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第4节 二氧化碳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周周练——第4节 二氧化碳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30 10:58: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二氧化碳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2.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④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不纯——通入氧气前集气瓶中水没有装满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由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红磷过量
4.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向锥形瓶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⑤收集气体。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⑥
5.二氧化碳是我们学习过的一种重要物质,以下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降雨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B.二氧化碳难溶于水
C.二氧化碳的固体可以用作制冷剂
D.泡沫灭火器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适合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6.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一些实验,不正确的是(  )
7.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8.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0.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
C.变红色、变红色 D.不变色、不变色
11.如图,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试管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碳捕捉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校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甲制取CO2。
(1)甲图中的微型装置H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O2,此微型装置在操作上的优点与乙图中装置 ___________功能相同。
(2)甲图中 I是医用输液观察滴液快慢的滴壶,若用它做CO2的微型干燥装置,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进入。
14.小组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收集并检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连接A、B装置时,应将A装置中的e连接B装置中的___________(选填“a”或“c”).实验中:
(1)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2)打开a、c,关闭b,向B中集气瓶内充入气体.
(3)关闭a、c,打开b,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烧杯内液面 _____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煤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等物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来吸收二氧化硫,请将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2CaCO3+2SO2+O2═2CaSO4+2 ______,其中SO2体现了___________性(选填“氧化”或“还原”)。
17.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③的名称是 ___________。
(2)仪器①在装置中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其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按从左至右的顺序用接口字母连接)。
18.小明为了探究过氧化钠(Na2O2)和 CO2的反应相关特点,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同时也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都能发生反应,且都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资料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在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 ___________A.长颈漏斗B.分液漏斗;
(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否产生氧气,请在F处增加一个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中水蒸气被装置B完全吸收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解释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校学习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实验Ⅰ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先连接好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毫升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
【记录与处理】
(3)已知实验Ⅰ反应前的总质量[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 ___________。
A.m(小烧杯) B.m(大烧杯) C.m(大烧杯+反应后剩余物)
(4)实验Ⅱ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毫升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毫升,理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了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只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②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③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实时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曲线1、2、3对应注入液体分别为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
(1)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是步骤③中“振荡烧瓶”这一操作加快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改变装置和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曲线2与曲线3,说明是等量的饱和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___________40%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选填“大于”或“小于”)
(4)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②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
③吸收CO2用NaOH浓溶液较合适;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21.如图所示,小科将一个气球套在内装适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试管口上,他看到气球很快膨胀,并在试管壁上出现许多“白粉”。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上述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2.2022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成为迄今为止首个“碳中和”冬奥会,科技与创新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技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其技术原理简化为图甲所示,其中压缩机压缩CO2气体示意如图乙所示。CO2气体经压缩机时,压缩机对其做功,CO2气体的内能 ___________;经冷凝器后变成液态CO2,此过程为 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情况);经膨胀阀和蒸发器后再次 ___________变成CO2气体,CO2分子间的间隙 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新材料:利用农作物秸秆经过原料检测、聚乳酸生产加工,制成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餐盒,供北京冬奥会选手使用。这些餐盒可还田变为肥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餐盒变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农田生态系统里的 ___________(填写生态系统的成分)。
(3)新创意:开幕式上,奥运主火炬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火,充分体现低碳环保,实现了一次点火创新。已知奥运火炬的燃料是氢气,从“绿色办奥”角度分析,氢气做燃料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条)
A
B
C
D
A.制取
B.收集
C.验满
D.性质检验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解: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满了,故A错;
B、试管内液体量超过了试管容积的,手应该握着长柄,不能握着短柄,故B错;
C、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错;
D、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D正确。
故选:D。
2.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④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因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做溶剂。且不燃烧。超临界二氧化碳只是二氧化碳的一种形态,所以它和干冰的化学性质一样。
故选:B。
3.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
B.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不纯——通入氧气前集气瓶中水没有装满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由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红磷过量
解:A、制取CO2气体时,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玻璃片,不会造成始终收集不到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通入氧气前集气瓶中水没有装满,会导致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不纯,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引燃的火柴过长,会造成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不会导致集气瓶瓶底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过量是正确的操作,不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过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向锥形瓶中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⑤收集气体。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⑥
解:实验室制取CO2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按要求装配好仪器)→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向锥形瓶中装入几小块石灰石)→倒(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④③⑤。 故选:B。
5.二氧化碳是我们学习过的一种重要物质,以下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降雨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B.二氧化碳难溶于水
C.二氧化碳的固体可以用作制冷剂
D.泡沫灭火器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适合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解:A、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此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的固体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以用作制冷剂,选项说法正确;
D、泡沫灭火器还会产生水以及有腐蚀性的物质,不能用于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的扑救,以防造成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损坏,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一些实验,不正确的是(  )
解:A、实验室里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可用图示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而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验满时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解:A、“白气”不是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气体,该选项不正确。
B、“白气”不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不能汽化,该选项不正确。
C、盘里的水“沸腾”不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不能汽化,该选项不正确。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该选项正确。
故选:D。
8.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①对比试验1、2,无法得到CO2密度比空气密度的大,故①错误;
②对比试验1、2,干石蕊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石蕊变红,故②正确;
③由试验1证明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③正确;
④对比试验1、2,不能得到CO2不支持燃烧,故④错误。 故选:B。
9.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解:通二氧化碳,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通二氧化碳,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故选:D。
10.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
C.变红色、变红色 D.不变色、不变色
解: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浓H2SO4有吸水性,通过甲装置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色,即显紫色。
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色。
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不变色、红色。 故选:A。
11.如图,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氧气 ,试管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管内气体的减少而使烧杯内溶液进入试管,因此最后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氧气;CO2+Ca(OH)2═CaCO3↓+H2O;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碳捕捉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校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氧化钙、氢氧化钠 。
解:(1)捕捉室中含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
(2)在循环的过程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故答案为:氧化钙、氢氧化钠。
13.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甲制取CO2。
(1)甲图中的微型装置H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O2,此微型装置在操作上的优点与乙图中装置  A 功能相同。
(2)甲图中 I是医用输液观察滴液快慢的滴壶,若用它做CO2的微型干燥装置,则气体应从  b (填“a”或“b”)进入。
解:(1)注射器可以控制加入的量,控制反应物浓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A装置的分液漏斗,带有活塞开关,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与注射器起到相同作用;
(2)为了确保气体充分经过洗气装置,所以从液体底部进气,因此从b进气;如果装满液体,内部没有空间,通入气体,压强变大,就会将水从a压出。
故答案为:(1)A;(2)b。
14.小组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收集并检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连接A、B装置时,应将A装置中的e连接B装置中的 a (选填“a”或“c”).实验中:
(1)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2)打开a、c,关闭b,向B中集气瓶内充入气体.
(3)关闭a、c,打开b,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烧杯内液面 下降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解:(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e与B装置的导管a相连,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瓶中的空气从c排出.
(3)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遇冷收缩引起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集气瓶,进入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使瓶内气体减少,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则会更多地流入集气瓶,烧杯内的液体减少,液面下降.
故答案为:(1)a;(3)下降.
1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变红色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解: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a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故填:溶液变红色;Ca(OH)2+CO2═CaCO3↓+H2O;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16.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①⑥ (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煤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等物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某电厂为防止环境污染,用石灰石来吸收二氧化硫,请将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2CaCO3+2SO2+O2═2CaSO4+2  CO2 ,其中SO2体现了  还原 性(选填“氧化”或“还原”)。
解:①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⑥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属于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钙、碳、氧、硫原子个数分别为2、2、1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碳、氧、硫原子个数分别为2、2、8、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个分子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O2。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硫酸钙中硫元素显+6价,化合价升高,SO2体现了还原性。
故答案为:①⑥;CO2;还原。
17.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③的名称是  集气瓶 。
(2)仪器①在装置中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
(3)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其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  bgfd (按从左至右的顺序用接口字母连接)。
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③的名称是集气瓶;
(2)仪器①在装置中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其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bgfd。 故答案为:(1)集气瓶;(2)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3)bgfd。
18.小明为了探究过氧化钠(Na2O2)和 CO2的反应相关特点,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同时也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一: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都能发生反应,且都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资料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在实验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  B A.长颈漏斗B.分液漏斗;
(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否产生氧气,请在F处增加一个实验操作: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F处 ;
(3)此实验中水蒸气被装置B完全吸收的证据是: 无水硫酸铜不变色 ;
(4)请解释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此时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饱和澄清石灰水有氢氧化钙析出,造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解:(1)注射器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而分液漏斗带有活塞开关,也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量,因此注射器与分液漏斗作用相似; 故选:B。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F处,观察是否复燃,判断是否有氧气生成; 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F处。
(3)无水硫酸铜遇到水会变为蓝色,而此时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无水硫酸铜不变色,说明水蒸气被装置B完全吸收; 故答案为:无水硫酸铜不变色。
(4)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就会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此时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饱和澄清石灰水有氢氧化钙析出,造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某校学习小组准备探究气体的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实验Ⅰ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最后一次加入盐酸后不再产生气泡 。
(2)实验Ⅱ中,先连接好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好药品,最后将10毫升稀盐酸快速推入烧瓶中。
【记录与处理】
(3)已知实验Ⅰ反应前的总质量[m(大烧杯+石灰石粉末)+m(小烧杯+稀盐酸)],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  AC 。
A.m(小烧杯) B.m(大烧杯) C.m(大烧杯+反应后剩余物)
(4)实验Ⅱ的实验记录如下(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毫升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10 毫升,理由  注射器的起始读数是10mL,最终读数为90mL,增加了80mL 。
解:(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发生时会看到有气泡产生。实验I中,将小烧杯中的所有稀盐酸分几次加入到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则判断石灰石中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盐酸后不再产生气泡;故答案为:最后一次加入盐酸后不再产生气泡;
(3)要计算生成CO2的质量,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小烧杯质量可以计算出稀盐酸质量、大烧杯及其内容物反应前后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答案为:AC。
(4)从第8分钟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但原稀盐酸占有10mL(推入稀盐酸后仍然会恢复到原压强),所以第1分钟生成CO2的体积是50mL,第2分钟是75mL,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80mL,故答案为:10;注射器的起始读数是10mL,最终读数为90mL,增加了80mL。
20.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了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只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②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③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实时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曲线1、2、3对应注入液体分别为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
(1)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是步骤③中“振荡烧瓶”这一操作加快了  二氧化碳的溶解速率 。
(2)不改变装置和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  把烧瓶浸在冷水(低于室温)中 。
(3)对比曲线2与曲线3,说明是等量的饱和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小于 40%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选填“大于”或“小于”)
(4)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② 。(填数字序号)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②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
③吸收CO2用NaOH浓溶液较合适;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解:(1)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是步骤③中“振荡烧瓶”这一操作加快了二氧化碳的溶解速率。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的溶解速率。
(2)不改变装置和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把烧瓶浸在冷水(低于室温)中,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
故答案为:把烧瓶浸在冷水(低于室温)中。
(3)对比曲线2与曲线3,说明是等量的饱和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小于40%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故答案为:小于。
(4)①不能判断CO2是否能与与水发生反应,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该选项不正确。
②不能判断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影响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判断,该选项不正确。
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正确。
③吸收CO2用NaOH浓溶液较合适,是因为对比曲线2与曲线3,说明是等量的饱和石灰水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小于40%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量,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
21.如图所示,小科将一个气球套在内装适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试管口上,他看到气球很快膨胀,并在试管壁上出现许多“白粉”。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上述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干冰升华,气体体积变大,试管内的压强变大,因此气球变大;干冰升华是个吸热过程,因此试管内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因此会在试管外壁形成白霜。冰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导致气球变大,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固态。
22.2022年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承诺,成为迄今为止首个“碳中和”冬奥会,科技与创新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新技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其技术原理简化为图甲所示,其中压缩机压缩CO2气体示意如图乙所示。CO2气体经压缩机时,压缩机对其做功,CO2气体的内能  增加 ;经冷凝器后变成液态CO2,此过程为  液化,放出热量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情况);经膨胀阀和蒸发器后再次  汽化 变成CO2气体,CO2分子间的间隙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新材料:利用农作物秸秆经过原料检测、聚乳酸生产加工,制成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餐盒,供北京冬奥会选手使用。这些餐盒可还田变为肥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餐盒变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农田生态系统里的  微生物 (填写生态系统的成分)。
(3)新创意:开幕式上,奥运主火炬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火,充分体现低碳环保,实现了一次点火创新。已知奥运火炬的燃料是氢气,从“绿色办奥”角度分析,氢气做燃料的优点: 生成物是水,产物无污染或热值高或原料广 。(写出1条)
解:(1)CO2气体经压缩机时,压缩机对其做功,CO2气体的内能加;经冷凝器后变成液态CO2,此过程为液化,放出热量;经膨胀阀和蒸发器后再次气化变成CO2气体,吸收热量,达到制冷效果;从微观角度看,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隔变大;
(2)“餐盒变肥料”是将有机物变为无机物为植物生长所用,这体现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生成物是水,产物无污染;热值高;原料广。
故答案为:(1)增加;液化,放出热量;气化;变大;
(2)微生物;
(3)生成物是水,产物无污染或热值高或原料广。
A
B
C
D
A.制取
B.收集
C.验满
D.性质检验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