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本课学生再次回顾生活中熟悉的动物,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分类,了解分类的方法,初步认识“分类”在研究动物活动特征中的重要性。当然,分类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分类,实际上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多角度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5五课形成一个完整的动物单元的内容体系,最后“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植物的共同特点,然后结合对动物“生命体特征”的认识,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整个单元已经经历了科学观察、描述、记录动物的过程,对部分动物个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动物形象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纯经验层面上的个体认知,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对动物的认识进行综合梳理。要指导一年级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学习分类。“分类”方法的使用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去识别了解更多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知道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感知动物的多样性,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了解更多动物的特征。
探究实践: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简要描述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态度责任:乐于表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难点:能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
学生:1.每组提供10种动物彩色卡片;2.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课件出示四种图形。
提问:你能给它们分类吗?是按照什么分类的?
2.出示10种动物的卡片。
提问: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讲述:根据图形的特征给图形分类,把有相同点的分成一类,把不相同的分到另一类,今天我们就根据动物的特征给动物分类。揭示课题:给动物分类(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给图形分类,引导到给动物分类,让学生明确特征是分类的基础,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动物的兴趣。
二、确定标准,进行分类(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10种动物彩色卡片、学习单
1.为了方便记录,给动物编上序号,所有小组的动物卡片序号相同。
(1)确定标准
提问:怎么把这10种动物分成两类?
预设:吃的食物、有没有脚、会不会飞、是否长毛……
(2)分成两类
提问:定好一个标准后,把10种动物分成几类?
教师示范: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黑板上演示,摆成两类。
提问:如何记录?指导用编号记录。
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领取动物图片,合作完成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并进行记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拍摄各组分类的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
【设计意图】在给动物分类前,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标准两个分类、记录方法。在分类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
三、交流研讨,感受多样(预设1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学习单
1.展示汇报
提问:你们小组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分类结果是怎样的?
汇报参考格式:我们根据……分类,分成两类,分别是……
(预设分类标准:有脚和无脚、有壳和无壳、会飞和不会飞、有毛和无毛、生蛋和直接生小动物、是否生活在水里、吃肉和不吃肉、有尾巴和没尾巴……)
2.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分类标准及结果,引导学生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运用所学,归纳整理(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生宝宝、要吃食物、会排泄、会对刺激做出反应……)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4.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观察动物,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保持这一份探索的兴趣,你会有更多收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动物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1.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哪些动物比较合适?
提供给学生的动物卡片彩色、有动物名称,方便学生交流,同时提供的卡片动物可以包括有脚和无脚、有壳和无壳、会飞和不会飞、有毛和无毛、生蛋和直接生小动物、是否生活在水里、吃肉和不吃肉、有尾巴和没尾巴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卡片,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学生在给动物分类时,如何做到记录又快又准确?
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学习分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用序号来进行记录减轻记录难度和节省时间,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在分类时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