)视觉、触觉和听觉,有动有静,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2) “环境十分的亮丽” “浓浓的雾气,笼罩着山野” “欢歌”、“溪水叮咚作响” “游人的欢笑声” “一股风迎面吹来”等描写不当。
B同学选择了竹林的图片,主要想表现幽静之美。他是这样写的:
走进竹径,看到一束阳光斜射到地面上,洒落下缕缕的银线。一股清凉的微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淡淡的清雾,迷蒙着山野。眼前的这片竹林颜色深碧、遮天蔽日,每一杆碧竹都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清秀学子挺身玉立。微风轻轻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轻歌,溪水潺潺,林中鸟鸣声不绝于耳,远处偶尔还传来游人的声音。这千年不朽的幽幽竹径,真让人流连忘返。
幽静
字斟句酌,用词准确。
修辞恰当,凸显美感。
任务:小组按照以下要求互评写作片段。
(1)夸一夸——同学的作品景物特征是否鲜明,用了哪些方法,给你一种怎么样的“美感”。请你用波浪线画出优秀句子。
(2)评一评——提出修改意见。比如再加点方法,比如景物特征和心情是否一致。请说出自己的意见,用红笔做标记。
(3)帮一帮——帮助进行修改。请你选择其中的1~2处帮他修改,给文章增色。
任务:修改自己的习作
(1)用红笔画出用上“抓住景物特征方法”的句子,标出角度。
(2)概括景物的美感。圈出表现此种“美的感受”的短句或短语。
(3)想一想,是否可以增加角度,并做出修改,使“美的感受”与描写一致。
(4)围绕评价量表,找同学互助评价并修改。
要求 分值 自我评价 互助评价
抓住景物特点 多感官观察(视、听、触、嗅) 20
多角度描写(修辞、动静、对比烘托) 20
变化时间、角度 20
融情于景, 凸显美感。 使用有感彩的修饰语 20
适当引用,添加抒情句 20
描写景物写作评价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