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空气与燃烧专题
、选择题
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认为煮面时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
A.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降低,不能达到其着火点
为了让灯泡通电发热时,消耗灯泡内的氧气,达到保护钨丝的目的,通常在白炽灯泡里的玻璃柱上涂有一层物质,该物质是( )
A.红磷 B.氧化铜 C.二氧化锰 D.高锰酸钾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制备 B. 收集
C. 验满 D. 验证性质
如图所示实验能说明的是( )
A.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B.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烧需要有助燃剂
D.燃烧需要火焰与可燃物直接接触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水时将木柴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坐电梯离开
C.房间内着火时,应该打开所有门窗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 氧化镁
B.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C.氧化铜+稀盐酸→氯化铜+水
D.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产生大量白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可以利用红磷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若只含有氧气会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填空题
填表比较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反应类型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几种 生成的物质是几种 举例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即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镁+氧气→氧化镁 Β.生石灰+水→熟石灰
C.氨气+氧气→一氧化氮+水 D.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E.氧化汞→汞+氧气 F.二氧化碳+水→碳酸
G.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H.铜+二氧化碳+水+氧气→碱式碳酸铜.
在膨化小食品的包装袋中往往充入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有:
(至少答两点)。
注意防火安全很重要.
(1)下列图1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2)学校教学楼楼道里放置了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剂:磷酸二氢铵50%、硫酸铵25%),灭火器阀门开启后,筒体内的灭火剂在驱动气压力的作用下,经虹吸管从喷射管喷出,当灭火剂以雾状与火焰接触后发生一系列物理作用和化学反应,包括起到稀释氧和冷却燃烧物表面温度的作用,从而使火焰熄灭.对于干粉灭火器的工作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
A.灭火剂是二氧化碳
B.灭火剂通过隔绝空气灭火的
C.在灭火过程中降低了物品的着火点
D.它与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相同的
(3)使用灭火器灭火时,正确作法的是 .
A.站在上风方向灭火 B.站在下风方向灭火
C.对准燃烧点根部喷射 D.对准燃烧点上部喷射.
沼气是当今已开发和使用的最洁净的气体燃料之一,使用沼气是解决农村资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1)沼气的生产和点燃的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2)打开沼气灶的开关,沼气能自动喷出,从气压的角度分析是 .
(3)沼气中除含有甲烷外,还含有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氢气、氮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水蒸气等.沼气略带臭味,你认为臭味可能来自
(4)从安全方面考虑,使用沼气一定要防止沼气中混入 .
、实验题
如图为小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式为 。
(2)实验前,要先在集气瓶中添加适量水,然后再将剩余空间划分为五等分。添加适量水的作用是 。
(3)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燃烧和密闭不能同步,即将燃着的红磷伸进集气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在塞子塞紧前就已经逸出。在其它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会使测得氧气体积分数 1/5(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针对上述情况,小明进行了实验方案的改进,采用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吸收氧气。小明将足量的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而不是堆在瓶底,这样做的目的是 。
、解答题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
(1)磷燃烧明明消耗了氧气使气体压强变小,但是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 。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所经历的时间。如果提前打开活塞,会导致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3.1-3.2空气与燃烧专题答案解析
、选择题
D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根据题目的描述可知,面汤不能使纸锅与氧气隔绝,也不能提高纸锅的着火点,只能借助自身的蒸发降低纸锅的温度,使其不能达到它的着火点,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A
【解析】本题考査氧气的化学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具有可燃性的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和甲烷等有机物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说明了氧气具有氧化性,同时也说明了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常做白炽灯泡内的除氧剂,来保护钨丝,故正确;
B、氧化铜与氧气不反应,故错误;
C、二氧化锰与氧气不反应,故错误;
D、高锰酸钾不与氧气反应,受热时还容易产生氧气,故错误.
故选:A.
A
【解析】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加一小团棉花,图中装置正确;
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尽可能的排出原有空气;
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反应剧烈,故应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或沙.
【解答】解: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图中装置正确,故A正确;
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太短,故B错误;
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内部,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
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反应剧烈,火星四射,热的溅落物会炸裂瓶底,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A.
B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火柴头和火柴梗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达到相同温度时前者燃烧起来而后者没有燃烧,这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A
【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结合安全用火的常识分析判断。
A.烧水时将木柴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A正确;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消防通道弯腰前进,绝对不能乘坐电梯,故B错误;
C.房间内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那么由于大量新鲜空气流入,会增大火势,故C错误;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可以隔绝氧气,但不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D
【解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氧气 氧化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稀盐酸→氯化铜+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B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正在燃烧的烟头温度很高,可以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起来,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D
【解析】【解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烟”为固态,而“雾”为液态,A不正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结论的叙述,B不正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C不正确;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D正确。
本题考查实验现象的描述,解答此类问题时在叙述正确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现象中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否则为结论的论述。
B
【解析】根据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即可,描述现象时,注意光和火焰颜色、烟和雾的区别。
【解答】A.红磷燃烧产生的是白烟,而不是白雾,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符合题意。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才是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会发红,在氧气中燃烧才会发出白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C
【解析】根据空气和人造空气中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含量分析。
【解答】 A、 “人造空气”含氮70%,空气中中含氮气78%,空气中更高,不符合题意;
B 、“人造空气” 氧气与空气中氧气体积接近,燃着的蜡烛不会熄灭,不符合题意;
C、 “人造空气”中气体成分与空气中相近, 可以利用红磷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符合题意;
D、 正常人不需要纯净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填空题
一种;多种;2HgO 2Hg+O2↑;多种;一种;2CO+O2 2CO2;一种或多种;一种或多种;CuO+CO Cu+CO2.
【解析】根据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含义进行解答,
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解: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例如2HgO 2Hg+O2↑;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例如2CO+O2 2CO2;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例如CuO+CO Cu+CO2.
故答案为:分解反应:一种;多种;2HgO 2Hg+O2↑;
化合反应:多种;一种;2CO+O2 2CO2;
氧化反应:一种或多种;一种或多种;CuO+CO Cu+CO2.
CEG;BEF;ADH;E
【解析】根据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分析.
解:A、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也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
C、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氮和水,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
D、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也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E、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F、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
G、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乙炔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H、铜、二氧化碳、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反应物是四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也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故答案为:CEG;BEF;ADH;E.
无毒,性质稳定,成本低等
【解析】【解答】因为是食品中填充的气体,所以从无毒、无害,防止食品变质等方面回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掌握,答案不唯一,首先要明确填充该气体的目的,然后围绕目的给出答案,合理即可。
(1)D
(2)A;C
(3)A;C
【解析】(1)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3)根据灭火剂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1)图中D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2)A.根据题意可知灭火剂是不是二氧化碳,是磷酸二氢铵和硫酸铵,故错误.
B.灭火剂是通过隔绝空气灭火的,故正确.
C.物品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D.它与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隔绝空气而灭火,故正确.(3)使用灭火器灭火时,正确作法的是站在上风方向灭火且对准燃烧点根部喷射.
故填:(1)D; (2)AC;(3)AC.
(1)热
(2)管内产生了大量沼气,使管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
(3)硫化氢
(4)空气
【解析】(1)根据沼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管内产生了大量的沼气,压强比外界压强大,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题意,沼气略带臭味,可以结合常见气体的气味,采用排除法进行推理.(4)根据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解:(1)沼气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放出大量的热,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2)由于管内产生了大量的沼气,压强比外界压强大,故打开沼气灶的开关,沼气能自动喷出.(3)沼气略带臭味,硫化氢、甲烷、氢气、氮气、一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只有硫化氢未学过,即可选硫化氢,实际上硫化氢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4)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从安全方面考虑,使用沼气一定要防止沼气中混入空气.故答案为:(1)
;(2)管内产生了大量沼气,使管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3)硫化氢;(4)空气.
、实验题
(1)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集气瓶外壁,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严密。
(2)吸收反应生成的P2O5固体,并冷却集气瓶
(3)大于
(4)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1)将导气管浸入水中后,用双手握住集气瓶,由于受热后气体体积膨胀,因此装置内的空气会从导气管排出,从而出现气泡;松手后恢复室温时,由于装置内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试管,从而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良好。
(2)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并形成大量的白烟,如果熔融物滴落在瓶底,那么会造成集气瓶炸裂,据此分析加水的目的;
(3)由于空气受热溢出,那么会使瓶内的压强比光消耗氧气降低的更多,从而吸入更多的水,即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偏大,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
(4)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会使化学反应进行的更充分,那么消耗的氧气更完全,计算出的结果更准确。
【解答】(1)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式为: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集气瓶外壁,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严密。
(2)实验前,要先在集气瓶中添加适量水,然后再将剩余空间划分为五等分。添加适量水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P2O5固体,并冷却集气瓶。
(3)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燃烧和密闭不能同步,即将燃着的红磷伸进集气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在塞子塞紧前就已经逸出。在其它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会使测得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
(4)针对上述情况,小明进行了实验方案的改进,采用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吸收氧气。小明将足量的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而不是堆在瓶底,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答题
(1)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偏小
【解析】(1)磷燃烧时,消耗氧气会使瓶内气压减小,但是放出的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而气压增大。由于前者对气压的影响小于后者,因此开始一段时间内瓶内气压会增大;
(2)如果提前打开瓶塞,那么瓶内温度高而气压偏大,于是从右边容器内进入瓶内的水体积偏小,因此测出的氧气的体积会偏小。
(1)磷燃烧明明消耗了氧气使气体压强变小,但是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如果提前打开活塞,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因为蜡烛着火点较低,燃烧时石蜡蒸汽在燃烧,吹气能带走热量,同时也是石蜡蒸汽冷凝甚至脱离蜡烛,同时使周围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燃烧的蚊香着火点较高,是固体在燃烧,吹气无法使之达到着火点以下,也无法使可燃物分散,相反,能给蚊香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更旺.
【解析】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为蜡烛着火点较低,燃烧时时石蜡蒸汽在燃烧,吹气能带走热量,同时使周围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燃烧的蚊香着火点较高,是固体在燃烧,吹气无法使之达到着火点以下,相反,能给蚊香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更旺.
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答.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