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1—期中分题型复习(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题1—期中分题型复习(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25 15: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题1—期中分题型复习
、实验题
如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情况,三位同学认真思考后,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镁 12 12 12 24
小光: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小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十中子数。
小伟: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老师听了三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后说:“大家总结得非常好,都开动了脑筋,体现了良好的求知态度。
但有一位同学的结论不准确,需要加以修正,而且表中还隐藏着其他的一些结论。
请你认真分析三位同学的观点,并对照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同学的结论中,不准确的是   的观点,理由是   。
(2)从表中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有   (至少写出两条)。
维生素C,化学式为C4H8O6,在人体中具有维持免疫、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抗氧化等功能,并起到美白、淡斑的功效。
(1)維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____? (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
(3)计算多少克维生素C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66g二氧化碳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___________?
我国绝大多数干洗店都用四氯乙烯()做干洗剂。
(1)四氯乙烯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
(2)相同质量的四氯乙烯和四氯甲烷()中氯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
(3)将8.3克四氯乙烯()加入到91.7克酒精()中形成溶液。计算该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列式计算,结果保留到0.1%)
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足够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对原子结构建立   的过程。
(2)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 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被打出的微粒一定带   电荷(填“正”或“负”) 。
牡丹中含多种有用物质,尤其是牡丹产品之一的牡丹油,用途很广。在牡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其中a亚麻酸(化学式为C18H30O2)占42%,同时含有牡丹酚等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已知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活性成分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看,牡丹油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1个a-亚麻酸分子中有   个原子;a-亚麻酸由3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低的是   (填名称)元素。
(2)a-亚麻酸的化学式C18H30O2表示的意义是   (从微观角度分析)。
(3)你认为保存牡丹油时应注意什么?   (只答一条即可)。
“橘生山海间,味道自然甜”,红美人皮薄易剥,入口即化,有独特清新的橘香味,香味物质中有一种为戊酸乙酯(C7H14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戊酸乙酯属于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C7H14O2的式量为________。
(3)C7H14O2中的数字14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
(4)列式计算多少克戊酸乙酯含有8.4克碳元素?
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A.B.C.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序号)。
A.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科学理论的建立要有一个又一个的证据。在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中,卢瑟福揭开了原子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回答:
(1)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用一些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大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3)从原子变化上看,上述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   。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um 金箔包含了 3000 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__。
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某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CaSO4 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1)设备1中,通过喷淋水脱去烟气中的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设备2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将H2SO3转化为    .
(3)设备3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实验题1—期中分题型复习答案解析
、实验题
(1)小伟;氢原子中只有质子、电子,没有中子
(2)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同一原子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合理即可)
【解析】(1)注意分析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里面都有中子;
(2)可从不同原子质子数是否相等或者质子数是否一定等于中子数等角度分析,并得出结论。
【解答】(1)三位同学的结论中,不准确的是小伟的观点,理由是:氢原子中只有质子、电子,没有中子。
(2)根据第二列数据可知: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根据第五行数据可知:同一原子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176 54.5% 44g
【详解】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
(2)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4.5%;
(3)设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为x,x××100%=66g××100%,x=44g。
12:71 77:83 1.2%
【详解】
(1)四氯乙烯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12×2):(35.5×4)24:142=12:71;
(2)设四氯乙烯和四氯甲烷的质量都是1,则相同质量的四氯乙烯和四氯甲烷中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3)该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模型
(2)A;C
(3)正
【解析】(1)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和过程解答;
(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3)α粒子为氦原子核,带2个正电荷;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个单位的正电荷,而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根据2+7-1=8可知,被打出的一定是质子,根据质子所带的电荷解答。
【解答】(1)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对原子结构建立模型的过程。
(2)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从而改变运动轨迹。
A.多数α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即原子核的排斥力作用范围很小,也就是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
B.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它们受到排斥力,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说原子核带正电,故B错误;
C.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它们受到的排斥力很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故C正确。
故选AC。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被打出的微粒一定带正电荷。
(1)混合物;50;氢
(2)表示一个 a-亚麻酸分子(合理即可)
(3)低温、 密封等(合理即可)
(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及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2)根据化学式表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分析;
(3)根据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确定保存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牡丹油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由所给化学式可知,1个a-亚麻酸分子中有18+30+2=50个原子, a-亚麻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8):30:(16×2),所以氢元素质量分数最低;
(2) a-亚麻酸的化学式C18H30O2从微观角度上可表示一个 a-亚麻酸分子或一个a-亚麻酸分子由18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3)由题中所给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活性成分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可知,保存牡丹油时应注意低温、 密封等。
故答案为:(1)混俣物;50;氢;(2) 一个 a-亚麻酸分子(合理即可) ;(3) 低温、 密封等。
(1)有机物;(2)130;(3)每个戊酸乙酯分子中含有14个氢原子;(4)13克
【详解】
(1)根据化学式C7H14O2可知,戊酸乙酯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C7H14O2可知,戊酸乙酯的式量:12×7+1×14+16×2=130;
(3)C7H14O2中的数字14表示的意义是:每个戊酸乙酯分子中含有14个氢原子;
(4)设质量为x的戊酸乙酯含有8.4g碳元素,x=8.4g;x=13g。
(1)原子是空心的,而且空心的体积所占比例非常大(2)不会;原子核(3)C
(1)不会
(2)A
(3)A;B;D
【解析】(1) 少数α粒子由于受到原子核正电荷的排斥力才发生大角度散射。如果正电荷均匀分布,那么排斥力就不会那么集中,自然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只有靠近原子核的粒子才会受到排斥力改变运动轨迹,既然大多数都方向没有改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都没有原子核的分布,即几乎全部是空心的;
(3)根据科学研究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A。
(3)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仍然有很多东西没有研究清楚,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1)A、C
(2)质子
(3)核变化中原子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变的
【解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解答】(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铝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有少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质量大体积小的微粒.(2)1919年, 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1个质子和1个电子,最终发现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在核外运动的电子组成,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3)核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在核变化中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本身不变.
不会;原子核
【解析】(1)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如果正面装上原子核则受到的排斥力最大,那么肯定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则根据大角度散射的粒子范围可以确定原子质量的分布特点。如果正电荷和质量分布均匀,那么α粒子受到的作用力几乎相同,那么肯定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根据原子的结构特点解答。
【解答】【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1)不会;原子核
(2)B
(3)C
(4)质子
【解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体积小 质量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解答】(1)原子核上 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 ;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A是道尔顿的原子实心模型;B是汤姆森的葡萄模型;C为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最完善的是C;
(4)氮原子有7个质子,氧原子有8个质子,既然 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 ,说明改变了质子数。
故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3)C;(4)质子
(1)SO2+H2O=H2SO3
(2)CaSO3
(3)O,S
【解析】【解答】(1)SO2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2)据H2SO3和CaCO3反应生成亚硫酸钙;
(3)氧气和CaSO3反应生成硫酸钙,氧元素由0价变为﹣2价,硫元素由+4价变为+6价.
答案:(1)SO2+H2O=H2SO3;(2)CaSO3;(3)O,S.
(1)根据SO2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解答;
(2)根据H2SO3和CaCO3反应生成亚硫酸钙解答;
(3)根据氧气和CaSO3反应生成硫酸钙解答.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