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1∽2.4)
姓名 班级 得分
★温馨提示:题号前面带有的题目,思路分析请扫标题旁的二维码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四幅图中属于符号的是......(▲)
A.防潮标记 B.甲烷分子 C.磁感线 D.细胞模式图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2、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保鲜,这是因为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氮原子 B、氮分子 C、氮离子 D、氮元素
【答案】B
【解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分子。
【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详解】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分子。故选:B。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水蒸发的过程分析,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变,变化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
【分析】认清图示的含义及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详解】水受热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故选:B。
4、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在氚原子中具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1个质子与2个中子够成原子核,1个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故选:A。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
【分析】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种类可以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属于混合物。
【详解】A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B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C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D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故选:A。
6、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核内质子数 B、核内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A
【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的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的不同。
【分析】此题是对元素概念的考查,只要抓住元素的本质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即可。
【详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总称,不同的元素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铪和钨两种元素也不例外。故选:A。
7、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向水发射高频率的超声波会生成氧化作用极强的过氧化氢。若用黑球 表示氢原子,白球表示氧原子,则过氧化氢的模型可表示为“”。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氧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过氧化氢是一种纯净物,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不含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8、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下列这些微粒中,会引起极光的是......(▲)
A、水分子 B、氢离子 C、氢原子 D、中子
【答案】B
【解析】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磁场,受到地球对它的洛伦兹力的作用,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然后结合材料的内容完成答题。
【分析】此题考查了极光的形成原因,能够从短文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水分子不带电,所以水分子不会引起极光现象,故A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氢离子带正电,所以氢离子会引起极光现象,故B正确;C、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氢原子不带电,所以氢原子不会引起极光现象,故C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人们看到的极光,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中造成的,因中子不带电,所以中子不会引起极光现象,故D错误。故选:B。
9、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实验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则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A、一种化合物 B、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D、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答案】B
【解析】可以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元素组成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元素组成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解】A、碳元素和氢元素可以组成一种化合物,例如甲烷。B、不可能是两种单质的混合物。如果是两种单质,则应该是碳和氢气,因为碳是固体,所以不可能是两种单质。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例如氢气和甲烷。D、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例如甲烷和乙炔。故选:B。
10、同位素标记可以追踪有关反应中有关原子的去路,160与180是氧的两种同位素原子。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某种植物,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组:HO+C16O2→某种植物→18O2,第二组:HO+C18O2→某种植物→16O2。关于该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B、第二组实验是没必要做的
C、160与180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D、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
【答案】B
【解析】由两组实验的过程可知:第一组:标记了水,由H0+C16O2→某种植物→18O2,说明了生成氧气的氧元素来自水,第二组标记了二氧化碳,由:HO+C18O2→某种植物→16O2。说明了生成氧气的氧元素没有来自二氧化碳,据此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通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考查了元素来源,再通过对比试验更能说氧元素的来源。
【详解】A、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叙述正确;B、通过对比实验更能说明问题,叙述不正确;C、16O与18O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叙述正确;D、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叙述正确。故选:B。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A、矿泉水、水 B、二氧化硫、空气 C、氮气、甲烷 D、氯化钠、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2、“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A、根据形成过程来分析;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C、根据“冰七”的形成原理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学会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
【详解】A、“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故错误;B、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故错误;C、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所以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故正确;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冰7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故选:C。
13、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了
D、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后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数目并没有改变,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液态水变成气态水,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bcd B、abc C、bcd D、ad
【答案】C
【解析】根据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分析:大多数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去;少数α粒子遇到原子核就会发生偏向;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和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详解】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在排斥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转(即远离原子核),例如c和d;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α粒子是不可能向原子核靠近的,应该远离原子核,故a轨迹错误;又因为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很小,但所占的体积却很大,电子的质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则离原子核较远的α粒子由于运动速度很快可以直接穿过去,例如b;故选C。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则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一定相等
B、若两种微粒的电子数相等,则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C、若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等,则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则这两种微粒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等,但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如C和C均属于碳元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故A错误;B、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K+和Ca2+,具有相同的电子数,但不是同种元素,故B错误;C、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但微粒可能为原子、分子、离子等,如Na+、NH的质子数都是11,Ne、HF的质子数都是10,但不是同种元素,故C错误;D、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等,故D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3分)
16、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 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生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答案】(1)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推理 模型
【解析】(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进行演示。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学史,知道化学家的贡献。
【详解】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进行演示。
故答案为:(1)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推理 模型。
17、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请你认真观察、分析对比下面图片。
(1)水分解是 ▲ 变化,水汽化是 ▲ 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 ▲ 。
【答案】(1)化学 物理 (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解析】从微观角度看,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再分成原子,原子重组构成新分子,据此可以分析分子、原子的区别。
【分析】本题的难度不大,会利用微粒的观点认识分子、原子的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详解】(1)水分解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水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故答案为:(1)化学 物理 (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18、氧的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 ▲ 个电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这种氧的原子核中有 ▲ 个质子和 ▲ 个中子。
【答案】8 8 8
【解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核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详解】核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氧的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8个电子;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氧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中子数是:16-8=8。
故答案为:8 8 8
19、我国早期的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1年)中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
(1)该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占第二位,现在这种“矽”元素的名称为 ▲ 。
A、硅 B、硒 C、锡 D、氧
(2)该元素属于 ▲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答案】(1)A (2)非金属
【解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1)地壳中含量占第二位的元素是硅,答案为:A。(2)该元素的汉语名称“硅”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固态元素,答案为:非金属。故答案为:(1)A (2)非金属
20、“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估算月壤中氦-3的含量:每百吨氦一3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氦一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中子数是1,其核外电子数是 ▲ 。
【答案】2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3原子的质子数为3-1=2,在一个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其质子数,因此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21、构建模型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如图是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A代表的是 ▲ 元素。
【答案】氧
【解析】熟悉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即可解答。
【分析】【详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根据图示A代表的肯定是氧。
2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发现这些观点均是 ▲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a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
【答案】(1)错误 (2)A (3)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且方向不变
【解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加强对原子结构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A。(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是因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且方向不变。
故答案为;(1)错误 (2)A (3)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且方向不变
23、下表所示为部分元素的质子数等信息,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7 13
碳 6 8 14
氮 x 7 14
(1)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2)表中x的值为 ▲ 。
(3)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因是:①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可能相同;② ▲ 。
【答案】(1)质子数不同 (2)7 (3)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可不同
【解析】(1)由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2)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计算;
(3)由表格数据进行分析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的原因。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的信息获取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详解】(1)由元素的概念结合材料可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故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2)氮原子的中子数为7,相对原子质量为14,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3)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因是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即使中子数相同,元素种类也不同。
故答案为:(1)质子数不同 (2)7 (3)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可能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第27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24、如图是某种变化的模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物质是 ▲ ,乙物质是 ▲ 。(填“单质”或“化合物”)
(2)该变化是 ▲ 变化,因为在变化前后 ▲ 的种类改变了而 ▲ 不变。
(3)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画出模型)
【答案】(1)化合物 单质 (2)化学 分子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3)
【解析】【分析】【详解】(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图示可知,甲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乙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2)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3)根据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故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甲的分子,模型为:。
故答案为:(1)化合物 单质 (2)化学 分子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3)
25、初中科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
(2)如图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填字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1)氯化钠 (2)D
【解析】【分析】【详解】(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2)由CO和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可以知道,反应前有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其中一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是氧原子构成,反应后有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发生改变的微粒是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分子,故填:D。故答案为:(1)氯化钠 (2)D
26、下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 。
【答案】(1)所含原子总数不同(所含碳原子个数不同等)
(2)都含有氧原子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质量、个数不变。
【解析】根据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每个甲烷分子与2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其中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构成,氧气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
【分析】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通过重新结合而形成新的分子。
【详解】(1)由微观图,甲烷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所以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有所含原子总数不同,所含碳原子个数不同,甲烷分子中含氢原子而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二氧化碳中含氧原子而甲烷分子中不含等。(2)氧气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为都含有氧原子。(3)由微观图中分子构成及分子个数可得,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而分子的种类改变,变化前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等。
故答案为:(1)所含原子总数不同(所含碳原子个数不同等)
(2)都含有氧原子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质量、个数不变。
27、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 离子。
(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 ▲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 。
【答案】(1)得失 (2)阳 (3)不显 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解析】根据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甲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乙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由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甲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乙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2)甲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不显电性,原因是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
故答案为:(1)得失 (2)阳 (3)不显 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28、如图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N、H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中补充画出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
(2)补充的依据是 ▲ 。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 ▲ 。
【答案】(1)如图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3)每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解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画出相关粒子图形;(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3)依据B→C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详解】(1)由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所以,在B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如下图:
(2)补充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3)根据B→C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可知,每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故答案为:(1)见上图;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3)每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1∽2.4)
姓名 班级 得分
★温馨提示:题号前面带有的题目,思路分析请扫标题旁的二维码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四幅图中属于符号的是( )
A.防潮标记 B.甲烷分子 C.磁感线 D.细胞模式图
2、把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保鲜,这是因为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氮原子 B、氮分子 C、氮离子 D、氮元素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4、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6、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核内质子数 B、核内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7、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向水发射高频率的超声波会生成氧化作用极强的过氧化氢。若用黑球 表示氢原子,白球表示氧原子,则过氧化氢的模型可表示为“”。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氧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8、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下列这些微粒中,会引起极光的是( )
A、水分子 B、氢离子 C、氢原子 D、中子
9、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实验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则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
A、一种化合物 B、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D、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10、同位素标记可以追踪有关反应中有关原子的去路,160与180是氧的两种同位素原子。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某种植物,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组:HO+C16O2→某种植物→18O2,第二组:HO+C18O2→某种植物→16O2。关于该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B、第二组实验是没必要做的
C、160与180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D、为了得到科学结论,此实验应该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重复多次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 )
A、矿泉水、水 B、二氧化硫、空气 C、氮气、甲烷 D、氯化钠、二氧化碳
12、“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13、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水通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了
D、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后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14、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bcd B、abc C、bcd D、ad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则这两种微粒的中子数一定相等
B、若两种微粒的电子数相等,则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C、若两种微粒的质子数相等,则这两种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若两种微粒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则这两种微粒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3分)
16、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 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生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7、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请你认真观察、分析对比下面图片。
(1)水分解是 变化,水汽化是 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 。
18、氧的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 个电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这种氧的原子核中有 个质子和 个中子。
19、我国早期的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1年)中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
(1)该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占第二位,现在这种“矽”元素的名称为 。
A、硅 B、硒 C、锡 D、氧
(2)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0、“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估算月壤中氦-3的含量:每百吨氦一3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氦一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中子数是1,其核外电子数是 。
21、构建模型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如图是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A代表的是 元素。
2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发现这些观点均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a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23、下表所示为部分元素的质子数等信息,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碳 6 6 12
碳 6 7 13
碳 6 8 14
氮 x 7 14
(1)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表中x的值为 。
(3)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因是:①中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可能相同;② 。
三、实验探究题(第27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24、如图是某种变化的模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物质是 ,乙物质是 。(填“单质”或“化合物”)
(2)该变化是 变化,因为在变化前后 的种类改变了而 不变。
(3)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画出模型)
25、初中科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2)如图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字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6、下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
27、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离子。
(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
28、如图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N、H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中补充画出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
(2)补充的依据是 。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