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0 16: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读法指导,把握题材特点。
2.了解科普作品的艺术手法。
3.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法指导,把握题材特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阅读《昆虫记》,感知文本内容,了解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3.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评价,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本书,名家推崇备至,请看:
课件出示:
在这些天才式的观察中,融合热情与毅力,简直就是艺术品的杰作,令人感动不已。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埃德蒙·罗斯丹(法国剧作家)
《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巴金(中国作家、翻译家)
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工夫(普通的昆虫学里已经说得够多了),却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
——周作人(中国散文家、翻译家)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同学们是不是早已急不可耐地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昆虫记》,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设计意图】《昆虫记》是一部外国作品,且是科普作品,学生对之了解甚少。通过了解名家评论,感知《昆虫记》获得的声誉,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和阅读状态。
二、了解作者,走近作品
阅读名著,我们首先要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师:作者法布尔在之前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本书的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1823年12月,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上小学时,他常跑到乡间野外,兜里装满了蜗牛、蘑菇或其他植物、虫类。法布尔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职位。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本昆虫学著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靠自修,法布尔取得大学物理、数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又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又过一年,31岁的法布尔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出版了《天空》《大地》《植物》以及《保尔大叔谈害虫》等系列作品后,1875年,法布尔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整理20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用尖镐平铲刨刨挖挖,建成了一座百虫乐园。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法布尔86岁。
师小结: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但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不像我们平时读过的小说那样情节连续,跌宕起伏,也没有那些动人的人物形象,我们该如何阅读呢?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文学作品比较,科普作品枯燥、专业性强,通过教师激趣,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的期待性,带领他们走入文学鉴赏的大门。
三、掌握读法,把握重点
师:《昆虫记》作为一部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很多同学读起来觉得枯燥,没有我们平时阅读小说的“惊心动魄”,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昆虫记》的阅读方法。
1.识别题材特点
课件出示:
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科学普及的意思,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科普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扩大社会影响力,展现科学魅力。
资料助读2:
课件出示:
科普作品的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作品)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师小结:《昆虫记》一书是一部科普作品,但作者有高超的写作艺术,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所以这本书又被认为是一部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掌握阅读方法
《昆虫记》作为科普作品,既有它的科学性,又有它的文学性。因此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课件出示:
(1)查阅资料
在阅读科普文时,要提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以及写作对象的相关信息,这样有助于加快阅读速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另外,科普文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也需要我们去查阅资料,如此才能实现有效阅读。
(2)精读与圈点批注相结合
在阅读中,作者使用了某些绝妙的词句,或在某句中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是某些段落能够引发思考,等等,都值得将它标注出来。合理使用圈点和批注的方法,做好标记,这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也便于日后的精读。
(3)反复阅读
反复阅读,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也更能学习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我们在阅读时,最好把《昆虫记》阅读两遍。第一遍阅读时,可以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掌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后,结合自己的圈点批注,便能挑选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篇目,进行第二遍的精读。
精读时需要带着问题阅读,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关注对昆虫的描写
法布尔在书中对昆虫的外貌、习性等方面,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法布尔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并适当地学习和应用。除此之外,法布尔还着重强调了昆虫的智慧和美好品质,这都值得仔细阅读。
(2)关注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法布尔在实验中不畏失败,坚持不懈地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不断尝试,在观察研究中展现出了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我们在阅读时,需要重点领会法布尔字里行间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研究时的科学方法,并尝试用他那样的科学思维进行思考。
(3)关注法布尔对生命、自然的态度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常常以人性关照虫性,再由虫性反观人性,并常常由此带来一些人生感悟。法布尔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在阅读中重点体会这方面。
四、课后任务,阅读作品
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相信在以后的阅读中你们会运用这些方法,与作者对话,与昆虫交流,也一定能从中感受到昆虫世界的美好。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认真阅读这本书,然后按照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然后集中展示。
任务一:从以上所讲的几个方面入手,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和内容,阅读《昆虫记》,并做好批注。
任务二:阅读时间为五周。按照以下专题完成基本阅读任务。
课件出示:
专题一:《昆虫记》作为科普文,有其独特的文学性。请试着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总结文中的写作手法与特色,学习法布尔描写昆虫的技巧,并选择一种昆虫,仿写一段描写它的文字。
专题二:文中记录了许多法布尔进行实验的过程,请你总结一下阅读后从中学到的经验,并利用学到的经验,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实验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
专题三: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从昆虫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类似人性的品质呢?挑选具有优秀品质的昆虫,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成果并在班级进行介绍。
专题四:法布尔作为昆虫学家,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你能在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呢?他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请组内探究“科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专题五:《昆虫记》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法布尔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请找出这些文字,并说明自己对自然所持的态度,试着撰写小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件出示:
阅读进度表
第一周 卷一、二:浏览和精读
第二周 卷三、四、五:浏览和精读
第三周 卷六、七、八:浏览和精读
第四周 卷九、十:浏览和精读
第五周 从“对昆虫的描写”“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法布尔对生命、自然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阅读、整理与总结,做好阅读汇报课汇报任务的准备。
师小结:科普作品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相信同学们在阅读中可以获得真知,也可以得到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描绘的世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在语文学习和成长方面都能汲取许多营养。
【设计意图】安排阅读任务,规划阅读进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阅读,以便更有效地推进阅读活动课的开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走进昆虫世界,感受诗意笔法。
2.品味昆虫生活,熏陶人文情怀。
3.感悟作品内涵,解读法布尔精神。
【教学准备】
1.分组安排
将全班同学按四个探究角度分成四个大组,再将每个大组分成若干小组。
一组:情节梳理组。(分成三个小组)
(1)全文故事结构归纳梳理;(2)选择作品中的精彩章节如“神秘的池塘”“蝉和蚂蚁”“蝉”“螳螂”“蟋蟀”“萤火虫”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相关情节;(3)选择文中精彩片段,围绕昆虫梳理相关情节。
二组:昆虫分析组。(分成两个小组)
(1)收集作品中的昆虫名称和图片;(2)分析昆虫的形象,特别关注它们有哪些与人性类似的品质;(3)绘制昆虫解读卡片,制成小书签。
三组:精彩片段赏读组。(分成三个小组)
(1)选择最能突显作品文学特色的片段,赏读作者写作的技巧;(2)选择能凸显法布尔科学精神的片段,赏读其科学精神;(3)选择最能凸显法布尔对生命、自然的态度的片段,赏读法布尔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四组:科学探究组。(分成三个小组)
(1)总结阅读本书后学到的实验经验,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2)探究“科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撰写小短文,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以“好书推荐”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昆虫记》。
2.活动要求
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完成各自的阅读任务,制作展板,准备集中展示。
3.准备时间:一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经历了四个星期的阅读,一个星期的准备,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已经从《昆虫记》中了解并熟悉了许多原先并不熟悉的昆虫了。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二、阅读分享,展现精彩
1.梳理作品情节
生:有专家说,思维导图可以让你用更少的知识解决问题。简单点说,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系统化。下面,就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展示我们的活动成果。
(1)全书结构框架。
预设 《昆虫记》选读内容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介绍:《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个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了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
(2)以章节为核心梳理:神秘的池塘。
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荒石园”部分,我们也绘制了思维导图,比较简单,但能够体现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3)围绕昆虫梳理相关情节。
我们小组围绕昆虫梳理相关情节,我们小组四个人喜欢不同的昆虫,这是我们梳理的内容。
(课件出示情节梳理卡片)
示例:
课件出示:
2.昆虫分析组
《昆虫记》中所介绍的昆虫很多,让学生通过制作昆虫解读卡,一方面熟悉作品内容,另一方面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了解昆虫的特点,把握作者对虫性的关照,启发阅读感悟。(1)成果展示。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大家好,我们是昆虫分析组,今天由我来展示我们组的活动成果。
《昆虫记》中介绍了上百种昆虫,其中详细介绍的就有33种,如蟋蟀、螳螂、蝈蝈、蝉、圣甲虫等。
下面是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昆虫解读卡片。
(学生课件出示昆虫解读卡片)
课件出示:
(2)以昆虫歌颂人性。
课件出示:
“胡蜂,不允许身上带半点污秽物进入自己心爱的纸屋,他们神经质地轻轻伸长后腿,不停地洗刷翅膀和腹部,前腿则一遍一遍地扫过头和胸部。”他们这样的举动被法布尔打趣为“洁癖狂”。每到冬天,所有胡蜂都免不了一死,死后将成为一具腐尸,为了后代胡蜂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成长环境,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尸体成为为蜂窝招来蛆虫的罪魁祸首的。
阅读感悟:胡蜂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团体精神让我感动。许多人常说,昆虫是最没有感情的,可是这样没有感情的生物,却懂得“为他人着想”的道理,这一点是值得作为人类的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知作品内容,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3.精彩片段赏读组
生:《昆虫记》虽然是科普作品,但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下面由我来向大家展示我们组摘抄到的精彩片段。
(1)最能突显文学特色。
课件出示: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阅读欣赏:这一部分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色蝈蝈的叫声,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觉这不是一段科普文,而是一段文学作品,很能体现法布尔作品的文学艺术性。
(2)最能突显科学精神。
课件出示:
舍腰蜂:它的身体很有意思,中间部分非常瘦小,但后部却是非常肥大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由一根长线连接起来的。
矿蜂:这是一种细长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它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纹。
赤条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珑,细细的腰,腹部分成两节,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红色腰带。
无翅黄蜂:它身上长着红、白、黑相间的条纹,它没有翅膀,形状就像一只难看而又多毛的大蚂蚁。
樵叶蜂:它是白色的,身上带着条纹,通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
金蜂:它全身闪耀着金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光芒。
阅读欣赏:《昆虫记》中介绍的“蜂”就有11种之多。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但法布尔细致观察,抓住它们各自的特征来写,不仅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且细腻生动,写出了差异,各种蜂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都能体现法布尔的科学精神。
(3)最能突显对生命、自然的态度。
课件出示:
未成熟的蝉在地下的生活情况,对我来说至今仍是个谜。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成熟的蝉在爬到地面上来以前,要在地下生活四年之久。而此后,它在阳光中的歌唱时间却不足五个星期。四年的地下苦工,只换来一个多月阳光下的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令人烦躁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终于穿上了高贵的礼服,挥动着能与鸟儿媲美的翅膀,在阳光里沐浴着。那种钹的高音足以歌颂它的快乐,既难得,又短暂。
阅读感悟:时光弥足珍贵,蝉掘土四年,只为一个夏天的灿烂阳光,所以当它面对外面阳光灿烂的生活时,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不停不歇地鸣叫着。法布尔从虫性中感悟人性,反映了他对生命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我们也要像蝉一样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辜负人生中的大好年华。这是我们阅读这一部分时获得的人生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片段赏析的形式,揭示了阅读《昆虫记》的三个重点,让学生由书本走进生活,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4.科学探究组
(1)精彩展现。
课件出示: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有删改)
阅读感悟:作者用土铳的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这体现了作者勇于实践和探究的精神,说明他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件出示:
螳螂的巢,大小约有一两寸长,不足一寸宽。巢的颜色是金黄色的,样子很像一粒麦子。这种巢是由一种泡沫很多的物质做成的。但是,不久以后,这种多沫的物质就逐渐变成固体了,而且慢慢地变硬了。如果燃烧一下这种物质,便会产生出一种像燃烧丝制品一样的气味儿。螳螂巢的形状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巢所附着的地点不同,因而巢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会有不同形状的巢存在。但是,不管巢的形状多么千变万化,它的表面总是凸起的。这一点是不变的。
整个的螳螂巢,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由一种小片做成的,并且排列成双行,前后相互覆盖着,就好像屋顶上的瓦片一样。这种小片的边沿,有两行缺口,是用来做门路的。在小螳螂孵化的时候,就是从这个地方跑出来的。至于其他部分的墙壁,全都是不能穿过的。螳螂的卵在巢穴里面堆积成好几层。其中每一层,卵的头都是向着门口的。前面我已经提到过了,那道门有两行,分成左、右两边。所以,在这些幼虫中,有一半是从左边的门出来的,其余的则从右边的门出来。
阅读感悟:作者介绍螳螂的巢时不仅对它们用的材料进行了说明,还对这两种材料做了进一步分析,而且对整个巢的构造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些正好体现出作者观察仔细、认真,乐于探究的精神。
(2)法布尔科学实验的方法。
综合上面两个片段,法布尔在研究昆虫时,经常采用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课件出示:
观察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如描述螳螂的巢采用的就是观察法。
实验法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如对蝉的听觉探究采用的就是实验法。
(3)“科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预设 善于观察,反复试验;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如实记录。
(4)好书推荐。
课件出示:
示例1:《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在文学及科学上的非凡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是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
示例2:《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结束语:一堂短短的展示课,同学们能从情节到形象,到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侃侃而谈,说明同学们的阅读还是很有实效的。同学们,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激情和冷静是两者都需要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领学生体会科普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知识领域,锻炼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板书设计】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设计亮点】
整个教学设计分成两部分:老师的阅读指导和学生们的阅读展示。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不易把握,老师围绕情节梳理、昆虫形象、精彩欣赏和科学探究展开阅读指导和活动实践,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促使他们积极阅读、参与活动。学生的展示课以学生为主体,分享活动成果,方法多样,角度不同,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领域和知识建构,理解也更多元、更深刻,有助于将阅读内容转化为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