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诸暨期末)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2022八下·诸暨期末)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3.(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4.(2022八下·柯桥期末)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5.(2022八下·丽水期末)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肺泡、支气管、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6.(2022八下·杭州期末)春雪过后,有些植物会被冻死。植物被冻死的主要原因是( )
A.春雪过后温度过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停止
B.雪天光照不足,植物光合作用停止
C.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
D.地面结冰,植物无法吸水
7.(2022八下·杭州期末)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B.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D.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8.(2022八下·滨江期末)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下措施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低温储存粮食,可以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
B.幼苗带土栽培,可以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C.移栽大型树木时,为保证成活应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
D.早春播种覆盖地膜,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9.(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10.(2022八下·金东期末)农业生产中,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措施是( )
A.给农作物松土 B.植物移栽后遮荫
C.给农作物施肥 D.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11.(2022八下·东阳期末)“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科学中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结构对功能的自述,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12.(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部位通常在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
A.鼻 B.咽 C.喉 D.气管
13.(2022八下·定海期末)科学实验常用图来表示,简洁明了,其所隐之“迷”、所寄之“理”、所藏之“趣”,为科学学习带来了不少方便。下列有关四幅图所展示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燃烧完毕应立即打开止水夹
B.乙图“土壤中含有机物的验证实验”,所用到的土壤应充分干燥
C.丙图当红色水柱向右移动时,可证明活昆虫有呼吸作用
D.丁图,“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观察枝条纵切面的染色部位
14.(2022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3 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
C.人在吸气时,6 扩张,气压减小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7 变的扁平
15.(2022八下·乐清期末)乐乐利用气球自制人体呼吸模型。如图关于模型的操作与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C.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图乙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应用此方法可以抢救因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1)异物排出时,横隔膜处于图乙中 (选填 “A"或“B" )位置。
(2)图丙是患者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曲线 (选填“AB"或“BC”)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17.(2022八下·新昌期末)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1)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影响。
(2)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霾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下表中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 (填序号).
口罩类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③N95专业口罩
过滤孔径 0.01厘米左右 0.01毫米左右 0.1微米左右
18.(2022八下·柯桥期末)“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 状态(选填“舒张“或“收缩”)。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19.(2022八下·柯桥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20.(2022八下·丽水期末)周末,小科利用葱和菠菜做了两个家庭小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取两段粗细、长短相似的葱,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如图乙所示,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 。(填“消耗了氧气”或“产生了二氧化碳")。
21.(2022八下·滨江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 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图乙模拟的是人体在 (填“吸气”或“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2.(2022八下·金东期末)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于2022年11月在金华举行,为响应“韵动浙江,和美金华”的号召,本学期小金坚持健康慢跑锻炼。如图是小金体内的部分结构或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奔跑中,小金的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当进行吸气过程时,对应图甲中的 ;
(2)小金在跑步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在图乙中的[④] (填名称)内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23.(2022八下·东阳期末)如图是人体呼吸运动和肺部气体交换的示意图,请据此分析回答:
(1)图一模拟的是图二中的过程b,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图二血管乙中的血液与血管甲中的比较,明显增多的成分是 。
24.(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是人体呼吸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b表示 状态,此刻膈肌和肋间肌处于 状态。
(2)图乙中的AB段对应的是图甲中的 。
25.(2022八下·嘉兴月考)请深深吸一口气,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 肌收缩,胸腔容积 (选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2)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八下·婺城期末)“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请回答: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乙瓶 (填“吸气”或“呼气”)。
(2)在本实验中,乙瓶起 作用。
(3)通过本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7.(2022八下·南浔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 的作用是 .
(2)装置C选用不透光玻璃罩的原因是 .
(3)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
28.(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班级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24小时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
(3)该兴趣小组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在什么温度下最强”,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套与乙组完全相同的装置,放入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15℃、20℃、25℃、30℃、35℃,测得4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发现25℃时增加量最大,由此小组同学得出25℃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强。请分析该结论是否准确,若准确请说明理由;若不准确,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
29.农业生产中,在保证水、肥等条件下,要让农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产量。如图1表示叶片在阳光下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图2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生理过程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二氧化碳,则C表示 时,物质D是通过 运输到其他器官的。
(2)若C表示水,此时图1表示叶片正进行 ,它对植物体的意义是 、 、 。
(3)叶面积指数为 时,对农作物的增产最有利。
(4)通过对图2曲线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30.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
(2)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入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四、解答题
31.(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下图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所用的菠菜。
(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 。(选填“直根系”或“须根系”)
(2)在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 装入菠菜,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到蜡烛立刻熄灭。你认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 B.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
32.(2021八下·临海期末)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使用人工肺是有效的支持疗法。通过使用人工肺改善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机。图甲为呼吸系统结构图,图乙为人工肺原理示意图,图丙表示呼吸过程肺内相对气压变化,请分析回答:
(1)写出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 (用图甲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2)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 。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 时,肺会回缩导致呼气,图丙中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 (选填“Ⅰ”或“Ⅱ”)。
33.(2021八下·上城期末)长跑是常见的运动方式。为了便于运动数据记录,许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环”,如图甲所示。为保证“智能手环”用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简称“薄膜电池”)如图乙,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
(1)如图甲手环应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其主部分是一段内置有一小块磁铁的密闭的空心塑料管,管外缠绕着线圈。戴着这种手环运动时塑料管跟着手一起运动,磁铁则在管内反复运动,线圈中会产生 ,液晶上就会显示出运动的步数;
(2)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则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 。给“薄膜电池”充电时 转化为电能;
(3)长跑时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 (选填“扩散”或“呼吸”)作用从肺泡进入血液,能量则是来自细胞内的 作用。
34.(2021八下·杭州月考)当感染“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时,病人最后往往会因为肺部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此时为挽救患者生命只能借助一种俗称“人工肺”的仪器帮助病人进行呼吸。人工肺的主体部分由中空纤维膜制成,可在病人自身肺功能出现衰竭时使用。下图为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工肺替患者肺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 , 二氧化碳含量变 。
(3)与人工肺不同,正常人体肺富有弹性,当肋间内肌和膈肌 时,肺会收缩导致呼气;上图中 阶段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如所用膜材料应该只允许 通过而不能让 渗出,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请写出一项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 。
35.(2020八下·仙居期末)水稻是否因为喜欢水才叫“水稻”?
(1)小妍开展了以下探究:“浸水是否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在同一块农田里取了足够的土壤,平均分成两份(如图),选取了品种、生长时期、高度等条件都相同的健康水稻2株,其中一株的土壤保持正常的湿度,另一株加水使水稻浸水20厘米。每天观察记录现象于下表中。
水稻组别 0天 5天 10天 15天 20天 25天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A(未浸水) 25 健康 28 健康 34.8 健康 40 健康 45.9 健康 51.2 健康
B(浸水20cm) 25 健康 35 健康 40.5 健康 43 健康 46 出现叶斑 47.5 叶片变黄
小妍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 。
改进后重做实验,获取两组水稻的健康状况和平均株高数据,与上表数据接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妍发现爸爸却经常要向水稻田中灌水。这是为什么呢?小妍上网查找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稗草等杂草都是喜欢与水稻扎堆的杂草,每平方米只要有10株杂草,水稻的产量就会下降25%。
资料二:泡水后,水稻会自发让根部的一些细胞死亡,形成通气组织。根部的通气组织与叶片联通,相当于吸管,让根部可以在水下自由呼吸。
资料三:将稗草淹水10天,稗草死亡率达到42.5%。
请利用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民向水稻田中灌水的原因做出解释。 。
五、综合说理题
36.(2022八下·武义期末)在以“探究藻类植物如何进行生命活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土壤浸出液与适量的黑藻,另一个装有适量的CO2缓冲液(CO2缓冲液能使装置内CO2浓度不变),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在光照下实验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下降,水槽的水面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氧气、有机物.
呼吸作用原料:有机物、氧气;产物:二氧化碳、水.。
【解答】 A、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以及叶绿体,需要暗处理,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说法正确;
B、 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正确;
C、 丙装置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有很多,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说法错误。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熟悉呼吸的过程。吸气肌肉收缩,胸腔体积变大,呼气肌肉舒张,胸腔体积减小。
【解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变大,胸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气体压入肺部;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变小,胸内压强变大,肺将气体压入外界。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A错误;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B错误;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甲图肺泡与肺部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乙图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答】A:进行过程②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A错误。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B错误。
C: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C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因此PM2.5颗粒经过的结构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 A:减低环境温度、适当减少氧气供给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可以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加。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照虽然不足但是光合作用不会停止;
C:细胞液里是液体,冰和水的密度不同,冰的密度比水小, 体积 不变,根据体积 =质量除以密度,所以冰的体积会变大。
D:地面结冰,植物的根是在地下,地表下的土壤仍然有水蒸气能供根吸收;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运动的原理。膈顶部上升时肺内气压变大,膈顶部下降时肺内气压变小;胸腔容积缩小时肺内气压变大,会导致人呼出气体,同时将阻塞物排出体外;胸腔容积变大时肺内气压变小,会导致人吸入气体,不能将阻塞物排出体外。
【解答】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胸腔容积缩小时肺内气压变大,会导致人呼出气体,同时将阻塞物排出体外。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根据种子的储存条件、根的结构和功能、蒸腾作用、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A: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A正确。
B: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B正确。
C:移栽大型树木时,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不利于树木存活,C错误。
D: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早春播种地膜覆盖--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B错误;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氧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受温度、水分、空气的影响。
【解答】A:给农作物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
B:移栽植物后遮荫,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C:给农作物施肥,是提供无机盐;
D: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故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是“给农作物松土”.
故选A。
11.【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如:植物的根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等等这些都说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解答】A:植物的根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不是用来固定植物的,A错误。
B:气孔是有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调节蒸腾作用,B正确。
C:肺泡数量多,面积大,其外表面缠饶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助于肺进行气体交换,C正确;
D:木质部里有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D正确。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组成部分,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
【解答】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咽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所以,通常情况下,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咽。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实验装置解答。
【解答】A:甲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燃烧完毕要等冷却了才打开止水夹,A错误。
B:乙图“土壤中含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故所用到的土壤应充分干燥,B正确。
C:丙图当红色水柱向左移动时,可证明活昆虫有呼吸作用,C错误。
D:丁图,“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观察枝条横切面的染色部位,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称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⑦膈。
【解答】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正确。
B:③喉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正确。
C:人在吸气时,⑥肺扩张,气压减小,正确。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⑦膈上升,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要模拟人的肺吸气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人的肺是怎样吸入空气的,吸气时,人的肺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人的肺内。然后将下面四个过程与肺吸气的过程去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A: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AB错误。
C: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C正确,D错误。
故选C。
16.【答案】(1)A
(2)A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1)异物排出时,人应该属于呼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胸腔内体积减少,故横隔膜处于图乙中A位置。
(2)吸气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故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17.【答案】(1)呼吸
(2)③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PM2.5一般指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解答】(1)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故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① 0.01厘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② 0.01毫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③ 0.1微米左右小于2.5微米。
故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③。
18.【答案】(1)舒张
(2)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类似于呼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故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2)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19.【答案】(1)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A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图甲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植物在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I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与图甲C中的生理活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故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是图甲中的A 。
20.【答案】(1)大于
(2)产生了二氧化碳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2)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1.【答案】(1)③;大于
(2)吸气;收缩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装置模拟的是膈肌的运动情况,图中①是气管,③代表肺,②代表胸廓,④代表膈肌。
【解答】(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③模拟人体的肺。
用手向上推④,表示膈肌舒张,装置内气压升高,气球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呼气过程。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2)用手下拉④,表示膈肌收缩,装置内气压下降,小气球随之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气球,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表示吸气过程。
22.【答案】(1)①
(2)肺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解答】(1)进行吸气过程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故当进行吸气过程时,对应图甲中的①。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故小金在跑步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在图乙中的[④]肺泡内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23.【答案】(1)收缩
(2)氧气(O2)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2)肺泡内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
【解答】(1)图一膈顶部下降,故是吸气,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2)图二血管乙为肺动脉,血管甲为肺静脉,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之后,明显增多的成分是氧气(O2)。
24.【答案】(1)吸气;收缩
(2)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基础知识。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a为呼气,b为吸气。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故图甲中的b表示吸气状态,此刻膈肌和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2)图乙中的AB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应该是呼气过程,对应的是图甲中的a。
25.【答案】(1)膈;扩大
(2)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2.呼吸作用的概念: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有机物进行的氧化反应;
【解答】(1)根据人体呼气和吸气的特点,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2)根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26.【答案】(1)吸气
(2)对照
(3)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本实验用深吸一口气和深呼出一口气作比较,吸气时应该用乙装置,原因直玻璃管是插入到石灰水中,可以让外界的空气进入石灰水,如果用甲装置则会把石灰水直接吸入到口中.因此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吹气,向乙瓶吸气。
【解答】(1)吸气时应该用乙装置,原因直玻璃管是插入到石灰水中,可以让外界的空气进入石灰水,如果用甲装置则会把石灰水直接吸入到口中。
(2)在本实验中,乙瓶起对照作用。
(3)通过本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7.【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避免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3)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能量)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解答】(1)A装置的作用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CO2可能;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CO2,只发生呼吸作用;
(3)A装置用来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空气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8.【答案】(1)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解答】(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该结论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29.【答案】(1)氧气;筛管
(2)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40
(4)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能够清晰的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
【解答】(1)A表示二氧化碳是进入到叶片中,那么描述的是光合作用,则产生的气体并排出叶片的是就是氧气,D是产生的有机物,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
(2)若C表示水,那么从叶片中水分排出就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的温度、促进根对水分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3)对农作物有利那么就是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并且二者的差值越大越有利,通过图2分析,可以发现两条曲线之间的差值越大越有利,因此是40时最有利;
(4)提高产量需要尽可能的增大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差值,图2描述的叶面积指数,也就是接受光照的面积,因此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1)氧气 筛管;(2)蒸腾作用 降低植物的温度、促进根对水分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3) 40 ;(4)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0.【答案】(1)3%
(2)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影响到细胞失水和吸水。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解答。
(3)植物需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解答】(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得到水,所以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中的浓度,大于3%。
(2)①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氯化钠溶液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氯化钠溶液浓度。
② 植物生长所需要无机盐,所以从营养供给角度分析幼苗死亡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需的元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茎和叶都是可以得到呼吸所需的氧气的,根据实验装置只能考虑根得不到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原因是: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31.【答案】(1)直根系
(2)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面来切入。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据进行分析判断。
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解答】(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直根系。
(2)植物在晚上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只能说明瓶中缺氧。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的结论更合理。
故选A。
32.【答案】(1)A→F→B→E→C (→D)
(2)氧气(或O2)
(3)舒张;Ⅰ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当人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容积会缩小,肺跟着收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气压,进而肺内气体被呼出体外。
【解答】(1)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为:A鼻→F咽→B喉→E气管→C支气管 (→D肺)。
(2)人体吸入肺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多,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有所减少。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呼出气体相对气体①吸入气体变少的成分是氧气。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肺会回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气压,进而导致呼气,因而图丙中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Ⅰ,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
故答案为:(1)A→F→B→E→C(→D);(2)氧气(O2);(3)舒张;Ⅰ
33.【答案】(1)感应电流
(2)-2价;热能
(3)扩散;呼吸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电磁感应;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电磁感应:闭合电器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
(3)人体内肺泡处氧气最高,组织细胞含氧最少,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1)根据“运动手环”的特点可知,当塑料管运动时,磁铁在管中反向运动,切割线圈而产生电流,因此运动手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产生电流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即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液晶上就会显示出运动的步数。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Te的化合价为,设Bi的化合价为+3,则有3x+(+3)×2=0,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2,给“薄膜电池”充电时热能转化为电能。
(3)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是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作用实现的,长跑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外界气体进入肺泡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再经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最后到达骨骼肌细胞,氧气在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能量来自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感应电流(2)-2价;热能(3)扩散;呼吸
34.【答案】(1)进行气体交换
(2)多;少
(3)舒张;Ⅱ
(4)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液体/血浆/水
(5)出血、感染、凝血等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工肺替代的是肺,根据肺的作用解答;
(2)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A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减少,氧气的成分增多。
(3)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4)人工肺的作用其实就是进行气体的交换,不能让血液等成分渗出;
(5)使用人工肺时,肯定要进行手术,且血液要流到体外再进入体内,那么肯定面临出血、感染等风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人工肺模拟的是肺的气体交换的功能。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多, 二氧化碳含量变少。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上图中Ⅱ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运用人工肺代替动物肺的研究实验膜式人工肺使用数万根中空纤维集束组成,每根中空纤维表面上布满了微孔,这些孔极小,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使血液渗不出去,但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出血、感染、凝血等。
35.【答案】(1)水稻植株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浸水不能促进水稻的生长
(2)一定时间内,浸水后水稻的生长不受影响,但可以导致杂草大量死亡,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由实验过程可知,实验材料只有2株水稻,实验对象太少,存在实验现象偶然性;
对比表格的数据可知,浸水的水稻植株高度在后期较低,说明浸水不会促进水稻的生长;
(2)由实验一可知,浸水并不能促进水稻的生长,由资料可知,水稻田中会有杂草生长,而杂草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一定时间内水稻浸水后不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但是会导致杂草大量死亡,从而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故答案为:(1)水稻植株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浸水不能促进水稻的生长;(2)一定时间内,浸水后水稻的生长不受影响,但可以导致杂草大量死亡,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
36.【答案】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或“光合作用:CO2+H2O C6H12O6+O2”)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或“呼吸作用:C6H12O6+O2 CO2+H2O”)
在光照强度大于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从而使烧杯内氧气的产生大于消耗,烧杯内氧气的含量会增加而CO2缓冲液能维持装置内的CO2浓度不变
所以装置内气压会增大当装置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会将烧杯内水面压下,水槽内液面上升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观察实验装置可知,该生物兴趣小组是想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在光照强度大于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从而使烧杯内氧气的产生大于消耗,烧杯内氧气的含量会增加而CO2缓冲液能维持装置内的CO2浓度不变 , 所以装置内气压会增大当装置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会将烧杯内水面压下,水槽内液面上升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诸暨期末)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氧气、有机物.
呼吸作用原料:有机物、氧气;产物:二氧化碳、水.。
【解答】 A、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以及叶绿体,需要暗处理,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说法正确;
B、 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法正确;
C、 丙装置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法正确;
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有很多,不只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说法错误。
故选D
2.(2022八下·诸暨期末)下列各项表示平静呼吸时的吸气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B.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
C.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D.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从肺排出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熟悉呼吸的过程。吸气肌肉收缩,胸腔体积变大,呼气肌肉舒张,胸腔体积减小。
【解答】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变大,胸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将气体压入肺部; 膈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变小,胸内压强变大,肺将气体压入外界。
故选B。
3.(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A错误;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B错误;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D正确;
故选D。
4.(2022八下·柯桥期末)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甲图肺泡与肺部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乙图为组织细胞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答】A:进行过程②时,血液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A错误。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④处,B错误。
C:图甲为肺泡,图乙为人体的组织细胞,C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D正确。
故选D。
5.(2022八下·丽水期末)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肺泡、支气管、气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气管、支气管、肺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解答】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因此PM2.5颗粒经过的结构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故选D。
6.(2022八下·杭州期末)春雪过后,有些植物会被冻死。植物被冻死的主要原因是( )
A.春雪过后温度过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停止
B.雪天光照不足,植物光合作用停止
C.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
D.地面结冰,植物无法吸水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 A:减低环境温度、适当减少氧气供给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可以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加。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照虽然不足但是光合作用不会停止;
C:细胞液里是液体,冰和水的密度不同,冰的密度比水小, 体积 不变,根据体积 =质量除以密度,所以冰的体积会变大。
D:地面结冰,植物的根是在地下,地表下的土壤仍然有水蒸气能供根吸收;
故选C
7.(2022八下·杭州期末)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B.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D.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运动的原理。膈顶部上升时肺内气压变大,膈顶部下降时肺内气压变小;胸腔容积缩小时肺内气压变大,会导致人呼出气体,同时将阻塞物排出体外;胸腔容积变大时肺内气压变小,会导致人吸入气体,不能将阻塞物排出体外。
【解答】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胸腔容积缩小时肺内气压变大,会导致人呼出气体,同时将阻塞物排出体外。
故选C。
8.(2022八下·滨江期末)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下措施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低温储存粮食,可以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
B.幼苗带土栽培,可以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C.移栽大型树木时,为保证成活应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
D.早春播种覆盖地膜,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根据种子的储存条件、根的结构和功能、蒸腾作用、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A: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A正确。
B: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B正确。
C:移栽大型树木时,保留全部的树冠以促进蒸腾作用,不利于树木存活,C错误。
D: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早春播种地膜覆盖--为种子萌发提供适宜的温度,D正确。
故选C。
9.(2022八下·滨江期末)下列关于人体肺泡内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B.在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必须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也叫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A:肺泡内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B错误;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后,血液氧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要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两层细胞,D正确。
故选D。
10.(2022八下·金东期末)农业生产中,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措施是( )
A.给农作物松土 B.植物移栽后遮荫
C.给农作物施肥 D.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受温度、水分、空气的影响。
【解答】A:给农作物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
B:移栽植物后遮荫,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C:给农作物施肥,是提供无机盐;
D: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故有利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是“给农作物松土”.
故选A。
11.(2022八下·东阳期末)“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科学中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结构对功能的自述,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如:植物的根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等等这些都说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解答】A:植物的根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不是用来固定植物的,A错误。
B:气孔是有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调节蒸腾作用,B正确。
C:肺泡数量多,面积大,其外表面缠饶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助于肺进行气体交换,C正确;
D:木质部里有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D正确。
故选A。
12.(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部位通常在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
A.鼻 B.咽 C.喉 D.气管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组成部分,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
【解答】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咽是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所以,通常情况下,食物和气体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咽。
故选B。
13.(2022八下·定海期末)科学实验常用图来表示,简洁明了,其所隐之“迷”、所寄之“理”、所藏之“趣”,为科学学习带来了不少方便。下列有关四幅图所展示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燃烧完毕应立即打开止水夹
B.乙图“土壤中含有机物的验证实验”,所用到的土壤应充分干燥
C.丙图当红色水柱向右移动时,可证明活昆虫有呼吸作用
D.丁图,“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观察枝条纵切面的染色部位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实验装置解答。
【解答】A:甲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燃烧完毕要等冷却了才打开止水夹,A错误。
B:乙图“土壤中含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故所用到的土壤应充分干燥,B正确。
C:丙图当红色水柱向左移动时,可证明活昆虫有呼吸作用,C错误。
D:丁图,“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观察枝条横切面的染色部位,D错误。
故选B。
14.(2022八下·吴兴期末)如图是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B.3 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
C.人在吸气时,6 扩张,气压减小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7 变的扁平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称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⑦膈。
【解答】A: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正确。
B:③喉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空气的通道,正确。
C:人在吸气时,⑥肺扩张,气压减小,正确。
D:人在呼气时,膈肌收缩,⑦膈上升,错误。
故选D。
15.(2022八下·乐清期末)乐乐利用气球自制人体呼吸模型。如图关于模型的操作与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C.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D.图乙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要模拟人的肺吸气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人的肺是怎样吸入空气的,吸气时,人的肺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人的肺内。然后将下面四个过程与肺吸气的过程去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A:图甲演示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AB错误。
C:图乙演示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C正确,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新昌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应用此方法可以抢救因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因此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1)异物排出时,横隔膜处于图乙中 (选填 “A"或“B" )位置。
(2)图丙是患者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曲线 (选填“AB"或“BC”)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答案】(1)A
(2)A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在膈肌收缩、横膈变得扁平的同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升。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人就吸气了。反之,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人就可以呼气了。
【解答】(1)异物排出时,人应该属于呼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时,胸腔内体积减少,故横隔膜处于图乙中A位置。
(2)吸气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故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17.(2022八下·新昌期末)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1)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影响。
(2)医生指导晨练爱好者雾霾天最好待在家里,若要外出必须戴好口罩。下表中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 (填序号).
口罩类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 ②单层无纺布口罩 ③N95专业口罩
过滤孔径 0.01厘米左右 0.01毫米左右 0.1微米左右
【答案】(1)呼吸
(2)③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PM2.5一般指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解答】(1)PM2.5不易被鼻腔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人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等方面的疾病。
故PM2.5被人体吸入后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① 0.01厘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② 0.01毫米左右大于2.5微米。
③ 0.1微米左右小于2.5微米。
故能有效防止PM2.5的口罩是③。
18.(2022八下·柯桥期末)“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 状态(选填“舒张“或“收缩”)。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答案】(1)舒张
(2)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类似于呼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故咳嗽过程中“咳”出前的瞬间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2)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19.(2022八下·柯桥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答案】(1)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A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图甲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植物在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I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与图甲C中的生理活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故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是图甲中的A 。
20.(2022八下·丽水期末)周末,小科利用葱和菠菜做了两个家庭小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取两段粗细、长短相似的葱,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如图乙所示,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 。(填“消耗了氧气”或“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1)大于
(2)产生了二氧化碳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2)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将葱段的一端用剪刀剪成四瓣,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其原因是展开的葱段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的浓度,使葱段吸水变得硬挺而展开;
(2)在暗处放置12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吸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吸管放入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菠菜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1.(2022八下·滨江期末)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 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图乙模拟的是人体在 (填“吸气”或“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答案】(1)③;大于
(2)吸气;收缩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装置模拟的是膈肌的运动情况,图中①是气管,③代表肺,②代表胸廓,④代表膈肌。
【解答】(1)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③模拟人体的肺。
用手向上推④,表示膈肌舒张,装置内气压升高,气球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呼气过程。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2)用手下拉④,表示膈肌收缩,装置内气压下降,小气球随之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气球,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表示吸气过程。
22.(2022八下·金东期末)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于2022年11月在金华举行,为响应“韵动浙江,和美金华”的号召,本学期小金坚持健康慢跑锻炼。如图是小金体内的部分结构或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奔跑中,小金的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当进行吸气过程时,对应图甲中的 ;
(2)小金在跑步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在图乙中的[④] (填名称)内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答案】(1)①
(2)肺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并随人体的呼气过程被呼出体外。
【解答】(1)进行吸气过程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故当进行吸气过程时,对应图甲中的①。
(2)肺泡内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故小金在跑步过程中吸入的氧气,在图乙中的[④]肺泡内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23.(2022八下·东阳期末)如图是人体呼吸运动和肺部气体交换的示意图,请据此分析回答:
(1)图一模拟的是图二中的过程b,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图二血管乙中的血液与血管甲中的比较,明显增多的成分是 。
【答案】(1)收缩
(2)氧气(O2)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2)肺泡内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
【解答】(1)图一膈顶部下降,故是吸气,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2)图二血管乙为肺动脉,血管甲为肺静脉,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之后,明显增多的成分是氧气(O2)。
24.(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图是人体呼吸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b表示 状态,此刻膈肌和肋间肌处于 状态。
(2)图乙中的AB段对应的是图甲中的 。
【答案】(1)吸气;收缩
(2)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基础知识。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厢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a为呼气,b为吸气。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故图甲中的b表示吸气状态,此刻膈肌和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2)图乙中的AB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应该是呼气过程,对应的是图甲中的a。
25.(2022八下·嘉兴月考)请深深吸一口气,你的呼吸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 肌收缩,胸腔容积 (选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2)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答案】(1)膈;扩大
(2)呼吸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2.呼吸作用的概念: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有机物进行的氧化反应;
【解答】(1)根据人体呼气和吸气的特点,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2)根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八下·婺城期末)“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请回答: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乙瓶 (填“吸气”或“呼气”)。
(2)在本实验中,乙瓶起 作用。
(3)通过本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吸气
(2)对照
(3)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本实验用深吸一口气和深呼出一口气作比较,吸气时应该用乙装置,原因直玻璃管是插入到石灰水中,可以让外界的空气进入石灰水,如果用甲装置则会把石灰水直接吸入到口中.因此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吹气,向乙瓶吸气。
【解答】(1)吸气时应该用乙装置,原因直玻璃管是插入到石灰水中,可以让外界的空气进入石灰水,如果用甲装置则会把石灰水直接吸入到口中。
(2)在本实验中,乙瓶起对照作用。
(3)通过本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7.(2022八下·南浔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 的作用是 .
(2)装置C选用不透光玻璃罩的原因是 .
(3)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
【答案】(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避免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3)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能量)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解答】(1)A装置的作用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CO2可能;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CO2,只发生呼吸作用;
(3)A装置用来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空气呼吸作用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吸作用生成了二氧化碳;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8.(2022八下·东阳期末)某班级兴趣小组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24小时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2(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
(3)该兴趣小组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在什么温度下最强”,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套与乙组完全相同的装置,放入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中,分别调节温度为15℃、20℃、25℃、30℃、35℃,测得4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量,发现25℃时增加量最大,由此小组同学得出25℃时,植物呼吸作用最强。请分析该结论是否准确,若准确请说明理由;若不准确,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解答】(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不透光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造成干扰。
(2)根据图2可知,乙组氧气浓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3)该结论不准确,应在25℃左右设置更精细的温度梯度进行重复实验。
29.农业生产中,在保证水、肥等条件下,要让农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粮食产量。如图1表示叶片在阳光下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图2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生理过程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二氧化碳,则C表示 时,物质D是通过 运输到其他器官的。
(2)若C表示水,此时图1表示叶片正进行 ,它对植物体的意义是 、 、 。
(3)叶面积指数为 时,对农作物的增产最有利。
(4)通过对图2曲线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氧气;筛管
(2)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40
(4)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能够清晰的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
【解答】(1)A表示二氧化碳是进入到叶片中,那么描述的是光合作用,则产生的气体并排出叶片的是就是氧气,D是产生的有机物,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
(2)若C表示水,那么从叶片中水分排出就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的温度、促进根对水分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3)对农作物有利那么就是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并且二者的差值越大越有利,通过图2分析,可以发现两条曲线之间的差值越大越有利,因此是40时最有利;
(4)提高产量需要尽可能的增大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差值,图2描述的叶面积指数,也就是接受光照的面积,因此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1)氧气 筛管;(2)蒸腾作用 降低植物的温度、促进根对水分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3) 40 ;(4)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0.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
(2)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入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答案】(1)3%
(2)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影响到细胞失水和吸水。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解答。
(3)植物需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解答】(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得到水,所以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中的浓度,大于3%。
(2)①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氯化钠溶液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氯化钠溶液浓度。
② 植物生长所需要无机盐,所以从营养供给角度分析幼苗死亡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需的元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茎和叶都是可以得到呼吸所需的氧气的,根据实验装置只能考虑根得不到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原因是: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四、解答题
31.(2022八下·安吉期末)如下图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所用的菠菜。
(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 。(选填“直根系”或“须根系”)
(2)在实验时,取一大口塑料瓶, 装入菠菜,盖紧瓶盖,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然后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观察到蜡烛立刻熄灭。你认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塑料瓶内的O2减少了 B.塑料瓶内的CO2增多了
【答案】(1)直根系
(2)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面来切入。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据进行分析判断。
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解答】(1)通过对根的形态组成特点观察,确认菠菜的根系(如图所示)应属直根系。
(2)植物在晚上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根据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刻熄灭,只能说明瓶中缺氧。由此得出“塑料瓶内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的结论更合理。
故选A。
32.(2021八下·临海期末)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使用人工肺是有效的支持疗法。通过使用人工肺改善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机。图甲为呼吸系统结构图,图乙为人工肺原理示意图,图丙表示呼吸过程肺内相对气压变化,请分析回答:
(1)写出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 (用图甲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2)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相对气体①变少的成分是 。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 时,肺会回缩导致呼气,图丙中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 (选填“Ⅰ”或“Ⅱ”)。
【答案】(1)A→F→B→E→C (→D)
(2)氧气(或O2)
(3)舒张;Ⅰ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当人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容积会缩小,肺跟着收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气压,进而肺内气体被呼出体外。
【解答】(1)肺炎病毒通过空气进入肺的途径为:A鼻→F咽→B喉→E气管→C支气管 (→D肺)。
(2)人体吸入肺内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多,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有所减少。通过人工肺后,气体②呼出气体相对气体①吸入气体变少的成分是氧气。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肺会回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外界气压,进而导致呼气,因而图丙中代表呼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阶段是Ⅰ,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
故答案为:(1)A→F→B→E→C(→D);(2)氧气(O2);(3)舒张;Ⅰ
33.(2021八下·上城期末)长跑是常见的运动方式。为了便于运动数据记录,许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环”,如图甲所示。为保证“智能手环”用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简称“薄膜电池”)如图乙,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
(1)如图甲手环应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其主部分是一段内置有一小块磁铁的密闭的空心塑料管,管外缠绕着线圈。戴着这种手环运动时塑料管跟着手一起运动,磁铁则在管内反复运动,线圈中会产生 ,液晶上就会显示出运动的步数;
(2)碲化铋(Bi2Te3)中铋元素(Bi)的化合价+3,则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 。给“薄膜电池”充电时 转化为电能;
(3)长跑时人体所需的氧气是通过 (选填“扩散”或“呼吸”)作用从肺泡进入血液,能量则是来自细胞内的 作用。
【答案】(1)感应电流
(2)-2价;热能
(3)扩散;呼吸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电磁感应;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电磁感应:闭合电器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
(3)人体内肺泡处氧气最高,组织细胞含氧最少,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1)根据“运动手环”的特点可知,当塑料管运动时,磁铁在管中反向运动,切割线圈而产生电流,因此运动手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产生电流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即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液晶上就会显示出运动的步数。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Te的化合价为,设Bi的化合价为+3,则有3x+(+3)×2=0,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价为-2,给“薄膜电池”充电时热能转化为电能。
(3)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是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作用实现的,长跑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外界气体进入肺泡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再经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最后到达骨骼肌细胞,氧气在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能量来自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感应电流(2)-2价;热能(3)扩散;呼吸
34.(2021八下·杭州月考)当感染“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时,病人最后往往会因为肺部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此时为挽救患者生命只能借助一种俗称“人工肺”的仪器帮助病人进行呼吸。人工肺的主体部分由中空纤维膜制成,可在病人自身肺功能出现衰竭时使用。下图为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工肺替患者肺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 , 二氧化碳含量变 。
(3)与人工肺不同,正常人体肺富有弹性,当肋间内肌和膈肌 时,肺会收缩导致呼气;上图中 阶段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如所用膜材料应该只允许 通过而不能让 渗出,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请写出一项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 。
【答案】(1)进行气体交换
(2)多;少
(3)舒张;Ⅱ
(4)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液体/血浆/水
(5)出血、感染、凝血等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工肺替代的是肺,根据肺的作用解答;
(2)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A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减少,氧气的成分增多。
(3)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4)人工肺的作用其实就是进行气体的交换,不能让血液等成分渗出;
(5)使用人工肺时,肯定要进行手术,且血液要流到体外再进入体内,那么肯定面临出血、感染等风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人工肺模拟的是肺的气体交换的功能。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多, 二氧化碳含量变少。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上图中Ⅱ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运用人工肺代替动物肺的研究实验膜式人工肺使用数万根中空纤维集束组成,每根中空纤维表面上布满了微孔,这些孔极小,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使血液渗不出去,但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出血、感染、凝血等。
35.(2020八下·仙居期末)水稻是否因为喜欢水才叫“水稻”?
(1)小妍开展了以下探究:“浸水是否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在同一块农田里取了足够的土壤,平均分成两份(如图),选取了品种、生长时期、高度等条件都相同的健康水稻2株,其中一株的土壤保持正常的湿度,另一株加水使水稻浸水20厘米。每天观察记录现象于下表中。
水稻组别 0天 5天 10天 15天 20天 25天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株高/cm 健康状况
A(未浸水) 25 健康 28 健康 34.8 健康 40 健康 45.9 健康 51.2 健康
B(浸水20cm) 25 健康 35 健康 40.5 健康 43 健康 46 出现叶斑 47.5 叶片变黄
小妍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 。
改进后重做实验,获取两组水稻的健康状况和平均株高数据,与上表数据接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妍发现爸爸却经常要向水稻田中灌水。这是为什么呢?小妍上网查找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稗草等杂草都是喜欢与水稻扎堆的杂草,每平方米只要有10株杂草,水稻的产量就会下降25%。
资料二:泡水后,水稻会自发让根部的一些细胞死亡,形成通气组织。根部的通气组织与叶片联通,相当于吸管,让根部可以在水下自由呼吸。
资料三:将稗草淹水10天,稗草死亡率达到42.5%。
请利用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民向水稻田中灌水的原因做出解释。 。
【答案】(1)水稻植株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浸水不能促进水稻的生长
(2)一定时间内,浸水后水稻的生长不受影响,但可以导致杂草大量死亡,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由实验过程可知,实验材料只有2株水稻,实验对象太少,存在实验现象偶然性;
对比表格的数据可知,浸水的水稻植株高度在后期较低,说明浸水不会促进水稻的生长;
(2)由实验一可知,浸水并不能促进水稻的生长,由资料可知,水稻田中会有杂草生长,而杂草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一定时间内水稻浸水后不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但是会导致杂草大量死亡,从而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故答案为:(1)水稻植株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浸水不能促进水稻的生长;(2)一定时间内,浸水后水稻的生长不受影响,但可以导致杂草大量死亡,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
五、综合说理题
36.(2022八下·武义期末)在以“探究藻类植物如何进行生命活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土壤浸出液与适量的黑藻,另一个装有适量的CO2缓冲液(CO2缓冲液能使装置内CO2浓度不变),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在光照下实验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下降,水槽的水面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答案】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或“光合作用:CO2+H2O C6H12O6+O2”)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或“呼吸作用:C6H12O6+O2 CO2+H2O”)
在光照强度大于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从而使烧杯内氧气的产生大于消耗,烧杯内氧气的含量会增加而CO2缓冲液能维持装置内的CO2浓度不变
所以装置内气压会增大当装置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会将烧杯内水面压下,水槽内液面上升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观察实验装置可知,该生物兴趣小组是想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在光照强度大于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从而使烧杯内氧气的产生大于消耗,烧杯内氧气的含量会增加而CO2缓冲液能维持装置内的CO2浓度不变 , 所以装置内气压会增大当装置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会将烧杯内水面压下,水槽内液面上升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