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2 11:30:4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B.空气质量的高低,仅受自然因素影响
C.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D.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4)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的定义判断;
(2)根据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
【解答】空气污染指数表示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则空气污染越严重,故A错误,D正确;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故B错误;
空气的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故C错误。
故选D。
2.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性质活泼,不仅能支持呼吸,还是一种优质的燃料
B.氮气性质较活泼,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
D.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空气中含量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不能燃烧,因此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B错误;
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故C正确;
D.酸雨的主要成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多,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切断电源,再进行救火,故A错误;
B.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由于氧气的进入,会造成火灾迅速蔓延,故B错误;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会使油飞溅而出,可能造成烫伤,故C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从而隔绝可燃物,故D正确。
故选D。
4.下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2)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5.偏二甲肼是火箭使用的一种燃料,其化学式为C2H8N2,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C2H8N2+2X2CO2+4H2O+3N2,则X的化学式为(  )
A.NO B.NO2 C.N2O D.N2O4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推算X的化学式。
【解答】根据方程式 C2H8N2+2X2CO2+4H2O+3N2 得到:2C+8H+2N+2X=2C+8H+6N+8O,解得:2X=4N+8O,即X=N2O4。
故选D。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检验方法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理解判断即可。
【解答】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防止熔融物低落造成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二十四(第4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A、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可以据此解答.本题从植物的呼吸作用出发,考查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解:A、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二氧化碳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C中,故B说法正确;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说法正确;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因为在丙装置中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所以无法产生氧气,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8.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显蓝色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淀粉遇碘变蓝。
(2) “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 的实验一般流程为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碘液检验→观察。
【解答】A.“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需要进行暗处理,为了消耗植物体内可能存在的淀粉,排除对实验的干扰。故A正确。
B.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下才能进行,但是呼吸作用是随时都在进行的,因此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故B正确。
C.酒精是易燃物,易挥发,直接用明火加热的话容易发生意外,用水浴加热即可以维持温度的稳定,又可以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故C正确。
D.光合作用的条件是需要光照,因此遮光部分没有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变蓝。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9.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开始加热立即收集
C.收集满后移除集气瓶
D.结束后停止加热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判断。
【解答】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双手握住试管,如果烧杯中导管口出现连续的气泡,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开始加热后,导管口出现的是空气,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待导管口出现连续气泡时再开始收集,故B错误;
C.收集满氧气后,要在水中将玻璃片盖在集气瓶上,故C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该先拿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进试管引起炸裂,故D错误。
故选A。
10.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表格中待测值为0
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
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
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
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11.(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解答】A、变量是水和酒精,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变量是温度,该实验是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变量是空气,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故答案选C。
13.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与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A.CCl4和HCl B.CCl4和H2 C.CH2Cl2和H2 D.C和HCl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氧气和甲烷反应的产物,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解答】氧气和甲烷反应是生成的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可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中也应该都含有氯元素,即形成碳和氯的化合物,以及氢和氯的化合物。
在光照条件下,氯气能取代甲烷中的氢原子生成氯代烃和氯化氢,如果氯气和甲烷充分反应后,则甲烷中的所有氢原子被氯气取代,则生成四氯化碳,同时还有副产物氯化氢。
故选A。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的数值为14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5∶6
D.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7.5 g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4g-17.2g=6.8g,所以甲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为26g-10g=16g,所以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为30g-18g=12g,反应后丁的质量为6.8g+16g-12g=10.8g,所以d的数值为32+10.8=42.8,丙和丁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
A.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16g:12g=4:3,当生成丙的质量为27g-18g=9g时,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2g,所以b的数值为26-12=14,故A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和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的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6g:10.8g=40:27,故C错误;
D.充分反应是指有一种反应物反应完了,由题意可知是乙先反应完,根据乙丙反应质量比是4:3,所以生成丙的质量是19.5g,故D错误。
故选A。
15.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16.根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中,ab段上升是因为胰岛素促进了葡萄糖的吸收
B.图②中,若曲线表示一天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b对应的时间为6点
C.图②中,若b对应的时间为12点,则该曲线可以表示一天中氧气的变化
D.图③可以表示种子萌发至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与胰岛素有关。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会促进血糖合成糖原,降低血糖含量。血糖含量较低时,胰岛素会促进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含量。
(2)植物在光照的条件在进行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制造有机物。
(3)呼吸作用表示体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解答】A.图①中血糖浓度上升是因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胰岛素参与体内血糖平衡,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故A错误。
BC.一天中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故B正确,C错误。
D. 种子萌发至长成植物体过程中 ,储存在种子内的有机物逐渐分解,因此种子内有机物含量逐渐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7.下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的原理是 (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有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图甲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乙表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解答】人体气体交换都是靠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C。
18.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66.7% B.80% C.90% D.90.9%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
100 44 100-44=56
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故选A。
19. 1.69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69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g+3.6g-1.69g=6.31g;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
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
3.6g水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0.4g,
氧元素的质量为:3.6g-0.4g=3.2g;
则该物质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3.2g+3.2g-6.31g=0.09g;
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
由以上计算可知,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含有氧元素,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
那么正确的是①④⑥。
故选D。
20.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21.①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②在放电条件下,N2跟O2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NO气体;③NO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④NO2气体有毒,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HNO3和NO;⑤生成的HNO3随雨水淋洒在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
(2)实验室制取NO气体宜用   法收集。
(3)写出NO2跟水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
(2)排水
(3)3NO2+H2O=2HNO3+NO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气体收集方法;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物质的颜色、气味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则氮气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
(2)根据“NO气体不溶于水”可知,实验室制取NO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稀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的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 。
2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
(4)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
【答案】(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连续、均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会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用仪器的名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字解答;
(2)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并确定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空气,且气泡不均匀。当气泡均匀冒出时,生成 氧气比较纯净。B中气泡大量冒出,说明产生大量氧气,而E中气泡少说明收集到的氧气较少,此时应该是有氧气从锥形瓶溢出了,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
(2)根据图片可知,装置A为固态加热型,且试管口有 棉花,则反应物为高锰酸钾,生成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3.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图甲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图乙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   (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   能。
(3)从图乙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   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答案】(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叶绿体;化学
(3)绿藻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有关。
【解答】(1) 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 ,说明是为了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故答案为: 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
(2)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因此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光照条件下具有光能,制造的有机物具有化学能,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变为 化学能。故答案为: 叶绿体 , 化学。
(3)该实验通过在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来比较光合作用的快慢,有意图可知,随着pH的改变,绿藻的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变化量比较小,说明pH的改变对绿藻的影响较小。因此说明绿藻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故答案为:绿藻。
故答案为:(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 叶绿体 , 化学 (3)绿藻。
24.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__(填字母)。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答案】(1)用湿抹布扑盖(合理即可)
(2)A;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度;
(2)根据湿毛巾在火灾中的作用判断。
【解答】(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用湿抹布扑盖。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因为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是因为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故选AC。
25.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2KOH+CO2=K2CO3+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分析碳中和的策略;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
26.将等容积等质量(包括瓶塞、导管、燃烧匙)的两集气瓶置于天平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关闭弹簧夹a、b,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a、b。
(1)打开弹簧夹a、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A.甲中进水 B.乙中进水
C.甲、乙二者都进水 D.甲、乙二者都不进水
(2)打开弹簧夹a、b后,天平____。
A.处于平衡状态 B.指针偏向左
C.指针偏向右 D.无法确定
(3)若将甲、乙两瓶直接用一导管连接(撤掉水槽,其他条件不变),当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烧,并使两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此时的天平____。
A.仍处于平衡状态 B.指针偏向右
C.指针偏向左 D.无法确定
【答案】(1)A
(2)B
(3)C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两个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即可;
(2)比较打开弹簧夹后两个集气瓶内物质质量的变化即可;
(3)比较恢复室温后两个集气瓶内物质质量的大小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的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则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被压入甲中。
乙中的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瓶内气压几乎不变,因此没有水流入乙中。
故选A。
(2)打开弹簧夹后,由于甲中有水流入,因此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则天平的指针向左偏,故选B。
(3)当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烧恢复室温后,由于甲内气压减小,因此乙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进入甲瓶内,从而使甲瓶的质量大于乙瓶的质量,那么天平的指针向左偏,故选C。
27.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填字母)。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C;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可从物质燃烧使原来物质质量增大的实验中寻找答案;
(2)根据“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分析解答。
(3)波义耳只测量了金属灰的质量,而没有测量物质的总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判断。
【解答】(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空气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故A正确;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实验工具是否精准等,故B错误;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C正确;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故D正确。
故选ACD。
28.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中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   (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 h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答案】(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B
(2)P点前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1) 实验是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可能对实验进行干扰,例如种子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所以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A装置干燥的种子,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仅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B装置是浸过水的种子,呼吸作用较为旺盛,产生较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C是煮熟过的种子,种子已死,不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B。
(2)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刚开始光照强度较弱,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较少,二氧化碳含量还会缓慢增加,此时位于P点前;P点时,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最高值;P点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由此可知 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
故答案为:(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 B ; (2) P点前 。
29.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注射器水平放置,夹持装置未画出。他在试管中加入1 g石灰石样品和足量的稀盐酸(石灰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快速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实验结果如下表。(忽略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及温度变化对实验的影响)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活塞对应的刻度/mL 0 98 152 176 176
(1)实验中判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完全的依据是   。
(2)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g/L,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1)活塞对应的刻度不变(或活塞不再移动,或没有气泡产生,或气体体积不再增加等,合理即可)
(2)176 mL=0.176 L,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2 g/L×0.176 L=0.352 g。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0.352 g
= x=0.8 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注射器针筒内气压增大,于是活塞会在压力作用下向右移动。当反应结束后,没有气体产生,气压保持不变,则活塞的位置保持不变。
(2)根据公式m=ρV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与石灰石样品质量作比即可。
【解答】(1)实验中判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完全的依据是:活塞对应的刻度不变(或活塞不再移动,或没有气泡产生,或气体体积不再增加等)。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单元测试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B.空气质量的高低,仅受自然因素影响
C.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D.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性质活泼,不仅能支持呼吸,还是一种优质的燃料
B.氮气性质较活泼,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
D.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空气中含量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4.下图是一定量的B2和AB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5.偏二甲肼是火箭使用的一种燃料,其化学式为C2H8N2,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应:C2H8N2+2X2CO2+4H2O+3N2,则X的化学式为(  )
A.NO B.NO2 C.N2O D.N2O4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检验氧气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热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
7.(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二十四(第4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8.下列关于“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天竺葵在光照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的原因之一是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
D.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显蓝色
9.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开始加热立即收集
C.收集满后移除集气瓶
D.结束后停止加热
10.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A.表格中待测值为0
B.参与反应的Y和X的质量比是9∶17
C.Z在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W在该反应中是反应物
11.(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
B.
C.
D.
12.某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温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24 h测定。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横坐标为当日时刻,纵坐标为CO2浓度) (  )
A. B.
C. D.
13.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与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可能是[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A.CCl4和HCl B.CCl4和H2 C.CH2Cl2和H2 D.C和HCl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的数值为14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5∶6
D.充分反应后生成丙的质量为37.5 g
15.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16.根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中,ab段上升是因为胰岛素促进了葡萄糖的吸收
B.图②中,若曲线表示一天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则b对应的时间为6点
C.图②中,若b对应的时间为12点,则该曲线可以表示一天中氧气的变化
D.图③可以表示种子萌发至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
17.下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的原理是 (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18.将质量为15 g的大理石加入烧杯中,再加入1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该大理石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6 g(不考虑溶液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则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
A.66.7% B.80% C.90% D.90.9%
19. 1.69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20.将25 g A物质和5 g 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 g A和11 g 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 B.A+2B=2C+D C.2A+B=2C+D D.2A+B=C+2D
21.①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②在放电条件下,N2跟O2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NO气体;③NO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④NO2气体有毒,易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HNO3和NO;⑤生成的HNO3随雨水淋洒在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
(2)实验室制取NO气体宜用   法收集。
(3)写出NO2跟水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2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小明利用图甲中的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   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    。
(4)小明在常温下进行图乙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填“会”或“不会”)变成红色。
23.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图甲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图乙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   (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   能。
(3)从图乙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   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24.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____(填字母)。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25.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26.将等容积等质量(包括瓶塞、导管、燃烧匙)的两集气瓶置于天平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关闭弹簧夹a、b,使二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a、b。
(1)打开弹簧夹a、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A.甲中进水 B.乙中进水
C.甲、乙二者都进水 D.甲、乙二者都不进水
(2)打开弹簧夹a、b后,天平____。
A.处于平衡状态 B.指针偏向左
C.指针偏向右 D.无法确定
(3)若将甲、乙两瓶直接用一导管连接(撤掉水槽,其他条件不变),当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烧,并使两瓶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此时的天平____。
A.仍处于平衡状态 B.指针偏向右
C.指针偏向左 D.无法确定
27.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填字母)。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28.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为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图中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   。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   (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 h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29.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注射器水平放置,夹持装置未画出。他在试管中加入1 g石灰石样品和足量的稀盐酸(石灰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快速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实验结果如下表。(忽略活塞与筒壁之间的摩擦及温度变化对实验的影响)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活塞对应的刻度/mL 0 98 152 176 176
(1)实验中判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完全的依据是   。
(2)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 g/L,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4)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的定义判断;
(2)根据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
【解答】空气污染指数表示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则空气污染越严重,故A错误,D正确;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故B错误;
空气的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故C错误。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氧气不能燃烧,因此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B错误;
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用于制霓虹灯,故C正确;
D.酸雨的主要成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多,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切断电源,再进行救火,故A错误;
B.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由于氧气的进入,会造成火灾迅速蔓延,故B错误;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会使油飞溅而出,可能造成烫伤,故C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从而隔绝可燃物,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2)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4)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B错误;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2,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推算X的化学式。
【解答】根据方程式 C2H8N2+2X2CO2+4H2O+3N2 得到:2C+8H+2N+2X=2C+8H+6N+8O,解得:2X=4N+8O,即X=N2O4。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对氧气检验方法和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理解判断即可。
【解答】A.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充分利用瓶中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将打磨后的铁丝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应预先装有少量水或铺上一层细沙,防止熔融物低落造成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A、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据此解答该题;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可以据此解答.本题从植物的呼吸作用出发,考查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解:A、在遮光的情况下,植物主要发生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将丙中的气体鼓入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故A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而将空气通过装置甲将二氧化碳吸收,然后再鼓入装置C中,故B说法正确;
C、种子萌发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说法正确;
D、即使丙装置不遮光,也不会产生纯净的氧气,因为在丙装置中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所以无法产生氧气,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淀粉遇碘变蓝。
(2) “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 的实验一般流程为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碘液检验→观察。
【解答】A.“植物在光照下制造淀粉实验”需要进行暗处理,为了消耗植物体内可能存在的淀粉,排除对实验的干扰。故A正确。
B.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下才能进行,但是呼吸作用是随时都在进行的,因此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故B正确。
C.酒精是易燃物,易挥发,直接用明火加热的话容易发生意外,用水浴加热即可以维持温度的稳定,又可以避免酒精温度过高引起燃烧。故C正确。
D.光合作用的条件是需要光照,因此遮光部分没有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加碘液后遮光部分不变蓝。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9.【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判断。
【解答】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双手握住试管,如果烧杯中导管口出现连续的气泡,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开始加热后,导管口出现的是空气,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待导管口出现连续气泡时再开始收集,故B错误;
C.收集满氧气后,要在水中将玻璃片盖在集气瓶上,故C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该先拿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进试管引起炸裂,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40g-22g=18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g-0g=16g;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34g-18g-16g=0g,待测的数值为34g-34g=0g。
A.表格中待测量为0,故A正确;
B.反应中Y和X的质量比是34g:18g=17:9,故B错误;
C.Z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错误;
D.W在该反应中是生成物,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解答】A、变量是水和酒精,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变量是温度,该实验是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变量是空气,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故答案选C。
13.【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氧气和甲烷反应的产物,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解答】氧气和甲烷反应是生成的两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可以判断氯气和甲烷反应的生成物中也应该都含有氯元素,即形成碳和氯的化合物,以及氢和氯的化合物。
在光照条件下,氯气能取代甲烷中的氢原子生成氯代烃和氯化氢,如果氯气和甲烷充分反应后,则甲烷中的所有氢原子被氯气取代,则生成四氯化碳,同时还有副产物氯化氢。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4g-17.2g=6.8g,所以甲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为26g-10g=16g,所以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为30g-18g=12g,反应后丁的质量为6.8g+16g-12g=10.8g,所以d的数值为32+10.8=42.8,丙和丁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
A.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16g:12g=4:3,当生成丙的质量为27g-18g=9g时,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2g,所以b的数值为26-12=14,故A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和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C.该反应的过程中乙与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6g:10.8g=40:27,故C错误;
D.充分反应是指有一种反应物反应完了,由题意可知是乙先反应完,根据乙丙反应质量比是4:3,所以生成丙的质量是19.5g,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产生的。肋间外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此时吸气。反之则呼气。
【解答】甲图表示肺内压和外界气压的大小关系。乙图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bd阶段肺内气压大于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呼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减少,乙图的状态时从B到A。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人体处于吸气阶段,此时胸腔体积增大,乙图的状态时从A到B。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与胰岛素有关。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会促进血糖合成糖原,降低血糖含量。血糖含量较低时,胰岛素会促进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含量。
(2)植物在光照的条件在进行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制造有机物。
(3)呼吸作用表示体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解答】A.图①中血糖浓度上升是因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胰岛素参与体内血糖平衡,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故A错误。
BC.一天中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18~24时,光照逐渐减弱,此时逐级仅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故B正确,C错误。
D. 种子萌发至长成植物体过程中 ,储存在种子内的有机物逐渐分解,因此种子内有机物含量逐渐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 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有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图甲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乙表示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解答】人体气体交换都是靠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C。
18.【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不能确定盐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用稀盐酸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可根据液体质量差量法,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大理石的纯度。【解答】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溶液质量增加
100 44 100-44=56
x 125.6g-120g=5.6g

解得:x=10g;
大理石的纯度约为。
故选A。
19.【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69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g+3.6g-1.69g=6.31g;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
氧元素的质量为:4.4g-1.2g=3.2g;
3.6g水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0.4g,
氧元素的质量为:3.6g-0.4g=3.2g;
则该物质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3.2g+3.2g-6.31g=0.09g;
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
由以上计算可知,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含有氧元素,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
那么正确的是①④⑥。
故选D。
20.【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根据题意,将25gA物质跟5gB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含有10gA、11gC和另一种新物质丁,
则A和B的质量减小,则反应物是A和B;C和D的质量增加,那么生成物是C和D。
由于反应后混合物中有10gA,说明A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5g-10g=15g,B全部参加反应,为5g,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为15g+5g=20g;
由于反应后生成了11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D的质量为20g-11g=9g;
反应物和生成物A、B、C、D的质量比为:15g:5g:11g:9g=15:5:11:9;
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
设A、B、C、D等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z、m,
则有:30x:20y:44z:18m=15:5:11:9,
解得:x:y:z:m=2:1:1:2;
则A、B、C、D的分子个数比为2:1:1:2,故化学方程式为:2A+B═C+2D。
故选D。
21.【答案】(1)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
(2)排水
(3)3NO2+H2O=2HNO3+NO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气体收集方法;
(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物质的颜色、气味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则氮气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气体。
(2)根据“NO气体不溶于水”可知,实验室制取NO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稀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的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 。
22.【答案】(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连续、均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会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用仪器的名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字解答;
(2)根据制取装置的特点确定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并确定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空气,且气泡不均匀。当气泡均匀冒出时,生成 氧气比较纯净。B中气泡大量冒出,说明产生大量氧气,而E中气泡少说明收集到的氧气较少,此时应该是有氧气从锥形瓶溢出了,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
(2)根据图片可知,装置A为固态加热型,且试管口有 棉花,则反应物为高锰酸钾,生成物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23.【答案】(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叶绿体;化学
(3)绿藻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因素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有关。
【解答】(1) 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的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 ,说明是为了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故答案为: 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
(2)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因此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光照条件下具有光能,制造的有机物具有化学能,因此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转变为 化学能。故答案为: 叶绿体 , 化学。
(3)该实验通过在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来比较光合作用的快慢,有意图可知,随着pH的改变,绿藻的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相对量变化量比较小,说明pH的改变对绿藻的影响较小。因此说明绿藻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故答案为:绿藻。
故答案为:(1)探究不同pH的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或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的快慢) (2) 叶绿体 , 化学 (3)绿藻。
24.【答案】(1)用湿抹布扑盖(合理即可)
(2)A;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度;
(2)根据湿毛巾在火灾中的作用判断。
【解答】(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用湿抹布扑盖。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因为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是因为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故选AC。
25.【答案】(1)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2KOH+CO2=K2CO3+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分析碳中和的策略;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
26.【答案】(1)A
(2)B
(3)C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两个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即可;
(2)比较打开弹簧夹后两个集气瓶内物质质量的变化即可;
(3)比较恢复室温后两个集气瓶内物质质量的大小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的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则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被压入甲中。
乙中的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瓶内气压几乎不变,因此没有水流入乙中。
故选A。
(2)打开弹簧夹后,由于甲中有水流入,因此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则天平的指针向左偏,故选B。
(3)当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烧恢复室温后,由于甲内气压减小,因此乙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进入甲瓶内,从而使甲瓶的质量大于乙瓶的质量,那么天平的指针向左偏,故选C。
27.【答案】(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C;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可从物质燃烧使原来物质质量增大的实验中寻找答案;
(2)根据“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分析解答。
(3)波义耳只测量了金属灰的质量,而没有测量物质的总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4)根据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判断。
【解答】(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会增加。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空气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没有称量反应前后容器的总质量。
(4)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故A正确;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实验工具是否精准等,故B错误;
C.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C正确;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故D正确。
故选ACD。
28.【答案】(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B
(2)P点前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植物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
【解答】(1) 实验是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可能对实验进行干扰,例如种子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所以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A装置干燥的种子,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仅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B装置是浸过水的种子,呼吸作用较为旺盛,产生较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C是煮熟过的种子,种子已死,不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B。
(2) 0~6时,由于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升高;6~18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刚开始光照强度较弱,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较少,二氧化碳含量还会缓慢增加,此时位于P点前;P点时,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最高值;P点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由此可知 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P点前。
故答案为:(1)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 B ; (2) P点前 。
29.【答案】(1)活塞对应的刻度不变(或活塞不再移动,或没有气泡产生,或气体体积不再增加等,合理即可)
(2)176 mL=0.176 L,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2 g/L×0.176 L=0.352 g。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0.352 g
= x=0.8 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注射器针筒内气压增大,于是活塞会在压力作用下向右移动。当反应结束后,没有气体产生,气压保持不变,则活塞的位置保持不变。
(2)根据公式m=ρV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与石灰石样品质量作比即可。
【解答】(1)实验中判断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完全的依据是:活塞对应的刻度不变(或活塞不再移动,或没有气泡产生,或气体体积不再增加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