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1 16:2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共60分)
1.(4分)下列选项中目前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  )
A.PM2.5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碳
2.(4分)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许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可能是(  )
A.氢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4分)如图为空气各成分体积分数示意图,则甲代表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稀有气体
4.(4分)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B.开始加热立即收集
C.收集满后移除集气瓶D.结束后停止加热
5.(4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6.(4分)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广泛用于医疗急救 B.二氧化碳可用作气体肥料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7.(4分)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8.(4分)小明利用如图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下列操作中不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不足
B.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余
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时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
D.红磷熄灭后未冷却至室温便立即打开止水夹读数
9.(4分)如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0”,“●”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
A.S+O2 SO2 B.2H2+O2 2H2O
C.2CO+O2 2CO2 D.H2+Cl2 2HCl
10.(4分)如图是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为了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③是为了提取叶片中叶绿素
C.④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给叶片消毒
D.⑤中的现象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1.(4分)“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其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冲击力
D.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小
12.(4分)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M、N、P、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 40 4 3.6 4.8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13 12.6 10.8
A.待测值24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反应生成的P和Q的质量比为3:2
D.N和P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
13.(4分)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B.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C.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导管向下运输
D.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14.(4分)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处氧气浓度小于①处
B.图乙中③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④处
C.图甲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图乙为肺泡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氧气浓度
15.(4分)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与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制成化工产品乙酸,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2:1
D.该反应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填空题(共7题;共42分)
16.(6分)182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偶然发现原本在常温下不能和氧气反应的酒精,在铂丝表面却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但铂丝却完好无损。据此他制作了一种 铂丝打火机(如图所示) ,它以酒精为燃料,盖子上装有铂丝。使用时打开盖子,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等待片刻铂丝上的酒精即可被点燃。
(1)(2分)铂丝在该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2)(2分)酒精在铂丝表面缓慢氧化反应属于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3)(2分)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需“等待片刻”才能点燃,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酒精蒸气未立即燃烧的原因是   。
17.(6分)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2分)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   作用。
(2)(2分)植物A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选填“d点前”、“d点"或“d点后”)。
(3)(2分)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   (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18.(6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2分)仪器a的名称是   。
(2)(2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选填字母)。
(3)(2分)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气体应从    (选填
“c"或“d" )端进入。.
19.(8分)如图是模拟膈肌运动与呼吸的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请回答:
(1)(2分)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序号   模拟人体的肺, 此时模拟的肺内气压   (填“大于”或“小于”)大气压。
(2)(2分)图乙模拟的是人体在    (填“吸气”或“呼气”)时膈肌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20.(8分)如图为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某些生理活动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窗口”是由两个   构成的。
(2)(2分)图中向上运输水分的结构是   (选填“导管”或“筛管”),水分向上运输动力来自   。
(3)(2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树林感到凉爽舒适,主要是因为 。
A.植物光合作用增加了氧气的浓度
B.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植物蒸腾作用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21.(4分)如图所示,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
(1)(2分)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 密度比空气大且   ;
(2)(2分)若烧杯中只留下一支燃着的蜡烛,    (选填“能”或“不能”) 得到上述结论。
22.(4分)我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还含有其他少量杂质。
(1)(2分)“可燃冰”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2分)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48分)
23.(9分)在进行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活动中,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为探究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还是二氧化碳增多,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如图乙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用数字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丙数据。
实验2:收集一瓶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现象:蜡烛继续燃烧,没有立刻熄灭。
(1)(3分)玻璃杯口涂凡士林的原因:   。
(2)(3分)有同学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氧气耗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3)(3分)实验2的目的是验证   。
24.(12分)学习KClO3的分解反应后,小马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疑问:除了MnO2,其他物质能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吗?他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放入KClO3中,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编号 KClO3质量/g 加入物质 加入物质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 - - 171
实验2 5 Fe2O3 0.5 58
实验3 5 MnO2 0.5 49
实验4 5 KCl 0.5 154
请据此分析:
(1)(3分)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
(2)(3分)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收集50毫升氧气
   米比较 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
(3)(3分)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   (选填 “有”或“无”)催化作用。
(4)(3分)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反应生成的   加快了反应。
25.(9分)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食品脱氧剂常温下就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4.9 109.9 0.2094
2 526.5 110.5 0.2099
3 526.0 110.5 0.2101
【得出结论】
(1)(3分)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结果保留到0.01%)。
(2)(3分)【思考讨论】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3)(3分)该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哪些优点?   
26.(9分)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大棚内的气体传感器记录了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如图乙。请回答:
(1)(3分)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   (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各器官;
(2)(3分)c-f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    ;
(3)(3分)比较图乙中   (填字母)两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值,可判断一天内该大棚内作物的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
27.(9分)下图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引起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体积变化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1)(3分)在刻度尺量出气体的体积前,要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为什么   ?
(2)(3分)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体积的变化就是由种子萌发引起,原因是缺少对照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对照实验   。
(3)(3分)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也会导致气体体积变化。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变化在2小时内是+0.2个单位,那么2小时内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实际呼吸速率是   单位/小时。
四、解答题(共6题;共50分)
28.(8分)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质量来表示。某同学按下列步骤测量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①选取n张对称性良好的樟树叶片、将每张叶片标记为如图的A、B两部分;
②将叶片的A部分作遮光处理,B部分不作处理:
③光照t小时后,在所选的每张叶片A、B的对应部位各截取面积为S的小方片,分别烘干,称得A部分小方片总质量为mA,B部分小方片总质量mB;
④计算出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
(1)(2分)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场所在    (填细胞结构) 。
(2)(2分)另一同学认为,上述方法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光合作用产物会运出叶片,这样会使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减小偏差,在步骤②之前对叶片进行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
A.摘下叶片以切断叶柄
B.环剥叶柄以切断筛管
C.破坏叶柄木质部以切断导管
(3)(2分)樟树叶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为   。(用字母表示)
(4)(2分)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很多,在一次给植物施以较多肥料后,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
29.(6分)如图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图,图中箭头指向表示产生(排放)或消耗CO2的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2分)途径①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
(2)(2分)途径⑥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2分)为达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用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代传统燃油车
30.(10分)某同学取双氧水溶液68.0g 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g二氧化锰,放在电子秤上,每隔一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烧杯中的剩余物质质量如表所示,直到实验结束。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质量(g) 70.0 69.3 68.9 68.6 68.4 m 68.4
(1)(2分)实验结束时的现象是   ;从表格可知,m数值是   g。
(2)(6分)请计算该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1.(9分)乐乐采用如图装置,探究“植物的器官是否可以促进H2O2分解”,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序号 H2O2溶液的质量/g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颗粒大小相同) 收集气体的体积/mL 收集气体的时间/min
1 17 20% 胡萝卜 6g 80 6
2 17 20% 马铃薯 6g 80 3.5
请根据上述信息分析:
(1)(2分)乐乐认为马铃薯促进2H2O2分解的效果比胡萝卜更好,他的判断依据是   。
(2)(2分)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mL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请你解释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   。
(3)(5分)已知H2O2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H2O2 2 H2O+O2↑。请列式计算:17克20%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取氧气多少克?
32.(12分)小明捡来一些岩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为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首先称取50克岩石样品放入烧杯中,然后将200克的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到烧杯中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实验中判断岩石与盐酸反应完全的依据是   .
(2)(5分)实验过程中岩石与稀盐酸反应最多可以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3)(5分)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3.(5分)揭开“屠狗洞”的秘密: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因此,当地居民就称之为“屠狗洞”。迷信的人还说洞里有一种叫做“屠狗”的妖怪。为了揭开“屠狗洞”的秘密,一位名叫波尔曼的科学家来到这个山洞里进行实地考察。他在山洞里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什么“屠狗妖”,只见岩洞上倒悬许多钟乳石,地上丛生着石笋,并且有很多从潮湿的地上冒出来的气泡。波尔曼透过这些现象经过科学的推理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波尔曼有相关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资料一:钟乳石和石笋构成的岩洞也叫石灰岩岩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在地下深处高温下分解会产生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和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二:二氧化碳能与地下水、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在压力低时又是很不稳定的,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
H2O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波尔曼的相关资料写出其“科学的推理”,从而揭示“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的秘密。
答案解析部分
1.D2.A3.C4.A5.C6.A7.D8.C9.C10.D11.D12.C13.D14.D15.C
16.【答案】(1)催化剂
(2)放热反应
(3)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17.【答案】(1)蒸腾
(2)d点前
(3)多于
18.【答案】(1)分液漏斗
(2)B
(3)c
19.【答案】(1)③;大于
(2)吸气;收缩
20.【答案】(1)半月形的保卫细胞
(2)导管;蒸腾作用
(3)C
21.【答案】(1)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能
22.【答案】(1)混合物
(2)分解
23.【答案】(1)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玻璃杯,干扰实验
(2)不赞同,由图丙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容器内还有氧气剩余。
(3)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回答“蜡烛熄灭是因为氧气减少导致的”等类似的答案,不给分)
24.【答案】(1)对照
(2)所需时间
(3)有
(4)氯化钾
25.【答案】(1)20.98%
(2)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充分消耗氧气
(3)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26.【答案】(1)筛管
(2)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
(3)a点和g点
27.【答案】(1)减少X、Y管内由于液体压强不同引起的误差
(2)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其他条件相同
(3)1.1
28.【答案】(1)叶绿体
(2)B
(3)
(4)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29.【答案】(1)氧气
(2)CO2+H2O=H2CO3
(3)A;C;D
30.【答案】(1)无气泡产生(电子秤读数不再变化);68.4
(2)解:设68.0g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是x
2H2O2 2H2O+ O2↑
68     32
x     1.6g
x= =3.4g
68克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为3.4克
该双氧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4/68=0.05
31.【答案】(1)等质量的植物器官,分解等质量浓度的H2O2,产生相同体积(80mL)的氧气时,马铃薯所用的时间更少
(2)先排出的气体为空气,使得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足,无法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题意可知,mHO2=17g×20%=3.4g
解:设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解得:x=1.6g
答: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为1.6g.
32.【答案】(1)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会随着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增大而减小
(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50g-10g=40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40g x
; 解得: x=17.6g。
(3)根据图像可知,每加入50g稀盐酸,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15g,即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5g;
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5g 50g×x

解得:x=21.9%。
33.【答案】碳酸钙在地下深处高温下分解会产生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地下水、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在压力低时又是很不稳定的,会再次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造成洞内二氧化碳浓度较大。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在下方聚集,狗比较矮,所以吸入的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因此狗窒息死亡。而人的身高较大,可以呼吸到氧气,自然没有什么影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