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济南版)3.1.2 消化和吸收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下册(济南版)3.1.2 消化和吸收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3-24 14: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引课】: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病人住院输液时只能输葡萄糖而不能输淀粉的原因引入。
【自主学习】:
1.结合图3.1-5消化系统模式图,联系自身清楚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食物消化的概念、种类。
3.食物在口腔、胃内的消化各是怎样的?
【提炼问题】:
1.区分这一组概念消化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2.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合作探究】:
探究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交流完善知识结构图。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生对照纠错补全。
探究2: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
(1)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 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背景资料:
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
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提供的实验用品:(每组6人)试管4个 试管架1个 滴管2个 玻璃棒1个 烧杯1个  馒头块 馒头碎屑 蒸馏水 唾液 碘液
探究方案:
请填表说明以下问题:每支试管内各加入了什么物质?是否充分搅拌?是否进行37 ℃的水浴?水浴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法鉴别管内液体所含物质的种类?并预测检验结果。
(注意: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轻,以免捅破试管)
试管 馒头大小 加入物质 碘液检查 实验结果记录
1
2
3
实验反思:(1)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结论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分析原因。
   (2)本小组的探究方案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通过这个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总结实验结果,及时评价。
探究3: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分析讨论:仔细阅读P11资料,合作探究肉块为啥消失。
【拓展提升】:
1.胃和胃腺,肠和肠腺的区别。
2.怎样区别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人为什么会放屁?
【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来
【达标体验】:
1.如图是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能蠕动并将食物推入胃的结构是[ ]_______。
(2)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结构是[ ]_______。
(3)分泌胆汁的器官是[ ]_________。 
(4)消化液中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结构是[ ]________。
2.连线。
①胃           A.最长的部分
②肝脏          B.腹腔左上部
③小肠 C.最膨大的部分
④肠腺 D.位于消化道壁内
⑤胆囊 E.贮存胆汁
F.最大的消化腺
3.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取1 g干淀粉加入清水100 mL,调和均匀、煮沸制成糨糊,冷却。在A、B试管内分别加入2 mL糨糊进行实验,如图所示,请你帮助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1)向A试管内加入清水2 mL,应向B试管内加入的液体和数量是__________。
(2)按照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完成后,取出A、B试管冷却,并分别加入2滴碘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试管内溶液________,B试管内溶液____________。
(3)在37 ℃温水中保温10分钟,目的是让糨糊中的淀粉充分分解为__________。
(4)图中A试管起________作用。
(5)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6)根据(5)的结论,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胃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把加入A试管内的2 mL清水换成2 mL胃液,其他条件不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1.食物在小肠内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各是怎样的?
2.什么是吸收?对照P13图3.1-10清楚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如何?
3.对照P14图3.1-12搞清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提炼问题】:
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小肠内的消化是怎样的?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各是怎样的?
小肠有哪些特点适应消化和吸收?
【合作探究】:
探究1: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
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作用。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能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这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小肠内参与消化的消化液有哪些?食物在小肠内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各是怎样的?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化学性消化。交流补充、纠错。
探究2:营养物质的吸收。
学生或看书图或设计表格或讨论搞清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准确理解吸收的概念。
探究3:小肠适应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对照P14图3.1-12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小组讨论,归纳出要点。
【拓展提升】:
1.肠道微生态系统。
2.肝脏的功能。
3.吃火锅的学问。
1.如图,在关于消化酶特性的实验中,取标号为A、B、C的3支试管,各加入2毫升稀淀粉糊,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向3支试管内各滴2滴稀碘液,摇匀,可见试管溶液呈_______色。
(2)再在A管内加入2毫升胰液,B管内加入2毫升胃液,C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振荡后,将3支试管放入37 ℃的水中恒温,15~20分钟后,3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分别是:
①A管内溶液的颜色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②B管内溶液的颜色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③C管内溶液的颜色是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来
【达标体验】
1.如图为探究胆汁对脂肪的作用的实验:
(1)经过一段时间后,植物油能稳定地分散在水中的是_____号试管,另一试管在本实验中起___________作用。
(2)我们知道,胆汁中没有脂肪酶,它只能把脂肪变成脂肪微粒,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同学不吃早餐就去上学,上午往往就会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既影响了学习,又损害了身体健康。为此晓岚设计了一份快捷的早餐食谱:一块面包、一杯牛奶、少量蔬菜和水果。请分析回答:
(1)面包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其最初开始消化的场所是_________。
(2)牛奶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其开始消化的场所是_______,其消化的终产物是__________。
(3)早餐中营养成分被消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这是因为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_______,增大了消化的_______;这里的消化液丰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如图是小肠内部显微结构图,请回答:
(1)图B是小肠内表面上大量的_________,其上有许多突起C,C的壁由________构成,而且里面有丰富的____________。
(2)蛋白质在这儿被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