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
1.2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第1课时)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如何配置培养基,明确培养基的成分及分类;掌握无菌技术中消毒与灭菌的运用;熟悉微生物酵母菌的纯培养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对灭菌技术及实验步骤的学习,辨认实验器具,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更加透彻地理解生物实验,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基的成分及类别,无菌技术,微生物的纯培养过程。
难点:消毒和灭菌的运用,酵母菌纯培养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上节课学习的传统发酵技术中进行的酒精擦拭,开水煮沸等目的是什么?怎么样才可以保证无处不在的杂菌不混入发酵物中呢?引出实验室的微生物培养及无菌技术。
新课教学
展示图片,提问图片中的微生物分别是什么类型,简单介绍微生物,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知识,对细菌、真菌、病毒进行扩充,涉及“孢子”“芽孢”等。
介绍培养基,展示图片,提问培养基的成分和分类,完成相应表格,并要求同学们做笔记。
教师总结:微生物是人们对所有形体微小、肉眼不可见的生物的统称。
细菌(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某些细菌会在营养缺乏或代谢产物积累的环境中形成没有繁殖功能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芽孢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抵抗力。芽孢在条件适宜时会重新成为一个细菌。
真菌(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酵母菌(出芽生殖),霉菌、蘑菇等(孢子生殖),孢子是生殖细胞,对恶劣环境也有极强抵抗力。
病毒(无细胞结构),在活细胞体内寄生。脱离活细胞会形成结晶体状态。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按物理性质分为液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常用于大规模快速繁殖某种微生物。)、固体培养基(加凝固剂,用于分离、鉴定、活菌计数,菌种保存)。【凝固剂一般为琼脂】
按化学成分分为天然培养基(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用于工业生产)、合成培养基(培养基成分明确,用于分类、鉴定)。
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鉴定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培养基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等最基本的物质。某些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
不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培养基成分有差别。记忆“细菌喜荤,霉菌喜素;细菌喜碱,霉菌喜酸”。细菌培养基:含有较高的有机氮,常用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等配制;中性偏碱。霉菌培养基:常用可溶性淀粉加无机物配制,或用添加蔗糖的豆芽汁等配制;中性偏酸。
提问:培养基的培养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引出无菌技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找出消毒和灭菌的区分、分类和运用。老师总结讲解后进行考查,比如双手/培养基/实验器具采用什么方式消毒/灭菌?
教师总结:
4.5min时间让学生找出微生物纯培养的步骤,并且对关键步骤的目的意义进行提问,在黑板上列出过程图。讲解分离得到单菌落的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教师总结:配置培养基→灭菌→倒平板→接种→分离→培养
5.提出思考,完成课本13页的“结果分析与评价”,进行实验总结。
习题巩固
共同完成课后习题,并完成知识网络的梳理。
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留作业:练习册对应习题,预习下一节课。
板书设计
一、培养基 种类
成分
二、消毒vs灭菌
三、酵母菌的纯培养
配置培养基→灭菌→倒平板→接种→分离→培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