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下第三单元考题重组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下第三单元考题重组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4 17:02: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题重组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宁波)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K-3-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0H2+CO2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
2、(2022溫州)在“烹任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K-3-2),灶内的木柴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柴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图K-3-2
A、灶内的木柴变得更多 B、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C、木柴接触更多空气 D、木柴的导热性变强
3、(2021丽水)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K-3-3),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4、(2022嘉兴)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5、(2022杭州)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K-3-4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K-3-4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二、填空题
6、(2021宁波)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K-3-5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人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的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 的性质。
(2) 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7、(2022湖州)25亿年前∽24亿年前,由于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大气中氧气浓度急剧升高,称为“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甲烷被氧化,同时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到原来的左右,导致地球急剧变冷。
(1) 效应的减弱导致地球急剧变冷。
(2)图K-3-6所示微观模型表示了 层的形成过程,这一变化为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8、(2022杭州)小金设计了一款在缺氧环境或出现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逃生时使用的自救呼吸器。其设计思路如图K-3-7甲所示,自救呼吸器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气体流动方向)。
图K-3-7
(1)呼吸气路的设计:自救呼吸器使用时,需用鼻夹夹住鼻子,用嘴咬合呼吸软管进行呼吸。在正常呼气时,单向阀A和B的开闭情况是 (填“A打开,B闭合”或“A闭合,B打开”)。
(2)生氧药品的选择:小金查阅资料发现超氧化物(用MO2表示,其中M为+1价)可与人呼出气体中的CO2、H2O反应生成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MO2+2H20=4X+302↑ 4MO2+2CO2=2M2CO3+302
X的化学式为 。
三、实验探究题
9、(2022绍兴)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菠菜叶片和CO2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人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K-3-8所示);
图K-3-8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多次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论] 。
[交流拓展]
(1)实验中通过比较 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如图K-3-9),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暗。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 (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 (用l红和l暗表示)。
10、(2022金华)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1)结合实验原理,图K-3-10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 (填字母)。
[实验探究]
探究I: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块状 m、块状 m、粉末状 m、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稀盐酸 V、浓盐酸 V、稀盐酸 V、浓盐酸
(2)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 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人到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 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 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人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K-3-11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 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3)结合图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的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的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K-3-12)。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4)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题重组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宁波)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K-3-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0H2+CO2
B、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化学方程式以及选项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0H2+CO2。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0H2+CO2,故A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故B正确;C、在反应物水中,氢元素显+1价,在生成物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C错误;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反应物CO和H2O都是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C。
2、(2022溫州)在“烹任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K-3-2),灶内的木柴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柴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图K-3-2
A、灶内的木柴变得更多 B、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C、木柴接触更多空气 D、木柴的导热性变强
【答案】C
【解析】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木材充分燃烧。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木材的着火点。故选:C。
3、(2021丽水)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K-3-3),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循环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碳循环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详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说法正确;B、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是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说法错误;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是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说法错误;D、生物的呼吸作用是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说法错误;故选:A。
4、(2022嘉兴)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答案】A
【解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是碳酸钙,故选项说法错误。B、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D、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5、(2022杭州)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K-3-4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图K-3-4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A、根据氧化反应的分类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分析;C、根据燃烧与呼吸作用来分析;D、根据能量守恒来分析。
【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详解】A、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故A错误;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故B正确;C、含碳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故C正确;D、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
6、(2021宁波)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K-3-5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人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的质量分数。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 ▲ 的性质。
(2) 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不溶于水 (2)偏大
【解析】(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
【分析】本考点考查了氧气的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详解】(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故答案为:不易溶于水。(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因为俯视读数,把水读多了,就是把氧气读多了,因此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7、(2022湖州)25亿年前∽24亿年前,由于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大气中氧气浓度急剧升高,称为“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甲烷被氧化,同时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到原来的左右,导致地球急剧变冷。
(1) ▲ 效应的减弱导致地球急剧变冷。
(2)图K-3-6所示微观模型表示了 ▲ 层的形成过程,这一变化为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答案】(1)温室 (2)臭氧
【解析】【分析】【详解】略
8、(2022杭州)小金设计了一款在缺氧环境或出现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逃生时使用的自救呼吸器。其设计思路如图K-3-7甲所示,自救呼吸器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气体流动方向)。
图K-3-7
(1)呼吸气路的设计:自救呼吸器使用时,需用鼻夹夹住鼻子,用嘴咬合呼吸软管进行呼吸。在正常呼气时,单向阀A和B的开闭情况是 ▲ (填“A打开,B闭合”或“A闭合,B打开”)。
(2)生氧药品的选择:小金查阅资料发现超氧化物(用MO2表示,其中M为+1价)可与人呼出气体中的CO2、H2O反应生成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MO2+2H20=4X+302↑ 4MO2+2CO2=2M2CO3+302
X的化学式为 ▲ 。
【答案】(1)A打开,B闭合 (2)MOH
【解析】(1)根据呼吸的过程来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分析;根据丙图分析;(3)根据丙图,结合自救呼吸器原理和结构分析。
【分析】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题干信息、所需知识来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1)分析图乙,吸气时,气囊里边的气体通过阀门B呼吸软管由嘴经咽进入肺部,这时,单向阀门B打开,单向阀门A关闭;呼气时相反,肺里的气体经咽、嘴、阀门A进入生氧装置,这时,单向阀门A打开,单向阀门B关闭。故答案为:A打开,B闭合。(2)由4MO2+2H2O=4X+302↑可知,反应前M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10,反应后M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6,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则4X中有4个M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则X化学式为MOH。
故答案为:(1)A打开,B闭合 (2)MOH
三、实验探究题
9、(2022绍兴)人们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兴趣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否有影响
[实验探究]
①取三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玻璃瓶,设置A、B、C三组实验,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新鲜菠菜叶片和CO2缓冲液(维持瓶中CO2含量稳定);
②分别在导管中注人一滴红墨水,塞上橡皮塞,关闭活塞,控制红墨水初始位置相同;
③分别将装置放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和黄光下照射(如图K-3-8所示);
图K-3-8
④光照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测得红墨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红、l绿、l黄,且l红>l黄>l绿,多次重复实验后,结果相同(忽略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得出结论] ▲ 。
[交流拓展]
(1)实验中通过比较 ▲ 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为进一步得出光合作用强度,设置了实验D(如图K-3-9),将相同装置放于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红墨水移动距离为l暗。
①装置D中红墨水向 ▲ (填“左”或“右”)移动。
②实验中红光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强度值可表示为 ▲ (用l红和l暗表示)。
【答案】【得出结论】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依次减小 【交流拓展】(1)红墨水移动的距离 (2)①右 ②l红+l暗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强度是有影响的。(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要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光合作用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详解】【得出结论】A、B、C三个装置在不同颜色光下照射相同时间后,红墨水均向左移动,说明三个装置中的叶片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墨水移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三个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不同,由l红>l黄>l绿可知,红光照射下的叶片产生氧气最多,绿光则最少,由此可得出结论: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依次减小。【交流拓展】(1)由实验设计可知,实验中通过比较三个装置中红墨水移动的距离来比较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①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装置D放于黑暗环境中,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装置中原有的氧气,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稳定,氧气减少,导致装置内气压降低,因此红墨水会向右移动。②实验中红光照射下测得的l红可表示光合强度值一呼吸强度值,实验D在黑暗环境中测得的l暗可表示呼吸强度值,故光合强度值=l红+l暗。
故答案为:【得出结论】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黄光、绿光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依次减小 【交流拓展】(1)红墨水移动的距离 (2)①右 ②l红+l暗
10、(2022金华)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实验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
(1)结合实验原理,图K-3-10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 ▲ (填字母)。
[实验探究]
探究I: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别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块状 m、块状 m、粉末状 m、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稀盐酸 V、浓盐酸 V、稀盐酸 V、浓盐酸
(2)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 (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 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人到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 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 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人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K-3-11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 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3)结合图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 。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的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的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K-3-12)。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4)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 。
【答案】(1)B或C (2)乙
(3)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
(4)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逸出
【解析】(1)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密度与水中溶解度选择收集装置;(2)根据实验变量选择对照实验组;(3)根据压强变化趋势分析回答此题;(4)根据装置气密性分析回答此题。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1)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故选B或C为发生装置;故答案为:B或C。(2)实验变量为盐酸浓度,所以选择变量只有盐酸浓度的实验组,故选甲和乙;故答案为:乙。(3)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才可以出现此现象;故答案为: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4)反应有气体生成,需要保证装置气密性,若不及时关闭活塞开关,气体从分液漏斗逸出,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故答案为: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逸出。
故答案为:(1)B或C (2)乙
(3)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
(4)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逸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