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周周练——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1 15:28: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竹笋是竹子的根状茎上发出的幼芽,竹子中的物质X由叶运输到竹笋(如图),则下列关于物质X和运输结构判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让有机物更好地输送到根部
3.金华市的园林工人们在新建的市体育运动中心的广场上移栽了许多绿化树,并给有些较大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  )
A.树皮 B.韧皮部 C.木质部 D.形成层
4.将一经过“饥饿”处理的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天)中部的叶脉切断,给予光照两小时。经检查发现,叶片下部产生淀粉,而叶片上部无淀粉生成。其原因是(  )
A.切断叶脉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 B.切断叶脉阻断了水分的运输
C.切断叶脉阻断了二氧化碳的运输 D.切断叶脉影响了上部细胞的呼吸作用
5.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6.移栽树木过程中,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工人通常会采用给植物输入营养液(水和无机盐),在给移栽植物输液时,针头应插入到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8.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
A.番薯是攀缘茎 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
C.种植番薯时可适当施肥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
9.小明将枝条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15分钟后取出,将枝条纵切。关于a.b点红色深浅及水分运输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 B.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
C.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 D.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
10.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11.某校有一棵古樟树,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大洞,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樟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还是照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古树的导管部分朽烂 B.古树的导管全部朽烂
C.古树的筛管部分朽烂 D.古树的筛管全部朽烂
12.如图所示,割裂橡胶树的树皮,乳胶就会流出来,人们就是这样采集乳胶的。那么流出乳白色液体的结构是(  )
A.木质部 B.树中心的髓
C.树表皮 D.树皮的韧皮部
1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几小时后,纵切枝条,观察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将枝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枝条放在阳光下照射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枝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14.兴趣小组将一段含一定数量叶片的新鲜椴木枝条底端斜切后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区域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区域②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B.区域③未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C.置于阳光下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将新鲜枝条的叶片全部去除,实验现象将更明显
15.土壤中的水分被参天大树的根吸收后,是下列哪种组织把水运输到叶子上去的(  )
16.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本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以确保营养,可以使花朵娇艳欲滴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根本不用担心植株“烧苗”
17.如图所示为某种植物茎的横切面,已知某种蝉是专以这种植物韧皮部中有机物汁液为食。若要分析该汁液的成分,则应该选取的部位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8.如图是小嘉家中铺设的一块实木地板,可以看出明显的年轮。其中 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形成的春材。与本地树木相比,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19.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 _________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_________(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20.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童设计实验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瓶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_________环境中进行实验;
(2)B组枝条横切面上染色部位是_________。
A.木质部 B.韧皮部 C.树皮 D.筛管
(3)小童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自下而上运输的,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写出步骤三的实 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研究不同光照水平对茄子植株生长的影响。对温室内的茄苗进行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处理一为温室内全光照,处理二为温室内全光照的55%,处理三为温室内全光照的32%。记录各组茄苗的茎的生长情况如图如所示:
(1)茄子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结果,属于_________植物。
(2)由图甲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茄子的茎会不断加粗,而且光照越充足,茎长得越粗。茄子的茎能不断加粗,是因为茎中的 _________(填结构名称)处细胞不断分裂的结果。
(3)由图乙可知,光照不足时,茎反而会长得比较高,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丙图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叶肉细胞,且绝大部分通过图甲中的   _________(填字母)散失到环境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 _________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 _________代表酒精。
(4)该生物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下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_______℃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3.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_________。
(2)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_________。
A. 放在黑暗环境中 B. 放在阳光下照射
C. 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 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24.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这是为什么?而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增加产量,人们对果树进行环剥,如图甲所示。若对图乙中的果树实施环剥技术,应选择哪一处进行环剥?并说明理由。
25.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木本植物的导管在茎的_________部。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 _________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 _________作用。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B. C. D.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3题
第24题
第25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周周练——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参考答案
1.竹笋是竹子的根状茎上发出的幼芽,竹子中的物质X由叶运输到竹笋(如图),则下列关于物质X和运输结构判断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X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到植物体各器官。
故选:A。
2.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果枝压弯腰”,在初夏梨树的“坐果”期,有果农会给梨树的茎做半环状剥皮,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促进有机物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B.促进水分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C.促进无机盐更多地输送给果实 D.让有机物更好地输送到根部
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果农常常给果树的茎做环状剥皮,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故选:A。
3.金华市的园林工人们在新建的市体育运动中心的广场上移栽了许多绿化树,并给有些较大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  )
A.树皮 B.韧皮部 C.木质部 D.形成层
解: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所以给一些刚移栽的树木输液(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为提高树的成活率,输液管的针头必须插入到树干的木质部。
故选:C。
4.将一经过“饥饿”处理的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天)中部的叶脉切断,给予光照两小时。经检查发现,叶片下部产生淀粉,而叶片上部无淀粉生成。其原因是(  )
A.切断叶脉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 B.切断叶脉阻断了水分的运输
C.切断叶脉阻断了二氧化碳的运输 D.切断叶脉影响了上部细胞的呼吸作用
解: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水由导管运输。割断叶脉后,叶脉中导管被割断,因此叶片的上部分缺乏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叶片的下部分有水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所以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叶片 (在黑暗中放置一天),中部的叶脉切断,给予光照2小时。发现,叶片下部产生了淀粉,而叶片上部无淀粉生成,其原因是切断叶脉阻断了水分运输。
故选:B。
5.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解:据分析可见:木质部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给植物打针输液就是在枝干上用针由上向下刺45度的斜孔至木质部,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因此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木质部(导管)。
故选:A。
6.移栽树木过程中,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工人通常会采用给植物输入营养液(水和无机盐),在给移栽植物输液时,针头应插入到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树干从里往外由树髓、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树皮组成。其中,木质部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给植物打针输液就是在枝干上用针由上向下刺45度的斜孔至木质部,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提供给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题图中,丙是木质部。
故选:C。
7.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解:我们知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有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我们发现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我们还可知道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图中的处理并没有伤及木质部,所以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还在。枝条上部的叶片会得到水分和无机盐不会因树皮环剥而萎蔫,故C错误。 故选:C。
8.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
A.番薯是攀缘茎 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
C.种植番薯时可适当施肥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
解:A、番薯的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属于匍匐茎,A错误。
B、番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B正确。
C、种植番薯时过一段时间施肥,有利于根的吸收,C错误。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9.小明将枝条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15分钟后取出,将枝条纵切。关于a.b点红色深浅及水分运输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 B.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
C.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 D.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
解:植物的器官茎在植物体中有支撑和输导功能,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具有运输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小明将枝条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15分钟后取出,将枝条纵切。根据图示可知:a点在下方,b点在上方,随着蒸腾作用的不断进行,红墨水会沿着茎中的导管由a向b运输。同时红墨水不断向茎周围进行渗透,a点与红墨水接触的时间比b点长,因此a点颜色较深,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10.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解:A、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A错误;
B、树瘤主要形成于环剥处的上方,B错误;
C、有机养料运输的方向是由叶到茎、根,C正确;
D、有机养料是通过树皮内的筛管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11.某校有一棵古樟树,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大洞,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樟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还是照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古树的导管部分朽烂 B.古树的导管全部朽烂
C.古树的筛管部分朽烂 D.古树的筛管全部朽烂
解:空心树只是失去了部分木质部(导管),而大量木质部和韧皮部还存在,还能够承担运输作用,所以植物照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故选:A。
12.如图所示,割裂橡胶树的树皮,乳胶就会流出来,人们就是这样采集乳胶的。那么流出乳白色液体的结构是(  )
A.木质部 B.树中心的髓
C.树表皮 D.树皮的韧皮部
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因此流出乳白色液体的部位是木质茎的韧皮部。
故选:D。
13.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几小时后,纵切枝条,观察发现越往上红色越浅。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将枝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枝条放在阳光下照射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枝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解:A、在黑暗的环境植物的蒸腾作用不明显,A错误。
B、将枝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实验效果更明显,B正确。
C、增加红墨水浓度,观察效果明显,C正确。
D、将实验装置置于通风的环境中蒸腾作用明显,D正确。
故选:A。
14.兴趣小组将一段含一定数量叶片的新鲜椴木枝条底端斜切后插入红墨水中,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将枝条横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区域②变红。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区域②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B.区域③未变红说明该处是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C.置于阳光下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将新鲜枝条的叶片全部去除,实验现象将更明显
解:A、图中②木质部变红,说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A正确。
B、区域③韧皮部未变红说明该处没有导管,但是不能说明该处能够运输有机物的筛管,B错误。
C、置于阳光下是为了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C错误。
D、应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蒸腾作用,要是效果明显就要增强蒸腾作用,所以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D错误。
故选:A。
15.土壤中的水分被参天大树的根吸收后,是下列哪种组织把水运输到叶子上去的(  )
解:A、是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B、是导管的结构图,能运输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属于输导组织。符合题意。
C、图中细胞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属于营养组织,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属于分生组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本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葡萄糖以确保营养,可以使花朵娇艳欲滴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根本不用担心植株“烧苗”
解:A、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蓝色的是导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因此木质部会变蓝,A错误。
B、在染料过程中是不需要添加葡萄糖的,B错误。
C、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因此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C正确。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浓度过高,就会导致细胞失水,植株也会出现“烧苗”现象,D错误。
故选:C。
17.如图所示为某种植物茎的横切面,已知某种蝉是专以这种植物韧皮部中有机物汁液为食。若要分析该汁液的成分,则应该选取的部位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读图可知,甲是形成层、乙是木质部、丙是髓、丁是韧皮部。树皮的外侧,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因此,这种植物中的有机物汁液来自韧皮部。
故选:D。
18.如图是小嘉家中铺设的一块实木地板,可以看出明显的年轮。其中  甲 (选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形成的春材。与本地树木相比,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原因是  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解:春季,到了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树木开始生长,树木的新生细胞数量多,体积大,年轮宽;寒冬气温降低,树木生长较慢,年轮窄,因此图中甲部分为春材。由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
故答案为:甲;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9.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  气孔 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韧皮部 (选填“外树皮”“木质部”“韧皮部”或“髓”)
解:(1)保卫细胞总是两两相对而生,围成的空腔是气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所以14CO2是通过图乙中的气孔进入叶片内的。
(3)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14C)通过韧皮部中筛管输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故答案为:(1)气孔(2)韧皮部
20.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童设计实验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瓶盛有一定量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该实验选择的木本植物枝条上带有一定数量的叶片的目的是  进行蒸腾作用 ;为了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应将植株放在  阳光 环境中进行实验;
(2)B组枝条横切面上染色部位是  A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树皮 D.筛管
(3)小童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自下而上运输的,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写出步骤三的实 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 。
解:(1)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叶片上气体散失的“窗口”是气孔,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枝条上保留的叶片数量越多蒸腾作用越强烈,越有利于枝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叶脉变红的速度快。为了让绿叶充分进行蒸腾作用,应将植物放在有光的环境中。
(2)导管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红墨水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故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
(3)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故答案为:(1)进行蒸腾作用;阳光。(2)A。(3)将B组枝条纵切,用放大镜观察纵切面的染色部位,观察到越靠近枝条的顶端,颜色变得越来越浅。
21.为研究不同光照水平对茄子植株生长的影响。对温室内的茄苗进行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处理一为温室内全光照,处理二为温室内全光照的55%,处理三为温室内全光照的32%。记录各组茄苗的茎的生长情况如图如所示:
(1)茄子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结果,属于  被子 植物。
(2)由图甲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茄子的茎会不断加粗,而且光照越充足,茎长得越粗。茄子的茎能不断加粗,是因为茎中的  形成层 (填结构名称)处细胞不断分裂的结果。
(3)由图乙可知,光照不足时,茎反而会长得比较高,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是  植物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形态特征和生理代谢来缓解光照不足等对自身的伤害,植物通常采取加速茎的生长,让叶子获得更多的光照,用来适应光照不足。 。
解:(1)有真正的花和果实是被子植物独具的特征,茄子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结果,所以属于被子植物;
(2)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3)植物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形态特征和生理代谢来缓解光照不足等对自身的伤害,植物通常采取加速生长,让叶子获得更多的光照,用来适应光照不足。
故答案为:(1)被子;(2)形成层;(3)植物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形态特征和生理代谢来缓解逆境对光照不足等对自身的伤害,植物通常采取加速茎的生长,让叶子获得更多的光照,用来适应光照不足。
22.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丙图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叶肉细胞,且绝大部分通过图甲中的  B (填字母)散失到环境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  二 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  1 代表酒精。
(4)该生物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下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20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解:(1)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图甲中的B蒸腾作用过程散失到环境中,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甲图中气体可通过气孔(结构)进出叶片,B过程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装置一中的二氧化碳,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装置二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后”,装置二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这是因为该植物进行了甲图中的C光合作用。
(3)酒精能够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去一片绿叶,分别置于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1代表酒精,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二内的叶片会变蓝。
(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2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B (2)二 (3)1 (4)20
23.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探究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木质部 。
(2)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BCD 。
A. 放在黑暗环境中 B. 放在阳光下照射
C. 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 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解:(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故被染红的应该是木质部。
(2)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可见BCD均可行。
故答案为:(1)木质部。(2)BCD。
24.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这是为什么?而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增加产量,人们对果树进行环剥,如图甲所示。若对图乙中的果树实施环剥技术,应选择哪一处进行环剥?并说明理由。
解: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所以又有“树怕剥皮,不怕空心”的说法。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环剥树皮,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利于多结果,图乙中正确的环剥部位是A处,限制枝条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利于多结果。环剥B处,根无法得到有机物而死亡。
故答案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环剥A处,限制枝条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利于多结果。环剥B处,根无法得到有机物而死亡。
25.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 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木本植物的导管在茎的 木质 部。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D (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 乙 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 蒸腾 作用。
解:(1)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不需要能量。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通过实验可知,同侧叶柄里的导管,向同侧的叶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故选:D。
(3)由于芹菜叶片的蒸腾作用,使乙烧杯的液面下降较快。而甲烧杯中没有芹菜,液面没有下降。
故答案为:(1)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质(2)D;(3)乙;蒸腾;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B. C. D.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3题
第24题
第25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