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5.1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5.1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4-26 11: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 内容与内容解析
继第四章《代数式》之后,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内容仍属于《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数与代数”领域.从数学学科本身看,方程是代 数学的核心内容, 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的发展.从代数关于方程的 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内容(其 他的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等) 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 这是因为这些后续内容 的学习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可类比性.
本章内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 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 比以前学习的问题更复杂些, 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 对方程的解法更注重算 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贯穿全章, 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课学习内容主 要包括:(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根)的概念;(3)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4)尝试检验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由此可见, 一元一次方程作为章节起始课,承载着单元知识引领作用.基于 教学内容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尝试、检验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二、 目标与目标解析
1. 进一步认识方程,感悟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
的一种有效模型, 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3. 通过观察、分类、归纳, 经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元 一次方程的概念.
4. 根据解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5.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浙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1
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从课程标准看, 学生已经对方程有初步的认识,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 数量关系, 会解简单的方程, 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
列方程建立在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上, 关键是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 并将其 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正确表达, 即建立问题的方程模型, 因为有些问题中数量关系 比较隐蔽,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分析有点困难, 对每一个问题都要作具体分析, 而 不是简单的套用某一方法就可以完成,所以列方程要求较高.
尝试、检验法作为解方程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可能会受到原有解方程知识干 扰; 在尝试、检验时如何确定未知数的较小取值范围,如何逼近方程的解, 对于 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处理的.
本班学生基础、能力中等.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
1.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 的一种有效模型,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2. 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 采取以下教学 支持条件:
策略 1:在列方程环节中, 通过 5 个问题串, 本题中未知量是什么? 怎么来 表示这个未知量?根据那句话来列方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 吗? 来分散列方程教学难点.
策略 2:在归纳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环节中,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把得到 6 个 方程进行分类, 通过对比二元方程、二次方程,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凸 显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的特征,也为后续的方程学习指明了方法.
策略 3: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环节中, 通过估计几年后教师年 龄是女儿的 2 倍, 来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让学生经历尝试、检验过程, 体验 尝试作为问题解决的一种有效策略.
浙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2
五、 教学过程与目标检测设计:
(一) 师生对话 引入新课
1. 请两位同学做自我介绍, 追问生 1 年龄, 追问生 2 出生年份, 求其年龄.
2. 先猜测老师年龄, 然后根据师生一段对话求出老师年龄.
小明:我今年 14 岁,老师您几岁?
老师:我年龄与你年龄的平均数再加 11 就是我的年龄.
【设计意图】1.轻松的自我我介绍, 可以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 通过自我介 绍引出学生年龄问题,进而转到猜测老师的年龄. 2.在猜测老师年龄时通过太 大、太小、接近了, 来确定年龄的范围, 为后续尝试、检验法做铺垫. 3.在计算 老师年龄时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凑的方法(尝试、检验法)、算术的方法、方 程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在数量关系相对复杂的情况下, 相比列算式,列 方程显得更直接、更自然, 体现了方程的价值,从而引出课题“方程”.
(二) 合作讨论 探究新知
1. 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 1 ) 如图,天平左边放着 3 个乒乓球,右边放 5.4 克的砝码和 1 个乒乓
球,天平恰好平衡,求 1 个乒乓球的质量.
设 1 个乒乓球的质量为 x 克,那么可以列方程: .
通过 5 个问题串来降低列方程难度.本题中未知量是什么?怎么来表示这个 未知量?根据那句话来列方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 2 ) 一株小树苗,开始时高为 40 厘米,栽种后每周长高约 5 厘米,大 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 1 米?
设 y 周后树苗长高到 1m,那么可以列方程: .
( 3 ) 小杰买了单价分别为 2 元和 1.2 元的贺卡若干张,花了 10.8 元, 问
3
这两种贺卡各买了多少张?
设单价 2 元的贺卡 m 张,单价 1.2 元的贺卡 n 张那么可以列方程:
.
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量, 让学生明白未知量可用任何字母表示, 但同一 题中的字母表示相同的含义.
( 4 ) 把一个面积为 1125 平方米的一块操场分割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和
长方形两个部分,求正方形边长.
设正方形边长为 x 米,那么可以列
方程: .
( 5 ) 小明用温差法测量某山峰的高度,在同一时刻测得山脚温度为 7.8℃, 山顶温度为-2.1℃ . 已知该地区山峰的高度每增加 100m,气温大约降 低 0.6℃, 问这个山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设这个山峰的高度大约是 y 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
【设计意图】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体会方程是刻 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模型. 2.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其“特征” 只有在方程背景下比较才能凸显出来,故相比教科书增添了二元方程和二次方 程.
2. 自己制定一个分类依据,把这六个方程分分类.
(1) 3x = 5.4+x (2) 40+ 5y = 100 (3) 2m+1.2n = 10.8
(4) x2 + 20x = 1125 (5) 7.8 一 0.006x = 一2. 1 (6) +11 = x
生: 按未知数的个数分,一元、二元;按未知数的次数分,一次、二次.
方程(1)、(2)、(5)、(6) 同时具有一元、一次两个特征, 我们把形如这样 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引出今天的课题.再观察这四个方程两边的代数式,
浙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4
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个特征(两边都是整式) .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把得到 6 个方程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合 作讨论、 归纳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凸显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的特征 (一元、一 次),也为后续的方程学习指明了方法.
3.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 1 ) 5x = 0 (2) 1+ 3x (3) y 2 = 4+ y
( 4 ) 3m+ 2 = 1 一 m (5) = 4 一 x (6) 3x 一 2y = 1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2)、(3)、(5)、(6)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缘由, 加深 对一元一次方程特征的理解,借此巩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4.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三) 温故知新 再探新知
1. 在小学方程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什么? 解方程就是求出能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我们把这个值叫做方程的解.
2. 判断下列x 的值是不是方程4x 一 3 = 2x 一 9 的解.
(1) x = 2 (2) x = 一3
【设计意图】方程“验根”是对“方程的解”的概念直接应用, 由教学经验 可 知 , 学 生 会 把 未 知 数 的 同 时 代 入 到 方 程 两 边 , 得 到 错 误 的 式 子 “ 4 2 一 3 = 2 2 一 9 ”.第 (1) 小题讲解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左边=右边” 这一判断标准, 并归纳总结判断一个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步骤及表述格式. 第 (2) 小题由学生参照格式完成,强化验根的程序.
3. 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们的解是 x= - 2.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四) 尝试检验 体验方法
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方程,先确定未知数的一个较小的取值范围,再逐一将这 些可取的值代入方程进行尝试检验,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 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尝试检验法.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浙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5
1. 今年乐老师 36 岁、女儿 9 岁,几年后乐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 2 倍?
今年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 4 倍,你们估估看几年后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 2
倍? 10 年?20 年? 跨度太大, 15 年?从而可以确定应在什么之间?如果设x 年 后乐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 2 倍.可列方程?方程的解因该是那几个整数中的一 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尝试、检验过程, 如何确定未知数的较小取值范围, 如何逼近方程的解.由老师的年龄问题自然的引到丢番图的年龄问题,借此介绍 代数、方程的发展历程.
2. 求出丢番图的年龄.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了十二分之一, 两 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 馨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冰冷的墓.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 过了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因为年龄为整数,且必为 6、12、7、2 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为 84,根据 实际情况,年龄不可能达到 168 及以上, 把 84 代入方程尝试、检验.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悠久历史的名题, 也是数学与文学结合的佳作, 诗中 并没有明确说出丢番图的寿命数字, 但已隐含于诗中, 利用方程可以求出其年龄, 这当中蕴含着浓浓的数学文化.根据生平历程和年龄得到的方程相对较繁, 利用 整数解,感悟“尝试、检验” 作为问题解决的一种有效策略.
(五) 回顾总结 提升认识
1. 一元一次方程是方程大家庭中最简单的一类,你觉得他简单在哪里?
2. 比一元一次方程稍稍复杂的方程可能是什么方程?它复杂在哪? 如果它
的“次”“元”继续增加,又可能产生什么方程?
3. 如果“元”“次”同时增加, 还可能产生什么新的方程?你能写一个吗?
【设计意图】从方程到一元一次方程得到概念, 从一元一次方程到方程加以 提升.
4. 我们发现,从左到右,方程越来越复杂.同学们,我们不妨换个方向, 如果从右往左看, 感觉又会怎样呢?这是我们以后解方程思考的方向, 当然解方 程不可能象今天一样都去尝试,究竟如何解方程?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
浙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6
(

).
【设计意图】渗透解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为后续的方程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六) 分层联系 巩固
必做: 完成作业本《5.1 一元一次方程》 .
选做: 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问题,并列出方程.
查阅方程史实,了解方程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 分层作业,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