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提高练习3
一、单选题
1.矿泉水瓶在初中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应用,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够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矿泉水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矿泉水瓶变瘪 CO2能与水反应
B 矿泉水瓶中加满水当做简易放大镜,近距离观察书本上的字 字变大 加满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凹透镜
C 加满水的矿泉水瓶,正立、倒立放在同一块海绵上,观察海绵凹陷程度 瓶盖朝下放置时,海绵凹陷程度大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D 在注满水的矿泉水瓶下放一张纸条,当用力快速抽出纸条 矿泉水瓶不倒 矿泉水瓶具有惯性
A.A B.B C.C D.D
2.如图,将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燃烧的甲烷火焰上方,能证明甲烷中有碳元素的现象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发出淡蓝色火焰C.产生大量的热量 D.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3.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4.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循环.
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
④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证明汽水饮料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B.C. D.
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
A.实验过程中可以节约药品
B.减缓反应
C.形成液封,防止气体通过长颈漏斗逸出
D.试管是多余的
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一组主要仪器是( )
A.长颈漏斗、锥形瓶、集气瓶、水槽、导管、玻璃片
B.长颈漏斗、酒精灯、集气瓶、导管、玻璃片
C.锥形瓶、集气瓶、酒精灯、导管、玻璃片
D.长颈漏斗、集气瓶、导管、锥形瓶、玻璃片
8.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9. 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B.木炭具有可燃性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即可燃烧
10.用某同学利用废旧的粗铜丝、药水瓶组装成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及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B.用燃烧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不是CO2
C.该装置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D.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11.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B.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C.收集CO2气体﹣⑥⑦⑧D.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在地窖、枯井内二氧化碳含量会比较高 ②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③二氧化碳本身无毒 ④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为测定某碳酸钙样品的纯度,同学们用右图装置开展实验,通过测定装置减小的质量进而求得结果(样品中杂质不与酸反应,无水氯化钙是常见的干燥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实验中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则会使结果偏小
B.若实验中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则会使结果偏大
C.若实验中换用无水硫酸铜干燥,则会使结果偏小
D.若实验中没有用干燥装置干燥,则会使结果偏大
14.将干冰放在空气中,其周围就会产生大量的白雾,因而舞台上常用其制造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能产生 白雾是因为( )
A.干冰蒸发出大量的水蒸气
B.干冰蒸发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C.干冰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
1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有这些信息或现象:①实验中所用的稀盐酸是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密度为1.18 g/cm3)与水按照体积比1∶2的比例配制而成的(混合过程中体积不减小);②本实验所加稀盐酸的体积为40 mL;③完成实验后,当锥形瓶内不再产生气泡时,大理石有剩余。假设,大理石中的其他杂质不溶解在稀盐酸中。根据以上信息或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B.本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约为17.5%
C.本实验中所用的40mL稀盐酸的质量为42.4 g
D.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CaCl2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管内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17.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包括:①明确反应原理 ②选择制取装置 ③选择除杂装置 ④选择收集装置。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小科想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请帮助他选择正确的实验装置并按合理顺序连接 。(用字母按顺序表示)
18.如图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
(1)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2)甲图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 。(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气体。
19.小科开展了制取二氧化碳并探究其部分性质的实验。
(1)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 (填字母)装置。
(2)小科采用E装置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到蜡烛熄灭。该现象除了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外,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20.完善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反应原理: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 ,反应原理: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 ,反应原理: 。
21.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资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资料三: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M.Faraday)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1835年,M.Thilorier制得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2)如图,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5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a缓慢通入30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
22.为了验证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和倒放的差异性。小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表示纸筒正放的曲线是 。(填序号)
(2)无论纸筒正放还是倒放,电子秤读数均变小的原因是 。
23.下图是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在A处能观察到两支蜡烛 (填序号)熄灭.
A.从下而上 B.从上而下 C.同时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 ;还可得出 的化学性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 .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 现象,请用文字表示该反应: .
24.按如图连接好的装置图,在Ⅰ试管中加入几块石灰石和适量稀盐酸,在Ⅱ试管中装入一定量澄清石灰水.
(1)打开止水夹,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片刻后夹紧止水夹,出现的现象是 ,写出Ⅱ试管中发生的一个反应: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5.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早在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发生后,可得到的气体为 ;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3)“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以碳酸钙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比较分析。
(1)小明用图甲和图乙的装置组合制备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 请写出具体操作: 。
(2)小红认为用图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比图乙更好。你认为她的理由是 (写出一点)。
(3)实验过程中小红发现反应有快慢,请你列举一种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 。
27.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老师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
(1)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
(2)小聪和小明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他们对图乙中“两支蜡烛谁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小聪认为 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二氧化碳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3)实验证明小聪的观点是正确的。由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 (填序号)。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②低头弯腰迅速移向门外 ③打开窗户跳出
28.小王对教材中“实验室制取CO2时,选用石灰石(或称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一般不选用稀硫酸”这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于是提出了问题:实验室制取CO2在何种情况下可使用稀硫酸
(1)一般不能使用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2)安装如图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后,使一定浓度(适当)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在装置甲中与等质量的CaCO3粉末反应,装置乙、丙的作用是测量CO2的体积,装置乙中的液体应该具有 的性质。
(3)在相同条件下测得(2)中实验产生的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实验结果:0~300s内, 反应1比反应II生成CO2的速率 (选填“快"或“慢”), 但差距不大。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室可用稀硫酸和碳酸钙粉末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9.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发生装置】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 ;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 块状 m 块状 m 粉末状 m 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入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
四、解答题
30.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科学兴趣小组取25g鸡蛋壳于烧杯中,缓慢加入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时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鸡蛋壳已完全反应;
(2)鸡蛋壳完全反应后,求产生CO2的质量;
(3)当鸡蛋壳恰好完全反应时,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石头纸是一种介于纸张和塑料之间的环保新型材料,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它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烧杯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克 0.88 x 2.64 3.08 3.08
(1)表格中x的值为 ;
(2)10克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克;
(3)求实验中所使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2.钙是人体内最普遍的元素之一,缺钙会导致生长迟缓、骨骼变形等症状。下图是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
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5克;
③每片含钙500mg。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2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40 40 40 40 4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11.0 7.0 x 2.5 2.5
回答下列问题:
(1)钙片用于补“钙”。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 ;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2)表格中x的值为 ;
(3)通过计算判断该钙片含钙的质量有没有虚标
(4)计算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将每个选项中的操作、现象和结论进行比照,三者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矿泉水瓶变瘪,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所致,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所致,故A错误;
B.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间比边缘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
C.同样一个矿泉水瓶,正立和倒立时对海绵的压力都等于自身重力,即压力保持不变,变化的是接触面积,故C错误;
D.用力快速抽出纸条时,纸条受力从静止变为运动状态,而矿泉水瓶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它不会倒下,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验证可证明甲烷中碳元素,所以能证明甲烷中有碳元素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
3.【答案】D
【解析】【分析】如图所示实验,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两支蜡烛由下到上先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实验将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故A错误;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不明显,移开玻璃片,更有利于二氧化碳下降进入到烧杯中,现象更明显,故B错误;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C错误;
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烧杯与蜡烛的位置比集气瓶的位置低,烧杯中的蜡烛会熄灭,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超临界CO2流体仍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阻燃、溶解能力强 分析。
【解答】①超临界CO2流体仍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与干冰的化学组成相同,错误;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循环,正确;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能阻燃 ,错误;④超临界CO2流体溶解能力强,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分析】从物质遇到二氧化碳发生明显反应的现象选择解题即可。
【解答】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浑浊,因此若将汽水饮料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液体中导致液体变浑浊则能证明汽水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装置特点和反应原理来判断小试管的作用,如果没有小试管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解答】解:装置中小试管能使长颈漏斗末端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故选C.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反应的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来确定收集装置,进而判断提供的仪器是否需要。
【解答】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A、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则不需要使用水槽,故选项错误;
B、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不需要进行加热,则不需要使用酒精灯,故选项错误;
C、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不需要进行加热,则不需要使用酒精灯,故选项错误;
D、长颈漏斗、导管、锥形瓶用于制取二氧化碳,集气瓶、玻璃片用于收集二氧化碳,是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一组主要仪器,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A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验证就是进一步确定其存在的,所以就是知道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没有得到对应的现象可能是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导致取样中二氧化碳的量较少有关。
【解答】实验目的是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验证就是进一步确定其存在的,所以就是知道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没有得到对应的现象可能是与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导致取样中二氧化碳的量较少有关。所以当没有明显现象时需要继续鼓入空气进行实验即增大样本的数量。
故答案为:A
9.【答案】C
【解析】【解答】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错误;
B、木炭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木炭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将二氧化碳倒入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能观察到底层蜡烛先熄灭,可以判定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时能够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正确;
D、该实验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进行分析;
B、根据木炭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将二氧化碳倒入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可以判定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和能否燃烧,可以据此解答;
D、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10.【答案】D
【解析】【分析】此试验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以及主要性质.题目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反应或者性质主要有:①将铜丝放下使内装石灰石的尼龙布袋与稀盐酸接触则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生成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
【解答】解:A、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故A错误;
B、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有好多,不能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本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于空气的密度的相对大小,故C错误
D、将粗铜丝往下放是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则可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往上提是石灰石于稀盐酸脱离则反应停止,所以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
【解答】解:A、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分解的过程中不需要加热,因此不需要酒精灯,该选项选择不合理;
B、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可以用锥形瓶、长颈漏斗和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进行实验,该选项选择合理;
C、因为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可以用玻璃弯管、集气瓶和玻璃瓶进行收集,该选项选择合理;
D、检验气体是否是氧气时,可以用集气瓶、玻璃瓶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实验,该选项选择合理.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规律分析。
【解答】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所以在地窖、枯井内二氧化碳含量会比较高,正确;②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错误;③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正确;④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但物质中原子个数不能确定,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解析】【分析】
装置减小的质量 为反应生成CO
2的质量,通过
CaCO3+2HCl═CaCl2+H2O+CO2↑ 求出参加反应
CaCO3的质量,从而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A、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HCl气体随CO2气体排出去,测得减小的质量偏大,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碳酸钙的纯度偏大,故错误;
B、浓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反应不能彻底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测得碳酸钙的纯度偏小,故错误;
C、无水硫酸铜的干燥效果和无水氯化钙效果一样,都是吸收水分,故错误;
D、如果没有干燥剂,水蒸气会跑出去,装置质量的减小量变大,
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碳酸钙的纯度偏大,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有: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制造舞台云雾等,因此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干冰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因此看到云雾缭绕的幻境.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是错误的,因为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干冰气化时放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不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干冰气化时,使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不是放出大量的水蒸气.
【解答】A、干冰气化时,使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不是放出大量的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B、干冰气化时放出大量的白色二氧化碳气体不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的,故选项错误;
C、干冰能产生白雾的原因是:干冰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因此看到云雾缭绕的幻境,故选项正确;
D、干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气体是错误的,因为二氧化碳与氧气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利用燃着木条检验分析;
B、根据溶液稀释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C、根据稀盐酸的体积为浓盐酸体积和水的体积和,由此计算出浓盐酸和水质量,确定稀盐酸质量分析;
D、根据反应结束后大理石有剩余,则盐酸无剩余分析。
【解答】A、二氧化碳验满需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不符合题意;
B、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密度为1.18 g/cm3)与水按照体积比1∶2的比例配制,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约为 ,不符合题意;
C、 本实验中所用的40mL稀盐酸中,浓盐酸质量为,水的质量为,稀盐酸质量为15.7g+26.7g=42.4 g ,符合题意;
D、反应后大理石有剩余,则盐酸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为CaCl2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O2;CO2+Ca(OH)2=CaCO3↓+H2O;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将装满二氧化碳、氧气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则最后在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试管内发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试管内还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 O2 ;CO2+Ca(OH)2=CaCO3↓+H2O ; 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17.【答案】(1)
(2)BFE
【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加棉花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二氧化碳利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解答】(1)A为加热固体的发生装置,试管口有棉花,则药品为高锰酸钾,反应方程式为 ;
(2)制二氧化碳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发生装置为B,要制取干燥二氧化碳,需选择F时行除水蒸气,然后利用E收集;
故答案为:(1) ;(2)BFE。
18.【答案】(1)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
(2)A
【解析】【分析】(1)根据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可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解答】(1) 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可控制固体和液体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
(2)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甲图装置虚线框中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乙图中的A装置;
故答案为:(1)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2)A。
19.【答案】(1)C
(2)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
【解析】【分析】(1)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2)倒入二氧化碳后,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蜡烛燃烧,且向下运动说明它的密度大于空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C。
(2)小科采用E装置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到蜡烛熄灭。该现象除了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外,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的性质。
20.【答案】(1)红色;CO2+H2O=H2CO3
(2)紫色;H2CO3 CO2↑+H2O
(3)浑浊;CO2+Ca(OH)2=CaCO3↓+H2O
【解析】【分析】(1)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碳酸受热易分解分析解答;
(3)二氧化碳能够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反应原理: CO2+H2O=H2CO3 。
(2)加热上述溶液,试液变成紫色,即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那么反应原理: H2CO3 CO2↑+H2O 。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那么反应原理: CO2+Ca(OH)2=CaCO3↓+H2O 。
21.【答案】(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50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2)量筒内收集到水的体积等于加入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体积之和。
【解答】(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根据“1体积水可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可知,250mL水可溶解250mL二氧化碳,因此流入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0mL-250mL=50mL。
22.【答案】(1)①
(2)二氧化碳逸出,空气进入;且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解析】【分析】(1)电子秤的示数减小,其实就是其中的二氧化碳逸出所致,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分析逸出速度的的大小对示数的影响即可;
(2)根据二氧化碳气体会向空气中逸出解答。
【解答】(1)当集气瓶倒放时,二氧化碳集中在下端瓶口处,很容易从瓶口逸散,因此电子秤的示数减小较快,则表示倒放的是②,正放的是①。
(2)无论纸筒正放还是倒放,电子秤读数均变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逸出,空气进入,且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
23.【答案】(1)A
(2)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恶化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解答。
【解答】(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它先集中在底部,从底部上升,因此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故选A。
(2)根据实验A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于空气。还可得出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用CO2来作灭火。
(3)在B处能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同时,还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
24.【答案】(1)Ⅰ试管中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Ⅱ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Ⅱ试管中的浑浊又变澄清,且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或者Ca(OH)2+CO2═CaCO3↓+H2O
【解析】【分析】(1)试管I中的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会看到生成大量气泡。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试管II中,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关闭止水夹后,试管I中气压增大,于是稀盐酸被压入试管II中,试管II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浑浊消失,且生成气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打开止水夹,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Ⅰ试管中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Ⅱ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反应片刻后夹紧止水夹,出现的现象是:Ⅱ试管中的浑浊又变澄清,且有气泡产生。Ⅱ试管中,
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5.【答案】(1)CO2
(2)CO2+Ca(OH)2=CaCO3↓+H2O
(3)碳酸水中含有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碳酸分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而液态二氧化碳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反应①产生的气体;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情况解答。
【解答】(1)反应①发生后,可得到的气体为CO2;
(2)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它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3)“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碳酸水中含有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碳酸分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而液态二氧化碳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
26.【答案】(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用图丙装置收集可直接观察到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或用图丙装置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比图乙装置高,合理即可)
(3)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方法分析解答;
(2)可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可视度,或者纯度等角度分析解答;
(3)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越少,则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速度越小,即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小。
【解答】(1)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的具体操作: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2)小红认为用图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比图乙更好。我认为她的理由是:用图丙装置收集可直接观察到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或用图丙装置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纯度比图乙装置高,合理即可)。
(3)实验过程中小红发现反应有快慢,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
27.【答案】(1)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会下沉;高的
(3)①②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则二氧化碳会在空气中下沉;气体受热后密度减小会上升,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高楼火灾逃生的知识判断。
【解答】(1)在甲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那么说明: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他们对图乙中“两支蜡烛谁先熄灭”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小明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会下沉;小聪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二氧化碳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3)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头弯腰迅速移向门外,故①②正确;
打开窗户跳出,肯定会摔伤,故③错误。
故选①②。
28.【答案】(1)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沉淀下来会阻止反应的进行。
(2)不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不溶解二氧化碳气体。
(3)快
【解析】【分析】(1)根据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分析;
(2)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乙中液体不能影响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析;
(3)根据图像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解答】(1)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沉淀下来会阻止反应的进行,所以一般不用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2)该实验是利用测量排出乙中液体体积确定收集二氧化碳体积,所以乙中液体需不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不溶解二氧化碳气体;
(3)相同时间产生气体越多,反应速率越快,由图示可知0~300s内,反应1比反应II生成CO2的速率快;
故答案为:(1)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沉淀下来会阻止反应的进行;(2)不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不溶解二氧化碳气体 ;(3)快。
29.【答案】BC;乙;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压强的变化趋势及有气体生成的实验加入药品后要及时关闭活塞分析。
【解答】 【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制取反应物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故需选择B或C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需除盐酸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可选择实验甲与乙进行对比;
探究Ⅱ:性质探究
由图2中A、B曲线变化可知,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由此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提高】实验步骤③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故答案为:BC;乙;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 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
30.【答案】(1)鸡蛋壳表面不再产生气泡
(2)解:设产生CO2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 CO2↑+H2O
100 44
20g x
x=8.8g
(3)解:设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为y
CaCO3+2HCl= CaCl2+CO2↑+H2O
100 111
20 y
y=22.2g
CaCl2%= =11.1%
【解析】【分析】(1)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当实验进行时,会不断看到有气泡生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生成氯化钙的质量,再用稀盐酸溶液质量+碳酸钙质量-二氧化碳质量得到最终的溶液质量,最后再计算氯化钙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实验时当观察到鸡蛋壳表面不再产生气泡现象时,说明鸡蛋壳已完全反应。
31.【答案】(1)1.76g
(2)7g
(3)以实验①为例可知,0.88g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88g二氧化碳气体,
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y 0.88g;
;
解得:y=1.46g;
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①确定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从而推算x的值;
(2)根据表格确定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可;
(3)以实验①为例可知,0.88g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88g二氧化碳气体,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最后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1)根据实验①和③可知,在碳酸钙完全反应前,每加入10g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88g,则实验②中加入20g稀盐酸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x=0.88g×2=1.76g;
(2)根据表格可知,10g样品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08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08g;
;
解得:x=7g;
32.【答案】(1)A
(2)3.0
(3)根据表格可知,当反应结束后,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1+4g-2.5g=12.5g;
则钙元素的质量为:;
每个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5g÷10=0.5g;
因此没有虚标。
(4)根据第1组数据可知,40g稀盐酸与4g碳酸钙完全反应;
设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g 40gx
;
解得:x=7.3%。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2)根据表格数据弄清每加入40g稀盐酸后固体质量的减小量,然后推算x的数值;
(3)最终固体质量的减小量就是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再乘以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钙元素的质量,然后与标注数值进行比较即可。
(4)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结合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因此钙片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故选A。
(2)比较第1和第2组数据可知,每加入40g稀盐酸固体质量减小:11g-7g=4g,那么第3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x=7g-4g=3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