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单元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25 15: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大,原子小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分子概念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的运动。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上述观点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③ C.④⑤⑥ D.③⑤
在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
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
A.6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 B.8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
C.6 个质子和 8 个电子 D.8 个质子和 6 个电子
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别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等。从整个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来分析,最丰富的元素是 (  )
A.铝 B.氧 C.铁 D.硅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某种物质的是(  )
A.CO2 B.O2 C.H D.Cu
下列正确表示离子的是(  )
①H2O2②Si ③S2﹣④⑤Mg+2.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硝酸(HNO3)是工业上常用的三大强酸之一,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3 B.+5 C.+7 D.﹣3
LED是一种绿色节能光源.砷化镓(GaAs)是制造该光源的一种材料.该物质中As是﹣3价,则Ga的化合价为(  )
A.+3 B.+5 C.﹣3 D.﹣5
液晶电视以其高清晰、低能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科学家研究发现,制造液晶电视过程中使用的三氟化氮(NF3)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7万倍.NF3中氟元素为﹣1价,则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0 B.﹣3 C.+1 D.+3
氟化氢钠(NaHF2)可以用作防腐剂和食品保存剂,该化合物中氟元素的化合价是(  )
A.0 B.﹣1 C.+2 D.+1
已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若银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则氧原子的实际质量可表示为(  )
A. B. C. D.
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是以YmOn、BaO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而成,此过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则Y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3 C.+4 D.+5
非金属元素M与金属元素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7,在它们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中M、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N2M3 B.M3N2 C.M2N3 D.N2M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   观点;
(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一 1  H 氢 1.008
2  He 氦 4.003
二 3  Li 锂 6.941 4  Be 铍 9.012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Ne 20.18
三 11  Na 钠 22.99 12  Mg 镁 24.31 13  Al 铝 26.98 14  Si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 18  Ar 氩 39.95
(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由原子序数为8和13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3)第二、三周期的元素排列从左至右所遵循的规律是    (写一种).
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
(2)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写出符合要求的符号、意义:
(1)硝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
(2)4个亚铁离子:   ;
(3)高锰酸钾(KMnO4)含有   种元素;
(4)O3中“3”的意义   ;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6)某元素原子 A 的质子数为a,已知 B2+和 A3-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则 B 元素的质子数为   。
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物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
(3)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    ;
(4)蒸馏水不能用来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没有    。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一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生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作   。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 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右图的   。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 当闻浓氨水时可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 B 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
1000g含Fe2O380%的赤铁矿(其余20%的物质中不含Fe元素),含有多少Fe元素?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B、根据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与别的原子无法比较大小分析;
C、根据原子的定义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实质分析。
【解答】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对于不同种物质的分子不一定比原子,但对于同一物质来说,其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只是重新组合,不符合题意;
故选B。
B
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①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故①错误;
②分子由原子构成,故②正确;
③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③错误;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故④正确;
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故⑤正确;
⑥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⑥正确。
因此上述观点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是①③。
故选B。
C
【解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而中子数与质子、电子则不一定相等;
故选C。
A
【解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该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即原子核中粒子没有全部呈现出来;
故答案为:A。
B
【解析】【解答】地壳中元素含量位居前四位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故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该题考查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D
【解析】【解答】元素符号既表示宏观的一种元素,又表示微观的一个原子,只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才能表示这种物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中的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该题考查了元素符号的意义。知道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的元素符号不仅能表示该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物质。
B
【解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解答】解:①H2O2、②Si分别表示过氧化氢分子、硅原子.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③S2﹣可表示硫离子,⑤镁离子的正确书写方法是Mg2+.
④ ,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故正确表示离子的是③④.
故选:B.
B
【解析】【解答】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故选:B.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硝酸(HN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A
【解析】【解答】解:As是﹣3价,设镓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3)=0,则x=+3价.
故选:A.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砷化镓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D
【解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特别是不变价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然后根据三氟化氮中F的化合价是﹣1价,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方程解出三氟化氮中N的化合价.
【解答】解:设三氟化氮中N的化合价是x.三氟化氮中F的化合价是﹣1价,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得到方程
x+(﹣1)×3=0
解得,x=+3
所以三氟化氮中N的化合价是+3价.
故选D.
B
【解析】【解答】钠元素、氢元素都显+1价,设氟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1)+2x=0,则x=﹣1价.
故选B.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氟化氢钠(NaHF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C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因此不同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实际质量之比。
【解答】设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x,
那么:;
解得:x=。
故选C。
B
【解析】【解答】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铜化合价+2,钡化合价+2,可得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中Y元素的化合价为:2x+(+2)×4+(+2)×6+(﹣2)×13=0,则x=+3;
故选B.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本题.
A
【解析】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确定出元素原子个数比,由此书写出化学式分析。
【解答】 非金属元素M与金属元素N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7,在它们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中M、N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3∶7, 设M和N的原子个数分别为a、b,则2a:7b=3:7,a:b=3:2,书写化学式时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则化合物化学式可能是 N2M3 ;
故答案为:A。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核
(3)模型
【解析】(1)道尔顿认为原子最小且不可再分,而汤姆森发现了比原子还要小的电子,告诉大家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2)卢瑟福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即原子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解答】(1)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可再分观点;
(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5.45;得到;Al2O3;从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等
【解析】【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左上角的数字为17,表示原子序数为17;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
(2)原子序数为8和13的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铝元素,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3)第二、三周期的元素排列从左至右所遵循的规律是从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等.
故答案为:(1)35.45;得到;(2)Al2O3;(3)从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等.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原子序数为8和13的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铝元素,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3)根据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序数等的排列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1)电子
(2)原子核
(3)模型
【解析】(1)根据汤姆生发现电子分析;
(2)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3)根据研究原子结构利用了模型的方法分析。
【解答】(1) 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
(2) 卢瑟福 发现“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到了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 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3)在研究原子结构上,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理论成果。
故答案为:(1)电子;(2)原子核;(3)模型。
(1)
(2)4Fe2+
(3)3
(4)一(每)个臭氧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5)Al2(SO4)3
(6)a+5
【解析】(1)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正负号和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2)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所带电荷的电量和电性,在最前面写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3)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表示一种元素;
(4)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
(5)根据地壳的元素分布解答;
(6)原子得到电子带正电荷,失去电子带负电荷,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硝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写作: ;
(2)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则4个亚铁离子写作:4Fe2+;
(3)高锰酸钾(KMnO4)含有K、Mn、O共3种元素;
(4)O3中“3”的意义:一(每)个臭氧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和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为硫酸铝,化学式为:Al2(SO4)3。
(6)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那么得到:x-2=a+3;
解得:x=a+5。
(1)N2
(2)H2O
(3)CO2
(4)O2
【解析】(1)空气中氧气大约占21%,氮气约占78%,其它稀有气体等约占1%;
(2)水在人体组织成分中含量最多,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 另外,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3)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4)蒸馏水中氧气的含量极少。
【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N2;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H2O;
(3)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CO2;
(4)蒸馏水不能用来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没有O2。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推理
(3)模型
【解析】(1)道尔顿认为原子最小不可再分,而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电子,即原子有可能是可以再分的。原子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推理,是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3)模型法即是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物理问题实际化。
【解答】(1)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原子不可再分 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生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作推理;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原子核
(3)C
【解析】(1)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当二者靠近时,α粒子肯定会受到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大多数α粒子都没有改变运动方向,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即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小,也就是原子核很小,那么说明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在原子内部,原子核的质量很大,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但是体积却很小。
(3)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3)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故选C。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色(2)溶液变红色;氨分子从烧杯 A 运动到烧杯 B 中,溶于水后,和水反应生成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3)没有必要,实验Ⅰ、实验Ⅱ已做过对比实验,能够证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没有必要再做实验.
1000g含Fe2O380%的赤铁,其中Fe2O3质量=1000g×80%=800g。
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70%,
则铁元素质量=800g×70%=560g
答: 1000g含Fe2O380%的赤铁矿(其余20%的物质中不含Fe元素),含有多少Fe元素560g。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即可。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