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1 19:32:0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某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为LiCoO2+6Y=Li1-xCoO2 +LixC6,其中物质Y为(  )
A.C B.CO C.CO2 D.Li2O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6Y中含有6个碳原子,则Y的化学式为C;
故选A。
2.(2021八下·洞头期中)某矿石样本只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CaCO3 B.FeS C.Al2O3 D.SiO2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矿石中没有碳元素,因此不可能含有碳酸钙,故A不合题意;
矿石中没有铁元素,不可能含有硫化铁,故B不合题意;
矿石中没有铝元素,不可能含有氧化铝,故C不合题意;
矿石中含有硅元素和氧元素,可能含有氧化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八下·舟山月考)小舟误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代表高锰酸钾
B.c代表氧气
C.时刻,氧气开始产生
D.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可催化氯酸钾分解分析。
【解答】 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先受热分解产生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然后生成的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b代表高锰酸钾,c代表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a代表氯酸钾,氧气从t1时刻开始产生;
故选A。
4.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表格中待测值为0
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
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
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
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5.下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2)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2)=56:32=7:4,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7.(2022八下·柯桥期末)下列实验现象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原理即可。
【解答】A.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B不合题意;
C.右边的小桶下沉,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8.(2022八下·定海期末)如图是某两种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都是氧化物
B.该化学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人
D.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反应物H2中没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不是一种,肯定不是分解反应,故B错误;
在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CH4和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C错误;
反应前有5个分子参加,而反应后有3个分子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9.(2022八下·诸暨期中)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
A.该反应为不属于氧化反应
B.Ⅹ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x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解答】A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16+70+1+0-0-45-36=6。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X和氧气为反应物,因此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A、C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B正确;
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5g-1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36g,其质量比为:44:36,故D错误。
故选B。
10.小乐为了检验气体X(纯净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实验①中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对气体X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氢、氧元素
B.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碳、氧元素
C.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为CH4
D.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确定气体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分析。
【解答】A、 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含氢元素,不能证明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含碳元素,不能证明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只能证明气体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不能说明气体X为CH4 ,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P+O2 PO2 B.2P+5O2 P2O5
C.4P+5O2 P2O5 D.4P+5O2 2P2O5
【答案】D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尊重客观事实。
【解答】磷燃烧是磷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
故选D。
12.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10克冰受热熔化成10克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分析。
【解答】A、 10克冰受热熔化成10克水,属于物理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质量守恒定律是体现“质量”的关系,而不是“体积,不符合题意;
C、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不符合题意;
D、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 g,点燃后生成水,并剩余1 g氢气,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A.2 g氢气和8 g氧气 B.1 g氢气和9 g氧气
C.5g氢气和5g氧气 D.4 g氢气和6 g氧气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最后再计算出二者的质量之比。
【解答】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为:10g-1g=9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x,
4 32
x 9-x

解得:x=1g;
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g,氧气质量为:9g-1g=8g;
那么混合气体之中,氢气的质量:1g+1g=2g。
故选A。
14.已知反应3A+2B= C+2D,已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2 :3,反应共生成了60 gC和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则物质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54 D.72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由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
【解答】在3A+2B=C+2D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2:3,反应共生成了60gC和D,由质量守恒定律,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60g-24g=36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3A+2B=C+2D
3x 72
24g 36g

解得:x=16。
故选A。
15.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 H2↑+O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④水是由氧气单质和氢气单质组成的⑤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不变⑥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⑦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 : 1⑧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A.①④⑤⑦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⑥⑧ D.②⑤⑥⑦⑧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现象、结论和过程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可知:
①根据H2O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①错误;
②根据H2O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②正确;
③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化合价为0,故③错误;
④水是一种纯净物,它不可能由两种单质构成,故④错误;
⑤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不变,故⑤正确;
⑥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故⑥正确;
⑦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 : 1,故⑦正确;
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⑧正确。
则正确的是②⑤⑥⑦⑧。
故选D。
16.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 将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说明反应前物质的元素有碳、氢、氧,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B。
17.(2021八下·诸暨期中)现某溶液中大量存在 M、 、Cl-、 、Fe3+五种微粒,其个数之比为 1∶3∶4∶2∶2,试推断M为(  )
A.Al3+ B.OH- C. D.Mg2+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溶液中电荷守恒,据此推断M的种类。
【解答】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得到:x+(-2)×3+(-1)×4+(+1)×2+(+3)×2=0,解得:x=+2,则M肯定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8.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19.下列图像符合描述情况的是(  )
A.①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发生的变化
B.②表示: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入催化剂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生成情况
C.③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变化情况
D.④表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的变化情况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用KMnO4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为生成物,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应不断增加 ,不符合题意;
B、双氧水制氧气时,是否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入催化剂后,最终产生氧气应相等 ,不符合题意;
C、 用KMnO4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会不断减少,因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仍为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
D、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会随反应的发生而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20.(2021八下·拱墅期末)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9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x的值;
(2)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相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
(3)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将二者相加与W的质量相比,从而确定W的元素组成。
(4)计算出碳和氢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错误;
B.该反应中,氧气的质量减少:20g-8g=12g,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则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
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3g+1g=4g<8g,
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
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错误;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g:1g=3:1,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21.某硫铁矿厂开采的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是生产H2SO4的重要原料。利用黄铁矿生产H2SO4的第一步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X。所得产物Fe2O3是冶炼铁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则S的化合价为   。
(2)X的化学式是   。
【答案】(1)-1
(2)SO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
【解答】(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2x=0,解得:x=-1。
(2)根据方程式 4FeS2+11O2=2Fe2O3+8X 得到:4Fe+8S+22O=4Fe+6O+8X,解得:8X=8S+16O,即X=SO2。
22.(2022八下·仙居期末)如何减少温室效应直是科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科学家发现一种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CH2O2)。
(1)此反应前后,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   保持不变。
(2)只用CO2一种反应物通过该催化剂    (选填“能”或“不能”)转化成甲酸(CH2O2),理由是   。
【答案】(1)质量
(2)不能;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和特点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甲酸中存在氢元素,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因此还需要至少一种含有氢元素的反应物才行。
【解答】(1)此反应前后,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2)只用CO2一种反应物通过该催化剂不能化成甲酸(CH2O2),理由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3.(2022八下·丽水期末)价类二维图反映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
(1)a点的物质类别为   ;(填“单质”或“化合物”)
(2)写出检验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单质
(2)CO2+Ca(OH)2=CaCO3↓+H2O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根据图片确定该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的规律推算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从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确定其检验方法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时该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物质类别为单质;
(2)设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mOn,O的化合价为-2,X的化合价为+4,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4)m+(-2)n=0,解得:m:n=1:2,则化学式为XO2,那么为CO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4.(2022八下·杭州期末)1830年,法国科学家用白磷、硫磺(易燃物)、木条发明了“摩擦火柴”(如图甲),将火柴头在粗糙的界面上轻轻划动,便可引燃火柴杆,这种火柴会因为踩踏或老鼠啃食引发火灾。
1855年,瑞典科学家发明了“安全火柴”(如图乙) ,只需将火柴头快速从火柴盒侧面划过,便可引燃火柴,且保存和使用比“摩擦火柴”更加方便和安全。
资料一:白磷和红磷的部分性质如表。
资料二:玻璃粉是一种颗粒粗糙、化学性质稳定的粉末,能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资料三:氯酸钾受热易分解。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60℃
毒性 剧毒 无毒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
(1)使用“安全火柴”时,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安全火柴”比“摩擦火柴”保存和使用更安全的科学原理   。(写出一条)
【答案】(1)
(2)由于红磷燃烧温度高于白磷,因此可防止误划造成危害,生成氧气使燃烧更充分。同时白磷有毒,而红磷无毒,可防止误食造成中毒。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可从燃点高低,是否具有毒性等角度思考解答。
【解答】(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2)“安全火柴”比“摩擦火柴”保存和使用更安全的科学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温度高于白磷,因此可防止误划造成危害,生成氧气使燃烧更充分。同时白磷有毒,而红磷无毒,可防止误食造成中毒。
25.(2022八下·吴兴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 1 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其 中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    ; (选填图中字母)
(2)图 2 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 应。 (填反应类型)
【答案】(1)c
(2)2CO+O2 2CO2;化合(或氧化)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2)根据图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1)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质子数,故选c;
(2)根据图2可知,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CO+O2 2CO2 。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则为化合反应;由于与氧气反应,还是氧化反应。
26.(2022八下·武义期末)棉花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都用到棉花,其中图甲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图乙为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实验。
(1)图甲实验与图乙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判断图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   ;
(2)图甲实验和图乙实验中,气体产物也是不同的。实验进行之后,图乙实验试管中原有的铁粉变成了另一种黑色物质(经鉴定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一样),水槽处一个个气泡均附着在液面之上(水槽中加入肥皂水),肥皂泡内气体为自然界中最轻气体,试写出图乙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3Fe+4H2OFe3O4+4H2↑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高锰酸钾分解时,生成的氧气可能会将粉末带入导管,从而使导管发生堵塞。在导管口塞入棉花,可以阻挡粉末进入导管,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铁粉生成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自然界最轻的气体为氢气,则铁和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4H2OFe3O4+4H2↑ 。
27.(2022八下·嘉兴月考)小明利用如图1装置,称量了白磷被引燃前后整个装置的总质量,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1)该实验需不需要白磷过量?   (填“需要”或“不需要”);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   ;
(2)图2中,锥形瓶种固态物质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1)不需要;先膨胀后变瘪
(2)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1可知,整个装置是封闭的,无论锥形瓶中的氧气是否完全反应,托盘上物质的总重量都保持不变,因此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没有影响。在反应时,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由此引起的气压增大远远大于消耗氧气引起的气压减小,即这段时间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当反应结束后,随着温度的下降,气压减小,于是气球开始变瘪,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过程和产物判断。
【解答】(1)该实验不需要白磷过量。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先膨胀或变瘪。
(2)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粉末五氧化二磷,则在完全反应前,固态物质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完全反应后,固态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C。
28.将a g KClO3和b g MnO2混合加热,使之完全反应:
(1)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2)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3)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答案】(1)(a-c)
(2)(a+b-c)
(3)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或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c) g;
(2) 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b-c) g;
(3) 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cg;
故答案为:(1) (a-c) ;(2) (a+b-c) ;(3)cg。
三、实验探究题
29.(2022八下·舟山期中)小金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 、 、 、 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 的密度为ρ )
实验序号 1 2 …
     
     
(试管)/g      
(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 、 、 和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
(3)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 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 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 和 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第1步: ;(其中 有刺激性气味)
第2步: ;
第3步: 。
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   。
【答案】(1)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m1+m2+m3=m4+ρV
(3)少量的氯气随着氧气排出,使得反应③没有发生完全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对药品加热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水蒸气生成,而水蒸气到达试管口时会液化成水。如果这些水倒流进试管底部,那么会造成试管炸裂;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3)在第3步中,锰酸钾要和氯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而在第1步中,生成的氯气会溢出,从而造成氯气的质量减小,最终导致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反应前,药品和试管的总质量为: m1+m2+m3 ;反应后,药品和试管的总质量等于剩余总质量与生成氧气的质量和,即: m4+ρV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 m1+m2+m3=m4+ρV 、
(3)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少量的氯气随着氧气排出,使得反应③没有发生完全。
3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上述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中,只有实验   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另外两个装置被否定的原因分别是   。
(2)实验甲中锥形瓶底部放入细沙的作用是   。
(3)图丁为图丙的改进实验。实验时将锥形瓶倾斜即可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
【答案】(1)甲;乙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丙实验中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2)防止瓶底炸裂(合理即可)
(3)2H2O2 2H2O+O2↑;平衡气压,防止胶塞冲出(合理即可)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及有气体参与的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密闭装置内进行分析;
(2)根据磷燃烧放热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及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解答】(1) 乙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丙实验中生成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而甲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且发生了化学变化,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甲中瓶底放细沙,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
(3)图丁中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二氧化锰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该反应有气体产生,装置内压强会明显增大,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防止胶塞冲出。
故答案为:(1)甲; 乙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丙实验中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2)防止瓶底炸裂;(3) 2H2O2 2H2O+O2↑ ; 平衡气压,防止胶塞冲出(合理即可)。
31.(2021八下·杭州月考)实验1中的红磷和实验2中的白磷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I.实验1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的作用是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Ⅱ.实验2中先把(含瓶塞、燃烧匙、药品及少量细砂)的集气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总质量,然后引燃白碳,反应停止并冷却后,再次称得总质量如图所示,该实验中的白磷   (填“一定”或“不一定”)要过量。
【答案】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4P+5O2 2P2O5;不一定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I.只有加入的白磷过量,集气瓶中的氧气才能被完全消耗,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更准确。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注意配平。
II.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只要容器是封闭的,那么无论容器内有多少物质参加反应,都不会影响反应后的质量。
【解答】I.实验1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的作用是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条件为点燃,则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
Ⅱ.实验2中先把(含瓶塞、燃烧匙、药品及少量细砂)的集气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总质量,然后引燃白碳,反应停止并冷却后,再次称得总质量如图所示,该实验中的白磷不一定要过量。
32.(2022八下·浦江期末)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
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反应后虽然固体质量增加,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2)小明决定用如图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测定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和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的密度为ρ克/毫升,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gO=2Hg+O2↑)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a克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b克
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的总质量c克
④反应前量筒的总质量e克
⑤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毫升
⑥反应结束后量筒和水的总质量f克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1)打开容器,金属在较高温度下与O2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2)b=c+(f-e)ρ 或 b=c+dρ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金属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质量等于金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反应后虽然固体质量增加,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打开容器,金属在较高温度下与O2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试管和氧化汞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试管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氧气的质量之和,即b=c+m氧气=c+dρ。
②量筒内进入水的质量为:m水=f-e;
由于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生成氧气的体积,
所以生成氧气的体积:;
那么得到:b=c+m氧气=c+(f-e)ρ。
四、解答题
33.(2022八下·温州期末)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钠(Na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为:2NaClO3 2NaCl+3O2↑,2CaO+2H2O=Ca(OH)2+O2↑,4KO2+2H2O=4KOH+3O2↑。
(1)以上三种制氧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要制取相等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比为   。
【答案】(1)过氧化钙(CaO2)、 超氧化钾(KO2)
(2)1.6
(3)213:28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1)氯酸钠(Na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二者为氧化物。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时消耗氯酸钠的质量为x,
2NaClO3 2NaCl+3O2↑ ;
213 96
x m

解得:x=;
设消耗超氧化钾的质量为y,
4KO2+2H2O=4KOH+3O2↑ ;
284 96;
y m;

解得:y=;
则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之比为;
34.(2022八下·金东期末)为测试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能力,老师准备了一瓶没有贴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同学们取部分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0.8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68 32
50gx 0.8g;

解得:x=3.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差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2)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方程式,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产生氧气的质量:50g+5g-54.2g=0.8g;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68 32
50gx 0.8g;

解得:x=3.4%。
35.(2022八下·舟山月考)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KMnO4)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 t1和t4 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已知两个高锰酸钾分子经过化学反应后能生成一个氧分子,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
(3)请在图乙所示的坐标图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 t5时段变化示意图。
【答案】(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 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已经进行完全
(2)根据图1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 O2↑
316 32
x 32g

解得:x=31.6g。
(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反应才能进行,则这段时间内反应还未开始,因此质量保持不变。当反应完全结束后,没有氧气生成,则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2)根据高锰酸钾和氧气的质量之比计算即可;
(3)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变化即可。
【解答】(1)t0 t1和t4 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原因为: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 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 t4 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已经进行完全。
(2)根据图1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 O2↑
316 32
x 32g

解得:x=31.6g。
(3)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只有氧元素的质量减小了,其它元素的质量都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36.(2022八下·温岭期末)为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杂质不参与反应)的纯度,取一定量该样品进行加热,记录不同时刻固体质量数据,如图甲。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1)t1时刻产生的氧气质量是   。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   。
(3)计算该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
(4)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二氧化锰质量在t1~t3时段的变化曲线。
【答案】(1)1.64克
(2)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3)解:设5克样品中含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由图甲可知,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气质量m=5克+1克-4.68克=1.92克 .
2KClO3 2KCl+ 3O2↑
245     96
x     1.92克
x=4.9克
氯酸钾的质量分数=4.9克/5克X100%= =98%
(4)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
(2)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因此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有氧气产生,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小。
(3)将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和原来的固体质量比较,从而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氯酸钾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即可。
(4)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t1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g+1.6g-4.96g=1.64g;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4)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37.(2022八下·诸暨期末)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提示: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
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Ac+CaCO3=CaAc2+H2O+CO2↑。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逸出的水蒸气, 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答案】(1)分液漏斗
(2)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820克-819.89克=0.11克
设20克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
CaCO3+2HAc=CaAc2+H2O+ CO2↑
100 44
m 0.11克
m=0.25克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3)酸钙在鱼骨中含量很低,鱼骨较硬可能不仅仅是碳酸钙的原因(或“用醋去除鱼刺中的碳酸钙需要的时间很长,且醋在咽停留的时间很短”)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电子秤的示数之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根据碳酸钙在鱼骨中的含量,分析鱼骨的硬度与碳酸钙的联系,也可从醋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分析它对鱼骨软化作用的影响大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理由是:碳酸钙在鱼骨中含量很低,鱼骨较硬可能不仅仅是碳酸钙的原因(或“用醋去除鱼刺中的碳酸钙需要的时间很长,且醋在咽停留的时间很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 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某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为LiCoO2+6Y=Li1-xCoO2 +LixC6,其中物质Y为(  )
A.C B.CO C.CO2 D.Li2O
2.(2021八下·洞头期中)某矿石样本只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CaCO3 B.FeS C.Al2O3 D.SiO2
3.(2023八下·舟山月考)小舟误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代表高锰酸钾
B.c代表氧气
C.时刻,氧气开始产生
D.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达到最大值
4.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表格中待测值为0
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5.下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6.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 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7.(2022八下·柯桥期末)下列实验现象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的是(  )
A. B.
C. D.
8.(2022八下·定海期末)如图是某两种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都是氧化物
B.该化学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人
D.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
9.(2022八下·诸暨期中)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
A.该反应为不属于氧化反应
B.Ⅹ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10.小乐为了检验气体X(纯净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实验①中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对气体X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氢、氧元素
B.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碳、氧元素
C.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为CH4
D.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P+O2 PO2 B.2P+5O2 P2O5
C.4P+5O2 P2O5 D.4P+5O2 2P2O5
12.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10克冰受热熔化成10克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3.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 g,点燃后生成水,并剩余1 g氢气,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  )
A.2 g氢气和8 g氧气 B.1 g氢气和9 g氧气
C.5g氢气和5g氧气 D.4 g氢气和6 g氧气
14.已知反应3A+2B= C+2D,已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2 :3,反应共生成了60 gC和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则物质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54 D.72
15.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 H2↑+O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④水是由氧气单质和氢气单质组成的⑤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不变⑥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⑦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 : 1⑧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A.①④⑤⑦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⑥⑧ D.②⑤⑥⑦⑧
16.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17.(2021八下·诸暨期中)现某溶液中大量存在 M、 、Cl-、 、Fe3+五种微粒,其个数之比为 1∶3∶4∶2∶2,试推断M为(  )
A.Al3+ B.OH- C. D.Mg2+
18.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19.下列图像符合描述情况的是(  )
A.①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发生的变化
B.②表示: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入催化剂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生成情况
C.③表示:用KMnO4制取氧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变化情况
D.④表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的变化情况
20.(2021八下·拱墅期末)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为9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二、填空题
21.某硫铁矿厂开采的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是生产H2SO4的重要原料。利用黄铁矿生产H2SO4的第一步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X。所得产物Fe2O3是冶炼铁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则S的化合价为   。
(2)X的化学式是   。
22.(2022八下·仙居期末)如何减少温室效应直是科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科学家发现一种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CH2O2)。
(1)此反应前后,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   保持不变。
(2)只用CO2一种反应物通过该催化剂    (选填“能”或“不能”)转化成甲酸(CH2O2),理由是   。
23.(2022八下·丽水期末)价类二维图反映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
(1)a点的物质类别为   ;(填“单质”或“化合物”)
(2)写出检验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   。
24.(2022八下·杭州期末)1830年,法国科学家用白磷、硫磺(易燃物)、木条发明了“摩擦火柴”(如图甲),将火柴头在粗糙的界面上轻轻划动,便可引燃火柴杆,这种火柴会因为踩踏或老鼠啃食引发火灾。
1855年,瑞典科学家发明了“安全火柴”(如图乙) ,只需将火柴头快速从火柴盒侧面划过,便可引燃火柴,且保存和使用比“摩擦火柴”更加方便和安全。
资料一:白磷和红磷的部分性质如表。
资料二:玻璃粉是一种颗粒粗糙、化学性质稳定的粉末,能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资料三:氯酸钾受热易分解。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60℃
毒性 剧毒 无毒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
(1)使用“安全火柴”时,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安全火柴”比“摩擦火柴”保存和使用更安全的科学原理   。(写出一条)
25.(2022八下·吴兴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 1 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其 中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    ; (选填图中字母)
(2)图 2 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 应。 (填反应类型)
26.(2022八下·武义期末)棉花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都用到棉花,其中图甲为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图乙为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实验。
(1)图甲实验与图乙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判断图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   ;
(2)图甲实验和图乙实验中,气体产物也是不同的。实验进行之后,图乙实验试管中原有的铁粉变成了另一种黑色物质(经鉴定和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一样),水槽处一个个气泡均附着在液面之上(水槽中加入肥皂水),肥皂泡内气体为自然界中最轻气体,试写出图乙实验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7.(2022八下·嘉兴月考)小明利用如图1装置,称量了白磷被引燃前后整个装置的总质量,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1)该实验需不需要白磷过量?   (填“需要”或“不需要”);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   ;
(2)图2中,锥形瓶种固态物质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28.将a g KClO3和b g MnO2混合加热,使之完全反应:
(1)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2)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3)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   g。
三、实验探究题
29.(2022八下·舟山期中)小金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 、 、 、 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 的密度为ρ )
实验序号 1 2 …
     
     
(试管)/g      
(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 、 、 和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
(3)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 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 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 和 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第1步: ;(其中 有刺激性气味)
第2步: ;
第3步: 。
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   。
3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上述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中,只有实验   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另外两个装置被否定的原因分别是   。
(2)实验甲中锥形瓶底部放入细沙的作用是   。
(3)图丁为图丙的改进实验。实验时将锥形瓶倾斜即可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
31.(2021八下·杭州月考)实验1中的红磷和实验2中的白磷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I.实验1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的作用是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Ⅱ.实验2中先把(含瓶塞、燃烧匙、药品及少量细砂)的集气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总质量,然后引燃白碳,反应停止并冷却后,再次称得总质量如图所示,该实验中的白磷   (填“一定”或“不一定”)要过量。
32.(2022八下·浦江期末)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
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反应后虽然固体质量增加,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
(2)小明决定用如图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测定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和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记录了以下几组数据:(已知:氧的密度为ρ克/毫升,氧化汞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gO=2Hg+O2↑)
①反应前称取的氧化汞质量a克
②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b克
③反应结束冷却后试管的总质量c克
④反应前量筒的总质量e克
⑤反应后量筒内增加的水体积d毫升
⑥反应结束后量筒和水的总质量f克实验操作均正确,在误差范围内,如果出现等量关系   (用上述字母表示),可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四、解答题
33.(2022八下·温州期末)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钠(Na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其反应原理分别为:2NaClO3 2NaCl+3O2↑,2CaO+2H2O=Ca(OH)2+O2↑,4KO2+2H2O=4KOH+3O2↑。
(1)以上三种制氧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要制取相等质量的氧气,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比为   。
34.(2022八下·金东期末)为测试学生的实验和计算能力,老师准备了一瓶没有贴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同学们取部分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5.(2022八下·舟山月考)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x的高锰酸钾(KMnO4)加热,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 t1和t4 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为什么?
(2)已知两个高锰酸钾分子经过化学反应后能生成一个氧分子,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x为多少?
(3)请在图乙所示的坐标图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 t5时段变化示意图。
36.(2022八下·温岭期末)为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杂质不参与反应)的纯度,取一定量该样品进行加热,记录不同时刻固体质量数据,如图甲。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1)t1时刻产生的氧气质量是   。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   。
(3)计算该样品中氯酸钾的纯度。
(4)请在图乙中画出固体中二氧化锰质量在t1~t3时段的变化曲线。
37.(2022八下·诸暨期末)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提示: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
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Ac+CaCO3=CaAc2+H2O+CO2↑。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逸出的水蒸气, 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6Y中含有6个碳原子,则Y的化学式为C;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矿石中没有碳元素,因此不可能含有碳酸钙,故A不合题意;
矿石中没有铁元素,不可能含有硫化铁,故B不合题意;
矿石中没有铝元素,不可能含有氧化铝,故C不合题意;
矿石中含有硅元素和氧元素,可能含有氧化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可催化氯酸钾分解分析。
【解答】 将少量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先受热分解产生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然后生成的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b代表高锰酸钾,c代表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a代表氯酸钾,氧气从t1时刻开始产生;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
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
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
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2)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判断。
【解答】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2)=56:32=7:4,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原理即可。
【解答】A.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A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B不合题意;
C.右边的小桶下沉,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反应物H2中没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不是一种,肯定不是分解反应,故B错误;
在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CH4和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C错误;
反应前有5个分子参加,而反应后有3个分子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x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解答】A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16+70+1+0-0-45-36=6。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二氧化碳和水为生成物,而X和氧气为反应物,因此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A、C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X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B正确;
D.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5g-1g=44g,生成水的质量为36g,其质量比为:44:36,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气体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确定气体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分析。
【解答】A、 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含氢元素,不能证明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
B、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含碳元素,不能证明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只能证明气体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不能说明气体X为CH4 ,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尊重客观事实。
【解答】磷燃烧是磷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分析。
【解答】A、 10克冰受热熔化成10克水,属于物理变化,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质量守恒定律是体现“质量”的关系,而不是“体积,不符合题意;
C、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不符合题意;
D、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最后再计算出二者的质量之比。
【解答】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为:10g-1g=9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x,
4 32
x 9-x

解得:x=1g;
则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1g,氧气质量为:9g-1g=8g;
那么混合气体之中,氢气的质量:1g+1g=2g。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由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
【解答】在3A+2B=C+2D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2:3,反应共生成了60gC和D,由质量守恒定律,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60g-24g=36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
3A+2B=C+2D
3x 72
24g 36g

解得:x=16。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现象、结论和过程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可知:
①根据H2O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①错误;
②根据H2O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②正确;
③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化合价为0,故③错误;
④水是一种纯净物,它不可能由两种单质构成,故④错误;
⑤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不变,故⑤正确;
⑥反应前后氧原子的质子数不变,故⑥正确;
⑦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 : 1,故⑦正确;
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⑧正确。
则正确的是②⑤⑥⑦⑧。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 将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说明反应前物质的元素有碳、氢、氧,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溶液中电荷守恒,据此推断M的种类。
【解答】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得到:x+(-2)×3+(-1)×4+(+1)×2+(+3)×2=0,解得:x=+2,则M肯定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19.【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 用KMnO4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为生成物,随着反应进行,MnO2质量应不断增加 ,不符合题意;
B、双氧水制氧气时,是否加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a、b两试管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双氧水,并向a试管中放入催化剂后,最终产生氧气应相等 ,不符合题意;
C、 用KMnO4制取氧气时,高锰酸钾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会不断减少,因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仍为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应该为0,不符合题意;
D、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生成的氧气质量会随反应的发生而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x的值;
(2)将反应前后氧气和水的质量相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
(3)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将二者相加与W的质量相比,从而确定W的元素组成。
(4)计算出碳和氢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错误;
B.该反应中,氧气的质量减少:20g-8g=12g,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则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
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3g+1g=4g<8g,
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8g-4g=4g,
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C错误;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g:1g=3:1,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1)-1
(2)SO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
【解答】(1)已知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2x=0,解得:x=-1。
(2)根据方程式 4FeS2+11O2=2Fe2O3+8X 得到:4Fe+8S+22O=4Fe+6O+8X,解得:8X=8S+16O,即X=SO2。
22.【答案】(1)质量
(2)不能;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和特点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甲酸中存在氢元素,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因此还需要至少一种含有氢元素的反应物才行。
【解答】(1)此反应前后,该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2)只用CO2一种反应物通过该催化剂不能化成甲酸(CH2O2),理由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3.【答案】(1)单质
(2)CO2+Ca(OH)2=CaCO3↓+H2O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根据图片确定该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的规律推算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从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确定其检验方法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点时该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物质类别为单质;
(2)设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mOn,O的化合价为-2,X的化合价为+4,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4)m+(-2)n=0,解得:m:n=1:2,则化学式为XO2,那么为CO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4.【答案】(1)
(2)由于红磷燃烧温度高于白磷,因此可防止误划造成危害,生成氧气使燃烧更充分。同时白磷有毒,而红磷无毒,可防止误食造成中毒。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可从燃点高低,是否具有毒性等角度思考解答。
【解答】(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2)“安全火柴”比“摩擦火柴”保存和使用更安全的科学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温度高于白磷,因此可防止误划造成危害,生成氧气使燃烧更充分。同时白磷有毒,而红磷无毒,可防止误食造成中毒。
25.【答案】(1)c
(2)2CO+O2 2CO2;化合(或氧化)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2)根据图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1)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决定元素种类的粒子是质子数,故选c;
(2)根据图2可知,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CO+O2 2CO2 。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则为化合反应;由于与氧气反应,还是氧化反应。
26.【答案】(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3Fe+4H2OFe3O4+4H2↑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在高锰酸钾分解时,生成的氧气可能会将粉末带入导管,从而使导管发生堵塞。在导管口塞入棉花,可以阻挡粉末进入导管,避免发生爆炸事故。
(2)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甲实验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铁粉生成的黑色物质为四氧化三铁,自然界最轻的气体为氢气,则铁和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3Fe+4H2OFe3O4+4H2↑ 。
27.【答案】(1)不需要;先膨胀后变瘪
(2)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1可知,整个装置是封闭的,无论锥形瓶中的氧气是否完全反应,托盘上物质的总重量都保持不变,因此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没有影响。在反应时,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由此引起的气压增大远远大于消耗氧气引起的气压减小,即这段时间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当反应结束后,随着温度的下降,气压减小,于是气球开始变瘪,据此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过程和产物判断。
【解答】(1)该实验不需要白磷过量。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体积变化情况是:先膨胀或变瘪。
(2)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粉末五氧化二磷,则在完全反应前,固态物质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完全反应后,固态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C。
28.【答案】(1)(a-c)
(2)(a+b-c)
(3)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或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质量总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若得到KCl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c) g;
(2) 若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c g,则制得O2质量为 (a+b-c) g;
(3) 若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c g,则制得O2质量为cg;
故答案为:(1) (a-c) ;(2) (a+b-c) ;(3)cg。
29.【答案】(1)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m1+m2+m3=m4+ρV
(3)少量的氯气随着氧气排出,使得反应③没有发生完全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对药品加热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水蒸气生成,而水蒸气到达试管口时会液化成水。如果这些水倒流进试管底部,那么会造成试管炸裂;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3)在第3步中,锰酸钾要和氯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而在第1步中,生成的氯气会溢出,从而造成氯气的质量减小,最终导致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反应前,药品和试管的总质量为: m1+m2+m3 ;反应后,药品和试管的总质量等于剩余总质量与生成氧气的质量和,即: m4+ρV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 m1+m2+m3=m4+ρV 、
(3)加热后剩余固体中 质量小于加热前 质量的原因:少量的氯气随着氧气排出,使得反应③没有发生完全。
30.【答案】(1)甲;乙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丙实验中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2)防止瓶底炸裂(合理即可)
(3)2H2O2 2H2O+O2↑;平衡气压,防止胶塞冲出(合理即可)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及有气体参与的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密闭装置内进行分析;
(2)根据磷燃烧放热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及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解答】(1) 乙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丙实验中生成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而甲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且发生了化学变化,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甲中瓶底放细沙,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
(3)图丁中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接触,二氧化锰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该反应有气体产生,装置内压强会明显增大,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防止胶塞冲出。
故答案为:(1)甲; 乙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丙实验中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2)防止瓶底炸裂;(3) 2H2O2 2H2O+O2↑ ; 平衡气压,防止胶塞冲出(合理即可)。
31.【答案】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4P+5O2 2P2O5;不一定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I.只有加入的白磷过量,集气瓶中的氧气才能被完全消耗,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更准确。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注意配平。
II.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只要容器是封闭的,那么无论容器内有多少物质参加反应,都不会影响反应后的质量。
【解答】I.实验1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的作用是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条件为点燃,则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
Ⅱ.实验2中先把(含瓶塞、燃烧匙、药品及少量细砂)的集气瓶置于电子天平上称总质量,然后引燃白碳,反应停止并冷却后,再次称得总质量如图所示,该实验中的白磷不一定要过量。
32.【答案】(1)打开容器,金属在较高温度下与O2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2)b=c+(f-e)ρ 或 b=c+dρ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金属与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质量等于金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小明认为波义耳实验反应后虽然固体质量增加,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
打开容器,金属在较高温度下与O2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试管和氧化汞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试管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氧气的质量之和,即b=c+m氧气=c+dρ。
②量筒内进入水的质量为:m水=f-e;
由于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生成氧气的体积,
所以生成氧气的体积:;
那么得到:b=c+m氧气=c+(f-e)ρ。
33.【答案】(1)过氧化钙(CaO2)、 超氧化钾(KO2)
(2)1.6
(3)213:28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1)氯酸钠(Na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则二者为氧化物。
(2)3.6克过氧化钙(Ca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3)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时消耗氯酸钠的质量为x,
2NaClO3 2NaCl+3O2↑ ;
213 96
x m

解得:x=;
设消耗超氧化钾的质量为y,
4KO2+2H2O=4KOH+3O2↑ ;
284 96;
y m;

解得:y=;
则需要氯酸钠和超氧化钾的质量之比为;
34.【答案】(1)0.8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68 32
50gx 0.8g;

解得:x=3.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差就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2)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方程式,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产生氧气的质量:50g+5g-54.2g=0.8g;
(2)设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68 32
50gx 0.8g;

解得:x=3.4%。
35.【答案】(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 t4-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已经进行完全
(2)根据图1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 O2↑
316 32
x 32g

解得:x=31.6g。
(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反应才能进行,则这段时间内反应还未开始,因此质量保持不变。当反应完全结束后,没有氧气生成,则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2)根据高锰酸钾和氧气的质量之比计算即可;
(3)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变化即可。
【解答】(1)t0 t1和t4 t5时段固体质量都不变,原因为: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0 t1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还未进行; t4 t5时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已经进行完全。
(2)根据图1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 O2↑
316 32
x 32g

解得:x=31.6g。
(3)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只有氧元素的质量减小了,其它元素的质量都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36.【答案】(1)1.64克
(2)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3)解:设5克样品中含有氯酸钾的质量为x,
由图甲可知,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气质量m=5克+1克-4.68克=1.92克 .
2KClO3 2KCl+ 3O2↑
245     96
x     1.92克
x=4.9克
氯酸钾的质量分数=4.9克/5克X100%= =98%
(4)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等于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
(2)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因此固体的质量会逐渐减小。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有氧气产生,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小。
(3)将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和原来的固体质量比较,从而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氯酸钾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即可。
(4)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t1时刻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g+1.6g-4.96g=1.64g;
(2)t3~t4时段剩余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氯酸钾已完全分解;
(4)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37.【答案】(1)分液漏斗
(2)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820克-819.89克=0.11克
设20克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
CaCO3+2HAc=CaAc2+H2O+ CO2↑
100 44
m 0.11克
m=0.25克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3)酸钙在鱼骨中含量很低,鱼骨较硬可能不仅仅是碳酸钙的原因(或“用醋去除鱼刺中的碳酸钙需要的时间很长,且醋在咽停留的时间很短”)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电子秤的示数之差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根据碳酸钙在鱼骨中的含量,分析鱼骨的硬度与碳酸钙的联系,也可从醋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分析它对鱼骨软化作用的影响大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理由是:碳酸钙在鱼骨中含量很低,鱼骨较硬可能不仅仅是碳酸钙的原因(或“用醋去除鱼刺中的碳酸钙需要的时间很长,且醋在咽停留的时间很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