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中学课时教案
课 题 11.短文两篇 总课时 4
课 型 新授课 备写人 授课时间 第6-7周
基于教材的备写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朗读并背诵课文。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3.感受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学策略(教法):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建议:有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建议1.知人论世,感悟情怀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有85个字,单从文章本身出发很难理解作者的思想,所以知人论世是理解这篇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环节。苏轼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却屡遭贬谪,政治抱负未能充分施展,面对所谓“闲人”的生活境遇,在欣赏明月的过程中必然擦出情感火花,作者寄情于景,借月抒怀,所以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苏轼在逆境中的襟怀,或豁达,或消沉,抑或悠闲乐观,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建立在对苏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人论世”在本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在保证学生对苏轼当时的境遇有一个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2.对比学习,拓宽视野本文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描写月色的部分了,苏轼构筑了一个澄澈透明,充满光与影、动与静的奇美意境,所以可就本文中的写月句做一做拓展练习,与其他名家名作进行对比学习,如李白《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句,在李白的笔下月光如“霜”,寒冷凄清,借此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笔下的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空明动态,以致苏轼物我相忘,以此来表达自己寄情美景、宠辱偕忘的达观心境。李白与苏轼同是豪放纵情之人,笔下的“月”却截然不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位借月表达的情感决定了他们笔下物象的差异,值得学生在课后细细品味,深度探究。阅读推荐: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苏轼《游沙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