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溶解现象》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对下列物质进行归类,正确的是( )
A.垂体、甲状腺、唾液腺都属于内分泌腺
B.食盐水、碳棒、橡皮都属于导体
C.硫酸铜、云母、食盐都属于晶体
D.碘酒、牛奶、可乐都属于溶液
2.氯化铵和碳酸钠是两种常见的盐,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氯化铵、碳酸钠的溶解度相同
C.5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40%
D.升高温度一定能将碳酸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3.花生油、盐、面酱、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①花生油 ②食盐 ③面酱 ④白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均能析出晶体
C.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
5.在一定温度下,将固体M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液体N中,充分溶解,此过程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
编号 固体M 液体N
① NaCl 蒸馏水
② NaCl 饱和NaCl溶液
③ NaCl 不饱和NaCl溶液
④ NaCl 饱和KNO3溶液
A.只有①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③④
6.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B.Q点表示的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
C.2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比:KNO3>NaCl
D.20℃时,M点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
7.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高氯酸钾属于微溶物质
B.20℃时,将2g高氯酸钾溶于98g水可配得2%的溶液
C.60℃时的高氯酸钾溶液浓度一定高于20℃时的高氯酸钾溶液
D.80℃时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结晶现象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 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
C.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D.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冶炼金属
9.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均有固体析出
C.t3℃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甲=乙>丙
D.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升温到t3℃,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0.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关系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点Z→W移动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并过滤
C.将m点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加入20g溶质
D.图中4个点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n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澄清石灰水受热后变浑浊,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增施化肥是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长期施用对土壤都没有不良影响
C.洗洁精能够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洁精能够溶解油污
D.高炉炼铁中所需的高温和CO的生成都与焦炭有关
12.经测定,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Na+、、Cl-、X四种离子,且四种离子个数比为1:1:1:1,则X可能是
A.K+ B.Cu2+ C.Ba2+ D.Al3+
二、填空题
1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加入等质量的水配成t3℃的两份溶液,按图1进行降温操作,图2为甲、乙的溶解度曲线。请分析并填空。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I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填“甲”或“乙”)。
(3)将t3℃时70g甲的饱和溶液降到t1℃,析出晶体质量为______g。
(4)对图1中不同温度的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t3℃时,I和II均为不饱和溶液
B.t2℃时,I为不饱和溶液,II为饱和溶液
C.t1℃时,I和II均为饱和溶液
D.t3℃时,若使I和II均恰好饱和,I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大于II中加入对应溶质质量
1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保持溶液温度不变,要将t2℃时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__;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__乙(填“>”、“<”或“=”)
三、简答题
1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时,将甲、乙各分别放到盛有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______ (填“”或“”)。
(2)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甲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__________ 。
(3)将曲线对应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 时的饱和溶液,需蒸发掉水 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甲>乙
16.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
(2)t2℃时,将3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
(3)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的方法是_______。
(4)若要将a点的甲溶液转化为b点的甲溶液,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或_______。
(5)将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甲_______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
(7)t2℃时,将含有100g水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加入mg甲和mg乙,升温至t3℃,甲完全溶解,乙仍有剩余,则m的质量范围是_______。
四、实验题
17.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1)同学们做了试管和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中固体可溶, 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2)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
五、计算题
18.科学施肥是实现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用的氮肥,
(1)其中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若要将 2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硝酸铵溶液,稀释为 5%的硝酸铵溶液,需要加水多少克?
19.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C 6.B 7.D 8.D 9.D 10.B 11.D 12.B
13.(1)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乙
(3)15
(4)A
14. 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
15. 甲物质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27.8 ab
16.(1)乙>甲=丙
(2)75g
(3)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4) 恒温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
(5)大于
(6)乙>甲>丙
(7)10g<m≤60g
17. 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
18.(1) 7:12 (2)400
19.(1)1.0 ;催化作用; 1.6g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x=3.4g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4g。
(3)
故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