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11 14: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期中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1、小宇参加了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了“研究磁体的磁性强弱是否与温度有关”的课题。他做的实验如下:将一条形磁体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吸着一些小铁钉,用酒精灯给磁体加热,如图甲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当磁体被烧红时,发现铁钉纷纷落下。
(1)从小宇的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
(2)根据这一结论,小宇大胆设计了一个温度报警器,如图乙所示,请简述它的工作原理:当温度逐渐升高时,磁体的_____减弱直至消失,无法_____(选填“排斥”或“吸引”)弹簧开关,弹簧开关向下恢复原状,这样下面的电路就被接通,从而使电铃报警。
(3)根据这一现象,你认为生活中要保持磁体的磁性不减弱,应注意什么 ______。
2、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O2中的O元素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中的O元素全部来自H2O;
猜想三:O2中的O元素来源于CO2和H2O。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范尼尔通过实验得出紫硫细菌合成有机物的反应式,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
反应式进行比较研究后,建立了猜想。
紫硫细菌:CO2+2H2S (CH2O)(糖类)+2S+H2O
高等植物:CO2+2H2O (CH2O)(糖类)+O2+H2O
资料二: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可作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资料三:
I .16O表示中子数为 8的氧原子,18O是表示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所以1个18O的质量是一个16O的质量倍;自然界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43千克/米3,其中16O占99.76% (可视为100%) ;
II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个数。
III .鲁宾和卡门通过测生成氧气的密度来确定氧气中18O含量。
(1)资料一的实验结论支持猜想___________(选填 “一”、“二”或“三”)的观点:
(2)根据资料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及相应的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
(3)若有一瓶氧气,里面的氧原子全部由18O。结合资料,计算在标准状况下该瓶氧气的密度为___________千克/米3。
3、学习过溶液以后。我们知道很多种溶液会显示一定的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铁溶液显黄色。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探究“硫酸铁溶液显示黄色与什么微粒有关”作为研究课题(不考虑微粒的相互影响),以下是他们提交的实验方案:
(1)提出猜想和假设:
猜想1:可能是因为铁离子引起的显色
猜想2: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引起的显色
猜想3:可能是因为水分子引起的显色
(2)同学们经过猜想讨论发现第3个猜想不需要实验就可以排除,理由___________。
(3)同学们选择观察硫酸钠、硫酸钾、氯化铁、硝酸铁的溶液的颜色,若出现_______ 的现象,则证明猜想1是正确的。
4、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利用电源、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 导线、细铁钉、指针(带刻度)、电磁铁(用漆包线制作的一个六抽头电磁铁、每20匝抽出一个接线端)等器材,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图甲实验中小明是根据___________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2)乙图中要使指针所指示数变大,则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_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
(3)小明利用图乙实验装置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关系的实验,当线圈匝数从100匝换成40匝后,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5、 小科对无线充电的原理感到好奇。查阅资料后得知:充电时充电器内的发射线圈产生磁场,手机内的接收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给电池充电,结构如图甲。学过电磁感应原理的小科提出质疑: 手机和充电器在充电过程中都不动,并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为何会产生感应电流?对此,他设计了图乙实验进行验证,Q线圈模拟发射线圈,P线圈模拟接收线圈。
(1)实验时发现电流表 有示数,而灵敏电流计 无示数。小科认为,可能是P线圈中的电流过小,于是他将滑片向左移。他的这一操作是基于什么猜想?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发现,开关闭合或断开的瞬间、滑片移动过程中,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明显偏转。请教老师后得知,当闭合电路围成的平面内,磁感线数量发生改变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请根据上述事实,解释在该实验中若导体ab上下运动时,则闭合电路中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图丙)___________。
操作序号 开关及滑动变阻器状态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1 开关由断开变为闭合时 向左
2 开关由闭合变为断开时 向右
3 开关闭合后,滑片向左移动 向左
4 开关闭合后,滑片向右移动 向右
5 开关闭合后,滑片不移动 不偏转
6 改变电源正负极,闭合开关后,滑片向左移动 向左
7 改变电源正负极,闭合开关后,滑片向右移动 向右
(3)小科发现不同情况下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不同。他猜测与Q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有关,于是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请判断小科的说法是否正确,并合理选择上面表格中的两次实验说明理由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用绝缘细线将电磁铁M悬挂在铁架台上,并保持它与软铁块P的距离不变。
(1) 该同学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发现其中缺少了一个仪器 。
(2) 在该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3) 完善并组装好电路后,以下是他的部分实验步骤:
①用已调零的电子测力计测出软铁块P对测力计的压力F0并记录在表格中;
②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适当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子测力计的示数F,并将I、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仿照步骤②再进行两次实验。
实验次数 1 2 3
I/A 0.34 0.40 0.44
F0/N 0.9 0.9 0.9
F/N 0.84 0.82 0.81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 相比于书本实验中吸引铁钉的数量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使用电子测力计有什么优点? (说出一点)
7、小明同学受奥斯特实验的启发,产生了探究通电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兴趣。探究过程的一部分如下:
A.让竖直的通电长直导线垂直穿过一张硬纸板,以导线为中心在纸板上任意做直线.在直线上不同位置放上能够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发现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都与直线垂直;
B.直线上任意关于导线对称两点处的小磁针N极指向相反;
C.改变电流大小时,小磁针指向不变;
D.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距离通电长直导线越远,磁场越弱。
(1) 做实验时,纸板的俯视图如下,其中“⊙”表示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小磁针涂黑部分为N极。结合资料,在右图中画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体现出磁场方向和大小)
(2) 若要深入探究某点磁场强弱与其到通电长直导线距离的关系,应控制   不变。
(3) 本实验利用小磁针来显示磁场的方向,下列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该方法相同的是
A. 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分布 B. 用水流类比电流
C. 用铁屑来显示磁体周围的磁场 D. 用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判断压强的大小
8、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 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x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Linus Pauling假定F的电负性为4,井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LhlusPauhg建立的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2.1
Li:1.0 Be:1.5 B:2.0 C:2.5 N:3.0 O:3.5 F:4.0
Na:0.9 Mg:1.2 Al:1.5 Si:1.8 P:2.1 S:2.5 Cl:3.0
K:0.8 Ca:1.0 Ga:1.6 Ge:1.8 As:2.0 Se:2.4 Br:2.8
Rb:0.8 Sr:1.0 In:1.7 Sn:1.8 Sb:1.9 Te:x I:2.5
Cs:0.7 Ba:0.9 Tl:1.8 Pb:1.9 Bi:1.9 Po:2.0 At:2.2
Fr:0.7 Ra:0.9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中的递变规律:
(2) 预测Te元素x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
(3) 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物质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离子化合物.
9、发光二极管(灯)具有单向导电性,如图甲,当电流从“+”极流入时,灯会发光,当电流从“-”极流入时,灯不发光。小敏想用灯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将两个相同的灯反向并联后接到线路中,与线圈构成闭合电路,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将条形磁铁极朝下,在线圈上方高20厘米处自由释放,磁铁落入线圈中(如图乙),记录灯发光情况;
②再将条形磁铁极朝下,同样位置自由释放(如图丙),记录灯发光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1)实验中,将两个相同的灯反向并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步骤,小敏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实验,并能得出实验结论,你认为小敏的实验过程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敏通过反思并改进实验过程,后续实验结果与上表相同,则可以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10、某科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实验。
(1)甲同学将收集满CO2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
Ⅰ.描述产生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2NaOH+CO2===Na2CO3+H2O),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如下图所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①→②→③(_____)→⑤。
A.⑦⑥④ B.④⑦⑥ C.⑥④⑦ D.⑦④⑥
(2)实验步骤①把绿色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⑦把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般固体受热时,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度都会胀大,在冷却时都会缩小,物体在某一方向上长度的膨胀称为线膨胀。下表是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问题。
实验序号 材料 升高的温度(°C) 原长(m) 伸长量(mm)
1 黄铜 10 1.00000 0.19
2 黄铜 10 2.00000 0.38
3 康铜 10 1.00000 0.15
4 康铜 30 1.00000 0.65
5 康铜. 50 1.00000 1.05
6 铝 10 2.00000 0.46
7 铝 30 1.00000 0.69
(1)实验中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比较   来反映线膨胀大小。
(2)从3、4、5三组实验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如图所示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图,断路器中有一个由黄铜片与康铜片合在一起的双金属片。请你参考上面的实验记录确定双金属片与簧锁装置靠近的一边(右边)所用的材料是黄铜还是康铜?   
13、为纪念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材料一: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从小到大排列后,发现元素的化学性质成周期性出现,故将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在同一列。
材料二:门捷列夫无可非议地成为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发现者,因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有强大的预测功能。
材料三:氟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氟元素的单质是F2,它是一种淡黄色有剧毒的气体。氟气的腐蚀性很强,化学性质极为活泼,是氧化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通常单质硫是黄色的品体。硫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化合物或单质的形式存在。硫单质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对人体而言,单质硫通常是无毒无害的。
(1)根据现代周期表的元素排布特点,下列哪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
A.F、Ne B.N、O C.N、S D.N、P
(2)结合材料中图1和图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编制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有什么相矛盾的地方?   
(3)溴是一种化学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79.9, 溴单质是红黑色液体,溴蒸气具有腐蚀性,并且有毒。请你结合材料预测溴在图2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选择标准序号),并说明理由。  
14、丹麦科学家奧斯特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两根平行导线通电后有如图所示的现象(图中实线、虛线分别表示通电前、后的情况)。
(1)在演示奥斯特实验时,如甲图所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①闭合开关
②放置小磁针
③摆放导线
(2)乙图中的实验表明平行通电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你预测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3)安培发现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可能跟两根导线中的电流I1、I2,导线的长度L,导线之间的距离r有关,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L/m     R/m F/N
1 1 0.2 0.2 0.1 1.0×10-7
2 1 0.1 0.2 0.1 0.5×10-7
3 1.5 0.2 0.2 0.1 1.5×10-7
4 1 0.2 0.2 0.05 2.0×10-7
5 1.5 0.2 0.4 0.1 3.0×10-7
6 1 0.2 0.2 0.2 0.5×10-7
7 2 0.1 0.4 0.1 a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a=   N。
1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1)闭合开关,当他将铜棒ab向右水平运动时,并未发现灵敏电流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答出1种即可)
(2)小明猜想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强弱有关。请帮小明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场强弱的关系。请写出实验步骤:
16、夏天的紫外线较强,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小宁利用紫外光敏电阻对紫外线较灵敏的性质,设计了如图所示电路。当户外紫外线增强到设定值时,S2 闭合,电动机转动,遮阳棚防紫外线的遮阳布展开
(1)图中光敏电阻R2的阻值随紫外线的增强而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2)从安全用电的角度分析,进户线a应该是   线。
(3)若要使遮阳棚防紫外线的遮阳布在紫外线还未达到设定值时就展开,可以怎么操作?
17、过氧化氢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为了研究过氧化氢酶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小明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1.5毫克过氧化氢酶和8毫升蒸馏水加入容器中,搅拌后塞紧橡皮塞。
②用注射器A从容器中抽出2毫升气体,用注射器B将2毫升HO2溶液注入容器中,采集数据,直至反应结束。
气压 时间/秒 酶质量 10 20 30 40 50 60 70
/×103Pa 1.5毫克 1.07 1.25 1.35 1.38 1.40 1.40 1.40
3.1毫克 11.07 1.37 1.40 1.42 1.41 1.40 1.40
5.6毫克 1.39 1.39 1.45 1.43 1.42 1.41 1.40
③用3.1毫克、5.6毫克过氧化氢酶重复上述实验,获取数据如表乙。
(1)连接好装置,需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该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    。
(2)小明分析数据发现5. 6毫克过氧化氢酶的数据最后趋于稳定,认为“过氧化氢酶质量越大,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慢”。小科分析后觉得小明的观点错误,并指出小明产生错误认知的理由是   。
(3)小明纠正错误后,分析相关数据,还得出“过氧化氢浓度会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产生影响”这一结论,其依据是   。
18、在寒冷的天气,人们往往用“暖贴”( 如图甲所示)来御寒,其原理是利用铁粉和氧气反应放热进行持续发热。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某科学兴趣小组想到了利用暖贴内部的成分代替红磷,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器材]
玻璃管(用橡胶塞将一端密封,如图乙所示)、暖贴内部粉末、刻度尺、记号笔、水、滴管
(1)有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丙A、B所示的两种方案,哪个方案所测的实验结果更准确,请说明理由   。
(2)写出本实验的主要步骤,并用字母表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9、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 1887 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1910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 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1 μm ,重叠了 3000 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 90°
c.极少数α粒子偏转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1)卢瑟福推测“原子内部大部分体积是空的”,支持卢瑟福推测的实验现象是    。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0、小嘉要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现有线圈匝数分别为50匝和100匝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她先后将这两个电磁铁接入如下右图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重复了多次实验,记录如下:
  50匝的电磁铁 100匝的电磁铁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表示数(A) 0.8 1.2 1.5 0.8 1.2 2.O
吸引大头针枚数(枚) 5 8 10 1O 16 25
(1)实验中小嘉是通过电磁铁   来判定其磁性强弱的.
(2)分析第1次、第2次、第3次的实验记录,会发现   。
(3)小永觉得小嘉实验过程换接电路太麻烦,在电路元件的种类和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