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氧化和燃烧
、选择题
鸡年春节前夕,湖南一市场鞭炮仓库发生爆炸致多人伤亡的事故令人痛心,对于燃放烟花爆竹和火场逃生让人再次醒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觉遵守禁鞭规定
B.堆放易燃物和易爆物,不能堆得过高、过密
C.楼内着火后,乘坐电梯快下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烟气的吸入
对古代人类“钻木取火”(如图所示)能取得成功的错误叙述是( )
A.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木头温度升高
B.钻木头使木材的着火点降低,所以燃烧起来
C.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
D.必须选择干燥、质地较软的木材才易成功
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提供氧气 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乘坐公交车时,不携带鞭炮
B.电器起火时,用水扑灭
C.油锅起火时,盖上锅盖
D.厨房燃气灶漏气时,应关闭阀门,打开窗户
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共同特点是( )
①氧化反应 ②发光 ③放热 ④化合反应.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如图所示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有助燃剂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古代人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填空题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燃烧是指 与 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a: b: c: 。
如图1所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
(2)t1℃时,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
B.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
(4)如图2所示,向放有镁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开瓶中C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请解释原因 .
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 ,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
、实验题
甲、乙、丙三支试管内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如图所示:
(1)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 ,原因是 。
(2)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 ,原因是 。
(3)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 ,原因是 。
、解答题
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沙土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2氧化和燃烧答案解析
、选择题
C
【解析】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就容易引起爆炸;自觉遵守禁鞭规定正确,堆放易燃物和易爆物,不能堆得过高、过密,可以防止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楼内着火后,乘坐电梯快下错误,是因为发生火灾的时候电梯会断电,而且电梯是烟卤效应,一旦发生火灾,电梯应该最危险的地方;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烟气的吸入正确.
解:A、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就容易引起爆炸;自觉遵守禁鞭规定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堆放易燃物和易爆物,不能堆得过高、过密,可以防止由燃烧引起的爆炸,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楼内着火后,乘坐电梯快下错误,是因为发生火灾的时候电梯会断电,而且电梯是烟卤效应,一旦发生火灾,电梯应该最危险的地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烟气的吸入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B
【解析】A、根据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木头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木头的着火点进行解答;
B、根据木材的着火点不能降低进行解答;
C、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进行解答;
D、根据干燥、质地较软的木材才易被点燃进行解答.
解:A、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木头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故A正确;
B、木材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B错误;
C、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故C正确;
D、干燥、质地较软的木材才易被点燃,故D正确.
故选:B.
D
【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B
【解析】A、鞭炮属于危险品,不能在公共场合携带;
B、电器起火时,用水扑灭容易对电器造成损坏;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灭火;
D、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解:A、乘坐公交车时,不携带鞭炮.正确;
B、电器起火时,不能用水扑灭,否则容易造成触电.不正确;
C、油锅起火时,盖上锅盖可以灭火.正确;
D、厨房燃气灶漏气时,应关闭阀门,打开窗户,这样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正确.
故选B.
B
【解析】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是指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
解:燃烧时发光、放热、不一定有火焰、容易察觉、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不发光、放热、没有火焰、不易察觉、是缓慢的氧化反应,所以燃烧与缓慢氧化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故选B.
D
【解析】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降温和隔绝氧气,但是,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故选D。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C
【解析】灭火的原理有:①.清除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只要满足其中任一条件皆可灭火,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是隔绝了空气,故选项C符合题意。
该题考查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C
【解析】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完成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其中的变量是有无氧气;因此②和④对比是可以证明的;
故答案为C。
B
【解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根据图片可知,火柴梗和火柴头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二者具有相同的温度。而火柴头燃烧起来,说明它达到了着火点,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C
【解析】A、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属于可燃物;
B、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灯罩却没被点燃;
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
故选:C.
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填空题
可燃物;氧气;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可以根据燃烧的概念和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做燃烧。
(2)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可燃物 氧气 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不饱和;BC;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减小
【解析】(1)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C,故填:C;
(2)t1℃时,B的溶解度是40g,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
(3)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C无晶体析出,错误;
B.由于在t2℃时,三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A>B>C,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B>C,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到t1℃时,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它的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但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发生变化,但由图不难看出三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B>A>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C.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实现,正确;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四种玻璃仪器,错误;
故填:BC;
(4)向放有镁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开瓶中C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原因在于镁与盐酸反应放出了热量,温度升高,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填: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减小.
(1)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2)根据t1℃时B的溶解度解答;
(3)根据A、B和C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4)根据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解答.
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其着火点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1)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下端温度较低,不易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2)油的着火点比木棒低,油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小木棒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故答案为: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其着火点;
故答案为:(1)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2)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其着火点。
、实验题
(1)否;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否;白磷与空气隔绝
(3)能;白磷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1)中的温度为0℃,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不能燃烧;(2)中的白磷在水中,隔绝了空气,所以(2)中的白磷也不能燃烧;(3)三中的白磷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3)中的白磷能燃烧。
该题考查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答题
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镁在高温条件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详解】
(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隔绝空气,因为沙土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隔绝空气与可燃物的接触。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镁在高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