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为例
为何调
图1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图2 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图
材料一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见图1、图2) 。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工业较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工业排放污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现象,缺水限制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视频,分析北方缺水的原因。
图1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图2 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图
为何调
材料一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见图1、图2) 。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工业较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工业排放污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现象,缺水限制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视频,分析北方缺水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年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图1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图2 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图
为何调
材料一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见图1、图2) 。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工业较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工业排放污水,水源被严重污染等现象,缺水限制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2、结合材料一和视频,说一说为什么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图1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图2 中国耕地资源分布图
为何调
南方供大于求
南水北调
北方供小于求
南方与北方存在显著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差异
2、结合材料一和视频,说一说为什么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怎么调
图 4 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5 西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3 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见图 4)由丹江口水库调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西线(见图 5)在长江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见图 3 )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
怎么调
图 3-9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长江下游扬州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怎么调
图 3-9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平原西部、郑州以西、京广铁路西侧
长江下游扬州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北京、天津
怎么调
图 3-9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平原西部、郑州以西、京广铁路西侧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长江下游扬州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北京、天津
西北干旱地区
怎么调
图 3-9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
黄淮
平原
洪泽湖
骆马湖
南四湖
东平湖
唐白河 流域
京广铁路
金沙江
海河
烟台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平原西部、郑州以西、京广铁路西侧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长江下游扬州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北京、天津
西北干旱地区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隧洞输水
怎么调
图 4 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5 西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3 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见图 4)由丹江口水库调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西线(见图 5)在长江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见图 3 )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平原西部、郑州以西、京广铁路西侧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长江下游扬州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北京、天津
西北干旱地区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隧洞输水
可调水量大;现有可用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投资少。
水源地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区需要抽水北送,运营成本高。
怎么调
图 4 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5 西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3 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见图 4)由丹江口水库调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西线(见图 5)在长江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见图 3 )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平原西部、郑州以西、京广铁路西侧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长江下游扬州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北京、天津
西北干旱地区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隧洞输水
可调水量大;现有可用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投资少。
可调水量较大;水源地水质较好;自流供水,运营成本低;现有可用配套设施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水源地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区需要抽水北送,运营成本高。
地形较复杂,工程难度较大,占用大量耕地,移民多,投资大。
怎么调
图 4 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5 西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图 3 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
(见图 4)由丹江口水库调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西线(见图 5)在长江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见图 3 )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
3. 结合材料二和图3-9,对比“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完成下表。(提示:从可调水量、水质、施工难度、工程量、投资、运营成本等角度分析)。
项目 东线 中线 西线
沿线区
调出区
调入区
输水方式
方 案 优 缺 点 优 点
缺 点
怎么调
京杭大运河(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平原西部、郑州以西、京广铁路西侧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长江下游扬州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
淮河下游、 黄河下游、海河流域;天津、烟台、威海
海河平原、 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北京、天津
西北干旱地区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明渠、暗渠、隧洞输水
隧洞输水
可调水量大;现有可用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投资少。
可调水量较大;水源地水质较好;自流供水,运营成本低;现有可用配套设施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水源地水质最好,自流供水,运营成本低。
水源地水质较差;黄河以南地区需要抽水北送,运营成本高。
地形较复杂,工程难度较大,占用大量耕地,移民多,投资大。
可调水量小;现有可用配套设施差,地形复杂,工程难度最大,投资大。
4.模拟对话活动:每组派出代表陈述己方观点,之后针对对方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或加以补充。
主题: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提示:可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
会怎样
角色一:调入区居民 角色二:调出区居民
4.模拟对话活动:每组派出代表陈述己方观点,之后针对对方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或加以补充。
主题: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提示:可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分析)
会怎样
调入区 有利:缓解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的情况,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促进城市化进程;自净能力上升,改善当地水质;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遏制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利:地下水位上升,引发次生盐碱化;污染物输入,外来物种入侵。
调出区 有利:由于长江径流量的减少,减轻洪涝灾害。不利:大规模移民,农田被淹没,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泥沙淤积增加,阻碍航道通行;由于长江径流量的减少,自净能力下降,提高河口区的盐度,影响当地的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角色一:调入区居民 角色二:调出区居民
会怎样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沿线区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其他方面
经济发展
社会建设
生态环境
强化有利影响,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克服不利影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图3-8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
学以致用
材料三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见图3-7) 。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1.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分)
图3-8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
学以致用
材料三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见图3-7) 。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1.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什么?(3分)
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图3-8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
学以致用
材料三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见图3-7)。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该调水工程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西部调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
图3-8 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
学以致用
材料三 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大分水岭背风坡,是典型的混合农业区(见图3-7)。随着农业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在雪河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将向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河流域,以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东部现象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
西部现象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2.该调水工程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西部调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 (5分)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千岛湖引水工程是“五水共治”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读千岛湖引水工程线路图(图3-2A-9),回答3~4题。
图3-2A-9
3.千岛湖引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治污水 B.防洪水 C.保供水 D.抓节水
4.千岛湖引水工程建成后对杭州城区的积极
影响有( )
A.减缓地面沉降 B.缓解用电紧张
C.缓解交通压力 D.减轻大气污染
C
A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