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19:5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因此,在分析、教学教材时,需要抓住文本的两个特点:
(1)《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作者爱憎分明,文章感情炽热,节奏富于变化。要通过朗读活动的开展,感受作者的感情,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精神世界。
(2)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抒情等表达方式”。茅盾先生在表达对白杨的崇敬、赞美之情时,运用了很多情感表达手法,要通过分析、朗读,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中运用的情感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一整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学习过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因此已经基本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分析该类散文的能力,但所写之物、所在之境、所抒之情以及文本背景都离学生实际有些距离,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同时,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抒情类散文的学习是符合课标要求的,是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白杨的形象,把握白杨的象征意义。
2.分析、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3.通过朗读与品味相关语句,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寄寓文中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难点:通过朗读与品味相关语句,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寄寓文中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关“树”的“咏物诗”的展示并朗读。
2.了解作者,初步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导入新课。
(二)了解白杨树
1.快速阅读,迅速筛选出文中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并加以朗读。
2.提问:作者在文中极力赞美的白杨树,有哪些方面的不平凡?
指导同学运用圈点法,再次阅读全文(细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具体说说不平凡之处。引导学生可从生存环境、外形、精神品质三个层面来分析、理解,指导时关注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活动的开展,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系《题白杨图》理解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4.再次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
(三)赞美白杨树
作者在文中极力赞美白杨树及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那么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朗读活动的开展,分析作者抒情时运用的情感表达手法。
(四)出示背景,提出疑问
1.结合写作背景,探讨“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呢”。
2. 结合写作背景,探讨“作者在结尾段写到的“贵族化的楠木”,是指谁呢”。
(五)拓展延伸:
请选取身边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来写一首咏物的小诗(古诗、现代诗皆可)或者小片段(片段字数150字左右)。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时,想与导入环节形成呼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作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