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知科学之理。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学之美。
3.体会文章感情,感悟哲学之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文学之美。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悟哲学之思。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小组讨论、展示分享、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种昆虫:它悄无声息在土中,朦朦胧胧见光明;它一夜蜕变展翅飞,一曲高歌树丛中;它鸣唱之声耳边绕,生命终结了此生。有这样一个人:他研究蝉能一连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趴在地上,聚精会神的凝视;他的口袋经常装满各种昆虫;他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用毕生精力创作出科学巨著《昆虫记》。
二、 文体介绍: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三、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感知科学之理
快速阅读文章,给每段标上序号,根据提示梳理蝉的生命历程。
成虫产卵→卵虫孵化→(即刻)走出壳外→(不久)____→(立刻)____→(几分钟后)____→(四年后)____→(徘徊一阵)____→(半小时后)变成成虫→(三个半小时)____→(五星期后)成虫交配、产卵、死亡文章共分为两大部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
蝉的地穴:蝉的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蝉的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作者没有按一般的生长规律来写,而是从中间环节蝉的幼虫开始写起,见证了蝉循环往复的一生。作者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目的何在?(激发读者兴趣)
(二)赏读课文,感受文学之美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
——罗丹
引用罗丹的评价,赏读课文,感受文学之美。小组交流: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或生动或有趣的语句(3--5处),读一读,品一品。(提示:如动词的选用,修辞的运用等)
(三)品读课文,感知哲学之思
文章中出现了几处旁批?哪些是关于法布尔的?从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九处。关于法布尔的是第三处、第四处、第六处、第七处。
(四) 蝉的故事
1.合作探究
蝉的生命历程很漫长,它的一生,饱含艰辛,又充满期待。
假如我们要拍摄一部有关蝉的专题纪录片,你打算怎样进行情节设计?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
建议:(1)想好故事怎样开头和结尾;(2)可以分集设计剧情,以小标题形式给每一集起个好听的名字;(3)注意拍摄地点的选择;(4)对每一集的剧情进行简单介绍。
小组合作,选派发言人陈述纪录片的情节设计和构思依据。
预设:
设计
依据:按照昆虫生长的过程来拍摄。
1成虫产卵,天敌破坏
2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3幼虫落地,寻觅藏身之
4钻入地下,蛰伏数
5幼虫出洞,蜕壳起飞
设计(2)依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1 蝉的地穴 对应课文1~7自然段,主要拍摄蝉的地穴洞口和蝉的隧道。
2 蜕皮羽化 对应课文8~11自然段,主要拍摄蝉的幼虫出穴和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3 歌声嘹亮 对应课文12~13自然段,主要拍摄夏日树上的蝉,烈日高悬,绿树成荫,在青葱的林木中,无论城市与山间,都能听到它此起彼伏的叫声。蝉的歌声嘹亮,阳光下,蝉的成虫在树干的细枝上产卵。
4 新的生命 对应课文14~24自然段,主要拍摄蝉卵和它的天敌蚋对蝉卵的破坏,蝉卵孵化,开始像鱼形的幼虫,在树枝上活泼摇摆。幼虫落地,并掘土进入地下,开始漫长的蛰伏……
5. 讨论:你认为从哪个场景开始介绍会比较好?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
一般说明文的写作,介绍昆虫时会根据其生长过程来写,而这篇文章却打破常规,没有按常理出牌。作者先在特定的背景(夏天)向我们隆重推出了蝉,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它从产卵到幼虫的过程,很像“倒叙”的顺序。
这样写突出了作者重点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写蝉,重点想要突出的是蝉的坚忍,它要在地下生活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却只能有“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种强烈的二反差带给作者强烈的心灵的震撼,表达了他对蝉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所以最后的落脚点是蝉的幼虫。
无论怎样设计,都提醒我们:说明顺序要清晰,合情合理最相宜。
3. 观看纪录片《十七年蝉的一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纪录片的情节,使学生了解蝉的生命历程,并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何特别之处。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树立写说明文要有顺序的意识。
(五)、比读识趣
周作人先生认为,读《昆虫记》“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1.思考探究:那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蝉介绍得很有趣?
明确:拟人手法的运用。
写蝉的叫声聒噪,“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统治”的说法很生动,运用了拟人,表明蝉的叫声真的很响亮。使文章语言也显得生动活泼。
写蝉聪明,用了打比方。“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写蝉蜕壳,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表现蝉蜕壳的具体过程。
写蝉的幼虫落地之前的姿态,运用拟人的手法,“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懒洋洋”等词生动地写出了蝉的幼虫的可爱。
小结:拟人的运用,可以赋予生物以人的思想和行动,把动物或植物当作人来写,使行文生动活泼。
例如,乔娟的《田鼠不冬眠》,就用到了拟人的手法,将田鼠的生活写得诙谐有趣,令人忍俊不禁。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进行拓展阅读。
过渡:《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是不是这样呢?
(六)小结
法布尔是一位科学家,准确的向我们传递了昆虫的知识;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向我们打开昆虫世界的大门。他还是一位哲学家,用人性观察虫性,又以虫性反观人性,用善良悲悯的情怀感染了我们。所以法布尔成为了永远的法布尔,成为了不可效仿的法布尔。
四、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动物或植物?像法布尔那样描绘出来并赋予自己的感情,50字左右。(如蚂蚁、蟋蟀、蒲公英等)
五、作业:阅读《昆虫记》的其他章节,并写出阅读感受。六、板书设计。蝉科学之理文学之美哲学之思
评测练习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隧道(_____) 罅隙(_____) 孵化(_____) 跳蚤(_____) 毫无顾忌(_____)喧xiāo(_____)寻 mì(_____)扒 jué(_____)车 zhé(_____)无动于zhōng(_____)
2.文学常识:
《蝉》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国昆虫学家。他以《_____________》一书留名后世。他是现代昆虫学的先驱,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
3.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 )
①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一到七月初,蝉就________了我门前的树。
②我要________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③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________。
④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________刺出三四十个孔。
A.占据 观察 牢固 往往
B.占领 考察 坚固 常常
C.占领 观察 牢固 往往
D.占据 考察 坚固 常常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中,“喧器的歌声”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一句中,“翅膀”是名词。
C.“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利那欢愉呢?”这句话中的谓语为“歌颂”。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器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B.《昆虫记》一书不仅详尽地记录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更记载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
C.通过学习课文《蝉》,使我对蝉的习性和生长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D.他沉浸在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之中,河水的声音、芦苇荡的声音、鸟鸣声昆虫声,并与之互动。
6.下面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刚建网时,它们一部分从上往下织,一部分从下往上织,不久,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
②平时,红蜘蛛把网建在树上。
③昆虫一旦被网住,众多红蜘蛛便会一拥而上,把毒液注进其体内,昆虫很快便会一命呜呼。
④南美洲有一种红蜘蛛,它们上万只生活在一起,共同织网,合作狩猎,共同分享食物。⑤然后,红蜘蛛们便开始分享大餐。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B.本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C.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成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D.本文的结尾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了对蝉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一、基础达标
1.(suì)(xià)(fū) (zǎo)(jì)(嚣)(觅)(掘)(辙)(衷)
2.昆虫的故事 法布尔 法 昆虫记
3. D
4. C
5. D【解析】A.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写的”;B.语序颠倒,可将“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与“法布尔的研究成果”调换;C.缺少主语,可以删去“通过”或“使”;故选 D。
6. B
7. C
教学反思
《蝉》这篇课文算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因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亲近大自然的直观生活体验,所以讲起来易陷于抽象和枯燥。所以在讲解同时让学生看视频图片以及思维导图达到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目的。文章介绍了蝉脱壳、鸣叫、听觉、视觉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自己复述蝉脱壳的过程,并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蝉脱壳时的动作,来感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种体操表演。反复的读描写蝉脱壳时动作的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下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再进行整合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东西。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首先教师本身要特别熟练的驾驭教材,还要将这堂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设想到,并想好应对之策。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