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课课练:3.6光合作用【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课课练:3.6光合作用【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0 07:1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有如图所示的实验环节,(提示: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以下对该环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大烧杯中装有水,小烧杯中装有酒精 B.该环节结束后叶片变成黄白色
C.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 D.持续加热小烧杯中的温度会达到100℃
2.用黑色圆纸片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叶片绿色部分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遮盖,如图所示;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移至光下数小时,取下此叶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对此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②处变蓝,说明该处产生了淀粉
C.此实验包含两组对照,分别是①与②、①与③
D.此实验验证了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
3.先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晚上22时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4.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某校学生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同样光照的条件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
A.B.C. D.
5.某科学兴趣小组欲为蔬菜大棚设计“二氧化碳补充装置”,进行了以下三个阶段的项目化学习。阶段一:探究科学原理。小明测定了30℃时某蔬菜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图,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CO2浓度过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CO2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C.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D.光合作用强度只与温度、CO2浓度有关
6.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生命活动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只需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上面部分遮盖起来
B.图乙为了使叶片脱色,①烧杯中装的液体是酒精
C.图丙中,枝条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
D.若图丁瓶中换成煮熟的种子,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后,再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A.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如图所示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实验前必须将图甲、图乙两个装置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
C.图丙对叶片进行脱色时,其中盛有酒精的是烧杯2
D.向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取自装置乙中的叶片会变蓝
9.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ac 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不断地增强
B.b 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
C.当光照强度>n1 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若温度降低,则 b 点右移
10.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各步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是为了消耗掉叶片原有的淀粉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11.两枝基本相同的植物,分别置于透明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乙所示。在相同自然条件下,测得一昼夜氧气释放速率分别如图丙、丁曲线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光照不足
B.cd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量不足
C.一昼夜后,甲中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比乙少
D.两枝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发生在6-18时这一时间段内
12.小金为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将锥形瓶中的水煮沸并立即加塞,其目的是   
(3)①②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加入前要经过24小时暗处理,若暗处理后立即脱色并滴加碘液能否观察到金鱼藻叶片变蓝色    (选填“能”或“不能”)。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   
13.2020年1月7日,我市缙云仙都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景区内空气特别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与其有关的植物生理作用主要是   ;
(2)研究小组在景区内测定了某株植物一昼夜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绘制如图曲线,表示光合作用的曲线为   (填“甲”或“乙”)。
14.小科将一株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图中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则:
(1)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实际操作后,小科发现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这是由于在实验之前未对植物进行   。
15.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菠菜叶片和CO2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入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所示);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多次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论】___________。
【交流拓展】
(1)实验中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绿。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l红和l绿表示)。
16.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如图甲中曲线表示在恒温30°C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___________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的量应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变弱;②___________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C时,B点将向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A.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小烧杯中装的是酒精,大烧杯中装的是清水,正确。
B.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正确。
D.大烧杯中的液体是水,该液体的沸点是100℃,这就保证了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不会超过100℃,因此隔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能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错误。
2.B
【解析】A.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通过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错误。
B.绿色部分滴加碘液后②处变蓝,原因②绿色部分在有光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B正确。
C.本题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非绿色部分①和②绿色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叶绿体,绿色部分②处和遮光部分③处形成对照,变量是光,C错误。
D.叶片②处有叶绿体,在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②处变蓝;①处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①处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叶片②处在光下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②处变蓝;③处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③处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D错误。
3.B
【解析】将一盆植物于晚上22时用密闭透明的塑料袋套住,它开始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待到白天,植物除了进行呼吸作用,还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所以,实验装置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先上升再下降,而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 故答案为:B
4.B
【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不仅不能提供二氧化碳,而且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得二氧化碳减少,从而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碳酸饮料中含有碳酸,碳酸不稳定可以分解出二氧化碳,又因为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B符合题意。
C.水不能提供二氧化碳,不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不能提供二氧化碳,不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D不符合题意。
5.A
【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CO2浓度过低,光合作用强度为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说法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CO2浓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增大,说法错误;
C、小明测定了30℃时某蔬菜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不能确定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说法错误;
D、小明测定了30℃时某蔬菜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不能确定光合作用强度只与温度、CO2浓度有关,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说法错误。
6.A
【解析】A.实验前,图甲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设置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而不是只遮盖上部分,A错误。
B.乙为了使叶片脱色,①中的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B正确
C.木质部中的导管能运输水和无机盐,因此图丙中,枝条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图丁瓶中换成煮熟的种子,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D正确。
7.B
【解析】由题意“ 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 ”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的有无,最终发现有光照的地方遇碘液变蓝色,说明生成了淀粉,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故答案为:B
8.C
【解析】A.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甲装置中的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甲装置中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A正确。
B.实验前应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故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所以烧杯1中是酒精,故C错误。
D.因为乙装置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所以向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取自装置乙中的叶片会变蓝,故D正确。
9.A
【解析】A、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从图示可以看出,在ac段,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说明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A正确。
B、b点表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B错误。
C、当光照强度大于0时,植物就开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少,表现为二氧化碳吸收量小于0,而不是当光照强度大于n1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温度降低,光合作用减弱,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所以b点向左移,D错误。
10.D
【解析】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原有淀粉,A正确。
B.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C正确。
D.步骤④叶片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蓝色,D错误。
11.C
【解析】A.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甲植物在密闭的透明玻璃罩内,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ab段下降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供应不足,错误。
B.图乙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cd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不足,错误。
C.丙和丁图中横坐标与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净光合作用,丙释放的氧气比丁释放的要少,说明丁进行光合作用时间长,合成有机物多,据此可知,一昼夜中,甲中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比乙少,正确。
D.甲枝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发生在6-14时这一时间段内,乙枝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发生在6-18时这一时间段内,错误。
12.(1)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3)不能(4)氧气(或O2)
【解析】(1)在图片中一组实验不通入二氧化碳,一组通入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实验是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用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2)这个实验的因素是有无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以煮沸水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气体,立即加塞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所以可填:去除水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并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
(3)暗处理后的叶片中是不含有机物的,所以滴入碘液后不能变蓝色;
(4)②试管中金鱼藻在光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应该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13.(1)蒸腾作用(2)甲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因此景区内空气特别淸新和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生理作用有关。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甲曲线甲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甲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曲线乙在一天中变化不大,乙曲线表示呼吸作用,据图可见:呼吸作用强度白天比晚上强。
14.(1)叶绿体(2)暗处理(或“放在暗处一昼夜”)
【解析】(1) 银边天竺葵中间部位成绿色,是含有叶绿体的;叶边缘是白色的,不含叶绿体,即实验变量是叶绿体。如果叶片A中间部位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中间部位产生的有机物(淀粉)与叶绿体有关,故可以说明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 所有叶片的绿色区域滴加碘液后均变为蓝色,说明这些叶片本身就含有淀粉,这是因为没有进行暗处理将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全部消耗完,从而对实验产生了干扰。
15.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 红墨水移动的距离 右 l红+l绿
【解析】{得出结论}
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说明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即三种不同颜色的光照射后生成氧气的体积由多到少的顺序为l红>l黄>l绿,说明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故填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
{交流拓展}
(1)瓶中菠菜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氧气能够使得装置中的压强发生改变,由题文可知,实验中通过比较红墨水移动的距离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故填红墨水移动的距离。
(2)①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光与黄光照射后红墨水移动的距离的关系为l红>l黄,设置了实验D,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黄,说明红墨水的移动距离变短,则装置D中红墨水向向右移动,故填右。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测得的l红表示的是净光合强度值,而实际光合强度值=净光合强度值+呼吸强度值,实验D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测得的是呼吸强度值,即l绿表示呼吸强度值,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是实际光合强度值,等于净光合强度值+呼吸强度值,即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 l红+l绿,故填l红+l绿。
16.进行了光合作用 小于 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浓度 左
【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呼吸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比呼吸作用的强度强时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强度比呼吸作用的强度弱时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光照强度为B点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水藻进行了光合作用。
(2)图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逐渐增多,光合作用的强度逐渐增强,氧气含量增多,不断得到积累,故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大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小于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的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照强度减弱,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密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B点将向左移动。
3.6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