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必修3单元检测: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必修3单元检测: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04 15: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人民必修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2·陕西第三次模拟考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2.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3.(2012·北京丰台期末)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某人收藏了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里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
A.“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其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
A.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B.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C.全面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D.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
6.一部分青年“紧跟统帅毛主席”,“满怀豪情下农村”,投入到一场伟大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
A.过渡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恢复高考后
7.“×××,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插队。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此人的履历反映了(  )。
A.“教育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A.实施“教育革命”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9.全国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很多,基本上各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都有少数民族的高等院校,如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另外还有诸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等。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B.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达
D.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①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 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③确定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时说道:“早年搞试验也走过弯路。当时(20世纪)50年代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于是他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不伦不类,后来才醒悟过来,便改学孟德尔(奥地利人)经典遗传学,才逐渐摸索到杂交稻的科学规律。”他的成功之处在于(  )。
A.反对“一边倒”
B.与时俱进,反对教条
C.坚持民主科学
D.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2.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双百”方针、“教育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这些巨大成就的重大意义有(  )。[来源:学

网]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很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14.“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  )。
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B.职业教育的发展
C.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D.基础教育的发展
15.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  )。
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②使基础教育走上法制轨道
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④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社会个体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②培养人才,促进发展
③培养共同的信仰、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 ④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与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材料不能反映(  )。
A.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星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C.我国人造卫星技术的成功是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取得的重要成果
D.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8.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③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9.2007年12月,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和首列国产时速30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相继正式下线,这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能够研制成功,主要得益于(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外国先进技术的运用 ③日益强大国力的支撑 ④科技人才的刻苦攻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太空的”。这说明(  )。
A.中国已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B.航天技术决定国家兴衰
C.中国科技位居世界首位
D.科技发展体现综合国力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分布于苏(8
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量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以上材料均选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5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时期文艺事业发展的特点。文艺界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2)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5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听到后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 “神舟5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实现了技术大跨越,成为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的国际第三代飞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技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4分)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A
2.
答案:A
3.
答案:A 点拨: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鼓励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
答案:A 点拨:该口号严重脱离实际,是“大跃进”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5.
答案:A 点拨: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目要求不符。
6.
答案:C 点拨:解答本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
7.
答案:B 点拨:A项表述有误,“教育革命”对教育是大摧残;C项与该教授无关;D项中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于20世纪80年代。
8.
答案:C 点拨:注意关键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这个时期的举措是颁布《义务教育法》。
9.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题干材料所述现象从根本上说明了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0.
答案:A 点拨:“新时期”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
11.
答案:B 点拨:从材料看,袁隆平的科研活动是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12.
答案:B 点拨:注意关键词“教科文”,四个选项中的关键词全部涉及这几个行业的只有B项。
13.
答案:B 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虽然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但这并不能证明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很完善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因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4.
答案:A 点拨:“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要学科。
15.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6.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教育的发展不是为了培养共同的信仰、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17.
答案:A 点拨:本题以卫星技术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技发展的特点及意义。首先结合教材,分析我国卫星技术的成就、特点和意义,得出C、D两项均正确;其次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卫星技术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出B项也正确。
18.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是在1964年;②是在1973年;③是在1970年;④是在改革开放后。“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故②③符合题意。答案D项。
19.
答案:C 点拨:因为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并没有外国先进技术的应用,排除②。
20.
答案:D 点拨:“大国雄心”“试图飞到太空”等信息,说明航天事业发展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B项因表述绝对化而错误。
21.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点拨: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教育的发展问题。第(1)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分别分析两次留学高潮出现的原因。第(2)问通过读材料找出两次留学高潮的主要目的地的不同,结合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原因。第(3)问抓住留学教育发展对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的影响来归纳。
22.
参考答案:(1)特点:文学艺术事业重现生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表现:文艺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骚。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力。
(3)原因:重新恢复“双百”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拨乱反正;科技、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粉碎‘四人帮’以后”和“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中即可得出“特点”;第二小问总结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较简单,读懂材料二便可得出答案。第(3)问,要从“左”倾错误的纠正、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
23.
参考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我们都能做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
(2)杂交水稻技术。[]
(3)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点拨: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中“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艰苦创业”等关键信息,可得出“原因”;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注意要根据材料中的不同科技成就来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