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检测
姓名 班级 得分
★温馨提示:题号前带有 的题目,思路分析请扫标题旁的二维码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装置内为纯净物 B、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C、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D、本实验说明分子间没有间隔
2、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西达本胺”已全球上市。它的化学式为C22H19FN4O2,下列有关西达本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达本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原子构成
B、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C、西达本胺由五种元素组成
D、西达本胺中C、H、F、N、O元素的质量比为22:19:1:4:2
3、某元素的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4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10 24 B、13 24 C、13 27 D、10 27
4、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氢粒子,它由三个氕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成。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一定含有3个中子 B、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C、它的组成可以用H表示 D、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5、1911年卢瑟福领导的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A、多数a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6、下列说法中,不能依据如图说明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C、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7、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蓝宝石中混有少量的钛和铁,红宝石中含有少量的铬。这里的钛、铁和铬指的( )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8、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模型的是( )
9、用“”“”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10、最近,科学家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由氧原子构成的
B、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C、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应该有不同之处
D、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11、115号镆元素是由我国发布的。“镆”取自古代剑名“镆铘”,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镆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
A、镆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镆原子的质子数为115
C、该镆原子的电子数为291 D、镆铘剑含有镆元素
12、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的
13、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拉制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冶炼金属钨常用到白钨矿石,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W)的化合价为( )
A、-6 B、+4 C、+6 D、+7
14、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味极其敏感。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2
B、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6:1
C、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
D、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15、某石灰石样品中含有不含钙元素的杂质,测得该石灰石样品中含钙的质量分数为36%,则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A、36% B、40% C、72% D、90%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6、某市有大面积含丰富硒的土壤资源,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的白莲、甘薯、大米等,由于含丰富的硒被称为富硒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富硒产品中的“硒”指的是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一个硒原子的原子核由34个质子和45个 构成。
17、在2017年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中,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则镆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确定其为第115号元素的依据是 。
原子序数115 汉语拼音 mò符号Mc 中文名称 镆英文名称 moscovium
18、当CO和CO2质量比为 时,两种物质所含的氧元素的质量相同;等质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
19、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的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可能导致人体缺氧窒息。血红素是血红蛋白分子上的主要稳定结构,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的辅基,其分子式是C34H32N4Fe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素中C、H、O、N、Fe五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2)经测定血红蛋白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335%,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n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为 (不必化简)。
20、(1)含磷洗衣粉中含有Na5PxO10,其洗涤废水的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已知在上述化合物中磷的化合价为+5,则x应为 。
(2)元素A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A,元素B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BCly,若化合价不变,则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 。
21、已知氮的氧化物有NO、NO2、N2O3、N2O、N2O5。
(1)按照氮元素的化合价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
(2)按照含氮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
2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nkg,铜原子内有a个电子,则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铜原子中的中子数是 (用含m、n、a的式子表示)。
23、近年来,乳酸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乳酸在医药、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试计算:
(1)乳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列算式)
(2)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3)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列算式)
三、分析计算题(第24题4分,第25题6分,第26题6分,第27题5分,共21分)
24、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嵌着葡萄干的面包”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1:
图1 图2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1μm=10-6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a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a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3)如图2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
25、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Pauling 提出电负性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LinusPauling 假定F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LinusPauling建立的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2.1
Li:1.0 Be:1.5 B:2.0 C:2.5 N:3.0 O:3.5 F:4.0
Na:0.9 Mg:1.2 Al:1.5 Si:1.8 P:2.1 S:2.5 C1:3.0
K:0.8 Ca:1.0 Ga:1.6 Ge:1.8 As:2.0 Se:2.4 Br:2.8
Rb:0.8 Sr:1.0 In:1.7 Sn:1.8 Sb:1.9 Te: I:2.5
Cs:0.7 Ba:0.9 T1:1.8 Pb:1.9 Bi:1.9 Po:2.0 At:2.2
Fr:0.7 Ra:0.9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元素电负性在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是 。
(2)预测Te元素电负性的取值范围: 。
(3)观察上表可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元素的原子 (填“失电子”或“得电子”)的能力越大。
(4)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物质 (填“是”或“不是”)离子化合物。
26、“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但是在某些娱乐场所,还有人服用俗称“摇头丸”的毒品。该毒品能使人手舞足蹈,呈癫狂状态,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有一种“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12HxO2N,相对分子质量为209。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氢原子 个,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到0.1%)
(3)418g“摇头丸”中含多少克氮元素?
27、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微量元素的摄入。血红蛋白中的铁是人体内氧的输送者,缺铁易患贫血。请回答:
(1)小明的妈妈最近身体虚弱,脸色苍白且厌食,医生诊断说她患缺铁性贫血,除正常饮食吸收的铁元素外,建议服用硫酸亚铁(FeSO4)口服液。若小明的妈妈共需要补充1.4克铁元素,则需要服用多少克硫酸亚铁?
(2)152克硫酸亚铁中铁的含量相当于多少克氧化铁中铁的含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检测
姓名 班级 得分
★温馨提示:题号前带有 的题目,思路分析请扫标题旁的二维码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装置内为纯净物 B、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C、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D、本实验说明分子间没有间隔
【答案】B
【解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B、根据反应的特征分析;C、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D、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
【分析】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详解】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装置内有两种分子,为混合物,故A错误;B、该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故B正确;C、该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本实验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D错误。故选:B。
2、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西达本胺”已全球上市。它的化学式为C22H19FN4O2,下列有关西达本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达本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原子构成
B、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C、西达本胺由五种元素组成
D、西达本胺中C、H、F、N、O元素的质量比为22:19:1:4:2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A、西达本胺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A错误。B、由化学式可知,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故B错误。C、西达本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元素组成,故C正确。D、西达本胺中碳、氢、氟、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19):19:(14×4):(16×2)=264:19:19:56:32,故D错误。故选:C。
3、某元素的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4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A、10 24 B、13 24 C、13 27 D、10 27
【答案】C
【解析】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之后形成的,由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推出原子核内质子数,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求出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详解】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A原子内有13个质子,核内有14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3+14=27,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故选:C。
4、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氢粒子,它由三个氕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成。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一定含有3个中子 B、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C、它的组成可以用H表示 D、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因为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没有中子,所以错。B.普通氢分子有2个原子核,而这种氢微粒有3个原子核,所以多一个,对。C.他因为质子数比电子多1个阳离子,所以是离子,可以用H表示,对。D.因为是不同物资和不同组成就如氕氘氚,和氢是不同的化学性质,而且这是离子,所以对。故选:A。
5、1911年卢瑟福领导的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A、多数a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答案】A
【解析】可以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原子的构成情况。
【详解】A、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不能说明不存在其他粒子,核外有电子质量很小,故A错。B、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故B说法正确;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只有碰到质量比它大很多的物质才被反弹回来,故C说法正确;D、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故D说法正确。故选:A。
6、下列说法中,不能依据如图说明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C、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由上图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物为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可知此反应为分解反应;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等信息。
【分析】以微观粒子的模型为题材的试题,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详解】A、由图示不可以得出原子的结构。故错误;B、由图示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正确;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正确。故选:A。
7、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蓝宝石中混有少量的钛和铁,红宝石中含有少量的铬。这里的钛、铁和铬指的......(▲)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答案】B
【解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物等物质中的“钛、铁和铬”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详解】这里的“钛、铁和铬”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钛、铁和铬”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8、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模型的是.......(▲)
【答案】D
【解析】含有多种物质的是混合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的是纯净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2种或2中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指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析】判断物质的所属类别时,先分析由几种物质组成,如果由一种物质组成,再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从而判断出物质的种类。
【详解】A、是2个同种O原子构成一个分子,该物质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B、是3个同种●原子构成一个分子,该物质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C、有三种分子,一种是2个同种O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一种是3个同种●原子构成一个分子,还有一种是1个O原子和3个同种●原子构成一个分子,故有三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是1个O原子和3个同种●原子构成一个分子,该物质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9、用“”“”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答案】B
【解析】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不属于同一种原子;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C、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D、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
【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详解】A、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甲、丁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互为同位素原子,故A错;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乙和丁的质子数相同,所以是同一种元素,故B正确;C、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甲、丙的质子数相等,所以核电荷数也相等,故C错;D、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不属于同一种原子,所以甲和丙不是同一种原子,故D错。 故选:B。
10、最近,科学家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由氧原子构成的
B、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C、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应该有不同之处
D、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答案】D
【解析】A、根据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B、根据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C、根据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物理性质可能不同进行分析;D、根据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知识的迁移,难度不大,结合学过的知识的题中的提示即可解答。
【详解】A、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A说法正确;B、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说法正确;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故C说法正确;D、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不是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故D说法错误。故选:D。
11、115号镆元素是由我国发布的。“镆”取自古代剑名“镆铘”,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镆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A、镆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镆原子的质子数为115
C、该镆原子的电子数为291 D、镆铘剑含有镆元素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镆,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5,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15,表示原子序数为1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5,故选项说法错误。D、115号镆元素是由我国发布的,是人造元素,古代不可造,镆铘剑在古代,不可能含有镆元素,故D错误。故选:B。
12、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反粒子与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来考虑。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信息: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详解】A、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没说明电荷种类,因为反粒子与正常的质子和电子不同,故A错。B、质子没说带的电荷种类,故B错。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故C错。 D、氢原子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且带的电荷与一般说的质子和电子电荷正好相反,故D正确。故选:D。
13、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拉制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冶炼金属钨常用到白钨矿石,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W)的化合价为......(▲)
A、-6 B、+4 C、+6 D、+7
【答案】C
【解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总化合价之和为0,钙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出W的化合价,然后列式计算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合价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总化合价为0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详解】设钨酸钙(CaWO4)中W的化合价为x,则:+2+x+(-2)×4=0,解得:x=+6。故选:C。
14、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味极其敏感。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2
B、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6:1
C、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
D、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答案】B
【解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乙硫醇(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体极其敏感,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乙硫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2,故选项说法正确。B、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32×1)=12:3:16,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故选项说法正确。D、乙硫醇(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体极其敏感,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时发现煤气泄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5、某石灰石样品中含有不含钙元素的杂质,测得该石灰石样品中含钙的质量分数为36%,则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A、36% B、40% C、72% D、90%
【答案】D
【解析】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某石灰石样品中含有不含钙元素的杂质,测得该石灰石样品中含钙的质量分数为36%,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36%÷(×100%)=90%。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6、某市有大面积含丰富硒的土壤资源,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的白莲、甘薯、大米等,由于含丰富的硒被称为富硒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富硒产品中的“硒”指的是 ▲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一个硒原子的原子核由34个质子和45个 ▲ 构成。
【答案】元素 中子
【解析】由题意可知,富硒产品中的“硒”指的是元素,它存在于物质的化合物中;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根据“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则知一个硒原子的质子数;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则一个硒原子的中子数。
【分析】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原子的构成。
【详解】由题意可知,富硒产品中的“硒”指的是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根据“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则知一个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整数值)”,则知一个硒原子的中子数为79-34=45。
故答案为:元素 中子
17、在2017年公布中文名称的元素中,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则镆元素属于 ▲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确定其为第115号元素的依据是 ▲ 。
原子序数115 汉语拼音 mò符号Mc 中文名称 镆英文名称 moscovium
【答案】金属 原子核内有115个质子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当CO和CO2质量比为 ▲ 时,两种物质所含的氧元素的质量相同;等质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 。
【答案】14:11 11:7
【解析】【分析】【详解】设两种物质氧元素的质量均为4g,那么一氧化碳的质量为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它们的质量比为14:11。假设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则质量相同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11:7。
故填:14:11 11:7
19、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的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可能导致人体缺氧窒息。血红素是血红蛋白分子上的主要稳定结构,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的辅基,其分子式是C34H32N4Fe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素中C、H、O、N、Fe五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
(2)经测定血红蛋白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335%,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n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为 ▲ (不必化简)。
【答案】(1)34:32:4:4:1 (2)
【解析】(1)根据血红素的化学式C34H32N4FeO4来分析;(2)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血红素的化学式C34H32N4FeO4,则血红素中C、H、O、N、Fe五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34:32:4:4:1。(2)经测定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n个铁原子,且该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35%,则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n÷0.335%=。
故答案为:(1)34:32:4:4:1 (2)
20、(1)含磷洗衣粉中含有Na5PxO10,其洗涤废水的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已知在上述化合物中磷的化合价为+5,则x应为 ▲ 。
(2)元素A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A,元素B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BCly,若化合价不变,则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 ▲ 。
【答案】(1)3 (2)BxAy
【解析】(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为Na5PxO10,利用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得出P的原子个数。(2)根据化学式NaxA和BCly先求出A、B的化合价,再利用AB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分析】本题考查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学生应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能用化合价计算的原则来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原子个数或某一元素的化合价。
【详解】(1)在Na5PxO10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5+(+5)×x+(-2)×10=0,解得x=3。(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NaxA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A的化合价为-x;在BCly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B元素的化合价为+y,所以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BxAy。
故答案为:(1)3 (2)BxAy
21、已知氮的氧化物有NO、NO2、N2O3、N2O、N2O5。
(1)按照氮元素的化合价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 。
(2)按照含氮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 。
【答案】(1)N2O5、NO2、N2O3、NO、N2O (2)N2O、NO、N2O3、NO2、N2O5
【解析】(1)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2)首先采用归一法对各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变形,进而比较各物质中的氧原子个数即可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和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NO中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0,则x=+2。N2O5中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y+(-2)×5=0,则y=+5。N2O中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0,则z=+1。同理,N2O3,NO2,氧元素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N2O3,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4。氮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N2O5、NO2、N2O3、NO、N2O。首先将氮的五种氧化物N2O、NO、N2O3、NO2、N2O5进行变形,得到N2O、N2O2、N2O3、N2O4、N2O5,变形后氮原子个数相等,氧原子个数依次增加,含氮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N2O、NO、N2O3、NO2、N2O5。
故答案为:(1)N2O5、NO2、N2O3、NO、N2O (2)N2O、NO、N2O3、NO2、N2O5。
2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nkg,铜原子内有a个电子,则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铜原子中的中子数是 ▲ (用含m、n、a的式子表示)。
【答案】 -a
【解析】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mkg,铜原子的质量为nkg,则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铜原子中有a个质子,则铜原子中的中子数为-a。 故答案为: -a
23、近年来,乳酸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乳酸在医药、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试计算:
(1)乳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 。(列算式)
(2)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
(3)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列算式)
【答案】(1)12×3+1×6+16×3 (2)6:1:8 (3)
【解析】【分析】【详解】(1)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3+1×6+16×3。(2)乳酸(C3H6O3)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3):(1×6):(16×3)=6:1:8。(3)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故答案为:(1)12×3+1×6+16×3 (2)6:1:8 (3)
三、分析计算题(第24题4分,第25题6分,第26题6分,第27题5分,共21分)
24、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嵌着葡萄干的面包”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1:
图1 图2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1μm=10-6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a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a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
(3)如图2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 。
【答案】(1)不会 原子 (2)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乙
【解析】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
【分析】记住并理解原子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健。
【详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由题意知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且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只有乙图正确。
故答案为:(1)不会 原子 (2)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乙
25、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Pauling 提出电负性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LinusPauling 假定F的电负性为4,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他元素的电负性。LinusPauling建立的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H:2.1
Li:1.0 Be:1.5 B:2.0 C:2.5 N:3.0 O:3.5 F:4.0
Na:0.9 Mg:1.2 Al:1.5 Si:1.8 P:2.1 S:2.5 C1:3.0
K:0.8 Ca:1.0 Ga:1.6 Ge:1.8 As:2.0 Se:2.4 Br:2.8
Rb:0.8 Sr:1.0 In:1.7 Sn:1.8 Sb:1.9 Te: I:2.5
Cs:0.7 Ba:0.9 T1:1.8 Pb:1.9 Bi:1.9 Po:2.0 At:2.2
Fr:0.7 Ra:0.9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元素电负性在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是 ▲ 。
(2)预测Te元素电负性的取值范围: ▲ 。
(3)观察上表可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元素的原子 ▲ (填“失电子”或“得电子”)的能力越大。
(4)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物质 ▲ (填“是”或“不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2)2.0<x(Te)<2.4
(3)失电子 (4)不是
【解析】(1)根据表格内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表格内的数据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解答;(3)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4)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Al与Cl的电负性差值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电负性及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等,题目难度中等,清楚主族元素电负性的递变规律是解题关键。
【详解】(1)上表中元素电负性在同一横行的递变规律是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2)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Te元素x的取值范围介于Se和Po之间,Te元素x的取值范围是:2.0<x(Te)<2.4。(3)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它的金属活动性就越强,该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大。(4)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所以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Cl的电负性为3.0,Al的电负性为1.5,二者的电负性差值为1.5,小于1.7,所以AlCl3不是离子化合物。
故答案为:(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2)2.0<x(Te)<2.4
(3)失电子 (4)不是
26、“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但是在某些娱乐场所,还有人服用俗称“摇头丸”的毒品。该毒品能使人手舞足蹈,呈癫狂状态,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有一种“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12HxO2N,相对分子质量为209。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氢原子 ▲ 个,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
(2)该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到0.1%)
(3)418g“摇头丸”中含多少克氮元素?
【答案】(1)19 9:2 (2)6.7% (3)28g
【解析】(1)根据分子结构以及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题意,有一种“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12HxO2N,相对分子质量为209,则12×12+1×x+16×2+14=209,x=19。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知C12HxO2N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2)=9:2故答案为:19 9:2。(2)C12HxO2N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6.7%;故答案为:6.7%。(3)418g“摇头丸”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418g××100%=28g;故填:28。
故答案为:(1)19 9:2 (2)6.7% (3)28g
27、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微量元素的摄入。血红蛋白中的铁是人体内氧的输送者,缺铁易患贫血。请回答:
(1)小明的妈妈最近身体虚弱,脸色苍白且厌食,医生诊断说她患缺铁性贫血,除正常饮食吸收的铁元素外,建议服用硫酸亚铁(FeSO4)口服液。若小明的妈妈共需要补充1.4克铁元素,则需要服用多少克硫酸亚铁?
(2)152克硫酸亚铁中铁的含量相当于多少克氧化铁中铁的含量?
【答案】(1)需要服用3.8g硫酸亚铁 (2)相当于80g氧化铁中铁的含量
【解析】(1)根据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小明的妈妈共需要补充1.4克铁元素,需要服用硫酸亚铁的质量为1.4g÷(×100%)=3.8g。(2)设需要氧化铁的质量为x,152g××100%=x××100%x=80。
故答案为:(1)需要服用3.8g硫酸亚铁 (2)相当于80g氧化铁中铁的含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