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解读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隶属于旧版新课标的物质科学领域。新课标对学科核心概念进行了13个内容结构的细分,纵向比较来看,相对于一二年级掌握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特征”的目标要求,三四年级在已经知道水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难点上升为“科学思维”中“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需要掌握“物质的溶液和溶解”的内容。同时,结合新课标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和“完全溶解”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设计上考虑公平)和基础的探究实践能力(规范及科学的实验操作)。
教材书上用一张“水溶解红糖”的图片引入话题---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探索一的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帮助孩子们对“溶解”额概念有正确的、宏观的认识。这里是本课第一个难点,让学生完全理解“溶解”才能为后续的探究打好基础。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直加食盐或者小苏打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水不能一直溶解物质,从而进入本课的科学思维探究重点---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其中的实验设计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从“公平”角度出发,可能能够初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对于一个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而言,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研讨部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交流。帮助通过实验的探究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实验操作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学情以文字或者微课录制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指导。融入班级大数据意识,汇总全班数据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学情分析
我校一二年级孩子的科学课程学习不是来自专职的科学教师,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设计是需要重点关注并初步培养的,包括实验仪器的认识、如何量取定量的水、搅拌方式的正确操作、实验步骤的执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汇总报告等。但是三年级的孩子都知道“食盐和红糖在水中能够溶解”的现象,对“溶解”有一定的理解,只是没有清晰和明确地定义。可以借助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食盐小颗粒在水中“肉眼消失”的溶解”含义,也可以插入直观地图片让孩子对比出“完全溶解”和“不能继续溶解”等重难点,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溶解”“充分溶解”,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本课学生也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了解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解决这类重难点要巧妙的结合闯关类富有挑战类的游戏进行。通过多样的探究形式对比实验开展实验探究,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及其他很多常见物质;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份数(质量)是不一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探究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份量是否相同;
2.能用搅拌等一系列的实验操作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科学地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解“溶解”的基础上,探究出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份量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
结合湖南今天气候反常,雨水稀少天气燥热的生活实例,出示两杯看上去一样的水(清水和盐水)让学生解渴。(强调实验安全)
学生尝出一杯很咸,认为加了盐。
师:确实加了盐,但为什么看不见盐?
借助食盐小颗粒在水中“肉眼消失”的动画直观解释“溶解”
像食盐这样小颗粒在水中均匀分散开,然后肉眼消失,但水变咸的现象叫溶解。
回忆旧识——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板书:水能溶解食盐)
二、探索
探究活动1:
说一说我们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哪些?
学生:糖、味精、小苏打……
(板书:小苏打)介绍小苏的外观及简单用途。
食盐和小苏打这两种不同的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探究活动2:
分别溶解一份食盐和一份小苏打
师问:如果现在在课堂要试着溶解一份食盐或者小苏打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借助希沃自带的课堂活动——配对小游戏 初步帮助学生梳理溶解的实验步骤:装水-加入-搅拌-观察
参考微课视频——教师演示溶解一份食盐和一份小苏打
微课中提示要点:
1.认识定量勺及其使用方法(无需刻意强调克数,多引入“份数”的概念);
2.学习使用搅拌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注意使用正确的搅拌方式,不让液体洒出来;
3.掌握物质完全溶解的定义。
探究活动3:
1.试验前进行简单的预测
师问:一直往这30ml水中加食盐或者小苏打,它们能够一直消失溶解掉吗?
即,他们的溶解能力会一样吗?(板贴:溶解能力——溶解物质的多少 板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生答:不一样
师问:你的推测依据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课堂实时统计学生的不同观点,借助希沃饼状图将班级分为两支“比赛队伍”:支持小苏打和支持食盐
2.设计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不一样的实验
师追问:怎样证明它们溶解能力不一样?你们打算怎样做?
板书课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举手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贴关键词。
重难点处教师再次组织研讨:
比赛中,水为什么要一样多?
怎样加入食盐?
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
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或者小苏打?
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如果加到第6勺就不溶解了,溶解能力算几勺?
3.实验: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明确活动手册的划√的记录方式,小组分发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并开始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并指导,纠正小组“比较两者溶解快慢”“没有完全溶解”“搅拌操作不规范”“搅拌时因搅拌不当洒水出来”等问题。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分别分别在希沃白板上填写自己小组的实验食盐和小苏打不同溶解份数,选择“胜利者”,进行全班汇总。
学生讨论异常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该如何处理?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胜利属于“食盐小分队”
借助电子奖状颁发“小小科学研究员”进行班级活动鼓励。
三、拓展
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等实物
提问:如果想知道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小小科学研究员”回家后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