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溶解现象综合复习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溶解现象综合复习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31 10:0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溶解现象 综合复习卷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 B.牛奶 C.泥水 D.豆浆
2.下列物质不能溶于水,且取一小块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的是(  )
A.食盐 B.白糖 C.铁丝 D.蜡烛
3.“粗盐提纯”实验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B.
C. D.
4.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
A.烧杯 B.玻璃棒 C.蒸发皿 D.量筒
5.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6.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wg甲和wg乙(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温度降低到t1℃时,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
C.温度降低到t1℃时,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甲、乙的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物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乙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
B.20℃时,50g水中溶解了15g的硝酸钾,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8.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C>B
B.t1℃时,65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15gA
C.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B中含有少量杂质A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9.图4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若t1℃为20℃,则a、b、c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10.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60℃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由a、b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B.8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0℃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在37℃时,将30g的a物质投入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D.将80℃的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60℃得到的晶体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
11.请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要向水中加入明矾,其作用是   。
(2)铅笔芯中并不含有铅,主要是黏土和   (填物质名称)的混合物。
(3)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其原因是氮气   。
(4)在家中可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洗洁精起   作用。
(5)长期饮用硬水会影响身体健康。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   。
1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D.   .
13.实验室需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
(2)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其中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B中仪器的名称为    ;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若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g,游码为2.5g,其余操作均正确,则小明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实际质量分数为      .
14.根据溶液的组成填写下表
溶液 石灰水 蔗糖水 碘酒 稀硫酸
溶质            
   
溶剂    
   
   
   
15.认识溶液的变化。
根据如图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①M点表示的含义是   。
②50℃时,将40g甲物质投入到5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③20℃时,处于a点状态甲溶液,升温至50℃,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④分别将5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100g降温到20℃时,甲、乙、丙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   。
1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20℃时,向50g水中加入20g乙,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质量为   g。
(2)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甲=乙
17.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图中a点的含义是   ,10℃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
②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乙;
③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则上述实验中m的取值范围为   ;
④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8.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为使接近饱和的甲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方法即可);
(2)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此温度下,该饱和溶液中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三、综合题
19.如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200g水中溶解    gA物质恰好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应加水   g。
(3)t2℃时,分别将恰好饱和的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   。
20.根据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 36.3 36.6 37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2)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填“较大”或“较小”)。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四、计算题
21.现有20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钠溶液,要使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提高到15%.求: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硝酸钠多少g?(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2.现有225克20%的硝酸钠溶液,若在此溶液中;
(1)加入75克硝酸钠晶体完全溶解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加入5克硝酸钠晶体和17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加入45克硝酸钠晶体再蒸发45克水后(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加入50克20%的硝酸钠溶液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五、推断题
23.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1)t1℃时,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t1℃时,在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50克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t1℃时,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将t1℃的,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六、实验探究题
24.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的目的是   。
(2)实验二,加热后固体全部消失的原因是   。
25.根据下列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一:实验中铜片上出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二:自制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蓬松棉的作用是   。
(3)实验三:仪器①的名称是   ;X、Y分别是水和汽油中的一种,加入X、Y后,观察到a中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b中固体不消失,则物质X是   ,由实验可知, 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答案:A
【分析】可以根据溶液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白酒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泥水、豆浆虽然是混合物,但是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溶液的特征,只有理解了溶液的特征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食盐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A错;
B、白糖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B错;
C、铁丝不能溶于水,但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故C错;
D、蜡烛不能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上,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不能溶于水;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3.【答案】D
【解析】【解答】A、烧杯由于完成溶解操作,过滤时用于盛放液体,故选项错误.A不符合题意;
B、蒸发皿用于完成蒸发操作,故选项错误.B不符合题意;
C、酒精灯用于完成蒸发操作,故选项错误.C不符合题意;
D、溶解、过滤、蒸发时均不需要使用试管夹,故选项正确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由步骤可推测用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和漏斗,不需要试管夹。
4.【答案】C
【解析】【解答】配制5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天平、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故不需要的仪器为蒸发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配制溶液是需要用到的仪器。溶液的配制主要包括计算、称取、溶解、转移、贴标签。
5.【答案】B
【解析】【解答】A. 烧杯②中的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故是饱和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中是氯化钾溶液,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烧杯②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故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故温度升高至t2℃时,烧杯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再分析烧杯①中的溶质。
C、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再根据烧杯②,烧杯①中溶质溶解的程度进行分析。
D、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再温度升高至t2℃时,烧杯②中的固体溶解情况。
6.【答案】C
【解析】【解答】A. 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不符合题意;
B. 在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w克,当把溶液降低到t1℃时,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 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都大于w克,甲仍为不饱和溶液,而乙会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在降温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没有发生变化,故C符合题意;
D. 在t2℃时,乙的溶解度是w克,而甲的溶解度大于w克,因此在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wg甲和wg乙,甲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而乙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有增大的趋势走向。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乙的溶解度与w克的关系,再分析当把溶液降低到t1℃时,溶液是否饱和的情况。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w克甲,乙溶于100g水,为不饱和溶液。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的情况,再分析w克甲、乙溶于100g水后,溶液是否饱和的情况。
7.【答案】B
【解析】【解答】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A不符合题意;
B、未指明溶液的状态,不符合溶解度的定义,B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仍为饱和状态,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乳化和溶解的概念分析
B、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分析
C、根据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
8.【答案】B
【解析】【解答】A. t1℃时 , 三种物质的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C>A,A不符合题意
B.t1℃时 ,A物质的溶解度为30,则50g中含有15g的A,形成65g的溶液,B符合题意
C. t2℃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C不符合题意
D. B中含有少量杂质A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同一温度,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点的高低分析
B、根据t1℃时 A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C、根据溶液的状态不明,没有办法比较分析
D、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提纯时采用蒸发结晶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A、由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A不符合题意;
B、在t1℃为20℃,由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B不符合题意;
C、降温c的溶解度升高,采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将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将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b的溶解度会降低溶质析出,溶液质量降低,c的溶解度升高无溶质析出,溶液质量不变,因此所得溶液质量关系为c >b>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中,某点的定义是考试重点;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温度相同,点高溶大,相交点表示物质溶解度相等。当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是,采用蒸发结晶,当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10.【答案】C
【解析】【解答】A、60℃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由a、b所配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若不是饱和溶液不能确定,故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0℃时饱和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0℃时饱和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饱和溶液无法判断,故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37℃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g,将30g的a物质投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5g,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符合题意;
D、由于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不同,将80℃的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60℃得到的晶体质量不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查出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可以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判断降温是否有结晶析出以及溶液结晶析出的方法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11.【答案】(1)吸附使悬浮物沉降
(2)石墨
(3)化学性质稳定
(4)乳化
(5)煮沸
【解析】【解答】(1)明矾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悬浮的小的颗粒物;
(2)铅笔芯主要是黏土和石墨的混合物;
(3)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用于食品防腐;
(4)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可以将油污乳化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冲走;
(5)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水垢除去,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分析】(1)明矾:吸附沉降;
(2)根据铅笔芯的成分分析;
(3)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
(4)洗洁精除污原理:乳化;
(5)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煮沸。
12.【答案】B;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解析】【解答】A、溶液具有均一性,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溶液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影响溶解的速率,而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D、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B;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3.【答案】7.5g;图A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B中仰视刻度;量筒;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5.6%
【解析】【解答】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
(2)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A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B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B中仪器的名称为量筒;E为溶解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3)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药品位置放颠倒了,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实际称得的药品质量=5g﹣2.5g=2.5g.
所需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其余操作均正确,则小明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实际质量分数为×100%≈5.6%.
故答案为:(1)7.5g;(2)图A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B中仰视刻度;量筒;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3)5.6%.
【分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结合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100%,结合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4.【答案】氢氧化钙;蔗糖;碘;硫酸;水;水;酒精;水
【解析】【解答】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混合,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有水的水一定是溶剂,溶液命名方法是溶质的溶剂溶液,溶剂是水的一般水省略不说.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蔗糖水是蔗糖的水溶液;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
溶 液 石灰水 蔗糖水 碘 酒 稀硫酸
溶 质 氢氧化钙 蔗糖 碘 硫酸
溶 剂 水 水 酒精 水
【分析】根据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和溶液的命名方法考虑.根据在溶液中,一般来说,相对较多的那种物质称为溶剂,而相对较少的物质称为溶质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5.【答案】在5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5;不变;丙>乙>甲
【解析】【解答】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M点表示的含义是:在5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②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40g甲物质投入到50g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g:50g=2:5;③20℃时,处于a点状态甲溶液,升温至50℃,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④分别将5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100g降温到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析出晶体最多,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析出晶体次之,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甲、乙、丙溶液质量大小关系为 丙>乙>甲。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6.【答案】(1)>;65
(2)B;C
【解析】【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向50g水中加入20g乙,溶解度的乙的质量为 ,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质量为 。(2)A、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大于乙物质的溶剂质量,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故A错误;
B、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大于乙物质的溶剂质量,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故B正确;
C、若再降温到2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C正确。
故答案为:BC。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曲线向上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曲线向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曲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位于曲线上或者曲线以上区域的点表示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位于曲线一下区域的点表示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④在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可以将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⑤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的物质,降低温度可以将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以将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7.【答案】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70g/100g水;甲;降温结晶;2【解析】【解答】①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甲大。由图1可知,图中a点的含义: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70g/100g水;1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②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③由图1知,40℃时甲的溶解度为32g,乙的溶解度为70g;图2中4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甲(30g+mg)后有固体剩余,即30g+mg>32g,m>2;加入乙30g+mg后全部溶解,即30g+mg≤70g,m≤40;即m的取值范围为:2B、恢复到原温度后,根据溶解度曲线,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正确;
C、若再降温到20℃时,由于析出乙的质量大于甲的质量,所以溶液的质量:甲>乙,正确;
D、若再降温到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错误。
故答案为:BC。
【分析】①溶解度曲线中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的溶解度在某一温度下相等;在某一温度下,溶解度曲线较高,此温度下,这种物质的溶解度较大;
②要获得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要获得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③40℃时甲的溶解度为32g,只有当溶质质量超过32g时,在40℃时,才会有固体析出;乙的溶解度为70g;只有当溶质质量不超过70g时,在40℃时,才不会有固体析出;即m的取值范围为:2乙;
18.【答案】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40;28.6%
【解析】【解答】(1)20℃时,为使接近饱和的甲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故答案为: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2)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此温度下,该饱和溶液中乙物质的质量分数=100%;故答案为:40;28.6%;
【分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20℃时,为使接近饱和的甲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此温度下,该饱和溶液中乙物质的质量分数=.
19.【答案】(1)t1
(2)50;20%;250
(3)B
【解析】【解答】(1)t1℃时,A、B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所以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1;(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25g,所以200g水中需要溶解50gA物质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0%;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0%=10%,x=250g。
故填:50g;20%;250;(3)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2℃时,分别恰好饱和的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B,因为B不会有晶体析出,只是由饱和变为不饱和,A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故填:B。
【分析】(1)根据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 t2℃时A的溶解度为25克,即200克水中溶解50克即达到饱和;根据饱和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即可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可计算所需水的质量;
(3)根据A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分析可知,A析出晶体,质量减小,B溶液的组成不变,即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0.【答案】(1)35.8
(2)较小
(3)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1)由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表格可知,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8g。(2) 由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硝酸钾完全溶解,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分析】由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表格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21.【答案】解:设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硝酸钠质量为x,
=15% 解得:x≈11.8g
答: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硝酸钠质量为11.8g.
【解析】解答:由题意得可设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硝酸钠质量为x,
=15% 解得:x≈11.8g
所以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硝酸钠质量为11.8g.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22.【答案】(1)40%
(2)12.5%
(3)40%
(4)20%
【解析】【解答】(1)225克20%的硝酸钠溶液中硝酸钠的质量为:225g×20%=45g,故加入75克硝酸钠晶体完全溶解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加入5克硝酸钠晶体和17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加入45克硝酸钠晶体再蒸发45克水后(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加入50克20%的硝酸钠溶液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3.【答案】(1)B
(2)140
(3)20%
(4)B>A>C
【解析】【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故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B;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B的溶解度是40g,故在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50克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40g;
(3)t1℃时,C的溶解度为25g。故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
(4)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t1℃的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A、B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24.【答案】(1)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2)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解答】(1)实验①、②是等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在等体积的水、汽油中,实验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硝酸钾在加热前有部分未溶解,加热后全部溶解,说明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分析】
(1)物质具有相似相容性的特性,高锰酸钾是极性物质,水是极性物质,汽油是非极性物质,所以高锰酸钾更易溶于水中。
(2)物质的溶解性受环境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所以加热溶液后硝酸钾未溶解的部分就溶解了。
25.【答案】(1)红色固体表面逐渐变黑;2Cu+O2 2CuO
(2)过滤
(3)试管;汽油;溶剂的性质
【解析】【解答】(1)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所以实验中铜片上出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表面逐渐变黑;化学方程式为:2Cu + O2 2CuO;(2)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过滤,除去一些不溶性杂质;(3)仪器①是试管,碘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观察到a中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b中固体不消失,则物质X是汽油,Y是水;可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分析】(1)铜片呈红色,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2)小卵石,石英砂,蓬松棉的作用分别过滤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除去不溶性杂质);
(3)仪器①的名称:试管;碘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溶质和溶剂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