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郦 道 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在。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
第一句写山的长、多。第二三句写山陡、高,江面的狭窄。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容峻茂,良多趣味。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的意思, 可不译。
绝:极。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飞漱其间:是“飞漱于其间”的省略。漱: 冲荡。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寒涧肃:林涧寒肃。 肃:这里是寂静的意思
转:同“啭”,声音曲折。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的意思。引:延长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的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雄壮美
back
奔放美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幽美
多生怪柏
素湍碧潭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凄婉美
分
连 高——雄壮美
夏:水疾——奔放美
春冬:素 清——清幽美
秋:寒 凄 ——凄婉美
三峡——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三峡气势
四时之景
写景方法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课文疏通
1、解释加粗的词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解释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意境美
动静相衬之美
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总领全文,点名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写景 四季常景 俯视——清流见底 叙议结合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语言凝练
晨——晓雾将歇 层次井然
日变景 昏——夕日欲颓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答谢中书书
课文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苏轼
承 天 寺 塔
解题
随笔式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寄居于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 轼
自主释词译句
⑤
①
②
③
④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苏 轼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记承天寺夜游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 轼
考虑、想到
于是
到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漫步
院子里
重点句二: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交叉错杂
大概是
重点句三: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重点句四: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哪
像
全文共分三层,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1-3句)
描写(4句)
议论(抒情)(5-7句)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景物:月光以及竹柏的影子
清澈的水以及水中的藻荇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幅月光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实景
虚景
积水空明———月光 ,表现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比喻
比喻
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1)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 …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潇洒人生
总 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