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鲁迅
1934年,岩波书店计划在“岩波文库”收入鲁迅的作品,编成一册,并由诗人佐藤春夫与增田涉翻译。增田涉写信给鲁迅,问应当收入哪些作品,鲁迅回信说:“都可以,只要你们觉得好就收;不过,只是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
第一课时
探究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95年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
1902年3月
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日本留学。
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就是在其任教期间写的。
1904年
1906年
1909年8月
1926年8月
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鲁迅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决定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由日本回国。
文体知识
散文 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特点:①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自学检测——读准字音
烂熳( ) 绯红( ) 宛如( )
发髻( ) 驿站( ) 芋梗( )
解剖( ) 挟着( ) 扒手( )
订正(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瞥见(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挟(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绝( )樱花( )
màn
fēi
wǎn
jì
yì
yù ɡěnɡ
pōu
xié
pá
dìnɡ
jī
xùn
nì
jié
piē
jiàn
yǎo
cuò
wù
xié
挟天子以令诸侯
yīnɡ
李永强
自学检测——读准字音
落
( )落第
( )丢三落四
( )落枕
( )食宿
( )星宿
( )一宿
恶
( )厌恶
( )恶心
( )凶恶
解
( )解剖
( )解元
( )浑身解数
luò
là
lào
sù
xiù
xiǔ
wù
ě
è
jiě
jiè
xiè
( )血管
( )血淋淋
血
xuè
xiě
( )扒手
( )扒皮
( )下咽
( )咽喉
( )呜咽
咽
yàn
yān
扒
pá
bā
yè
词语集注
油光可鉴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绯红
鲜红。
凄然
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抑扬顿挫
意为“红色”
形容悲伤。
标致
“照”的意思。
多形容女子。
近义词:怆然反义词:欣然
深恶痛疾:侧重于痛恨的思想感情方面,可对人、对事。
深恶痛疾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褒义词,只用于形容声音。
恨之入骨:偏重于痛恨的状态,多用于对人。
自学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相应地点并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我”地点的转换
相识
相处
离别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
自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在文中批注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部分,划分文章结构。
2.鲁迅对藤野先生有何情感? 请用原文回答。
任务一: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以“我”活动地点的转换为划分标志。)
第一部分(1-3)在东京: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知、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之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和对先生崇高精神品质对作者的激励与鼓舞。
时间顺序
任务二:思考:鲁迅对藤野先生有何情感?
请用原文回答。
“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
感激、怀念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崇敬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和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探究藤野先生伟大之处
“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任务三 探究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
外貌——
动作——
语言——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缓慢而很有顿挫
治学严谨
生活简朴
白
描
学
者
形
象
文章是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写作启示:抓住人物特征写人
阅读方法与技巧小结
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或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或特征,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知识点小贴士
白描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朴素简练的语言描摹事物形象的写法。
其主要特点有:①不夹杂作者的情感; ②不渲染烘托。
鲁迅先生将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寥寥几笔就将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学者藤野先生传神地刻画了出来。
写作指导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传神。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求华丽辞藻,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描写。
写作示范
张老师个子不算太高,身体微胖,脸圆,眼睛大,梳着高马尾。还记得刚见面时,她挟着几本大小不一的书,迈着有力的步伐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先将书整齐地搁在桌上,接着用清晰而响亮的音说:“我叫张佳烁,是大家的新语文老师……”
白描
一课一得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跟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来写?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考点
概括典型事例
答题思路
筛选信息
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规范表述
按“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的模式表述
注意:有字数限制时,可省略次要信息,保留“谁”“干什么”“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事例
藤野先生的品质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治学严谨、教导细心、认真负责
尊重科学、对学生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求实精神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跟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来写?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再识藤野先生
对比朗读,感受标红的字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感受“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15.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这些虚词是点睛之笔,使“我”那时的惊疑、惊喜、惊叹、感激和敬佩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治学严谨、细心教导,认真负责
一、添改讲义
思考:和原文相比,能否进行下列的删改?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原文的语气更加委婉,有了中间的话语,语气更加平和舒缓。表面上委婉地批评,更多则是耐心地指导,还能顾及情绪,不让人难堪。
尊重科学、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二、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修改的鲁迅的笔记
→严谨治学、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三、关心解剖实习
比较下面三句话的表达效果。
(1)“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2)“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3)“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真诚关怀、热情诚恳
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A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B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竞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词的恰当,充分表现了藤野先生探索求实的严谨,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好”容易让人产生阅读歧义,误认为藤野先生对中国旧俗有嘲笑的意味。
探索求实
四、了解裹脚女人
认真负责
正直热忱
治学严谨
求实精神
没有民族偏见
这几件事情中,每件事情中都有先生,也有“我”这个学生,既表现了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较全面写出了先生对“我”的关怀、爱护和尊重,这就是典型事件。
第三课时
探究作者的爱国心
既然鲁迅在仙台遇见了恩师,给他的医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为何离开了?是什么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的离开?
爱国心 民族魂
作者曾用“乌烟瘴气”来形容南京水师学堂的生活,更写到: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想我父亲似的被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
学医背景
寻求—失望—再寻求——再失望
所处背景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85年,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亡国的危险
寻求—失望—再寻求——再失望(痛苦,愤怒,厌恶)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鲁迅的爱国心?
任务四:探寻鲁迅先生的“爱国心,民族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夸张、比喻、反语、讽刺
[答题思路] ①写出词语的本义; ②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由此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作用+情感)。
第1段结尾“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标致”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形容女子。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褒词贬用,是反语,实为丑陋之意。又用“实在”修饰,“极了”补充,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强烈的反感和愤懑之情。
[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体现的情感态度)。
离开东京之缘由
所见所闻:
1.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
2.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腐朽和堕落。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明了他决心学医的原因:
1.因为自己父亲因病亡故;感到中医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同时又恨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2、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西方医学。
补充材料: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3年毅然剪掉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自题小像》这首诗,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渝的决心。
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仙台
在仙台,有两个地方让作者印象深刻,为什么作者会印象深刻呢?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思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国
受到优待→难以下咽→民族自尊心
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穷之感,作者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颓丧伤感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解读匿名信事件
日本一些学生的怀疑和歧视,鲁迅十分不满,用反语表达极为愤慨的感情。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到弱国国民受人歧视,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从而激发作者强国的志向。
“匿名信事件”通过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1)指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军捕获,被枪毙的中国人(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解读看电影事件
(2)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讲堂里的我(被刺痛了的人)。
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不觉悟。
怎样理解“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看电影事件”反映了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1894)和庚子之役(1900)后,国富兵强,青年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
小背景:在仙台医专中,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笨,是低能儿,学西洋医学不可能及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居中,因此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心生不满。
资料助读
“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爱国心 民族魂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医治人心)
总结:结合本文第24-31段,简要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①匿名信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对祖国的忧思;②看电影事件又让他看到了麻木不仁的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健全,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意识到,民众的不觉醒是国家落后、受欺凌的根本原因,学医只能医治身体疾病,无法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只有通过文学创作,才能救治国人的灵魂。
有人说,本文叫《藤野先生》,文章只需写“初识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就好了,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藤野先生的形象可以说塑造得非常成功了。为什么鲁迅还要写文章的第一部分和“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呢?这和藤野先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否有跑题之嫌?
典型事例
离开东京的缘由
仙台求学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先生没有出场的事件
赏樱花、学跳舞是见到先生的缘由
与先生正面陪衬
反面衬托
告别先生的直接原因
突出了藤野先生正直善良、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先生带给我战斗的勇气和力量
在大背景中刻画人物形象
挖掘人物及所处时代,社会之间的联系。
“大”与“小”的区别在于医学传播的范围。
“小而言之”,“为中国”有新医术;“大而言之”,“为学术”能广为传播。前者表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所以对勤奋好学的弱国学生鲁迅能一视同仁,热情教育;后者表示藤野先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这也就是他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因而鲁迅先生热情地赞扬“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此段从“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格。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大”和“小”怎么理解?)
寻求—失望—再寻求——再失望
心理背景:
不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
社会背景:
日本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在麻木中。
这两个事件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是通过日本学生会干事的言行反衬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对“弱国”的学生没有歧视和偏见,而是表现出热情和关心,他是正直善良的,他的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所以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通读全文,作者“写藤野先生” 和“写其他人物和事件” 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写藤野先生
充满崇敬和热情,描写时注意刻画细节,语言质朴
写其他人物和事件
冷峻、犀利、辛辣,常用反语,充满讽刺
深入探究
同学们是否发现,这篇课文除了按照“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这条明线行文,还有一条暗线,我们来捋一捋。
双线结构
明线:
暗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告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良心发现”
“增加勇气”
“正人君子”
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光明前途而奋斗。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爱国主义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总结全篇,深化中心,加强文章的战斗性。
指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指增加了继续斗争的勇气。
是反语,讽刺哪些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任务五:探究“现在的‘我’”
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是光亮也是支柱。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但是中国仍然处于苦难之中,是半殖民班封建社会。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该文是在这时期写的。
处境与在日本留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
写此文为挖掘出“理想的人性”来与现实对抗。
无聊的现实让他将目光转向温暖的旧事,想在怀念中得到慰藉和寄托。
总结文章
思想历程: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力量一旦在灵魂里沉淀,适时一定涌现出来
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藤野先生
两条线索
两种真挚的情感
四个典型事例 一次思想上的转变
自我小结
总结文章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嘲讽、调侃的语调
怀念、感激
藤野先生
冷静、严正、庄重的语调
两种感情两种语调交替,构成文章审美趣味上的丰富性
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负责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藤野先生
怀念先生(明线)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收藏讲义
思维导图
失望厌恶
心生离意
在东京
在仙台
了解女人裹脚
关心解剖实习
纠正解剖图
添改讲义
初识藤野先生
受到优待
离仙台
交往经过
别后怀念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
爱国之情(暗线)
初到仙台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技法
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探险队员南极探险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贯串全文。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事情的发展变化线:《皇帝的新装》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为线索。
情感的发展变化线(暗线):《紫藤萝瀑布》以赏花、忆花、悟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方法:
时空连“线”:在一些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
以物取“线”:有的文章会以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行动为线索贯串全文。
反复出“线”:关注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或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而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推出文章的线索。
定神看“线”:从中心主旨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线索。
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老师
塾
师
寿
镜
吾
日
本
老
师
藤
野
青年
时期
的老
师章
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