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必修3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
2.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 )。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B.反思中国战败的原因
C.探究英国战胜的原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
3.(2012·四川广安期末)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和魏源高于同时代的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们( )。2·1·c·n·j·y
A.为官清廉正直 B.关心人民疾苦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D.主张“睁眼看世界”
4.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6.(2012·陕西咸阳期中)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21·cn·jy·com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应对西方列强的入侵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纳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8.“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体现这一观点的实践活动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9.(2012·广东广州期末)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10.以下著作、杂志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1.16世纪末,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21*cnjy*com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12.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B.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C.儒家学说已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障碍
D.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13.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21cnjy.com
A.倡导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4.小说《妖梦》中有这样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最有可能出自( )。www.21-cn-jy.com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5.下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和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16.一位学者对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一味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事件应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中西文化交融 D.反对专制统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8.新文化运动使中国近代思想界得到了空前解放,其表现有( )。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③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弘扬 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主流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下列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的是( )。www-2-1-cnjy-com
A.一种思想消亡,另一种思想兴起,几种思想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想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思想,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想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想相继退出时代舞台
20.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文化—制度
C.器物—思想—制度 D.文化—器物—制度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共40分)
21.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教育网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谜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时代。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6分) 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3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5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我们应该趁着这一线的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 ——李大钊《新纪元》
材料二 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到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们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当中去工作,而且他们之中有些人这样做了——彭湃在海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黑暗的中国”指的是什么?“曙光”指的是什么?“曙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个文化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2分)
(3)材料三中的“激进分子们”指什么人?与材料二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或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2-1-c-n-j-y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C 点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睁眼看世界”之后,因而不可能成为其原因。【来源:21cnj*y.co*m】
2. 答案:A 点拨: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并不是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3. 答案:D
4. 答案:C 点拨:“师夷长技”说明先进分子已认识到西方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先进,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但在当时他们对中国落后的认识还谈不上“充分”,故排除④。
5. 答案:A
6. 答案:A 点拨:欲与洋人争衡反映了筹划海防的目的是抵抗外国侵略。
7. 答案:B 点拨:近代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为仁人志士们指明了方向——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的层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逐渐深入。虽然材料中提及社会风尚、近代交通等,但其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吸纳世界文明,强中华,以御外敌,故选B项。
8.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有议院说明涉及政治制度,“君不甚贵”说明保留君主,因此和戊戌变法有关,所以应该选择B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 答案:A 点拨: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仅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政治制度。他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材料批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10. 答案:C 点拨:题干四个选项所代表的历史运动中,只有新文化运动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
11. 答案:B 点拨:题干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三位人物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但他们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反封建的,只是运用的手段和方式不同。
12. 答案:D 点拨:维新变法的尊孔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是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都说明了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13. 答案:C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材料可知,答案为C项。
14. 答案:D 点拨:材料信息表明,作者肯定白话文,否定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D项。21世纪教育网
15. 答案:C 点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即1910—1919年,图片展示的是北京大学校徽。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16. 答案:D 点拨:题干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东西方文化的片面看法。
17.答案:B 点拨:由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进程可知,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
18. 答案:A 点拨: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使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④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现象,与题目要求不符。
19. 答案:C 点拨:题干中的几种思想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短暂时期内出现的,题干中的顺序就是它们成为主流思想的先后顺序。并不是说一种思想成为主流时,其他思想就不存在了,有时候几种思想是并存的,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
20. 答案:A 点拨:根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分析,其轨迹是器物—制度—思想,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21. 参考答案:(1)①学术觉悟: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但并未真正付诸实践。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拯救中国。③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版权所有:21教育】
(2)原因:①政治上,专制主义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3)理解:材料一、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中国文化要转型,全盘西化不行,固守传统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拨: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意思,从学术、政治、伦理等三个方面概括国人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政治上从君主专制的阻碍,经济上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自然经济的地位,思想上从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总结答案。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2. 参考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出处:21教育名师】
(3)特点:现代化启蒙。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
(4)作用: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点拨:第(1)问考查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及影响。第(2)问要求回答中国近代历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指导思想。第(3)问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原因从民族危机和中国各阶层人们的探索两方面进行回答。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作用,从推动救亡运动、促进近代化(或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转型等方面进行回答。
23. 参考答案:(1)“黑暗的中国”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曙光”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它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2)原因:这个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没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
(3)“激进分子们”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或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他们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刊物;创办工人学校;最终成立中国共产党等。
(4)认识:民众的觉醒是社会进步的条件。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第(1)问,需联系20世纪初中国和俄国的历史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激进分子们”指的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活动特点”从材料三中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