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2.空气中的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3.在学校的健康体检中,测得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D点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4.如图所示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D段表示吸气过程 B.O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在A点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在A点时的肺内气压大于在C点时的肺内气压
5.小金同学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如果把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再做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D.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6.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各连接处密封)。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 )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先左移后右移
7.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8.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9.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①胸腔容积缩小 ②胸腔容积扩大 ③肺收缩 ④肺扩张
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⑥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10.如图表示人在吸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此时,膈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
A.收缩、缩小、下降 B.舒张、扩大、下降
C.舒张、扩大、升高 D.收缩、扩大、下降
11.乐乐利用气球自制人体呼吸模型。如图关于模型的操作与解释正确的是( )
图甲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C.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图乙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12.如图所示是在黑暗条件下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13.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几种生物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植物气孔模型,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2)图2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模拟的是________过程,气球相当于________。
14.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请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
15.小金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1)实验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试管中的种子“已煮熟”意味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金同学是根据 ________________现象来判断种子是否发生了呼吸作用。
(4)当上述实验出现明显现象后,紧接着小金又进行了如下操作: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A、B内,观察并比较木条燃烧情况,上述操作是为了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植物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甲,连接试管、带活塞导管、漏斗、橡皮塞、广口瓶。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向漏斗中装入少量棉花,向广口瓶内装入浸湿的黄豆种子。
④静置放一昼夜。
⑤如图乙,向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导管上的活塞,再向漏斗内倒入清水。
(1)同学们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雪同学认为:步骤②无须检查装置气密性,因为该实验在漏斗口放棉花,广口瓶内外本来就是相通的。请你对该意见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④并没有要求将装置保存在黑暗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常山胡柚利于肺,具有清凉祛火、镇咳化痰、降低血糖、润喉醒酒等诸多功效。果农在采摘前一周选择阴凉通风的房间作为库房并做好库房的消毒工作。采摘后,将胡柚果进行单果套袋存放于库房内,留足通风道。在冬季,可利用夜间通风引入外界冷空气,使库房内温度维持在4~12℃,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立春后环境温度升高,要加强温度、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温。通过上述优化储存条件,储存期可延长至次年4~5月。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延长储存期的原因。
18.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的最重要部分。
(1)如图是肺从外界吸气的模型。请通过此模型阐述肺吸气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肺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这一功能相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研究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等器官是否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对比试验。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对比A、B试管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数棵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并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按图乙方法,把塑料袋中的气体缓慢挤入烧杯中,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若植物的其他器官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则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量实验表明,生物呼吸作用发生的部位是在 ______________。
20.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水面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参考答案
1.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解:A、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A正确。
B、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B正确。
C、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C错误;
D、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D正确。
故选:C。
2.空气中的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肺泡、支气管、气管 B.气管、肺泡、支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解:PM2.5颗粒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在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PM2.5颗粒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血液。
故选:D。
3.在学校的健康体检中,测得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D点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解:A、据图可见14秒左右:该同学肺容量最大要大于4升,A错误。
B、AB段肺容量变大,表示吸气过程,B正确。
C、BC段肺容量变小,表示呼气过程,膈肌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
D、D点表示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D错误。
故选:B。
4.如图所示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D段表示吸气过程 B.O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在A点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D.在A点时的肺内气压大于在C点时的肺内气压
解:A、曲线图中,BCD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A错误;
B、曲线图中,O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B错误;
C、据图可见:在A点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C正确;
D、据图可见:在A点时的肺内气压小于在C点时的肺内气压,D错误。
故选:C。
5.小金同学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如果把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再做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D.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解: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呼吸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实验现象不明显,C正确。
D、由分析栏内容可知,本实验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D错误。
故选:D。
6.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装置(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各连接处密封)。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 )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先左移后右移
解:当瓶子用不透光的黑纸遮住,植物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瓶中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中的气压下降,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红墨水左移。故选:A。
7.如图,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数小时实验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A处下降,B处上升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上升,B处下降 D.A,B两处都不变
解: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
故选:C。
8.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解:A、图示甲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所以经过气体交换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错误。
B、乙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所以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错误。
C、图示甲表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图示乙表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错误。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4%,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氧气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9.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①胸腔容积缩小 ②胸腔容积扩大 ③肺收缩 ④肺扩张 ⑤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 ⑥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呼气时相反。因此深深地吸气,会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故只有②④⑤正确。 故选:A。
10.如图表示人在吸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此时,膈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
A.收缩、缩小、下降 B.舒张、扩大、下降
C.舒张、扩大、升高 D.收缩、扩大、下降
解: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
故选:D。
11.乐乐利用气球自制人体呼吸模型。如图关于模型的操作与解释正确的是( )
图甲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C.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图乙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解:A、甲图表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A错误;
B、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B错误;
C、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外界空气入肺,C正确;
D、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D错误。
故选:C
12.如图所示是在黑暗条件下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C.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实验为了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CO2
解:A、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造成干扰,A正确。
B、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乙的作用检验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B正确。
CD、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丁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C错误;D正确。 故选:C。
13.模型构建是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几种生物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植物气孔模型,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增强 (填“增强”或“减弱”),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2)图2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模拟的是 吸气 过程,气球相当于 肺 。
解:(1)图1是植物气孔模型,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图中气球相当于保卫细胞;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图2可以用来模拟人的呼吸运动,此时图中膈肌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气体入肺,完成吸气,所以气球相当于肺。
故答案为:(1)增强。(2)吸气;肺。
14.如图是测定呼吸作用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请写出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填“A”或“B”)端的液面会下降。
解:(1)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即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故答案为:葡萄糖+氧气水+二氧化碳;
(2)测定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集气瓶内气压降低,则B端的液面会下降。故答案为:B。
15.小金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
(1)实验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 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
(2)B试管中的种子“已煮熟”意味着 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
(3)小金同学是根据 A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来判断种子是否发生了呼吸作用。
(4)当上述实验出现明显现象后,紧接着小金又进行了如下操作: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试管A、B内,观察并比较木条燃烧情况,上述操作是为了验证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
解:(1)实验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
(2)已经煮熟的种子说明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图中A石灰水变浑浊。
(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所以A瓶中的木条立即熄灭,而B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A的多,因此木条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故答案为:
(1)避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2)种子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A石灰水变浑浊。 (4)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16.科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植物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甲,连接试管、带活塞导管、漏斗、橡皮塞、广口瓶。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向漏斗中装入少量棉花,向广口瓶内装入浸湿的黄豆种子。
④静置放一昼夜。
⑤如图乙,向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打开导管上的活塞,再向漏斗内倒入清水。
(1)同学们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 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
(2)小雪同学认为:步骤②无须检查装置气密性,因为该实验在漏斗口放棉花,广口瓶内外本来就是相通的。请你对该意见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该意见错误,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在第⑤步,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时,瓶内气体可能从漏气处逃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步骤④并没有要求将装置保存在黑暗处的理由是: 植物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干扰实验 。
解:(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同学们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该实验是通过检验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验证植物种子是否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所以要确保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完好。小雪同学认为:步骤②无须检查装置气密性,因为该实验在漏斗口放棉花,广口瓶内外本来就是相通的,该意见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在第⑤步,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时,瓶内气体可能从漏气处逃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而检验不到二氧化碳。
(3)步骤④并没有要求将装置保存在黑暗处的理由是:植物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而干扰实验。
故答案为:(1)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该意见错误,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在第⑤步,向广口瓶内倒入清水时,瓶内气体可能从漏气处逃逸,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植物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干扰实验。
17.常山胡柚利于肺,具有清凉祛火、镇咳化痰、降低血糖、润喉醒酒等诸多功效。果农在采摘前一周选择阴凉通风的房间作为库房并做好库房的消毒工作。采摘后,将胡柚果进行单果套袋存放于库房内,留足通风道。在冬季,可利用夜间通风引入外界冷空气,使库房内温度维持在4~12℃,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立春后环境温度升高,要加强温度、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温。通过上述优化储存条件,储存期可延长至次年4~5月。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延长储存期的原因。
解:一、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保存水果时要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抑制呼吸作用的方法有:(1)降低温度,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
(2)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浓度高抑制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
(3)降低氧的含量,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氧的含量少,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
二、水果为了保证新鲜度和风味,就不能让水分过度流失,所以是低湿环境,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根据资料显示:要加强温度、湿度管理,注意通风降温。因此延长储存期的原因是:降低温度,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低湿环境有利于保证常山胡柚的新鲜度和风味。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低湿环境有利于保证常山胡柚的新鲜度和风味。
18.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的最重要部分。
(1)如图是肺从外界吸气的模型。请通过此模型阐述肺吸气的原理: 橡皮膜下拉后,锥形罩的容积变大,气压变小,气球内的气压大于罩内空气气压,气球扩张,气球容积变大,气球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气球内的气压。 。
(2)你认为肺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这一功能相适应? 肺泡数量多,肺泡壁薄,肺泡壁上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等
解:(1)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钟罩容积增大,气压变小,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气球表示吸气过程。
(2)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数目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1)橡皮膜下拉后,锥形罩的容积变大,气压变小,气球内的气压大于罩内空气气压,气球扩张,气球容积变大,气球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气球内的气压。
(2)肺泡数量多,肺泡壁薄,肺泡壁上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等。
19.为研究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等器官是否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1)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对比试验。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对比A、B试管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萌发的、活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
(2)把数棵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并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按图乙方法,把塑料袋中的气体缓慢挤入烧杯中,观察蜡烛火焰的变化。若植物的其他器官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则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蜡烛熄灭 。
(3)大量实验表明,生物呼吸作用发生的部位是在 所有活细胞 。
解:(1)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2)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在暗处,菠菜进行呼吸作用,吸收袋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熄灭。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萌发的、活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2)蜡烛熄灭 (3)所有活细胞
20.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水面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解:人在水下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
故答案为:人在水下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