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复习目标
1.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了解免疫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基础知识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和 ,功能是阻挡 侵入人体,分泌物有 作用。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 和 ,功能是溶解 , 和 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 和 ,使人体产生 。
4.免疫的功能包括 、 、 。
5.传染病是由 引起的,能在 和 传播的疾病,特点是具有 和 。
6.传染病分为 、 、 、 。
7.传染病流行的疾病环节 、 、 。
8.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 、 。
9.艾滋病的全称是 ,引起的病原体是 ,简称 。
10.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 传播、 传播、 传播。
11.处方药一般用 表示,非处方药用 表示。
12.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有关的 按照科学的 ,有计划的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 ,使其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 ,获得 功能。
13.卡介苗预防 ,百白破疫苗预防 ,糖丸预防 。属于 免疫。
14.资源可分为 和 。
15.安全用药就是根据 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 ,严格按照医嘱(R)或说明书(OTC)的 ,在适当的 使用,一充分发挥药物的 ,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 或 。
16.抗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毒)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激素 C.抗原 D.抗体
2.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是指( )
A.对某种传染病缺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B.没有接种疫苗的人
C.经常播散病原体的人群
D.未曾感染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
3.假如你患了感冒,下列选药和用药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
A.选用价格高的药 B.加倍用药量可以提前康复
C.按说明服药 D.增加服药次数,疗效会更好
4.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体是抵抗病原体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C.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D.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
5.下列哪一项不能称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 )
A.角质层防止病菌的侵入 B.在消化道中,一部分病菌被杀死
C.血液中的细胞被吞噬细胞消灭 D.呼吸道黏膜能黏附细菌,形成痰而排出体外
6.在制备蛇毒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7.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要住在严格消毒的病房里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被烧伤的皮肤( )。
A.得不到营养 B.失去了保护作用
C.不能调节体温 D.失去了接受刺激的功能
8.给幼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这属于( )
A.计划免疫 B.自然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免疫监视
9.溶菌酶能使病菌溶解,是因为它能破坏病菌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0.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移入器官的细胞相当于( )
A.抗原 B.抗体 C.一种酶 D.生长激素
11.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
A.胸腺、淋巴结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B.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C.脾脏、胸腺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D.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12.下列关于免疫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B.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C.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D.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的
1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处理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没有患炭宜
乙组绵羊 不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患炭宜
请分析回答:
(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11”事件后,为防止炭疽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的这一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
14.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2003年11月广东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短短几个月内,“非典”迅速肆虐广州、北京等地,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蔓延。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五千多人感染,三百四十多人死亡,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材料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即SARS)引起的。其传播特点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空气传播。专家建议,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对“非典”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病;要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工作和生活场所进行通风、消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材料二:解放军302医院退休教授姜素椿,不顾年老体弱,积极投身抗击“非典”第一线,不幸感染非典型肺炎。患病后,姜教授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痊愈后“非典”患者的血清,最后战胜病魔,康复出院,为救治“非典”病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材料三:据专家分析,SARS病毒很可能是从一些野生动物身上传染给人类的。在某些地区,有人不顾国家法令、法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一些餐馆甚至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做成菜肴,送上餐桌。
(1)由材料一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特点可知,该病是一种________传染病;从传染病预防的角度看,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工作和生活场所进行通风、消毒,这些措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注射“非典”康复患者的血清可以抵抗和消灭SARS病毒,是由于“非典”康复患者血清内存在________。
(3)联系当前我国的“非典”疫情,从保护动物,关注人类健康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所述事实的认识。
【答案】
1.D 2.A 3.C 4.D 5.C 6.A 7.B 8.A 9.A 10.A 11.D 12.D
13.甲组体内产生了抗体;做对照,切断传播途径
14.呼吸道,切断传播途径,抗体,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